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年会不能停!》
icon
搜索文档
内娱男演员,开始贩卖“易碎感”
虎嗅· 2025-10-21 21:05
行业核心观点 - 中国娱乐行业男明星审美风潮正经历显著演变,最新阶段为“嬷化”风潮,其本质是明星与团队主动设计并强化易碎、柔美、去攻击性气质的营销策略,以在激烈同质化竞争中突围 [1][10][16] - 男明星形象嬗变历经四个清晰阶段:从“经济适用男”到“窝囊废赛道”,再到“极致人夫感”,最终演进至当前的“嬷化”风潮,每一次转变都暗合社会心态与女性话语权的微妙变迁 [2][6][8][10] - “嬷化”审美已从粉丝圈层自发行为发展为行业主动的商业策略,明星通过交出部分传统男性气质的诠释权,以换取更强的粉丝共情与更高的流量黏性 [1][10][16] 审美风潮演变阶段 - **第一阶段:经济适用男**:2010年前后,以佟大为饰演的都市白领或公务员角色为代表,形象收入稳定、性格温和、尊重女性、顾家体贴,投射出女性观众对稳定价值和安稳婚姻生活的向往 [3][4][5] - **第二阶段:窝囊废赛道**:以雷佳音、郭京飞为代表,角色集优柔寡断、怂、疲惫、狼狈等特质于一身,引发女性观众共情,意味着女性开始接纳人性的复杂与脆弱 [6][7] - **第三阶段:极致人夫感**:由“窝囊废赛道”精细化衍生,以白客为代表,塑造带有服务型人格、极具情绪价值的“人夫感”形象,性格底色为无攻击性的beta男,提供“对外无能,对内全能”的反差安全感 [8][9] - **第四阶段:嬷化风潮**:明星团队主动通过人设定位、影视角色、妆造设计、社交互动全方位塑造易碎、柔美、去攻击性气质,例如成毅的“美强惨”标识、罗云熙的古典精致妆容、檀健次的公众形象管理 [10][11][12][15] 代表性公司与艺人案例 - **成毅**:在《赴山海》、《莲花楼》等剧中通过雌雄莫辨发型、粉色纱衣、纤纤玉指、白发吐血等细节,将“美强惨”与易碎感贯彻到底,成为“嬷化”赛道佼佼者 [2][11] - **罗云熙**:在《长月烬明》中以飞翘眼线、珠光眼影与全包眼妆的“彩妆螳螂”形象,以及戏外清透底妆、泪痣点缀,持续占据内娱自嬷男星宝座 [12] - **侯明昊**:在《入青云》中饰演浪荡公子,形象从偏少年感转变为偏破碎、阴柔,巩固了嬷嬷粉圈 [10] - **檀健次**:通过热搜话题檀健次红毯魅魔(阅读量高达344.5万)及蕾丝衬衫、珍珠配饰等元素,将“自嬷”融入红毯、综艺与角色选择全链路 [15] - **陈哲远**:在《一笑随歌》中延续邪媚阴柔美道路,采用战损、血迹、白衣三件套造型 [13] 行业营销策略与趋势 - **主动“自嬷”策略**:演员与团队从被动接受粉丝解读转为主动迎合,通过角色设定、妆造细节(如易小雅的桃花妆)、社交互动投喂粉丝期待的“娇嫩”与“易碎”感,完成心照不宣的合谋 [1][10][15] - **跨领域渗透**:“嬷化”风潮不局限于电视剧赛道,男子偶像组合的可爱妩媚妆容、歌手汪苏泷演唱会采用的“媚嬷”倾向妆容,均显示其正成为广泛的行业审美趋向 [15] - **内卷逻辑驱动**:在激烈同质化竞争下,演员将自身性别气质作为核心资源进行精密策划与主动展演,商品化“女性气质”以开辟新赛道,是市场焦虑驱动的商业策略 [16]
何广智凭“到长安”夺冠,“牛马打工人”拯救暑期档影剧综?
