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芭比》
icon
搜索文档
北美暑期档“高开低走”,专业机构将票房预测下调至37.5亿美元
环球时报· 2025-08-25 07:11
行业整体表现 - 北美暑期档票房预期从40亿美元下调至37.5亿美元 较2023年同期下降约8% [1][2] - 第二季度票房同比增长37% 但7月后市场急速下滑 截至8月17日票房同比下降6% 较2023年同期跌幅达11% [2] - 行业缺乏突破性爆款影片 未能重现2023年《芭比》《奥本海默》或2024年《头脑特工队2》《死侍与金刚狼》级别的票房表现 [2] 影片表现分析 - 前期《我的世界大电影》《星际宝贝史迪奇》《碟中谍8》带动市场增长 [2] - 重点影片《神奇4侠:初露锋芒》未能扭转市场颓势 [2] - 后续档期缺乏重量级大片 8-9月预计持续低迷 10月《创:战神》《真人快打2》改善有限 [3] 市场预期调整 - 专业机构Comscore将暑期档预测调整为37.5亿美元 较2024年略涨2% 但较2023年下降8% [2] - 行业复苏需等待11月《魔法坏女巫2》《疯狂动物城2》上映 [3] - 2025年票房增长关键取决于年底《阿凡达3:火与烬》的表现 [3]
电影短视频营销,该学“洋抖”了
36氪· 2025-07-03 08:08
电影短视频营销的跨境现象 - 布拉德·皮特在日本大头贴机的营销内容在中国社媒意外走红,关联话题"布拉德皮特也逃不过日本大头贴"在小红书观看量达118.2w,超过国内片方在抖音推出的"F1狂飙飞车口碑黑马电影"话题的110.4w观看量 [1] - 华纳兄弟日本为《F1:狂飙飞车》东京首映策划的轻量级TikTok营销操作,凭借"魔改滤镜"效果引发跨境传播 [1] - 本土短视频营销效果不及海外无心插柳的案例,为行业提供了重新审视跨国营销策略的契机 [3] 美日与中国电影短视频营销差异 - 美国日本从2022年起涉足电影短视频营销,探索符合本土社交语境的创意玩法 [4] - TikTok营销更依赖UGC内容与用户互动,用户作为"合作者"与"玩法创造者",而抖音更多依靠PGC和KOL主导传播 [5] - 美日案例显示,优质营销需让用户"演电影"、"玩电影"、"造电影段子",例如《芭比》的HiBarie仿拍和《魔法坏女巫》的翻唱翻拍 [5][15] 美日营销策略的特色 - 美国侧重模因传播与趣味化剪辑,如《梅根》利用"AI少女跳舞"梗打造病毒内容,《我的世界大电影》引发观众自发造梗 [9] - 日本注重文化情绪调动与本土习惯嵌入,如《F1》中布拉德·皮特体验游戏厅和回转寿司,《铃芽之旅》动画分镜与现实景点复刻 [12] 中国电影短视频营销的瓶颈与转向 - 国内短视频营销面临"高频投放+低质互动"瓶颈,创意迭代缓慢且观众警惕"被营销" [16] - 行业转向活人感强的UGC内容,如《哪吒2》官方账号高度互动与《分手清单》票房7000万依赖情绪"自来水"引导 [16] - 小红书平台崛起验证电影营销对UGC内容的强依赖性 [17] - 行业需从"在平台上宣传"转向"做出让用户愿意参与的内容" [18]
字幕从业者,如何夺回女性的语言?
虎嗅· 2025-05-21 16:09
影视翻译中的性别议题 - 电影《泳者之心》英文片名Young Woman and the Sea被译为"泳者之心",引发争议,网友建议更突出女性身份的译名如《老娘与海》《她和她的海》等[1] - 官方翻译中女性形象常被弱化或消失,如《芭比》中Madam President被译为"总统夫人"而非"总统女士",bride wife译为"娇妻"而非"新娘"[2][3] - 字幕组通过改名实践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如将《妙女郎》改为《风趣女子》,《小镇警花》改为《戴洛赫小镇》,《电击少女》改为《力量》[4][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 - 女性主义翻译三大策略:增补(强调女性主体性)、劫持(赋予文本女性主义意识)、写前言与脚注(补充文化信息)[29] - 增补策略示例:将"she has her own money"译为"她财务自由"而非直译,突出女性经济独立[30][31][32] - 劫持策略争议:如将"fucking"译为"他爹的"而非"他妈的",但需谨慎使用以避免扭曲原意[39][40][41] 语言与权力结构 - 脏话多含辱女词汇反映系统性性别歧视,如"bitch""母狗"等,女性译者需权衡直译与性别友好翻译[63][65][66] - 女性说脏话被视为挑战性别规范,字幕组支持保留女性角色脏话以展现其反抗性[72][73][75] - 职业称谓中强调性别存在争议,如"女科学家"可能暗示非常态,但在男性主导领域如"女警官"则具赋权作用[77][78][79] 翻译生态与文化适应 - 生态翻译学强调语言、文化、交际三维转换,但实践中常内化父权视角,如《乱世佳人》《霹雳娇娃》等片名[15][16][17] - 历史人物克里奥佩特拉被译为"埃及艳后"弱化其政治地位,电影She's the Man译为"足球尤物"偏离故事核心[11][12] - 德语剧集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被译为"我们的父辈"隐去女性身份,体现翻译中的性别盲视[22]
财经观察:产业外迁,好莱坞能否“再次伟大”?
