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捉妖记》
icon
搜索文档
“最大公约数”,救不了中国电影
虎嗅APP· 2025-09-07 10:51
暑期档票房表现 - 2024年暑期档总票房达120亿元 超过去年同期水平[6] - 票房前五影片为《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长安的荔枝》《侏罗纪世界:重生》 其中前三部豆瓣评分均超8分[6] - 《哪吒2》票房达150亿元 创历史新高[5] 观影人群结构变化 - 2024年暑期档观影总人次较2023年减少近2亿[7] - 全国影院平均上座率仅6.9%[7] - 观众平均年龄从2021年27.7岁升至2024年32.5岁 显示核心观众群体老龄化[7] 电影市场发展历程 - 2010年后银幕数量十年间增长超十倍 影院建设快速下沉至三四五线城市[8] - 2014年在线票务平台通过9.9元票补培养用户习惯 将观影转化为高频日常娱乐[8] - 2016年调研显示票房增长主要依赖新增影院带来的新观众 而非现有观众观影频次提升[9] 行业面临的挑战 - 2020-2022年影院长期关闭使00后群体缺失观影习惯养成期[10] - 新一代观众偏好"网络化"双向互动娱乐模式 与影院"课堂式"体验存在根本冲突[10] - 短视频/短剧/3A游戏/家用投影等多维度替代品冲击影院"奇观"体验[10][11] - 电影票价上涨至40-50元 且需投入2-3小时不可中断时间 消费决策成本显著提高[13] 行业转型策略 - 电影产业转向制造"社交货币" 通过引发全民讨论提升票房[13] - 采用"标签化"内容生产模式 提炼社会情绪制造传播热点[14] - 典型案例包括2023年《消失的她》提炼"提防身边男人"情绪标签[14] - "牛马电影"聚焦30岁职场人群困境 如《年会不能停》《长安的荔枝》引发共情[14] - 默许"屏摄"行为促进电影成为社交谈资[16] 商业模式风险 - 情绪标签化创作易引发舆论反弹 如《逆行人生》因脱离现实遭口碑票房双败[17] - 过度情绪输出导致观众"情感脱敏" 需持续加大刺激强度[17] - 资源向头部超级大片集中 中等成本电影生存空间受挤压[18] - 创作趋向保守化 故事和人物塑造让位于传播性"金句"和"名场面"[18] 可持续发展路径 - 垂直领域深度开发优于追求"最大公约数" 《南京照相馆》创新历史微观叙事 《浪浪山小妖怪》聚焦小人物获得成功[20] - 《捕风捉影》凭借扎实的老派动作片制作异军突起 未滥用特效或迎合社会议题[20] - 需要建立多元电影生态 满足不同观众需求 避免过度依赖少数爆款[18][20]
“最大公约数”,救不了中国电影
虎嗅· 2025-09-06 21:59
这个夏天,中国电影拿出了最大的诚意,也只是确保了基本盘没流失 电影从业者和媒体都在等着暑期档的表现。 中国电影两个大档期,暑期档和春节档,而且暑期档更长,也不像春节档受到人口大迁徙的影响,观众 更多元,也更能看出电影市场原本的喜好。 今年的关注还多了一个理由:《哪吒 2》的爆火。 《哪吒 2》票房 150 亿,近乎神迹,关于这样的成绩,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拓宽了中国电 影市场的上限,而另一种认为它透支了今年的电影市场潜力。 至少在春节档和暑期档的空隙里,后者的论述是对的,确实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奄奄一息。 好在,暑期档虽然开头跌跌撞撞,但最终依然有惊无险,不但有了将近 120 亿的票房,超过去年同期, 也成了近年来电影质量最高的暑期档。票房前五名的影片分别为《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 风追影》《长安的荔枝》《侏罗纪世界:重生》,前三部的豆瓣评分都超过 8 分。 数据上看,的确是个值得庆贺的夏天,而大家的复盘,往往离不开一个熟悉的、似乎永远正确的解释: 这些电影找到了"最大公约数"。 这个词语,像一个万能的公式,被套用在每一次的成功之上。它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一部电影,凭 借其普适的情感、包容的 ...