36氪· 2025-09-04 08:51
核心观点 - 脱口秀演员何广智通过真实反映打工人经历赢得《脱口秀大会2》冠军 其真诚内容引发广泛共鸣 显著超越同期影视作品对打工人的刻意营销[1][3][16] - 2023年电影《年会不能停》以12.92亿票房成功开创"打工人共情"商业模式 推动影视行业系统性采用打工人叙事作为核心营销策略[4][5] - 2024年暑期档三部打工人主题电影均获商业成功 其中《浪浪山小妖怪》以16亿+票房创国产2D动画纪录 《戏台》获4亿+票房 《长安的荔枝》豆瓣评分7.6[12] 影视行业打工人主题作品表现 - 《年会不能停》成为2023年元旦档票房冠军 收获12.92亿票房 成功因素包括职场黑话讽刺 身份错位喜剧效果及年会反抗剧情[4][5] - 《长安的荔枝》采用古装职场化叙事 集结大鹏 白客 庄达菲原班阵容 但受古装题材及剧集版拖累未达预期票房[7] - 《戏台》通过身份错位戏剧结构展现职场食物链 豆瓣评分优异但电影感较弱[7][8][12] - 《浪浪山小妖怪》延续《小妖怪的夏天》IP 以8.5豆瓣高分创16亿+国产2D动画票房纪录 深化社畜生存困境描写[8][9][12] 内容创作与受众共鸣 - 打工人主题创作从职场黑话 离谱任务到竞业禁止 创业艰难等现实痛点全面覆盖 引发强烈共情[9][10][14] - 何广智脱口秀夺冠获现象级反响 因其真实经历从普通打工人成长为冠军 比虚构影视角色更具情感冲击力[3][16][17] - 社交媒体涌现大量打工人二创内容 包括抖音改编神曲 小红书表情包文化 体现群体身份认同[14] 行业趋势与商业模式 - 影视综艺全面拥抱打工人叙事 《心动的信号8》转型"二本恋综" 《令人心动的offer》系列均采用打工人营销角度[3][13] - "打工人共情"成为确定性商业模式 出品方在立项初期即系统化设计打工人共鸣元素以实现票房转化[5][12] - 优质打工人主题作品均获高商业回报 三部暑期档电影票房总和超20亿 证明该题材具备持续变现能力[12]
最近每部电影都在宣传「牛马必看」,但打工人根本不想照镜子
36氪· 2025-08-17 21:34
行业趋势 - 暑期档电影类型从传统合家欢转向现实讽喻题材,"牛马电影"成为新热点[6][8] - 该类型片通过职场细节共鸣吸引观众,豆瓣评分普遍超国产片平均水平(《长安的荔枝》7.6、《浪浪山小妖怪》8.6、《戏台》8.0)[49][50] - 制作成本差异显著,《长安的荔枝》投入2.5-3亿属大制作,《浪浪山小妖怪》票房从预测4亿逆势涨至15亿[12][15][40] 内容创作 - 题材覆盖古今多元背景,包括唐朝官场/神话妖怪/民国戏班等,均聚焦基层打工人困境[19][32][33] - 创作手法结合类型片元素,如《诡才之道》用阴曹地府映射职场KPI文化,《浪浪山》采用水墨画风格[35][85] - 宣发策略注重跨界联动,与瑞幸等品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及周边衍生品[42] 市场反馈 - 观众对职场共鸣存在矛盾心理:既认可"每一帧都在演我",又抗拒"自费上班"式情绪消耗[9][13][88] - 喜剧元素更易获市场认可,《年会不能停》《浪浪山》等含搞笑内容作品票房超预期[83] - 部分作品因情绪过载遭遇反噬,《逆行人生》因滞后于社会情绪导致口碑票房双失利[75][78] 制作团队 - 导演阵容涵盖新生代与资深从业者,包括大鹏、陈佩斯等兼具创作力与商业号召力的电影人[39] - 主演投入度高,出现黄渤零片酬、陈佩斯抵押房产等事件强化话题热度[44] - 改编IP受重视,《长安的荔枝》原著为马伯庸畅销小说,具备先天粉丝基础[40]
《戏台》:不疯魔,活人的活法
经济观察网· 2025-08-15 14:52
