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地狱》

搜索文档
第二届金熊猫奖揭晓 《哪吒2》获最佳动画片奖
中国新闻网· 2025-09-14 08:54
中新社成都9月13日电 (记者 贺劭清)作为第二届金熊猫奖的压轴大戏,金熊猫盛典13日晚在成都举行, 27个奖项逐一揭晓。《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获动画片单元最佳动画片奖。 第二届金熊猫奖揭晓 《哪吒2》获最佳动画片奖 9月13日,金熊猫盛典在成都举行。《哪吒2》获最佳动画片奖。 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据了解,金熊猫奖是以影视为载体、以大熊猫为文化符号、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旨归的国际影 视文化大奖。本届金熊猫奖共有126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参评,共征集作品5343部。其中,国外作品 3910部、占73.2%。 第二届金熊猫奖评委会主席、中国导演陈凯歌在盛典表示,人们需要的不是一种文化,而是不同文化兼 容并蓄。金熊猫奖正是要搭建这样一座桥梁,让交流和互鉴变得真实可感。 在纪录片单元,中国导演高松凭借《故乡几万里》获最佳导演奖;挪威纪录片《新荒野》获最佳纪录片 奖。 在动画片单元,《哪吒2》获最佳动画片奖,《长安三万里》获最佳视觉效果奖。来自巴西的动画片 《塔伊纳和亚马孙守护者》获最佳动画形象奖。 动画片单元主席、中国导演蔡志军表示,动画片用最简洁的符号,最真挚的情感,唤醒人类共同的记 忆。今天中 ...
《南京照相馆》斩获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影片奖
新华社· 2025-08-29 08:15
奖项评选结果 - 《南京照相馆》获得最佳影片奖 最佳导演奖 最佳编剧奖三项大奖 [1] - 《志愿军:存亡之战》与《蛟龙行动》获得评委会大奖 [2] - 刘昊然凭借《解密》获得最佳男演员奖 林晓杰凭借《小小的我》获得最佳女演员奖 [2] - 曹郁凭《解密》获最佳摄影奖 张嘉辉凭《浴火之路》获最佳剪辑奖 朱芸编凭《破·地狱》获最佳音乐奖 李阳凭《从21世纪安全撤离》获最佳处女作奖 [2] 电影节概况 - 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于8月23日至28日举行 主题为"新时代·新摇篮·新力量·新征程" [2] - 电影节设置六大板块:开闭幕式 电影评奖 电影展映 电影交流 致敬"摇篮" 产业融合 [2] - 举办纪念长春电影制片厂成立80周年系列活动 [2] - 长春市打造三大板块50余项特色文旅活动 凸显"电影城"特色 [2] 历史沿革 - 中国长春电影节自1992年创办至今已举办33年 [2]
上海国际电影节:为“每一帧”光影注入新动力
新华社· 2025-06-21 01:49
电影节概况 - 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为期10天 展映400多部中外佳作 举办约100场主创见面会 主题为"电影之城 每一帧都是生活" [2] - 作为中国唯一国际A类电影节 上影节通过新机制孵化新力量 新媒介赋能新表达 持续引领行业风尚 [2] 行业趋势与观众变化 - 观众审美标准显著提升 《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后 观众对"高分电影"的评判标准较去年提高15% [4] - 95后成为观影主力 对文化产品认知诉求提升 更关注电影叙事和视听效果 习惯通过"切片"和评论探讨影片内核 [4][5] - 文化消费多元化背景下 电影需强化"好看性"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5] 创作方向与案例 - 行业共识为"重建电影与观众关系" 《破·地狱》创作过程中收集1000名观众意见 剪辑调整至第50版 [6] - 暑期档影片如《长安的荔枝》《无名之辈:否极泰来》聚焦小人物叙事 金爵奖参赛片《比如父子》探索中式家庭关系 [6] - 专家强调电影需观照现实与个体生命 平衡"华语巨制"与"小而美"作品的社会责任 [6] 新人扶持体系 - SIFF YOUNG青年影人扶持计划新增制片人名额 四年来已孵化《万里归途》《孤注一掷》等票房口碑双收作品 [7] - "6+1"阶梯型培育体系推动112个电影项目进入制作 其中77部入选国际影展 74部实现院线上映 [9] - 亚洲新人奖单元21年来发掘曹保平、宁浩、新海诚等导演 形成行业良性循环 [9] 技术创新应用 - 虚拟制作影棚实现即时场景合成 AI技术将传统建模时间缩短50% 水下机器人技术已应用于《酱园弄·悬案》等影片 [10] - "SIFF ING青年新锐影像计划"征集3600部AIGC与竖屏作品 探索创作形态革新 [11] - "未来影院"单元展映16部VR作品 暑期档将推出《龙门金刚》等虚拟现实电影 [12]
年轻人到底爱看什么 上影节大咖想要“读懂青年”
中国青年报· 2025-06-20 05:11
