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不能停!》

搜索文档
何广智凭“到长安”夺冠,“牛马打工人”拯救暑期档影剧综?
36氪· 2025-09-04 08:51
核心观点 - 脱口秀演员何广智通过真实反映打工人经历赢得《脱口秀大会2》冠军 其真诚内容引发广泛共鸣 显著超越同期影视作品对打工人的刻意营销[1][3][16] - 2023年电影《年会不能停》以12.92亿票房成功开创"打工人共情"商业模式 推动影视行业系统性采用打工人叙事作为核心营销策略[4][5] - 2024年暑期档三部打工人主题电影均获商业成功 其中《浪浪山小妖怪》以16亿+票房创国产2D动画纪录 《戏台》获4亿+票房 《长安的荔枝》豆瓣评分7.6[12] 影视行业打工人主题作品表现 - 《年会不能停》成为2023年元旦档票房冠军 收获12.92亿票房 成功因素包括职场黑话讽刺 身份错位喜剧效果及年会反抗剧情[4][5] - 《长安的荔枝》采用古装职场化叙事 集结大鹏 白客 庄达菲原班阵容 但受古装题材及剧集版拖累未达预期票房[7] - 《戏台》通过身份错位戏剧结构展现职场食物链 豆瓣评分优异但电影感较弱[7][8][12] - 《浪浪山小妖怪》延续《小妖怪的夏天》IP 以8.5豆瓣高分创16亿+国产2D动画票房纪录 深化社畜生存困境描写[8][9][12] 内容创作与受众共鸣 - 打工人主题创作从职场黑话 离谱任务到竞业禁止 创业艰难等现实痛点全面覆盖 引发强烈共情[9][10][14] - 何广智脱口秀夺冠获现象级反响 因其真实经历从普通打工人成长为冠军 比虚构影视角色更具情感冲击力[3][16][17] - 社交媒体涌现大量打工人二创内容 包括抖音改编神曲 小红书表情包文化 体现群体身份认同[14] 行业趋势与商业模式 - 影视综艺全面拥抱打工人叙事 《心动的信号8》转型"二本恋综" 《令人心动的offer》系列均采用打工人营销角度[3][13] - "打工人共情"成为确定性商业模式 出品方在立项初期即系统化设计打工人共鸣元素以实现票房转化[5][12] - 优质打工人主题作品均获高商业回报 三部暑期档电影票房总和超20亿 证明该题材具备持续变现能力[12]
最近每部电影都在宣传「牛马必看」,但打工人根本不想照镜子
36氪· 2025-08-17 21:34
行业趋势 - 暑期档电影类型从传统合家欢转向现实讽喻题材,"牛马电影"成为新热点[6][8] - 该类型片通过职场细节共鸣吸引观众,豆瓣评分普遍超国产片平均水平(《长安的荔枝》7.6、《浪浪山小妖怪》8.6、《戏台》8.0)[49][50] - 制作成本差异显著,《长安的荔枝》投入2.5-3亿属大制作,《浪浪山小妖怪》票房从预测4亿逆势涨至15亿[12][15][40] 内容创作 - 题材覆盖古今多元背景,包括唐朝官场/神话妖怪/民国戏班等,均聚焦基层打工人困境[19][32][33] - 创作手法结合类型片元素,如《诡才之道》用阴曹地府映射职场KPI文化,《浪浪山》采用水墨画风格[35][85] - 宣发策略注重跨界联动,与瑞幸等品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及周边衍生品[42] 市场反馈 - 观众对职场共鸣存在矛盾心理:既认可"每一帧都在演我",又抗拒"自费上班"式情绪消耗[9][13][88] - 喜剧元素更易获市场认可,《年会不能停》《浪浪山》等含搞笑内容作品票房超预期[83] - 部分作品因情绪过载遭遇反噬,《逆行人生》因滞后于社会情绪导致口碑票房双失利[75][78] 制作团队 - 导演阵容涵盖新生代与资深从业者,包括大鹏、陈佩斯等兼具创作力与商业号召力的电影人[39] - 主演投入度高,出现黄渤零片酬、陈佩斯抵押房产等事件强化话题热度[44] - 改编IP受重视,《长安的荔枝》原著为马伯庸畅销小说,具备先天粉丝基础[40]
《戏台》:不疯魔,活人的活法
经济观察网· 2025-08-15 14:52
核心观点 - 电影《戏台》通过后台视角展现乱世中戏曲从业者的生存智慧 强调"活命要紧"和"戏比天大"的平衡 提出不同于《霸王别姬》献祭式艺术追求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 反映当代观众更注重可执行解决方案的审美取向 [2][3][5][7][9] 主题表达 - 采用后台视角展现戏曲行业的真实运作状态 通过盔头 髯口 行头箱等专业道具细节构建沉浸式戏剧环境 [2] - 通过军阀强改剧本 枪杀地头蛇等冲突事件 展现"戏比天大"行业准则与"活命要紧"生存法则之间的张力 [3] - 人物塑造注重现实复杂性:班主侯喜亭兼顾体面与饭碗 金啸天坚持艺术尊严 吴经理油滑中带担当 凤小桐以美镇场 体现"各显其能"的生存策略 [4][7] 电影史定位 - 与《霸王别姬》将戏作为祭台、《人·鬼·情》将戏作为镜子形成对比 《戏台》将戏回归"活儿"的本质 