核心观点 - 电影《戏台》通过后台视角展现乱世中戏曲从业者的生存智慧 强调"活命要紧"和"戏比天大"的平衡 提出不同于《霸王别姬》献祭式艺术追求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 反映当代观众更注重可执行解决方案的审美取向 [2][3][5][7][9] 主题表达 - 采用后台视角展现戏曲行业的真实运作状态 通过盔头 髯口 行头箱等专业道具细节构建沉浸式戏剧环境 [2] - 通过军阀强改剧本 枪杀地头蛇等冲突事件 展现"戏比天大"行业准则与"活命要紧"生存法则之间的张力 [3] - 人物塑造注重现实复杂性:班主侯喜亭兼顾体面与饭碗 金啸天坚持艺术尊严 吴经理油滑中带担当 凤小桐以美镇场 体现"各显其能"的生存策略 [4][7] 电影史定位 - 与《霸王别姬》将戏作为祭台、《人·鬼·情》将戏作为镜子形成对比 《戏台》将戏回归"活儿"的本质 代表三种不同的艺术哲学取向 [5] - 反映时代审美变迁:八十年代注重内心沉思 九十年代崇尚献祭精神 当代观众追求可执行的现实解决方案 [5][9] - 属于近年来聚焦"活人活法"的商业片趋势 与《年会不能停》《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共同探讨职场可复制动作而非自我史诗 [9][10] 艺术表现 - 舞台剧十年打磨使文本结实 走位清楚 锣点稳健 但电影化转换不足 [8] - 喜剧节奏存在缺陷:核心情节缺乏三段式结构(铺垫-反转-补刀) 后台忙乱与前台荒诞未形成有效节奏拉锯 [8] - 部分笑点设计引发争议 特别是六姨太支线使用的性别笑料被指过时 缺乏当代感校准 [9] 市场反响 - 实现口碑逆袭和票房逆跌走高 因提供可执行的自我安慰伦理契合当代职场焦虑 [9] - 满足不同年龄层需求:中年观众看到责任承担的不易 年轻观众看到自我实现的坚持 [8] - 最终传递现实生存哲学:板眼别散 台面别丢 戏别耽误 强调日复一日的坚持而非戏剧性疯魔 [10]
每部电影都在宣传“牛马必看”,但打工人根本不想照镜子
虎嗅· 2025-08-11 10:00
暑期档电影市场趋势 - 2023年末起"牛马电影"类型片强势崛起 聚焦打工人现实困境 成为新兴蓝海赛道[6][12][28] - 2024年暑期档传统合家欢及爱情片主导格局被打破 "牛马电影"以现实讽喻题材扎堆上映[4][14][24] - 该类型片涵盖古代 民国 神话等多重背景框架 通过职场套壳指向当代打工人共情点[24][28][29] 头部影片表现与市场反馈 - 《长安的荔枝》票房6.63亿 低于映前20亿乐观预测 业内下调至7-8亿盈亏平衡线[3][8] - 《浪浪山小妖怪》票房5.59亿 上映前7天出现逆跌现象 业内预测从4亿上调至15亿[3][10] - 《戏台》票房3.81亿 排片率从不足20%突围 豆瓣评分达8.0分[3][11][39] - 三部影片豆瓣评分分别为7.6 8.6 8.0 远超国产电影平均水平[39] 创作特征与内容设计 - 采用细节铺陈与处境共鸣手法 精准捕捉职场黑话 背锅工具人等现实元素[2][20][44] - 融合中国传统水墨画风格与数字技术 参考古建筑元素打造中式写意美学[71] - 通过联名茶饮店 潮玩店及推出官方周边拓展衍生品市场[33] 制作团队与资源配置 - 汇聚大鹏 陈佩斯 徐峥等资深导演及演员 业务能力与人脉口碑无短板[31] - 《长安的荔枝》制作成本达2.5-3亿 属高投资规模制作[32] - 主创通过抵押别墅 零片酬助阵及密集路演提升影片流量[35] 受众反应与情绪共鸣 - 观众产生"每一帧都在演我"的强烈共情 形成集体情绪与刻板行为认知[5][47][51] - 部分观众因职场疲劳选择回避 认为"上班累不想再照镜子"[9][58] - 影片被定义为"人工泪液型电影" 兼具治愈系与致郁系二象性特征[57] 类型片发展挑战 - 需平衡情绪轻盈与力量感转化 避免职场暴力浪漫化或问题轻描淡写[74][76][77] - 存在将打工人苦难刻奇化的风险 需领先时代而非简单观察社会现象[62][63][64] - 喜剧元素成为票房成功关键 《年会不能停》《浪浪山》等搞笑含量更高作品表现超预期[69]
《长安的荔枝》破4亿,马伯庸影视版图再度扩容
第一财经· 2025-07-26 22:30
