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核聚变发电
icon
搜索文档
高端制造专场 - 中信建投证券2025年中期资本市场投资峰会
2025-06-18 08:54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涉及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军工、核聚变等行业,以及百度、特斯拉、英伟达、微软、苹果等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工业机器人 - **应用增长**:2024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数量达 50 万台,中国市场约 3 万台,与全球近 10 亿人口相比有巨大增长潜力;2025 年某工业互联网平台已部署 2000 台并计划扩展至 1 万台 [1][3][4] - **技术提升效率**:统一管理技术可提升部署效率;高精度结构光传感器 0.2 秒内扫描提供精确数据,适用于复杂环境,从制造和物流扩展到服务业 [1][11] 自动驾驶 - **发展现状与趋势**:L2 级已普及,L3 技术在动态环境多任务处理能力提升,F2 技术有突破,预计 L2 技术将大规模部署,L3 技术大规模应用还需时间但迭代能力良好 [1][9] - **面临挑战**:复杂环境下传感器数据融合、硬件成本、法律法规、定价、市场接受度等问题待解决;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模式不完整,运营范围受限、成本高 [2][5][43] - **未来机遇**:随着城市开放政策和量产车型推出,成本有望降低,逐步实现安全性、经济性目标;未来将经历数据平台或技术公司推动基础运维、出行平台主导并整合外部资源、所有相关玩家参与三个阶段 [43][44] 军工 - **产业发展**:全球军事冲突加剧,各国加大国防投入,军工产业成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事演习强度提升,部队走向海外,公共预算持续增长,军贸出口高端产品并提供金融服务 [3] - **技术应用**:美国 AI 体系建设支撑美军信息化智能化体系发展;美军多域联合指挥作战系统(CCABC2)将五个领域融合,提高研发效率,降低保障成本 [31][32] 核聚变 - **发展现状**:正从科学研究向工程化应用转变,全球多国推进,超 50 家商业集团投入,流入私企项目资金达 90 亿欧元 [66] - **技术路线**:主要有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条路线,新兴技术路线结合两者优势,解决现有问题 [73][76] - **面临挑战**:约束时间短、造价高、成功率低、激光冠军效果低等问题 [78] - **应用前景**:具有巨大潜力,可作为稳定能源来源,弥补光电和风电波动性,对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潜在解决方案 [77][8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机器人感知技术公司**:2021 年成立,专注机器人感知领域,在新零售及触觉相关核心零部件有突破,生产整机增强与下游客户联系 [16] - **触觉传感器**:赋予机器人更高维度感知能力,但触觉标准未统一,团队发布首款搭载视觉加触觉多模态离散设施 [17] - **公司发展方向**:提升传感器订单量,拓展产品形态,进入更多工况标准化场景,降低核心技术成本 [18][19] - **自动驾驶物流车**:2025 年 3 月推出第三代量产车型,新款 E 系列 5 月底发布;已广泛应用于城市开放道路配送,与多国合作拓展国际市场 [60][61][63] - **核聚变技术细节**:美国国家点火装置实现核聚变产生能量超消耗能量四倍,但激光驱动系统效率低、放电频率低;核聚变发电需满足温度、密度和约束时间三个基本条件 [72][74] - **中国核聚变贡献**:积极参与 ITER 项目,在超导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推翻并修正一侧电源设计方案 [91] - **相关项目进展**:Bayshore 项目 2025 年 5 月 1 日启动,预计 2027 年建成、2029 年运营;W3X 装置成本约 10 亿欧元,建设周期近 15 年 [106][109]
