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业

搜索文档
对话正大集团张曙晖:中国完善供应链吸引外资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4 15:26
中国供应链优势与外资吸引力 - 中国构建了全方位完善的供应链,对外开放政策和巨大市场消费潜力是吸引外资的核心优势 [1] - 正大集团进入中国市场后不断开发符合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并构建了从种子到冷链的全产业链 [1] 正大集团在中国的发展 - 正大集团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外商企业,目前在中国设立企业670家,员工超8万人,2024年总营业额2080亿元人民币 [2] - 公司在中国市场秉承"买全球,卖全球"理念,将东南亚、澳大利亚、巴西等地的产品引入中国,同时推动中国产品出口 [1] 中泰贸易与农产品市场 - 泰国榴莲、山竹、椰子水在中国市场受欢迎,正大集团优化供应链以满足不同品种的运输需求 [2] - 中国猕猴桃、荔枝、菌菇及预制菜在泰国市场因价格优势和良好品质受到青睐 [2] - 中泰建交50周年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推动两国贸易丰富性提升 [2] 消费者需求与产品策略 - 中国消费者对个性化、高性价比、高品质及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增长 [1] - 正大集团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和全球化采购满足市场需求 [1][2]
166亿借贷逾期!英皇陷财务危机,容祖儿回应对公司有信心
搜狐财经· 2025-07-09 13:11
财务表现 - 公司全年亏损达48.4亿港元,同比暴增138% [1][5] - 总收入13.76亿港元,同比增长41.5%,主要因物业发展销售收入大增352.2%至6.41亿港元 [3][5] - 物业投资收入7.35亿港元,同比下降11.6% [5] - 投资物业公允价值亏损15.41亿港元,同比扩大18.7% [5] - 公司账上现金仅余6.39亿港元,流动负债高达188亿港元,其中166亿港元为一年内到期银行借款 [5] 债务危机 - 166亿港元银行借款已逾期或违约,银行可能要求立即偿还全部款项 [1][6][8] - 审计公司指出该事件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构成重大疑问 [6] - 公司正与银行协商财务重组计划,计划通过出售物业和租金收入改善现金流 [8] 市场反应 - 财务危机消息导致英皇系股票全线下挫,英皇国际股价单周暴跌17.6% [8] 业务构成 - 公司业务涵盖娱乐、地产、钟表珠宝、金融及酒店等领域,旗下拥有7家港交所上市公司 [10] - 娱乐板块旗下艺人包括谢霆锋、容祖儿、李克勤等,近年参与《红海行动》《长津湖》等电影制作 [10] - 2024年出品的《破·地狱》成为香港本土票房冠军并打破影史纪录 [10] 历史背景 - 创始人杨受成1964年以钟表行起家,1983年曾因地产投资失败被汇丰清盘,但两年内迅速还清债务 [10][13] - 杨受成在采访中表示"人定胜天",强调通过积极应对克服危机 [13] 管理层表态 - 艺人容祖儿公开表示对公司充满信心,称杨受成已私下沟通表示"不是太大问题" [8]
7月信用债投资策略思考
华福证券· 2025-07-06 21:21