票房表现 - 《长安的荔枝》累计票房达4.39亿,预测内地总票房8.37亿,较前日略有提高 [1][2] - 该片有望成为春节档后首部票房突破5亿的国产片 [2] - 若实现预测票房,将刷新《古董局中局》4.29亿票房纪录,成为马伯庸原著改编电影中市场表现最好的一部 [14] 市场反响 - 电影版凭借更突出的口碑,成为暑期档截至目前表现最好的国产电影 [2] - 影片引发大城市打工人共鸣,主人公李善德的遭遇映射当代职场困境 [2][6] - 优质职场喜剧稀缺性使得《年会不能停!》斩获12.92亿票房,成为市场黑马 [5] 内容改编 - 电影版大体遵循原著主线情节,几处改编较为妥当,如强化李善德妻子角色个性 [14] - 剧版因情节注水、节奏拖沓未能收获预期效果,批评焦点集中于改编生硬 [12] - 马伯庸小说影视化并非都能成功,2019年《长安十二时辰》是口碑与市场反馈最好的一部 [11] 行业趋势 - 马伯庸成为近年作品影视化次数最多的作家之一,影响力辐射至各个领域 [11] - "马伯庸热"将持续,待播待映作品达十余部,排期从今年至2030年 [14] - 小说畅销不必然为影视版带来相应热度,改编能力是关键 [14] 制作团队 - 电影版由大鹏执导,沿用《年会不能停!》主演阵容 [5][6] - 剧版主创阵容不俗,包括留白影视、导演曹盾及主演雷佳音、岳云鹏 [12] - 马伯庸小说特点在于探索历史可能性,擅长从小人物视角展开想象 [10]
第二届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闭幕
辽宁日报· 2025-07-13 08:59
行业活动与荣誉 - 第二届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圆满闭幕 冯巩 姜文 姚晨 于适等喜剧影人参与闭幕仪式 [1] - 活动包含开场歌舞《喜聚辽宁 快乐满屏》 情景歌舞《喜游记》 唱跳表演《快乐制造者》等展现辽宁喜剧基因的表演 [1] - 为期8天的活动包括"光影绽放中国行" 喜剧电影展映 剧本征集路演对接会 创作发展研讨会等主体活动 [1] - 配套活动"跟着电影品美食" "跟着电影去旅行"探索城市与喜剧电影的联结 [1] - 全国超过百家观影团 近百万影迷参与口碑推介 以"人民的笑声"为名投票 [1] - 《抓娃娃》获观众喜爱的喜剧电影和喜剧电影导演两项荣誉 [1] - 大鹏 马丽分获观众喜爱的喜剧电影男 女主角 [1] 电影作品与产业政策 - 姜文携闭幕推荐影片《你行 你上》亮相 该片将于7月18日全国上映 讲述父子"以琴为桨"的冒险故事 [2] - 影片具有浓厚东北基因 充满喜剧元素和沈阳风味 [2] - 辽宁省发布《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支持剧本创作 奖励小成本电影 补贴省外剧组来辽拍摄 [2] - 政策最高扶持额度达1000万元 旨在提高文化原创力 打造精品力作 [2]
上海国际电影节:为“每一帧”光影注入新动力
新华社· 2025-06-21 01:49
电影节概况 - 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为期10天 展映400多部中外佳作 举办约100场主创见面会 主题为"电影之城 每一帧都是生活" [2] - 作为中国唯一国际A类电影节 上影节通过新机制孵化新力量 新媒介赋能新表达 持续引领行业风尚 [2] 行业趋势与观众变化 - 观众审美标准显著提升 《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后 观众对"高分电影"的评判标准较去年提高15% [4] - 95后成为观影主力 对文化产品认知诉求提升 更关注电影叙事和视听效果 习惯通过"切片"和评论探讨影片内核 [4][5] - 文化消费多元化背景下 电影需强化"好看性"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5] 创作方向与案例 - 行业共识为"重建电影与观众关系" 《破·地狱》创作过程中收集1000名观众意见 剪辑调整至第50版 [6] - 暑期档影片如《长安的荔枝》《无名之辈:否极泰来》聚焦小人物叙事 金爵奖参赛片《比如父子》探索中式家庭关系 [6] - 专家强调电影需观照现实与个体生命 平衡"华语巨制"与"小而美"作品的社会责任 [6] 新人扶持体系 - SIFF YOUNG青年影人扶持计划新增制片人名额 四年来已孵化《万里归途》《孤注一掷》等票房口碑双收作品 [7] - "6+1"阶梯型培育体系推动112个电影项目进入制作 其中77部入选国际影展 74部实现院线上映 [9] - 亚洲新人奖单元21年来发掘曹保平、宁浩、新海诚等导演 形成行业良性循环 [9] 技术创新应用 - 虚拟制作影棚实现即时场景合成 AI技术将传统建模时间缩短50% 水下机器人技术已应用于《酱园弄·悬案》等影片 [10] - "SIFF ING青年新锐影像计划"征集3600部AIGC与竖屏作品 探索创作形态革新 [11] - "未来影院"单元展映16部VR作品 暑期档将推出《龙门金刚》等虚拟现实电影 [12]
