Workflow
蓝色粮仓
icon
搜索文档
上半年海洋经济稳中向好 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
新华网· 2025-08-02 10:41
海洋资源要素供给能力稳步增强,全国新增批准用海用岛面积16.7万公顷,同比增长25.2%,项目涉及 投资额超5000亿元。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3%、16.9%,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发电 量同比分别增长199.4%、2.2%。"蓝色粮仓"建设扎实推进,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 8月1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海洋经济顶住压力,发展态势稳 中向好。初步核算,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 主要海洋传统产业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为海洋经济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海洋船舶工业国际市场 份额保持领先,以修正总吨计海船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占全球比重分别为64.0%、 47.2%和57.6%。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全国邮轮港口接待旅客总数同比增长40.1%。海洋交 通运输业韧性凸显,海洋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5.2%、6.9%。 海洋新兴产业同样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9.3%和 9.7%。青岛发布可用于海洋药物研发的"海星大模型";兆瓦级发电机组"奋进号"已连续并网运 ...
上半年海洋经济稳中向好突破5万亿元
格隆汇· 2025-08-01 16:1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 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 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格隆汇8月1日|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海洋经济顶住压力,发展态势稳中向好。初步核 算,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海洋资源要素供给能力稳步增强。全国新增批准 用海用岛面积16.7万公顷,同比增长25.2%,项目涉及投资额超5000亿元。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 分别增长2.3%、16.9%,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99.4%、2.2%。"蓝色粮仓"建设 扎实推进,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主要海洋传统产业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海洋船舶工 业国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以修正总吨计海船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占全球比重分别为 64.0%、47.2%和57.6%。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全国邮轮港口接待旅客总数同比增长 40.1%。海洋交通运输业韧性凸显,海洋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 ...
以机构编制效益为“引擎”长岛综试区推动“蓝色粮仓”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 2025-08-01 05:16
(通讯员蔡文成) 2023年12月,山东省政府批复设立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这是全国首个管辖范围在海洋、主体 空间在海洋、主导产业在海洋的海上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国首个海上"特区",长岛综合试验区聚焦为全 国全省"蓝色粮仓"建设当好示范引领目标定位,不断深化海上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争取组建区海洋 经济促进局,设立长岛"蓝色粮仓"发展研究中心,着力推动战略规划研究、产业政策调研、投资促进政策 研究和投融资分析研究等工作,机构设置精干高效、主次分明,建立起协调畅通、各司其职的管理体制,为 打造"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提供坚实有力的机构编制保障。 今年,首届烟台三文鱼起鱼节活动在长岛举行。从换上"中国芯",到住进深水智能网箱,再到坐上全国首艘 批复建造的渔业养殖运输船,一条条三文鱼"游"上国人的饭桌。这一系列变化,也成为山东长岛"蓝色粮 仓"海洋经济开发区奋勇前行的缩影。 ...
从“蓝色粮仓”到“蓝色动能”现代渔业激发经济新活力
证券时报· 2025-07-23 03:18
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 我国海洋渔业规模持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2025年一季度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 [1] - 行业向深远海拓展,如深远海养殖工船"湛江湾1号"下水,风渔融合深远海网箱养殖平台"伏羲一号"完成入级检验,万吨级南极磷虾船"福远渔9199"号启航前往南极 [1] - 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如东方海洋建成全国最大褐藻种质资源库,培育5个海带国审新品种(占全国40%),市场占有率超25% [2] - 国联水产采用液氮速冻技术将冷冻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30分钟,并建立全链条智能温控体系提升产品品质 [2] 行业发展瓶颈 - 海水养殖领域存在"硬科技"短板,高端养殖品种种苗依赖进口,国际种业公司垄断核心种质资源 [4] - 养殖装备自动化水平不足,挪威、日本已实现全自动化深海网箱养殖,我国仍集中在近海 [4] - 海洋捕捞领域"软实力"不足,远洋渔业参与国际治理规则制定和综合监管能力有待提升 [4] - 行业普遍存在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低、养殖技术粗放、环保意识不足等问题 [5] "蓝色粮仓"战略价值 - 海洋牧场推动规模化发展,"海上粮仓"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提供高蛋白、低脂肪绿色水产品 [7] - 锻造自主可控的水产品供应能力,支撑"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战略 [7] - 牵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涵盖种业、装备、加工、物流、旅游等长产业链 [7] - 通过现代化海洋牧场等新业态带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渔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8]
为“蓝色粮仓”筑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8 10:49
学科建设与战略发展 -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提出强化优势特色,打造学科新高峰,支撑食品领域优秀人才自主培养和原创性科技攻关[3] - 作为我国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诞生地,学院历次推动水产品加工产业浪潮,聚焦"蓝色食品"和"大食物观"[3] - 学科源头可追溯至1946年水产加工专业组,2002年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005年正式成立学院[5] 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 - 学院初步建立大宗海洋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理论和技术体系,带动我国水产品加工工业整体水平跃升[6] - 与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聘请董事长张国防为顾问教授,深化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6] - 推行全体本科生进实验室制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7] 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 - 薛长湖团队引领我国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发展,带动产业升级[6] - 苏海鹏博士项目"'智'糖先锋"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并成立创业公司解决大健康领域关键原料问题[11] - 山东日照虾蟹科技小院优化企业生产线,实现节水70%,原料增值近10000元/吨[14] 社会服务与科技帮扶 - 汪东风教授团队无偿捐赠近50万元茶叶国家发明专利,指导云南绿春县茶叶种植与工艺改进,研发热销茶产品[13] - 科技小院采用"实践调研—技术服务—实践成长"模式,学生年均驻院180天,推动产学研用融合[14] - 学院累计开展600余次科普活动,服务时长2万小时,获团中央"七彩四点半"示范队伍等荣誉[15]
海上牧场“牧歌”嘹亮
金融时报· 2025-07-08 09:43
政策支持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深远海养殖和海上牧场建设 [1] -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推动沿海地市出台金融支持政策,如珠海签署合作备忘录、阳江提出20条措施、潮州设立"蓝色网点"、汕尾建立全产业链主办行制度 [2] - 广东省出台全国首个《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年)》 [4] 行业发展 - 广东海水产品养殖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 [1] - 海上牧场贷款余额达325.4亿元,其中海水养殖贷款71.4亿元占比21.9% [1] - 金融支持市场主体达1.8万户 [3] - 行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21个基点至4.05% [3] 金融创新 - 推出"海洋渔业贷""蚝享贷""塑胶网箱贷"等特色信贷产品 [3] - 农业银行阳江市分行推出单户最高1000万元的"海洋牧场冷链贷" [3] - 农业银行珠海分行发放超3000万元固定资产贷款支持产业园建设 [3] - 运用"再贷款+贴息"等货币政策工具降低融资成本 [3] 产业链布局 - 金融资源向海水种业、养殖加工、冷链物流、海工装备等全产业链聚集 [4] - 推动资金链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4] - 海上牧场有望成为区域经济新引擎和"蓝色粮仓"重要组成部分 [4]
走近大国重器 | 行走的蓝色粮仓
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技术特点 - 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融合船舶与网箱技术,具备"能动"与"活水"特点 [3][5] - 总长155.8米、型宽44米、型深24米,最大吃水深度20米,养殖空间近8万立方米(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 [5][6] - 配备电力推进系统可自主航行至最佳养殖区域,利用洋流实现海水自然循环,无需人工换水 [5] - 采用高强钢船体可抵御12级台风,通过激光切割、自动焊接、3D建模等先进技术控制结构变形量 [7][8] - 应用"太阳能+风能+电能"综合能源系统,静态养殖时100%使用清洁能源,年减碳量相当于种植5000棵树 [9] 养殖能力与智能化系统 - 12个独立养殖舱可同时养殖多种海产,年产量最高达5000吨(相当于陆地5000亩鱼塘产出) [6][9] - 配备水下传感器和摄像头实时监测水质与鱼群活动,AI算法计算最佳投喂量并实现一键自动投喂 [10] - 搭载高精度导航定位系统可自主避台风并寻找理想水域,突发情况可快速转移养殖舱 [11] - 全自动捕捞系统通过收网装置和吸鱼泵完成作业,减少鱼群应激反应并提高效率 [11] - 仅需7名船员和8名养殖人员即可维持正常运行,人力成本大幅降低 [11] 深远海养殖行业发展趋势 - 我国海水养殖从浅蓝走向深蓝,逐步实现机械化、智能化、产业化 [4][12] - 养殖方式从固定式网箱(重力式/桁架式)向可移动的养殖工船升级,突破海域限制但造价较高 [4] - 近年涌现"振渔1号"、"澎湖号"、"国信1号"等创新工船,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化工业生产转型 [12] - 深远海养殖装备集成船舶技术、清洁能源、智能监测等创新,助力"蓝色粮仓"建设 [3][9][12] 渔旅融合功能 - 静态养殖期可转型为复合型平台,提供垂钓、主题食宿等海洋文旅服务 [11][12] - 游客可在指定网箱垂钓石斑鱼等,参观养殖舱并通过水下摄像头观察鱼群 [12] - 船上设置十余间客房满足短期居住需求,实现"枕浪而眠"体验 [12]