报告核心观点 - 7月甚至三季度机构风险偏好降低,债市整体震荡偏多,后续下行空间有限,信用债价值凸显,供需格局继续优化,投资应选流动性好的主体,关键时点及时止盈 [2][10][11] - “反内卷”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正成为地方政府重要任务,需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部分服务业供给不足并存,治理要“软着陆” [23][38][39] - 金融债各品种收益率下行、信用利差收窄,二永债短久期利差压缩幅度有限,长端可关注中高等级品种 [60] 7月信用债投资策略思考 - 2025年上半年信用债收益率走势“一季度调整、二季度震荡下行”,一季度资金面收敛等带动债市调整,5年期AAA中票调整幅度近41BP;二季度资金成本宽松,5年期调整幅度近34BP [10] - 后市出口或阶段性走弱,关税谈判不确定,国内对冲政策效果待察,央行或重启国债买卖投放流动性,7月甚至三季度机构风险偏好降低,债市震荡偏多,但后续下行空间有限 [10] - 信用债票息价值凸显,三季度供需格局继续优化,投资选流动性好的主体,关键时点及时止盈,7月提前止盈情况有关税谈判突破、宽信用政策显效等 [11] - 城投债关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区域,省级债务管控强的可下沉区县,还可关注柳州国企债或城投债;地产方面,央国企关注银行融资等,民企关注重仓区域销售及资金成本 [11][12][15] 城投债与区域宏观经济周度观点 “反内卷”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正成为地方政府重要任务 - 规范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成国家至地方重要任务,各部委和协会或出台更多政策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需地方配合落实 [23] - 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等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等,国家解决“产能过剩”态度和政策有“边际变化” [23][25] - “内卷式”竞争原因包括行业企业内部策略、地方政府粗放招商等,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部分服务业供给不足并存,传统产业不能简单退出,治理要“软着陆” [31][38][39] 投资建议 - 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外贸格局,市场短期波动大,中美“关税”谈判达成降低关税共识,国内出口省市“稳外贸”策略奏效,国家部委发布扶持政策,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将恢复 [42][43] - 关注发展动能与债务管控好的“经济大省”,以经济基本面为核心权重,适当拉长久期至5年 [43] - 关注化解债务有重大利好政策或资金落地的区域,以化债政策为核心权重,久期3 - 5年 [44] - 关注有较强产业基础与金融支持的地级市,以省级战略支持与产业基础为核心权重,期限2 - 3年,如湖南、湖北、河南、四川等省部分城市 [47][48][49] 金融债周度观点 - 本周金融债各品种收益率下行、信用利差收窄,银行二永债、券商短融和保险公司非永续债收益率上行幅度大,商金债、银行永续债和券商短融信用利差压缩幅度大 [60] - 二永债5Y以内中高等级品种信用利差下行至15%以下历史分位,短久期利差过薄,压缩幅度有限,不建议追涨,已有仓位可“持券待涨”;长端流动性好,可关注中高等级品种,对流动性差的城农商行长端二永债保持谨慎 [60] 一级市场跟踪 - 报告展示本周信用债、金融债发行情况,城投债和产业债认购、发行成本、审核通过/注册生效、协会完成注册情况等图表 [67][69][72] 二级市场观察 二级成交的“量” - 报告展示本周信用债成交规模和数量,城投债成交规模分省份、整体成交规模分隐含评级,产业债成交规模分行业,城投债和产业债加权成交久期等图表 [80][84][89] 二级成交的“价” - 报告展示本周城投债收益率分期限分隐含评级,产业债收益率分企业类型(国企、民企),金融债收益率分省份、分品种情况等图表 [96][98][99]
港元汇率“一路狂飙”直击弱方保证,港股红利还能行吗?