环球时报· 2025-05-14 06:37
好莱坞电影产业现状 - 好莱坞电影全球票房份额从2009-2010年的超90%降至2024年的69.5%,十年间下降16个百分点 [2] - 中国电影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5.5%升至2024年的16.5%,印度、日本等国家电影产业影响力扩大 [2] - 日本2024年国内票房前十中首次无欧美真人电影,打破2000年以来纪录 [2] 好莱坞面临的多重困境 - 流媒体平台(Netflix、Disney+、Amazon Prime)分流观众和创作者,改变观影习惯 [3] - 内容创新不足导致创意枯竭,高速生产引发质量下滑,观众兴趣减退 [3] - 劳资纠纷频发,编剧和演员多次罢工,2023年罢工导致制作停滞6个月 [3][4] - 制作成本上升,产业链外迁加速,洛杉矶拍摄许可流程繁琐且费用高昂 [4] 结构性衰退原因分析 - 上世纪90年代起依赖"大IP+全球市场"单一模式,中小型原创影片容忍度降低 [4] - 政治正确与文化争议使作品陷入两难,创作者受限 [4] - 流媒体技术变革冲击传统院线收入,疫情加剧行业低迷 [4][9] 全球电影产业格局变化 - 英国承接大量好莱坞制作(如《哈利·波特》《复仇者联盟5》),2023年通过退税吸引13.7亿英镑投资,单部影片节省约1亿美元成本 [7] - 加拿大温哥华片场租金不到洛杉矶一半,90%拍摄作品版权归美国公司 [7] - 澳大利亚2023-2024年影视制作投入17亿澳元,其中7.67亿澳元用于国际作品服务 [7] - 新西兰、捷克、罗马尼亚等国成为低成本或特效制作热门选址 [7] 产业链全球化特征 - 电影制作全环节(剧本开发、拍摄、后期、发行)均涉及跨国协作 [7][8] - 好莱坞依赖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税收优惠与低成本劳动力 [5][7] - 《指环王》案例显示跨国合作带动取景地旅游经济(如新西兰霍比屯) [8] 重振挑战与应对尝试 - 加州推进税收抵免政策以保持国际竞争力,但被批评为"企业福利" [11] - 人工智能技术引发行业争议,演员抗议AI在配音等领域的应用 [10] - 内容创新与流媒体竞争被视为核心问题,但行业复苏行动进展缓慢 [11]
美国大片为何爱在英国拍?英媒:在国外制作更便宜
环球时报· 2025-05-12 05:52
好莱坞电影海外制作趋势 -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在美国境外制作并进入美国的电影征收100%关税,此举可能冲击好莱坞和全球电影格局 [1] - 2024年英国65%的电影制作费来自美国五大电影制片厂和三大流媒体巨头,总计13.7亿英镑(约合131亿元人民币),比2023年增长近50% [1] - 过去10年美国洛杉矶制作的影视作品数量下降了近40% [1] 英国电影产业现状 - 英国能提供25%的电影税收减免,吸引好莱坞制作 [1] - 2022年《侏罗纪世界3》因选择在英国制作节省约1.11亿美元 [1] - 迪士尼2014年在英国制作《星球大战:原力觉醒》,近年还有《芭比》《哈利·波特》系列等作品在英国制作 [2] 英国主要影视制作基地 - 伦敦市郊白金汉郡的松林制片厂制作了《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2] - 赫特福德郡的华纳公司利莱维斯登片场打造了《芭比》的"粉色天堂" [2] - 格拉斯哥的乔治广场成为《僵尸世界大战》《夺宝奇兵5》《新蝙蝠侠》等片的取景地 [2] - 利物浦拍摄《神奇动物在哪里》,曼彻斯特制作《美国队长》《暗夜博士:莫比亚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