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万兴天幕大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万兴科技董事长吴太兵表示 未来聚焦三大方向
深圳商报· 2025-09-04 01:01
公司近期动态 - 公司近期接受摩根士丹利 中金公司等49家知名机构调研 董事长率高管团队出席介绍2025年上半年在产品 研发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2] - 近1年来公司共接待168家机构调研 AI布局受到市场关注 [2]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6亿元 同比增长7.77% [2] 公司战略方向 - 未来10年是AI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黄金窗口 AI大模型是新的生产力工具将推动创意软件产业全面升级 由功能被动调用转向主动协作 [2] - Agent推动内容创作从素材加编辑的手工作坊模式进入到意图加生成的自动化时代 [2] - 公司未来聚焦三大方向:坚持双模驱动战略布局多模态 智能体等下一代技术 加快万兴天幕大模型迭代并以AI Agent拓宽用户边界 [2] - 坚持多端矩阵化产品战略 全线推进产品移动化和AI化 孵化AI新品 [2] - 推进AI应用生态共建 与全球AI应用产业开放合作 加强软硬件产业联动 [2] 公司行业地位 - 公司是中国数字创意软件领域产品覆盖面广 营收体量大 全球化程度高的A股上市公司 [3]
万兴科技董事长吴太兵:坚持“双模驱动”战略 持续推动“创意平权”
证券日报· 2025-09-02 21:41
行业趋势与展望 - AI大模型作为新生产力工具将推动创意软件产业从功能被动调用转向主动协作 [1] - Agent技术推动内容创作从素材加编辑的手工作坊模式进入意图加生成的自动化时代 [1] - AI生成逐步走向多模态融合和实时生成 沉浸式创作 实时交互和低门槛创作成为新方向 [3] - 单一模型难以满足所有需求 模型产品化和产品模型化是重要趋势 [3] 公司战略方向 - 坚持双模驱动战略 布局多模态和智能体等下一代技术 加快万兴天幕大模型迭代 [1] - 以AI Agent拓宽用户边界推动创意平权 坚持多端矩阵化产品战略推进产品移动化和AI化 [1] - 全线推进产品移动化和AI化孵化AI新品 推进AI应用生态共建与全球AI产业开放合作 [1] - 面向重度内容创作者及影视文旅等行业客户以最优产品体验与性价比赋能用户 [3] 移动化与AI化进展 - 移动端产品开发基于移动场景深度洞察用户需求重构产品与运营策略 [2] - 通过社媒爆点传播和社区化运营实现增长 桌面端积累的经验为移动端突破提供助力 [2] - 加码移动端产品开发与优化推动用户群增长 显著提升用户活跃度与商业化潜力 [2] - 推出万兴天幕创作广场和万兴超媒Agent等新品 在非遗创新传播等场景实现商业化验证 [2] 经营成果与数据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6亿元同比增长7.77% 收入增长逐季加速 [3] - 移动端产品收入同比增长超100% 推动总体收入增速提升和用户群扩大 [3] - AI原生应用收入同比增长超200% AI服务器调用量累计超5亿次同比增长超2倍 [3] - 近一年共接待168家机构调研 AI布局受到市场关注 [3] 组织效能与生态建设 - 推行平台加创业者模式广泛引入AI工具 鼓励全员拥抱AI并高薪引进顶尖人才 [3] - 持续提升组织效能激发创新活力 加强软硬件产业联动提升AI创新与用户体验 [1] - 紧跟AI软硬件创新与生态发展 助力用户释放创意实现灵感表达 [3]
技术迭代+商业落地,AI多模态及AI应用将走向何方?