日英将针对核聚变发电技术展开合作
日经中文网· 2025-06-17 14:52
核聚变发电技术合作 - 日英两国政府将签署备忘录 在核聚变发电技术开发方面展开合作 结合英国远程操作机器人技术与日本制造技术 目标2030年代实现发电实证 [1] - 合作领域包括研究开发 共同使用设施 安全监管框架和人才培养 行业团体之间也在协调形成备忘录 [1] - 日本6月4日修订《聚变能源创新战略》 提出"领先全球在2030年代发电实证"目标 选择英国作为首个合作伙伴加速开发 [1] 英国技术优势 - 英国在核聚变研究设施维护保养领域处于世界前沿 拥有远程操作机器人技术优势 [2] - 英国技术曾应用于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废堆工作中的远程机器人 [2] 合作推进细节 - 日本文部科学省审议官增子宏与英国气候变化对策官员马克·麦卡锡将于6月19日在伦敦签署协议 [1] - 日本科学技术相城内实4月访英时已讨论加强合作 [1]
谷歌追加投资 TAE Technologies 助力核聚变发电研发
环球网· 2025-06-05 11:35
融资情况 - TAE Technologies完成新一轮1 5亿美元融资 投资方包括谷歌 雪佛龙和New Enterprise等现有投资者 [1] - 公司累计融资达18亿美元 成为全球融资规模领先的核聚变公司之一 [1] 技术路径与突破 - 早期技术采用两个等离子球相互发射 通过粒子束旋转形成空心雪茄状等离子体 利用自身磁场与反应堆磁铁协同约束等离子体 [3] - 2024年4月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仅需粒子束即可完成等离子体形成 加热与稳定 简化设备后反应堆体积更小 成本更低且操作更便捷 [3] 人工智能应用 - 自2014年起与谷歌合作 利用机器学习优化核聚变装置运行参数 [3] - 人工智能使参数优化时间从两个月缩短至数小时 实验次数从约1000次减少两个数量级 [3] 技术指标与规划 - 当前反应堆可产生7000万摄氏度的等离子体 [4] - 商用设备需将等离子体温度提升至10亿摄氏度 [4]
“稳定币第一股”Circle IPO定价31美元/股;OpenAI付费企业用户突破300万,预计今年营收为127亿美元丨全球科技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5 08:16
亚马逊数据中心投资 - 亚马逊计划投资100亿美元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建设新数据中心以扩大AI基础设施 [2] - 投资旨在支持AWS数据中心未来发展满足生成式AI对先进云基础设施和计算能力的需求增长 [2] - 该举措彰显公司对生成式AI发展前景的信心可能强化投资者对其长期增长潜力的预期 [2] OpenAI付费用户增长 - OpenAI付费企业用户从2月的200万增至300万包括ChatGPT EnterpriseTeam和Edu客户 [3] - 公司预计今年营收为127亿美元较此前预期大幅改善 [3] - 付费用户激增显示AI应用市场接受度提高可能提升市场对AI龙头公司发展前景的判断 [3] TAE Technologies融资进展 - 核能初创公司TAE Technologies在新一轮融资中筹集15亿美元投资者包括谷歌雪佛龙等 [4] - 公司累计融资额达18亿美元成为融资额最高的核聚变公司之一 [4] - 谷歌自2014年起与TAE合作利用机器学习优化核聚变装置设置 [4] Arm推出AI造车平台 - Arm宣布推出AI造车平台Arm Zena CSS旨在缩短车机芯片开发周期 [5] - 该平台可将开发时间缩短12个月硅片工程工作量减少20% [5] - 平台功能包括智能语音触控界面数字驾驶舱体验驾驶辅助和实时感知等 [5] Circle IPO定价 - 稳定币发行商Circle IPO定价31美元/股获得25倍超额认购 [6] - 发行股数从3200万股增至3400万股市值达69亿美元 [6] - 完全稀释估值(计入员工股票期权等)约为81亿美元 [6]
算力太费电或将催生“未来能源”——这正是上海布局的五大未来产业之一 探索解决“AI尽头”的电力难题——“解码上海AI产业链”④
解放日报· 2025-06-03 09:40