电影行业趋势 - 行业关注青年观众偏好,尝试通过"情感共鸣点"建立连接,如高考题材电影《逆风而行》挖掘奋斗与成长的集体记忆 [4][5] - 短视频成为行业研究观众需求的重要渠道,导演李少红通过刷短视频寻找创作共情点 [6] - 观众主体意识觉醒,更倾向选择能表达自我态度的内容,导演需从"面对观众"转向"站在观众中间" [7][8] 电影创作方法论 - 《逆风而行》制片人强调真实感,演员需展现真诚状态以区别于市场泛滥的"热血电影" [5] - 导演陈茂贤通过千人观众调研修改48版剪辑,最终版本由观众参与共同完成 [8] - 影评人远叔叔注重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语言,强化普通观众的情感共鸣 [5] IP开发与商业模式 - 光线传媒提出减少低竞争力影片产量,提升必看性,并通过衍生品开发降低票房依赖 [10][11] - 《哪吒之魔童闹海》衍生品单类目销售额超百亿元,预计总衍生收入可达千亿元级别 [11] - 行业认为超级IP需塑造全球穿透力的"精神图腾",如《007》系列通过跨行业品牌联合实现价值互哺 [11][12] 产业挑战与转型 - 当前电影生产机制存在成本失控问题,需优化资金分配与制片环节成本控制 [11] - 影视IP开发面临三大障碍:票房依赖度过高、跨行业协作不足、衍生品开发滞后 [13] - 网文、影视、游戏构成文化出海"新三强",IP全球化被视为重要发展路径 [11]
电影要多创造大众的梦、时代的梦(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2025年春节档创造"史上最强"票房表现,但后续电影票房未达预期,观众流失现象表面是流量未转化,实则是内容未满足期望值[1] - 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总票房达4300万元,开幕影片《酱园弄·悬案》单场票房58万元刷新上海纪录[1] - 《哪吒之魔童闹海》衍生品预估销售额上千亿元,海外票房有望超1亿美元,显示头部IP商业化潜力[1] - 灯塔研究院调研显示观众对"好电影"评价标准同比上升15%,审美阈值持续抬升[1] 内容创作与观众需求 - 导演陈茂贤通过50版剪辑和1000名观众调研打磨《破·地狱》,最终斩获2亿票房并获金像奖,验证用户共创模式有效性[2] - 导演董润年以工人群体视角创作的《年会不能停!》票房近13亿元,证明精准定位目标观众群体的重要性[3] - 魏书钧提出电影选题需具备前瞻性,反对跟风创作,强调从生活中挖掘深刻内容[4] - 文晏指出Z世代观众对叙事和视听要求更高,传统模式需通过创新类型叙事和增强参与感来突破[4] 爆款作品与行业启示 - 《哪吒2》被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称为"阶段必然产物但难以复制",其成功依赖原创性与前瞻性[3][4] - "哪吒"系列与"流浪地球"系列共同成功要素在于原创选题和超前布局[4] - 上海电影节售票数据显示年轻观众需求旺盛:开售1小时92部影片600余场售罄,最快26秒抢空,证明优质内容仍具吸引力[4] 行业发展方向 - 技术变革推动电影从胶片到数码的演进,先锋性与引领性始终是行业长青核心[5] - 需回归创作规律与观众审美需求,通过共生共创模式捕捉时代脉动[5] - 短视频/微短剧冲击反映观众审美变化,但电影本质仍是"造大众之梦"的艺术形式[4][5]
电影市场这样,电影人全责
36氪· 2025-05-09 11:40
电影市场现状 - 五一档票房同比缩水五成 倒退至2017年水平 仅两部新片破亿 多部电影票房不及上映3个月的《哪吒之魔童闹海》[3][5] - 行业连续经历暑期档 中秋档 国庆档票房遇冷 今年除《哪吒2》外普遍表现不佳 反映内容质量问题是核心症结[5] - 香港导演作品集体过时 邱礼涛三部新片配备刘德华等顶级演员但最高票房仅1亿 徐克 林超贤作品春节档垫底[6] 内容创作问题 - 香港导演技法陈旧 《水饺皇后》将大女主创业故事拍成流水账式企业宣传片 未能挖掘人物勇气 决断等当代共鸣点[8][11] - 短视频题材处理轻浮 《人生开门红》拼凑喜剧 悬疑 社会现实元素 对直播乱象批判流于表面 未能触及网红真实困境[16][18] - 哭片类型失效 韩延豆瓣8分作品《我们一起摇太阳》仅收2亿 残障题材《不说话的爱》等新片市场哑火[19] 行业转型趋势 - 郑保瑞回归香港地域性题材后作品人文感提升 《九龙城寨之围城》内地票房近7亿 成近期最卖座港片[11][13] - 邱礼涛《拆弹专家2》因融入香港社会思考获口碑票房双收 证实商业片需结合创作者真实表达[13] - 动画领域《哪吒之魔童闹海》百亿票房带动备案激增 《奶龙》《喜羊羊》新作及马伯庸IP改编项目涌现[21] 未来项目储备 - 头部导演转向续集开发 韩寒备案《飞驰人生3》 宁浩筹备《疯狂的外星人2》 陈思诚回归悬疑赛道[21] - 暑期档较创新项目包括马伯庸IP《长安的荔枝》剧影联动 抗日题材《731》《东极岛》等非传统二战故事[23] - 行业预计经历两年阵痛期 市场将持续两极分化 少数口碑超预期影片占据大部分票房份额[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