年轻人到底爱看什么 上影节大咖想要“读懂青年”
中国青年报· 2025-06-20 05:11
电影行业趋势 - 行业关注青年观众偏好,尝试通过"情感共鸣点"建立连接,如高考题材电影《逆风而行》挖掘奋斗与成长的集体记忆 [4][5] - 短视频成为行业研究观众需求的重要渠道,导演李少红通过刷短视频寻找创作共情点 [6] - 观众主体意识觉醒,更倾向选择能表达自我态度的内容,导演需从"面对观众"转向"站在观众中间" [7][8] 电影创作方法论 - 《逆风而行》制片人强调真实感,演员需展现真诚状态以区别于市场泛滥的"热血电影" [5] - 导演陈茂贤通过千人观众调研修改48版剪辑,最终版本由观众参与共同完成 [8] - 影评人远叔叔注重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语言,强化普通观众的情感共鸣 [5] IP开发与商业模式 - 光线传媒提出减少低竞争力影片产量,提升必看性,并通过衍生品开发降低票房依赖 [10][11] - 《哪吒之魔童闹海》衍生品单类目销售额超百亿元,预计总衍生收入可达千亿元级别 [11] - 行业认为超级IP需塑造全球穿透力的"精神图腾",如《007》系列通过跨行业品牌联合实现价值互哺 [11][12] 产业挑战与转型 - 当前电影生产机制存在成本失控问题,需优化资金分配与制片环节成本控制 [11] - 影视IP开发面临三大障碍:票房依赖度过高、跨行业协作不足、衍生品开发滞后 [13] - 网文、影视、游戏构成文化出海"新三强",IP全球化被视为重要发展路径 [11]
电影要多创造大众的梦、时代的梦(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2025年春节档创造"史上最强"票房表现,但后续电影票房未达预期,观众流失现象表面是流量未转化,实则是内容未满足期望值[1] - 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总票房达4300万元,开幕影片《酱园弄·悬案》单场票房58万元刷新上海纪录[1] - 《哪吒之魔童闹海》衍生品预估销售额上千亿元,海外票房有望超1亿美元,显示头部IP商业化潜力[1] - 灯塔研究院调研显示观众对"好电影"评价标准同比上升15%,审美阈值持续抬升[1] 内容创作与观众需求 - 导演陈茂贤通过50版剪辑和1000名观众调研打磨《破·地狱》,最终斩获2亿票房并获金像奖,验证用户共创模式有效性[2] - 导演董润年以工人群体视角创作的《年会不能停!》票房近13亿元,证明精准定位目标观众群体的重要性[3] - 魏书钧提出电影选题需具备前瞻性,反对跟风创作,强调从生活中挖掘深刻内容[4] - 文晏指出Z世代观众对叙事和视听要求更高,传统模式需通过创新类型叙事和增强参与感来突破[4] 爆款作品与行业启示 - 《哪吒2》被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称为"阶段必然产物但难以复制",其成功依赖原创性与前瞻性[3][4] - "哪吒"系列与"流浪地球"系列共同成功要素在于原创选题和超前布局[4] - 上海电影节售票数据显示年轻观众需求旺盛:开售1小时92部影片600余场售罄,最快26秒抢空,证明优质内容仍具吸引力[4] 行业发展方向 - 技术变革推动电影从胶片到数码的演进,先锋性与引领性始终是行业长青核心[5] - 需回归创作规律与观众审美需求,通过共生共创模式捕捉时代脉动[5] - 短视频/微短剧冲击反映观众审美变化,但电影本质仍是"造大众之梦"的艺术形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