代表三种不同的艺术哲学取向 [5] - 反映时代审美变迁:八十年代注重内心沉思 九十年代崇尚献祭精神 当代观众追求可执行的现实解决方案 [5][9] - 属于近年来聚焦"活人活法"的商业片趋势 与《年会不能停》《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共同探讨职场可复制动作而非自我史诗 [9][10] 艺术表现 - 舞台剧十年打磨使文本结实 走位清楚 锣点稳健 但电影化转换不足 [8] - 喜剧节奏存在缺陷:核心情节缺乏三段式结构(铺垫-反转-补刀) 后台忙乱与前台荒诞未形成有效节奏拉锯 [8] - 部分笑点设计引发争议 特别是六姨太支线使用的性别笑料被指过时 缺乏当代感校准 [9] 市场反响 - 实现口碑逆袭和票房逆跌走高 因提供可执行的自我安慰伦理契合当代职场焦虑 [9] - 满足不同年龄层需求:中年观众看到责任承担的不易 年轻观众看到自我实现的坚持 [8] - 最终传递现实生存哲学:板眼别散 台面别丢 戏别耽误 强调日复一日的坚持而非戏剧性疯魔 [10]
每部电影都在宣传“牛马必看”,但打工人根本不想照镜子
虎嗅· 2025-08-11 10:00
暑期档电影市场趋势 - 2023年末起"牛马电影"类型片强势崛起 聚焦打工人现实困境 成为新兴蓝海赛道[6][12][28] - 2024年暑期档传统合家欢及爱情片主导格局被打破 "牛马电影"以现实讽喻题材扎堆上映[4][14][24] - 该类型片涵盖古代 民国 神话等多重背景框架 通过职场套壳指向当代打工人共情点[24][28][29] 头部影片表现与市场反馈 - 《长安的荔枝》票房6.63亿 低于映前20亿乐观预测 业内下调至7-8亿盈亏平衡线[3][8] - 《浪浪山小妖怪》票房5.59亿 上映前7天出现逆跌现象 业内预测从4亿上调至15亿[3][10] - 《戏台》票房3.81亿 排片率从不足20%突围 豆瓣评分达8.0分[3][11][39] - 三部影片豆瓣评分分别为7.6 8.6 8.0 远超国产电影平均水平[39] 创作特征与内容设计 - 采用细节铺陈与处境共鸣手法 精准捕捉职场黑话 背锅工具人等现实元素[2][20][44] - 融合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与数字技术 参考古建筑元素打造中式写意美学[71] - 通过联名茶饮店 潮玩店及推出官方周边拓展衍生品市场[33] 制作团队与资源配置 - 汇聚大鹏 陈佩斯 徐峥等资深导演及演员 业务能力与人脉口碑无短板[31] - 《长安的荔枝》制作成本达2.5-3亿 属高投资规模制作[32] - 主创通过抵押别墅 零片酬助阵及密集路演提升影片流量[35] 受众反应与情绪共鸣 - 观众产生"每一帧都在演我"的强烈共情 形成集体情绪与刻板行为认知[5][47][51] - 部分观众因职场疲劳选择回避 认为"上班累不想再照镜子"[9][58] - 影片被定义为"人工泪液型电影" 兼具治愈系与致郁系二象性特征[57] 类型片发展挑战 - 需平衡情绪轻盈与力量感转化 避免职场暴力浪漫化或问题轻描淡写[74][76][77] - 存在将打工人苦难刻奇化的风险 需领先时代而非简单观察社会现象[62][63][64] - 喜剧元素成为票房成功关键 《年会不能停》《浪浪山》等搞笑含量更高作品表现超预期[69]
《长安的荔枝》破4亿,马伯庸影视版图再度扩容
第一财经· 2025-07-26 22:30
票房表现 - 《长安的荔枝》累计票房达4.39亿,预测内地总票房8.37亿,较前日略有提高 [1][2] - 该片有望成为春节档后首部票房突破5亿的国产片 [2] - 若实现预测票房,将刷新《古董局中局》4.29亿票房纪录,成为马伯庸原著改编电影中市场表现最好的一部 [14] 市场反响 - 电影版凭借更突出的口碑,成为暑期档截至目前表现最好的国产电影 [2] - 影片引发大城市打工人共鸣,主人公李善德的遭遇映射当代职场困境 [2][6] - 优质职场喜剧稀缺性使得《年会不能停!》斩获12.92亿票房,成为市场黑马 [5] 内容改编 - 电影版大体遵循原著主线情节,几处改编较为妥当,如强化李善德妻子角色个性 [14] - 剧版因情节注水、节奏拖沓未能收获预期效果,批评焦点集中于改编生硬 [12] - 马伯庸小说影视化并非都能成功,2019年《长安十二时辰》是口碑与市场反馈最好的一部 [11] 行业趋势 - 马伯庸成为近年作品影视化次数最多的作家之一,影响力辐射至各个领域 [11] - "马伯庸热"将持续,待播待映作品达十余部,排期从今年至2030年 [14] - 小说畅销不必然为影视版带来相应热度,改编能力是关键 [14] 制作团队 - 电影版由大鹏执导,沿用《年会不能停!》主演阵容 [5][6] - 剧版主创阵容不俗,包括留白影视、导演曹盾及主演雷佳音、岳云鹏 [12] - 马伯庸小说特点在于探索历史可能性,擅长从小人物视角展开想象 [10]