搜狐财经· 2025-06-25 19:45
港元汇率波动与市场影响 - 港元汇率近期波动加剧,美元兑港元从4月末起连续多日逼近7.75的"强方兑换保证"线,随后在6月24日踏上7.85的"弱方兑换保证"线,这种快速来回跳动的情况在过去十年中未曾出现 [1] - 香港金管局大规模干预导致港元资金供应充裕,港元资金利率大幅下行,美港资金利差走阔为套息交易提供机会 [3] - 香港银行同业市场流动资金大幅增加导致香港资金利率大幅下降,HIBOR的下降直接影响投资者在港股的融资成本 [3] 港股市场表现与红利板块 - 尽管市场对港股流动性担忧升温,港股强势不减,以人民币计价的全收益指数为例,自5月至6月24日,恒生指数上涨8.8%,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涨幅达10% [3] - 在2018-2019年"弱方压力"区间,恒生指数累计涨幅6.8%,逊于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的8.7%;在2022-2023年市场波动中,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涨幅17.2%,远超恒生指数的2.1% [10] - 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6.02%的股息率在低利率环境中更具吸引力,该指数含量较高的银行、保险和公用事业提供稳定股息收入前景 [10] 南向资金与市场流动性 - 2020年以来全市场港股指数中来自内地的收入占比超过70%,恒生指数同比增速与中国制造业PMI同比相关性高达56% [14]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已净买入6760.8亿元,逼近2024年全年的7310.3亿元,南向资金在港股成交占比突破30% [17] - 南向资金所持有的港股金融业板块市值增加3701亿元,为全板块之最,信息技术、可选消费紧随其后 [19] 后市展望与投资策略 - 短期内金管局可能会回笼港元,但对市场的负面影响时间和程度或将较为可控 [23] - 我国经济基本面韧性强,处于盈利下行周期尾声阶段,海外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影响较弱,政策利好出台改善市场风险偏好 [23] - 南下资金持续加速流入港股市场,流动性环境整体较为友好,驱动本轮港股走强的因素未见反转 [23]
5月零售加速,不只是国补
华西证券· 2025-06-16 19:19
经济整体表现 - 5月经济数据好于4月,供需均小幅改善,二季度GDP同比预估达5%+[1][7] 外贸与工业 - 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5.8%,较前月放缓0.3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0.6%,较前月继续小幅放缓[1] - 6月上旬对美发船数据从5月下旬的同比-20%回到0附近,8月出口增速取决于前期透支需求和新协议关税税率[1] 消费 - 5月零售同比增长6.4%,为国补、618提前、双节等效应提振,国补额外多拉动零售0.5个百分点,节假日额外拉动约1个百分点[2][3] - 国补四类对零售同比拉动效应加快至1.9个百分点,对限额以上零售拉动加快至5.3个百分点,1 - 5月国补相关四类商品累计同比增加2416亿元,占限额以上零售累计同比增量的54%,约为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量的25%[2] 投资 - 1 - 5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3.7%,剔除地产投资后增长7.7%,均较前月放缓0.3个百分点[4] - 1 - 5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较1 - 4月放缓0.9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降至63.6%[4] 地产 - 5月地产销售面积、销售额当月同比分别为 - 3.3%、 - 6.0%,一二三线新房、二手房价格环比均下跌,一线城市二手房价降0.7%领跌[5] 供需关系 - 5月投资、零售和出口交货值三个指标加权同比增速反弹至4.1%,仍较生产端增速低约2个百分点,工业产销率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至95.9%,工业面临需求不足[6] 政策展望 - 6 - 7月可能落实前期政策,增量政策窗口可能移至8月之后,8 - 11月往往是下半年政策加码窗口期[7][8]
李家超:香港维持联系汇率,加强离岸人民币中心角色