耕海牧渔,建设“蓝色粮仓”(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7-02 06:19
海洋经济转型发展 - 日照市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通过建设海洋牧场实现渔民增收、渔业增效和产业升级 [1] - 2024年日照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0% [1] - 已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处,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建设项目14处,建成深水抗风浪网箱1000余个,大型智能桁架式网箱2座 [1] 海洋牧场建设与生态修复 - 通过投放人工鱼礁(边长3米、重达10吨的混凝土构件)修复海洋生态,促进藻类生长和鱼类聚集 [2] - 采取底播增殖、放流等措施逐步修复海洋生态环境,近海鱼群数量显著增加 [2][3] - 立体养殖模式(底层养海参鲍鱼,上层养贝类)实现生物链循环,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提高养殖效益 [3] 渔旅融合与产业延伸 - 岚山区海钓业年收入超过2亿元,建有2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海洋牧场 [4][5] - 官草汪居开发海钓旅游、民宿、农家乐等项目,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滨海旅游地 [5] - 2024年官草汪居集体年收入超52万元,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 [5] 科技赋能现代渔业 - 投放财金"海上粮仓壹号"网箱(高约11层楼),预计年产三文鱼900吨,采用一类海水水质养殖 [5][6] - 网箱配备数智化系统实时监测水质指标,智能化投喂系统避免饲料污染 [6] - 实现"南鱼北育"技术突破,膨腹海马养殖苗种成活率达90%,2024年鲜海马产量2075.8万尾 [7]
保险护航海洋牧场稳定经营
经济日报· 2025-06-26 06:05
台风灾害应对与快速理赔 - 广东、海南保险业积极应对台风"蝴蝶"影响 加快海洋牧场赔案处理进度 支持受灾养殖户[1] - 人保财险湛江市分公司启动快速预赔机制 在台风登陆前向养殖户支付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综合保险赔款143万元[1] - "粤农保"AI数字综合服务平台和"海洋牧场服务驿站"运用产业融合+科技支撑+设施升级 大幅缩短服务时效及时空距离[1] 海水养殖保险产品创新 - 中国人寿财险2024年开发金鲳鱼收入保险、海参养殖高温指数保险等多款产品 保障对象覆盖海鱼、海参、海贝等多种海产品[2] - 保障范畴涵盖海温、风力、收入、碳汇、浪高、救治等多种责任 构建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产品体系[2] - 人保财险采用"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模式 引入GIS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远程监测和预警[2] 保险与金融综合服务 - 中国人寿财险联合广发银行优化"保险+信贷"模式 通过保单质押、保险增信等方式为海洋牧场经营者提供贷款授信[3] - 为山东财金万泽丰海洋科技公司深远海三文鱼养殖项目提供8573万元风险保障 帮助企业获得5000万元贷款授信[3] - 保险业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精准预警、快速响应 帮助经营者减少灾害风险、拓宽融资渠道、稳定经济收益[3]
如何让“蓝色粮仓”丰富国民餐桌
科技日报· 2025-06-12 09:00
海洋养殖潜力与挑战 - 海洋食物供给潜力是陆地的1000倍,但深远海养殖面临装备、育种、加工等关键环节挑战 [1][3] - 2024年超强台风"摩羯"导致广东阳江深海网箱严重损毁,反映深远海养殖需突破"看天吃饭"困境 [3] - 全球60%台风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深远海自然环境风险显著高于近海 [3] 海洋牧场装备发展 - 截至2023年底,国内建成重力式网箱2万余口、桁架类网箱40个、养殖工船4艘,形成梯度化装备体系 [5][6] - 重力式网箱成本低技术成熟,养殖工船集约化但成本高,专家建议以重力式为基础有序发展其他类型 [5] - 深海装备需优化抗风浪设计,加强智能预警系统建设,并减少柴油发电导致的油污排放 [4][7] 水产育种技术突破 - 我国海水鱼类仅9种拥有新品种,深远海适养高价值品种稀缺,鲑鳟、南美白对虾等仍依赖进口 [9][10] - 分子育种技术应用范围有限,需降低基因编辑成本并培育抗病高产新品种 [10] - 国内种业以科研院所为主,企业规模小创新弱,需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市场集中度 [10][11] 水产品加工升级 - 2024年中国水产总产量达7410万吨全球第一,但加工比例和精深加工程度显著低于发达国家 [13] - 需开发高值化功能性食品,推动生物加工技术产业化,并构建冷链物流减少15%-20%流通损耗 [13][14] - 干细胞培养鱼肉技术处于研发阶段,目标建立工业化生产示范线 [14] 产业融合创新 - 广东汕尾"伏羲一号"实现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协同,山东烟台"耕海1号"融合养殖与文旅 [15] -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可循环利用废弃物,新能源装备应用可降低碳足迹 [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