第二届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闭幕
辽宁日报· 2025-07-13 08:59
行业活动与荣誉 - 第二届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圆满闭幕 冯巩 姜文 姚晨 于适等喜剧影人参与闭幕仪式 [1] - 活动包含开场歌舞《喜聚辽宁 快乐满屏》 情景歌舞《喜游记》 唱跳表演《快乐制造者》等展现辽宁喜剧基因的表演 [1] - 为期8天的活动包括"光影绽放中国行" 喜剧电影展映 剧本征集路演对接会 创作发展研讨会等主体活动 [1] - 配套活动"跟着电影品美食" "跟着电影去旅行"探索城市与喜剧电影的联结 [1] - 全国超过百家观影团 近百万影迷参与口碑推介 以"人民的笑声"为名投票 [1] - 《抓娃娃》获观众喜爱的喜剧电影和喜剧电影导演两项荣誉 [1] - 大鹏 马丽分获观众喜爱的喜剧电影男 女主角 [1] 电影作品与产业政策 - 姜文携闭幕推荐影片《你行 你上》亮相 该片将于7月18日全国上映 讲述父子"以琴为桨"的冒险故事 [2] - 影片具有浓厚东北基因 充满喜剧元素和沈阳风味 [2] - 辽宁省发布《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支持剧本创作 奖励小成本电影 补贴省外剧组来辽拍摄 [2] - 政策最高扶持额度达1000万元 旨在提高文化原创力 打造精品力作 [2]
上海国际电影节:为“每一帧”光影注入新动力
新华社· 2025-06-21 01:49
电影节概况 - 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为期10天 展映400多部中外佳作 举办约100场主创见面会 主题为"电影之城 每一帧都是生活" [2] - 作为中国唯一国际A类电影节 上影节通过新机制孵化新力量 新媒介赋能新表达 持续引领行业风尚 [2] 行业趋势与观众变化 - 观众审美标准显著提升 《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后 观众对"高分电影"的评判标准较去年提高15% [4] - 95后成为观影主力 对文化产品认知诉求提升 更关注电影叙事和视听效果 习惯通过"切片"和评论探讨影片内核 [4][5] - 文化消费多元化背景下 电影需强化"好看性"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5] 创作方向与案例 - 行业共识为"重建电影与观众关系" 《破·地狱》创作过程中收集1000名观众意见 剪辑调整至第50版 [6] - 暑期档影片如《长安的荔枝》《无名之辈:否极泰来》聚焦小人物叙事 金爵奖参赛片《比如父子》探索中式家庭关系 [6] - 专家强调电影需观照现实与个体生命 平衡"华语巨制"与"小而美"作品的社会责任 [6] 新人扶持体系 - SIFF YOUNG青年影人扶持计划新增制片人名额 四年来已孵化《万里归途》《孤注一掷》等票房口碑双收作品 [7] - "6+1"阶梯型培育体系推动112个电影项目进入制作 其中77部入选国际影展 74部实现院线上映 [9] - 亚洲新人奖单元21年来发掘曹保平、宁浩、新海诚等导演 形成行业良性循环 [9] 技术创新应用 - 虚拟制作影棚实现即时场景合成 AI技术将传统建模时间缩短50% 水下机器人技术已应用于《酱园弄·悬案》等影片 [10] - "SIFF ING青年新锐影像计划"征集3600部AIGC与竖屏作品 探索创作形态革新 [11] - "未来影院"单元展映16部VR作品 暑期档将推出《龙门金刚》等虚拟现实电影 [12]
年轻人到底爱看什么 上影节大咖想要“读懂青年”
中国青年报· 2025-06-20 05:11
电影行业趋势 - 行业关注青年观众偏好,尝试通过"情感共鸣点"建立连接,如高考题材电影《逆风而行》挖掘奋斗与成长的集体记忆 [4][5] - 短视频成为行业研究观众需求的重要渠道,导演李少红通过刷短视频寻找创作共情点 [6] - 观众主体意识觉醒,更倾向选择能表达自我态度的内容,导演需从"面对观众"转向"站在观众中间" [7][8] 电影创作方法论 - 《逆风而行》制片人强调真实感,演员需展现真诚状态以区别于市场泛滥的"热血电影" [5] - 导演陈茂贤通过千人观众调研修改48版剪辑,最终版本由观众参与共同完成 [8] - 影评人远叔叔注重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语言,强化普通观众的情感共鸣 [5] IP开发与商业模式 - 光线传媒提出减少低竞争力影片产量,提升必看性,并通过衍生品开发降低票房依赖 [10][11] - 《哪吒之魔童闹海》衍生品单类目销售额超百亿元,预计总衍生收入可达千亿元级别 [11] - 行业认为超级IP需塑造全球穿透力的"精神图腾",如《007》系列通过跨行业品牌联合实现价值互哺 [11][12] 产业挑战与转型 - 当前电影生产机制存在成本失控问题,需优化资金分配与制片环节成本控制 [11] - 影视IP开发面临三大障碍:票房依赖度过高、跨行业协作不足、衍生品开发滞后 [13] - 网文、影视、游戏构成文化出海"新三强",IP全球化被视为重要发展路径 [11]