36氪· 2025-06-12 08:02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香港将维持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LERS),并称其为香港经济成功的根本因素之一 [1] - 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指出联系汇率制度自1983年实施以来已运行超过40年,经历多次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成为香港金融体系的核心组件 [1] - 联系汇率制度确保港元利率与美元利率基本一致,香港金融机构与市场已适应这一生态环境 [2] 联系汇率制度的影响 - 港元利率随美元利率走强,1个月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HIBOR)在4月末高达4%,影响利率敏感行业如地产和银行 [3] - 2024年四季度地产、专业及商用服务占香港GDP比重约8%,贷款总额减少2.8%,其中香港境内贷款减少2.1%,境外贷款减少5.7% [3] - 联系汇率制度减少汇兑风险,有利于国际投资者,外国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占香港现货市场成交金额超35%和5% [4] 香港金管局的干预措施 - 5月2日-5日香港金管局累计投放1294.02亿港元以捍卫联系汇率制度,1个月期HIBOR快速下行至0.7%附近 [5] - 高盛研报指出降低HIBOR有效降低了抵押贷款利率,利好香港房地产市场,同时影响银行等利率敏感行业 [5] 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 - 李家超强调香港将加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地位,提供多元化产品以吸引海外投资者 [1][6] - 截至4月香港人民币存款达10309亿元,形成独立于美元的流动性池 [7] - 香港处理全球约80%的离岸人民币支付款额,通过"债券通""理财通"等机制连接内地与全球资本 [7] 港元-人民币双柜台交易 - 香港将加强港元-人民币双柜台交易,允许投资者以离岸人民币购买在港上市的人民币计价股票 [1][8] - 香港增量人民币资产市场可能依托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包括与离岸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和区块链技术 [8] 美元稳定性与人民币市场 - 彭博调查显示68%受访者预测美元将持续贬值至2026年上半年,美元指数较年初下降8.8% [6] - 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可形成新的贸易-货币循环体系,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 [6]
香港第一季金融业、保险业、进出口贸易业等业务收益指数均录得双位数升幅
智通财经网· 2025-06-10 16:53
行业业务收益同比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金融业(银行除外)业务收益同比上升32.5% [1] - 保险业业务收益同比上升23.1% [1] - 进出口贸易业业务收益同比上升19.4% [1] - 银行业业务收益同比上升19.0% [1] - 地产业业务收益同比下降6.7% [1] - 零售业业务收益同比下降6.5% [1] - 计算机及信息科技服务界别业务收益同比上升60.2% [1] - 旅游、会议及展览服务界别业务收益同比上升1.1% [1] 行业业务收益环比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保险业经季节性调整的业务收益环比上升32.5% [1] - 进出口贸易业经季节性调整的业务收益环比上升20.3% [1] - 银行业经季节性调整的业务收益环比上升19.9% [1] - 地产业经季节性调整的业务收益环比下降5.7% [1] - 计算机及信息科技服务界别经季节性调整的业务收益环比上升50.3% [2] - 旅游、会议及展览服务界别经季节性调整的业务收益环比上升0.7% [2] 政府评论与展望 - 2025年第一季度金融业(银行除外)、保险业、进出口贸易业和银行业业务收益同比显著上升 [3] - 未来经济增长将为服务行业业务提供支持 [3] - 内地经济增长和香港特区政府增强经济动能的措施将利好服务行业 [3]
李泽楷,又要IPO了
投资界· 2025-05-22 16:04
