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集》

搜索文档
追忆杨振宁:一段跨度50年对“物理学的未来”的思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20:48
江才健 著 编者按: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2025年10月18日逝世,享年103岁。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满是一段段科学探索、家国天下的佳话。国内已出版多种杨振 宁传记,其中,中国台湾学者江才健撰写的《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得到了杨振宁本人的认可,称这"是一本有深度、有文采的好书"。这本书初版于 2002年,2022年出版简体字版增订本。作者在增订本中补上了一章《再版后记:东篱归根》,回顾了杨振宁由美回国定居,对高能物理发展前景的悲观,晚 年的物理学研究成功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是介绍了杨振宁晚年对物理学未来的思考,这段思考前后跨度超过50年,相信对物理学者和广大科学爱 好者能有启示意义,我们特别摘录《再版后记:东篱归根》中的相关内容,作为对杨振宁先生的特别追忆。 江才健/文 《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后浪︱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2年10月 杨振宁是2003年12月24日由纽约石溪搬回北京的。这离他1945年11月24日坐船初抵纽约,整整58年零1个月。 清华大学盖的三幢"大师邸"早已落成,三幢房子一幢是给杨振宁,一幢给林家翘,另外一幢给了杨振宁后来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请回清华的杰出计算机数学 专家 ...
杨振宁的一句话,影响他近20年!“翻烂”《曙光集》,青年学者王志伟讲述:杨先生教会我的那些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9 07:44
杨振宁 图片来源:央视视频截图 每经记者|丁舟洋 每经编辑|金冥羽 魏官红 向江林 提起杨振宁,许多人会想到诺奖光环、物理公式背后的科学高度,而对电子科技大学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研究所所长,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 志伟而言,杨振宁先生的影响藏在更具体的时光里。 2008年,王志伟在上海读大学时,聆听了近90岁的杨振宁全程脱稿、语速轻快的中文讲座,收获颇丰。学术的品位、人生的选择,近二十年的科研路里, 王志伟始终带着这份影响前行。这份传承,早已不只是学术上的指引,更是一份让年轻研究者读懂"如何选方向、如何做学问、如何守初心"的精神坐标。 听到杨振宁逝世的消息,37岁的王志伟说:"不像一个遥远的名人走了,更像一位熟悉的长辈离开。"在他看来,缅怀杨振宁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阅读 他的学术人生,他提起那两本被自己"翻烂"的《曙光集》《晨曦集》。10月18日,王志伟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的专访,细说这 份影响背后的故事。 足够简洁、漂亮,同时又非常丰富 探寻暗物质研究,他与丹麦院士首选"杨-米尔斯理论" NBD:您的研究领域,是基于"杨-米尔斯理论"的支撑,在暗物质领域探索。是什么样的契机, ...
103岁杨振宁逝世:要做好物理,是要有品位和风格的
第一财经· 2025-10-18 21:26
杨振宁的生平与成就 - 杨振宁于2025年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3] - 杨振宁自评一生最重要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3] -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经历了抗日战争、二战、冷战及中国从封闭到经济腾飞的全过程,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对科学的重新提倡 [3] 学术生涯与关键贡献 - 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杨振宁自幼展露数学天赋,在中学图书馆通过《神秘的宇宙》中译本首次接触20世纪物理学并产生浓厚兴趣 [5] - 1938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其物理品味形成于此时期,开始欣赏爱因斯坦、狄拉克和费米的工作 [7] - 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理论物理系深造,师从费米和"氢弹之父"泰勒 [7] -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度过黄金17年,迎来学术巅峰,1954年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1956年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跻身世界顶级物理学家之列 [7] - 曾三次近距离接触爱因斯坦,但因德语不精留下交流遗憾 [9] 推动中国科学发展的努力 -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后立即回国,成为首位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几乎每次访华均获中央高层接见,曾与周恩来总理对谈六小时,力主恢复高考、重建科研体系 [9] - 捐出诺贝尔奖奖金给中国留学生基金会,培养数十位学科带头人 [9] - 凭借自身资源资助中国学者赴美留学,发起创立"科学探索奖",竭力培养中国科技人才 [11] - 卖掉纽约长岛别墅将全部积蓄投入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11] - 几十年里参与建立60多个中国一流物理实验室,缩短与国外物理基础设施差距,培养众多科研人才 [12] 个人特质与晚年生活 - 同事评价其罕见地齐聚了极高超的数学能力、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及在中国文化复兴中的团队精神 [4] - 被描述为心怀人文主义浪漫的物理学家,常以美、妙、优雅描述物理工作,有"以艺术家身份工作"和"孩子般天真个性"的特质 [4] - 晚年回到清华园全职工作,保持每天十小时工作节奏,带领团队研究高温超导、量子计算等领域并取得突破 [13] - 为本科生开设《普通物理》,告诫青年学者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不是聪明而是抓住不放的执着 [14] - 与妻子翁帆合著《曙光集》《晨曦集》,在百岁诞辰演讲中表示科学探索如同在黑夜中寻找钥匙,重要的是相信钥匙一定存在 [14][16]
103岁杨振宁逝世:要做好物理,是要有品位和风格的
第一财经· 2025-10-18 19:13
生平与逝世 - 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于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逝世前18天,清华大学师生为其举办了103岁寿辰家庭寿宴 [1] 学术成就与地位 - 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包括1954年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1956年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后者使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 - 其同事评价其罕见地齐聚了极高超的数学能力、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在中国文化复兴中发挥的团队精神三个特点 [3] - 杨振宁的物理品味形成于1938至1944年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时期,深受爱因斯坦、狄拉克和费米工作的影响 [6] - 1949年至1966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17年是其学术黄金期,产出最重要学术成果 [6] 家国情怀与贡献 - 杨振宁自认为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1] -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后,他立即回国访问,成为首位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并多次得到中央高层接见,搭建中美文化交流桥梁 [7] - 他力主恢复高考、重建科研体系,并将诺贝尔奖奖金捐赠给中国留学生基金会,培养数十位学科带头人 [7] - 他发起创立“科学探索奖”,并卖掉纽约长岛别墅,将积蓄投入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9] - 几十年间,其参与建立的中国一流物理实验室多达60多个,显著缩短了与国外物理基础设施的差距 [9] 晚年工作与生活 - 晚年回到清华园全职工作,保持每天十小时工作节奏,带领团队在高温超导、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突破 [10] - 他坚持为本科生开设《普通物理》课程,并鼓励青年学者科学研究需要抓住不放的执着精神 [12] - 与夫人翁帆合著《曙光集》与《晨曦集》,书中寄托了其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期望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