AI与能源的融合 - AI是耗电大户,ChatGPT每日耗电量相当于一户美国家庭40多年的用电量,凸显能源在AI训练中的关键地位 [1] - 在"双碳"目标下,上海探索"算能融合"模式,通过AI"节流"提高能源利用率,电力"开源"保障AI算力需求 [1] 以算促能 - AI技术可优化能源配置,如英国电网引入谷歌DeepMind风能预测系统后调度效率提升20%,运营成本降低 [2] - 上海浦东供电公司运用"AI大脑"处理变电站故障模拟,方案编制时间缩短至30秒内,准确率达100% [2] - AI优化电网稳定性,同时降低自身能耗,形成电力需求与AI产业的正向循环 [2] 算电协同实践 - AI产业对电能质量要求极高,毫秒级电压波动可能导致设备损失数十万至百万元 [3] - 上海达卯智能的能源大模型通过"算电协同"将无序算力波动转化为有序调度,商汤临港智算中心能源利用效率指标从1.74降至1.3以下 [3] 以能补算 - 未来AI算力需求仅靠"节流"无法满足,上海布局"未来能源"产业,推动长时储能和核聚变技术研发 [4] - 长时储能技术可稳定供给新能源电力,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成为AI产业能源保障新基建 [4] 核聚变能源前景 - 核聚变发电具有燃料无限、零碳排放和安全性优势,一杯海水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5] - 上海"能量奇点"公司研制的高温超导磁体创21.7特斯拉纪录,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战略投资中国聚变能源公司,加速核聚变商业化 [5][6]
日本把2030年代验证核聚变发电写入国家战略
36氪· 2025-05-20 18:06
核聚变发电技术发展 - 日本政府计划在2030年代进行核聚变发电验证 首次在国家战略中明确时间表 [2][5] - 核聚变发电相比传统核电站具有安全性高 乏燃料放射性低 不排放温室气体等优势 [2][5] - 日本修订《聚变能源创新战略》 提出"领先全球在2030年代验证"目标 [2][5] 日本政府战略布局 - 内阁府将设立特别工作组 统筹法制 预算和人才培养问题 [5] - 计划2024年度补充预算100亿日元 用于扩充国内3家机构的实验设备 [5] - 推动政府与企业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化 以促进日本企业市场开拓 [5] 国际合作与竞争态势 - 日本原计划依赖ITER项目 但建设延迟导致目标推迟至2034年 [6][8] - 中国已开始自主建设核聚变实验设备 美英分别瞄准2030年代和2040年前验证 [5][8] - 日本调整战略 加快自主技术研发以应对ITER延迟和电力需求增长 [8] 企业参与情况 - 80多家企业成立"核聚变能源产业协议会" 包括三菱重工 IHI 三井物产等跨行业巨头 [8] - 初创企业京都Fusioneering启动产学合作项目FAST 目标2030年代中期验证发电 [8] 技术挑战 - 核聚变反应状态极不稳定 维持难度大 技术门槛高 [9]
日本把2030年代验证核聚变发电写入国家战略
日经中文网· 2025-05-20 15:19
核聚变发电技术概述 - 核聚变发电与现有核电站相比具有乏燃料放射性水平较低、不易发生核裂变失控事故、不排放温室气体的特点 被称为"理想能源" [1][4] - 核聚变发电技术通过再现太阳上发生的反应实现 目前全球尚未确立技术标准 [4][6] 日本政府战略与规划 - 日本政府计划在2030年代进行核聚变发电验证 首次在国家战略中明确时间表 [1][3] - 修订《聚变能源创新战略》 写入"力争领先全球在2030年代进行验证"的目标 [3][4] - 内阁府将设立特别工作组 打包梳理法制、预算、人才培养问题以推动技术实用化 [4] - 计划在2024年度补充预算中计入100亿日元 用于扩充国内3家机构的实验设备 [4] 国际合作与竞争格局 - 日本此前重心放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合作项目 原计划2025年启动研究运转已推迟至2034年 [5][6] - 中国已开始自主建设核聚变实验设备 美国和中国目标2030年代验证 英国目标2040年前验证 [5][6] 日本产业界动态 - 2024年成立"一般社团法人核聚变能源产业协议会(J-Fusion)" 吸引80多家企业加入包括三菱重工、IHI、三井物产、NTT等 [6] - 初创企业"京都Fusioneering"启动产学合作项目"FAST" 目标在2030年代中期至后半期实现验证发电 [6] 技术挑战与市场需求 - 核聚变反应状态极不稳定 维持难度大 技术门槛高 [6] - 电力需求因数据中心和AI普及持续扩大 加速了核聚变发电实用化需求 [6]