富卫集团IPO及业务概况 - 富卫集团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 背后掌门人为李嘉诚次子李泽楷 [3] - 公司2013年通过收购荷兰国际集团香港澳门泰国保险业务成立 现业务遍布亚太地区 拥有约60000名中国内地保单持有人 [3][4] - 主要产品包括分红人寿(365%新业务价值) 非分红人寿(280%) 危疾医疗(222%) 单位连结式寿险(75%) 团体保险(57%) [6] - 年化新保费从2014年309亿美元增至2024年1916亿美元 增长52倍 2023-2024年固定汇率下增长186% [6] 李泽楷商业版图 - 通过并购构建商业帝国 目前控股电讯盈科 香港电讯 盈大地产三家港股公司 总市值超1000亿港元 [11] - 1999年以120亿美元收购香港电讯 完成"蛇吞象"交易 奠定"小超人"称号 [9][10] - 2010年5亿美元收购AIG友邦投资 后发展为资管规模超万亿的柏瑞投资 2023年以12亿美元出售 [11] - 曾以220万美元购入腾讯20%股权 但过早出售错失巨额回报 [3][11] 港股IPO市场动态 - 2024年港股IPO活跃 宁德时代港股募资353亿港元 为年内全球最大IPO [13] - 恒瑞医药即将上市 将成为A+H两地上市的医药巨头 [13] - 蜜雪冰城港股上市认购超5258倍 冻资18万亿港元创纪录 [13] - 年内港股新股集资额超600亿港元 同比增6倍 融资规模暂居全球首位 [13][14] - 港交所已接获近100宗上市申请 正在审理约150宗 含多家龙头企业 [15] 港股上市公司表现 - 恒生指数年内涨幅16% 消费板块表现突出 [14] - 老铺黄金股价涨超18倍 市值达1400亿港元 泡泡玛特涨超7倍市值2900亿港元 [14] - 市场流动性改善 投资者态度从抗拒转向积极推动赴港上市 [14][15]
热点思考 | 美国经济:滞胀困境、金融脆弱性与美联储对策——关税“压力测试”系列之五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5-06 12:08
关税冲击的经济影响 - 美国对所有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已升至27%,其中对中国加征的关税税率高达146.2%,贡献了整体税率的20个百分点 [1][6] - 关税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滞胀",对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量级对称,但通胀上行斜率更陡峭:进口中间品和终端品成本增加10%将分别推升CPI通胀0.3%和0.5% [2][7] - 美联储测算显示,对中国加征20%关税将使当季CPI上升0.55个百分点,GDP下降0.10%,并在第4季度达到峰值影响(CPI+0.72%,GDP-0.88%) [8] 美国经济衰退路径分析 - 1960年以来的8次衰退中,GDP收缩1.7%的主要拖累来自私人资本开支(贡献-1.6%),其中住宅投资是核心拖累项 [32][34] - 当前美国经济结构不符合典型衰退特征:2024年下半年私人资本开支拖累仅-0.4%,住宅投资持平,消费保持2.6%的正增长 [34][39] - 失业率上行是衰退的必要条件,但2024年7月失业率升至4.3%主要源于临时性失业,未触发实质性衰退 [44] 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 - 对等关税引发股债汇"三杀":美股最大回撤19%,美元指数跌10%,10年期美债利率上行47bps [50][52] - 美联储缩表已累计减持证券2.1万亿美元,货币市场流动性从过剩向充足过渡,回购危机重演概率较低 [56][61] - 金融市场成为美联储政策主要矛盾,6月前降息概率达58%,决策可能优先考虑金融压力而非通胀目标 [65][66] 经济与资产展望 - 美国经济或于2024年底至2025年初见底,主要矛盾将从"滞胀"转向"衰退" [20][74] - 美债利率短期高波动,美股年内呈"W"型,黄金长期看多但短期面临贸易缓和利空 [75] - 长期需关注美联储独立性削弱和财政可持续性对美元-美债信用的冲击 [49][62]
环球经济前景不确定性较大 香港中小企业营商信心仍偏保守
证券时报网· 2025-04-29 20:04
综合营商指数表现 - 2025年第二季综合营商指数微升1.0至43.8,反映香港中小企在环球经济不明朗下仍维持保守信心 [1] - 五大分项指数中"营业状况"、"盈利表现"及"投资意向"增长,但"环球经济"分项指数大跌4.7至24.9,接近2022年第二季水平 [1] - "进出口贸易及批发业"、"制造业"及"专业及商用服务业"的环球经济分项指数跌幅最大,接近2021年第一季度水平 [1] 行业分化与投资趋势 - 11个行业中"金融及保险业"升幅最高,而"信息及通信业"、"地产业"及"住宿及膳食服务业"跌幅较大 [2] - 94%中小企计划维持或增加投资,重点投向线上推广(47%)、数字科技培训(27%)、IT系统及研发项目 [2] - 54%企业预期原材料成本上升(较上季降3个百分点),仅20%计划加薪(降7个百分点),17%拟提价(降3个百分点) [2] 贸易环境影响与应对策略 - 78%中小企拟采取应对措施,47%选择增加本地客源,27%加强AI/数字应用 [4] - 制造业43%计划发展其他市场,进出口贸易业33%侧重本地客源 [4] - 29%企业考虑三年内拓展海外市场(较上季升7个百分点),首选内地(14%)和东盟(10%) [4] 政策支持与出海服务 - 生产力局成立"The Cradle出海服务中心",提供产品、技术、制造及管理出海的一站式支持 [5] - 商品出口货值加速增长,尤其输往内地和东盟市场,制造业积极通过多元化市场分散风险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