干货满满!粤港澳大湾区动画电影周嘉宾主题分享覆盖产业链
南方都市报· 2025-08-10 13:53
粤港澳大湾区动画电影周活动 - 2025粤港澳大湾区动画电影周在东莞举行 主题为"热爱 让想象冲出银幕" 是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动漫博览会的重要板块 [1] - 广东省委宣传部电影管理处介绍了今年五月发布的动漫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 并提及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增强了行业发展信心 [1] - 活动包括动画大师班 多位产业领军人物分享从创意到产业布局的全链条经验 向广东动画从业者传递深度思考和实用建议 [1] 动画创作理念 - 动画创作价值坐标模型包含文化价值轴(根植文化自信) 社会价值轴(关注青年视角和成长困境) 创新价值轴 [2] - 改编IP需在基础上进行重构而非简单复述 原创项目需避免结构混乱和情绪无根的故事 [2] - 《爆笑校园》作者朱斌分享差异化角色设计理念 以"呆"为核心特质 并坚持画面表达优先于对白 [3] 制作与发行策略 - 《捉妖记》剪辑师强调剪辑工作需兼顾技术精准度和叙事逻辑理解 部门协作对最终视觉效果至关重要 [5][6] - 制片流程需提前与投资方就质量标准达成共识 参考对标影片特效质量 并重视资产评估环节 [6] - 中国动画电影出海面临文化折扣严重等问题 建议采取同步上映 联合发行和精品本地化三大策略 [7] 技术应用与发展 - AI时代动画审美仍需聚焦人性与社会性需求 技术无法替代对"人"的理解 [9] - VR技术突破使影院运营效率提升 但需建立伦理框架管控沉浸感带来的认知风险 [10] - AI电影《龙母传说》展示低成本创作可能 但需明确与传统影视工业的边界 [10]
《柯南》回春,这次小学生拯救的是中年危机
新浪财经· 2025-07-07 18:50
柯南IP的商业化表现 - 2024年《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日本票房达143亿日元,位列日本影史第17名,中国上映10天票房2.78亿人民币,猫眼预测最终票房4亿 [3] - 2024年国内柯南联名品牌超20个,加上日本品牌总计超30个,联名数量创历史新高 [1][3] - 柯南剧场版在中国票房表现持续攀升,《百万美元的五棱星》2.86亿,《黑铁的鱼影》1.62亿,《万圣节的新娘》2.01亿 [4] 版权代理与产业链结构 - 柯南IP版权分散:漫画归小学馆,剧场版归制作委员会,TV动画归小学馆/读卖电视台/TMS娱乐 [5][7] - 中国引进方路画通过打包获取电影发行权及衍生版权,2023年通过《间谍过家家》联名德芙/北京市政交通试水 [7][18] - 新创华作为核心代理商拥有柯南IP一级授权,其股东孙剑曾任万代亚洲战略顾问,前身上海世纪华创与日资关系密切 [7][8][9] 日本版权方的策略转变 - 小学馆2023年净利润同比暴跌67%至21亿日元,因漫画销量下滑及数字转型失败,被迫加速柯南IP变现 [15][17] - 日方放宽联名限制,出现同品类多品牌授权(如茶饮)及争议营销(布鲁可玩具擦边设计),打破传统监修规则 [12][15] - 日本媒体鼓吹"中国谷子经济救市论",推动短期收益最大化,导致日谷在闲鱼交易额被国谷反超 [17] 电影公司的衍生品转型 - 路画借柯南30周年纪念展(上海/北京/深圳)及《排球少年》粉丝节探索二次元变现,但活动执行屡遭差评 [18][22] - 万达电影布局"超级娱乐空间",联名《光与夜之恋》、投资52TOYS,计划打造影院限定谷子产品线 [20] - 行业痛点:电影IP衍生品生命周期短(如《捉妖记》胡巴),与二次元用户高要求存在认知鸿沟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