电影要多创造大众的梦、时代的梦(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2025年春节档创造"史上最强"票房表现,但后续电影票房未达预期,观众流失现象表面是流量未转化,实则是内容未满足期望值[1] - 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总票房达4300万元,开幕影片《酱园弄·悬案》单场票房58万元刷新上海纪录[1] - 《哪吒之魔童闹海》衍生品预估销售额上千亿元,海外票房有望超1亿美元,显示头部IP商业化潜力[1] - 灯塔研究院调研显示观众对"好电影"评价标准同比上升15%,审美阈值持续抬升[1] 内容创作与观众需求 - 导演陈茂贤通过50版剪辑和1000名观众调研打磨《破·地狱》,最终斩获2亿票房并获金像奖,验证用户共创模式有效性[2] - 导演董润年以工人群体视角创作的《年会不能停!》票房近13亿元,证明精准定位目标观众群体的重要性[3] - 魏书钧提出电影选题需具备前瞻性,反对跟风创作,强调从生活中挖掘深刻内容[4] - 文晏指出Z世代观众对叙事和视听要求更高,传统模式需通过创新类型叙事和增强参与感来突破[4] 爆款作品与行业启示 - 《哪吒2》被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称为"阶段必然产物但难以复制",其成功依赖原创性与前瞻性[3][4] - "哪吒"系列与"流浪地球"系列共同成功要素在于原创选题和超前布局[4] - 上海电影节售票数据显示年轻观众需求旺盛:开售1小时92部影片600余场售罄,最快26秒抢空,证明优质内容仍具吸引力[4] 行业发展方向 - 技术变革推动电影从胶片到数码的演进,先锋性与引领性始终是行业长青核心[5] - 需回归创作规律与观众审美需求,通过共生共创模式捕捉时代脉动[5] - 短视频/微短剧冲击反映观众审美变化,但电影本质仍是"造大众之梦"的艺术形式[4][5]
2025·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上)
经济日报· 2025-05-27 06:17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 2024年出版图书2.1万种,重印率稳定在60%左右,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和动销品种占有率全国首位 [1] - 《奔跑的中国草》《为什么是邓小平》获"五个一工程"奖,4种出版物入选"中国好书",10种入选主题出版重点选题,获奖数量全国第一 [1] - 推出《习近平引用诗词释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百科全书》等精品,数字资源集聚和垂类AI大模型研发取得进展 [1] - 共建28个"读者之家",《习近平扶贫故事》12个语种海外发行,深化出版"走出去" [1]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 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材,出版《中华民族一家亲童谣绘本》等图书,承办青少年阅读分论坛 [2] - 捐赠图书45万册,捐资5300万元,开展"爱心助学"等公益活动,连续入选出版智库建设计划 [2] - 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建设多模态语料库和大模型,汇聚科技期刊953种,版权输出281项 [2]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 2024年出品电影46部,票房占国产片总票房70.19%,年度票房前十占9席,获"五个一工程"奖等 [3] - 发行646部影片,结算票房占全国88%,"影院看奥运"放映2300场吸引观众5.6万人次 [3] - 连续七年获上交所A级评价,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3]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 出品发行影片《封神第一部》等获"五个一工程"奖,《年会不能停!》