据日经新闻:日本政府希望在2030年代进行日本首个利用核聚变发电的电站实地测试。
快讯· 2025-05-20 03:01
核聚变发电 - 日本政府计划在2030年代进行首个核聚变发电站实地测试 [1]
中国科学家:预计5年内点亮第一盏“核聚变灯”
新华网· 2025-04-27 10:41
核聚变技术发展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预计最迟到2030年将实现"核聚变灯"在中国点亮[1] - 核聚变反应通过轻原子核结合释放巨大能量 一杯海水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2] - 东方超环(EAST)是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2024年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运行纪录[2] - 合肥正在建设BEST装置 计划2027年建成并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2] 核聚变技术优势 - 核聚变发电具有燃料无限(氘取自海水)、零碳排放(产物仅为氦气和中子)、固有安全性(无堆芯熔毁风险)三大优势[2] - 聚变能可灵活调峰 未来能源结构将形成"小部分可再生能源+大部分聚变能"格局[2] 行业活动与商业化进展 - "好望角科学沙龙"聚集70多位专家学者及投资人 探讨核能科研到商业化的路径[3] - 国际社会将聚变电视为破解能源困境的关键 各国加速推动其商业化进程[3] - 聚变技术外溢效应显著 超导/加热/诊断等技术已实现"沿途下蛋"的经济效益[3]
中国首批核聚变创业者谭熠:它总在你绝望时又给你希望|TECH TUESDAY
晚点LatePost· 2024-07-30 21:15
核聚变行业发展现状 - 2021年起核聚变行业迎来创业热潮,美国公司Helion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加热,CFS开发出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突破推动商业化进程[2] - 全球资本密集涌入,硅谷科技名流和机构累计投资超30亿美元,远超美国政府历史拨款总额[2] - 中国首批核聚变创业公司星环聚能、能量奇点成立,分别获得数亿元和4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2] - 核聚变工业协会报告显示,5家公司计划2030年前实现发电,21家定在2035年前[3] 技术路线与突破 - 磁约束路线为主流,高温超导技术可将磁场强度提升4次方,显著缩小装置尺寸并降低成本[18] - AI技术可优化等离子体稳定性,提升性能30%以上,通过数据拟合弥补理论空白[19] - 商业公司采用差异化技术路径:ITER路线(巨型托卡马克)、强场托卡马克(高磁场)、球形托卡马克(高磁场利用率)[20] - 星环聚能选择球形托卡马克路线,通过脉冲重复运行解决传统加热难题,成本较同行降低66%(12亿 vs 35亿)[25][40] 商业化进展 - 星环聚能首代装置279天建成并点亮等离子体,温度达1700万度,完成技术验证的20%进度[6][36] - 下一代装置计划2027年建成,目标Q值>10(输出能量达输入10倍),较当前最高纪录(JET装置5.2秒)跨越式提升[38][39] - 潜在应用场景包括数据中心供电、电动汽车充电、船舶动力等非电网领域[42] 行业挑战与机遇 - Scaling Laws(定标律)在JET装置以上存在数据空白,商业公司需验证技术路径延续性[39] - 资本支持仍不足,星环聚能需12亿元建设资金,当前融资缺口需说服投资人接受非主流技术路线[10][41] - 历史经验显示,等离子体常在技术瓶颈期出现意外突破,如1982年发现"高约束模式"[16][17] 研究历程与趋势 - 核聚变研究70年历经三阶段:1950s亢奋期→1990s低谷期(拨款降至峰值25%)→2010s复兴期[14][17] - "永远50年"说法源于冷战后期投入不足,当前资金与技术创新推动预期缩短至"10年内"[17] - 商业机构效率显著高于政府项目,ITER耗资200亿美元、2035年投运,而企业目标更激进[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