获百花奖最佳编剧 [4] - 发行22部影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守护》以9100万元成暑期档国产动画亚军 [5] - 全球首家全高帧LED影城"华夏电影中心"落成,推出HDR LED品牌"焕影岛" [5]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 - 配合总台完成重大宣传报道,获星光奖等114项,推出《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 [6] - 国际传播签约额创新高,海外融媒体频道增至46个覆盖230国,推进多语种译制基地 [6] - "百城千屏"覆盖31省区市,自主研发AIGC幻臻平台获2项专利和8项软件著作权 [6] 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 - 自研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拥有600万用户,生成6500万视频和1.75亿图片,商业化单月流水超千万元 [7] - 推出AIGC导演共创计划,9部短片全用可灵AI生成,全球月访问用户环比增长113% [7] - "快聘"平台带动4320万就业机会,催生174个新职业 [7] 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 - 全网覆盖超10亿用户,《风吹半夏》《狂飙》等获金鹰奖、飞天奖,《我的阿勒泰》获"五个一工程"奖 [8] - 《无敌鹿战队》成首个国际预购中国原创IP动画,应用AI技术打造VR全感剧场 [8] 北京微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运营政媒账号超10万个,粉丝量140亿,年阅读量近3万亿次,重大主题话题阅读量近4000亿次 [10] - 《黑神话:悟空》相关74个话题单日热搜,阅读量47亿次,带动山西旅游阅读量1.3亿次 [10] - 换新非遗计划阅读量超18亿次,推动非遗文化传承 [10]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2024年收入68.83亿元(+0.5%),净利润11.86亿元(+7.3%),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01% [11] - 新建158个文化空间,7家书店获"最美书店",举办3064场读书分享会 [11]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奇谭》获"五个一工程"奖,《繁花》获多项大奖,《好东西》票房7亿元豆瓣最高分 [12] - 出品春节档冠亚军《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总票房超75亿元 [12] - 启动AI创制生态中心,"车墩《繁花》黄河路"影旅项目吸引游客14万人次 [12] 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 -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影节开幕,电视剧《蛮好的人生》入选总台片单 [13] - 东方明珠电视塔迎第1亿位游客,"上海之星"游船接待430万人次 [13] 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 - 月活用户3.18亿,创作者1960万,音频4.88亿条,10余部作品获全国优秀网络视听作品 [15] - 自研音频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推出AI工具"音剪"缩短制作时间 [15]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 120多种图书获国家级奖,16种入选"中国好书",《江苏文库》出版1549册 [16] - 数字经济收入超32亿元,用户超2200万,"凤凰智灵"获科技创新成果奖 [16] 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 建成"三圈环流"数智系统,部署微型机顶盒和通用遥控器 [17] - "长江文化数字大展"传播量2.3亿次,开发跨文化短剧 [17]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 - 出版"八八战略""共同富裕"等主题图书,"浙江文丛"累计超1000册 [18] - 推进书店转型,开展"全民阅读大篷车"活动,成立"未来出版联合实验室"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