中国基金报· 2025-08-31 07:31
大模型产业升级与投资机会 - 大模型快速迭代推动"算力—数据—应用"全链条升级 算力需求持续攀升 高性能GPU 液冷散热 电源 光模块 PCB等AI基础设施需求长期向上 海外科技巨头提升资本开支预期 [2] - 应用端加速落地 大模型能力增强降低企业自动化成本 催生新一轮SaaS 垂直行业AI应用和智能硬件需求 [2] - 生态竞争加剧 头部模型厂商形成平台化能力并向上下游延伸 产业集中度可能提升 缺乏差异化定位和垂直场景理解的小厂易被淘汰 [2] 万兴科技大模型战略布局 - 公司发布万兴天幕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1.0版本 针对多模态领域特别是图片和视频生成的先天性不足问题 [4] - 视频大模型数据量庞大 算力要求高 技术门槛难跨越 公司在1 0至2 0版本间适度放缓推进节奏 [4] - 与华为合作升级天幕大模型至2 0版本 在质量 推理速度 可控性 运镜等指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5] 多模态大模型发展前景 - 文本大模型优化空间逐渐缩小 算法升级空间有限 全球能优化模型的人员可能不超过1000人 [9] - 互联网数据量达极限 算力消耗优化空间见底 大模型难以实现巨大质的飞跃 [9] - 多模态大模型发展空间更广阔 算力消耗量巨大 应用场景更为丰富 [9] 产品矩阵与商业化策略 - 采用矩阵化产品策略 让单品在行业内跻身前三位 通过"平台+创业者"模式赋能AI创业者 [12] - 推出万兴天幕AI手机App 万兴天幕创作广场和万兴天幕创作引擎三个层级产品 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6] - 产品商业化注重技术 市场和用户紧密联系 通过用户共创提升产品功能 避免陷入技术陷阱 [16] AI应用估值重估逻辑 - AI应用厂商估值重估反映"从技术热潮到商业兑现"阶段转换 对幻觉敏感度低的领域如营销 Coding 客服 图文视频生成等出现清晰商业化案例 [14] - 相关上市公司二季度景气度有边际变化 生产力工具属性带来市场"囚徒博弈"困境 市场用更低风险折现率定价 [14] - 短期关注现金流改善 客户增长或复制边际速度 中期关注垂直场景数据壁垒和行业标准 长期关注平台化能力和规模效应 [15] 中国AI产业全球竞争力 - 中国拥有统一大市场和"一带一路"倡议外溢效应 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20] - 数字化消费市场和产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丰富 从电商 短视频到智能制造 机器人等为AI落地提供土壤 [22] - 产业链完善 从芯片设计 服务器制造 液冷散热到软件平台与垂直应用 供应链整合能力全球领先 [22] - 政策支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 基础设施和试点应用支持使企业试错周期更短 [22] - AI人才密度高 中国近5 3万名AI人才 占全球57 7% 海外巨头核心研发团队多有华人身影 [22] 投资筛选维度 - 关注商业模式扩展性 产品标准化和全球市场扩张能力 [22] - 行业Know-how与壁垒 模型能力与垂直行业结合打造新护城河 [22] - 成本优势 通过自研 深度优化模型或软硬协同降低推理成本 [22] - 强客户黏性 单个产品深度超越对手 矩阵化产品线提升客户黏性 [22]
AI中国|技术迭代+商业落地,AI多模态及AI应用将走向何方?
中国基金报· 2025-08-31 07:20
AI大模型产业影响 - 大模型快速迭代推动"算力—数据—应用"全链条升级 算力需求持续攀升带动高性能GPU 液冷散热 电源 光模块 PCB等AI基础设施需求长期向上 海外科技巨头已提升资本开支预期 [3] - 应用端加速落地 大模型能力增强使企业业务自动化 智能化成本下降 催生新一轮SaaS 垂直行业AI应用和智能硬件需求 [3] - 头部模型厂商形成平台化能力并向上下游延伸 可能提升产业集中度 缺乏差异化定位和垂直场景理解的小厂易被淘汰 [3] 万兴科技AI战略布局 - 公司定位新生代数字创意赋能者 聚焦多模态领域 基于视频生成需求于2024年初发布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万兴天幕1.0 后因算力要求高适度放缓节奏 今年升级至2.0版本并与华为合作 在质量 推理速度 可控性 运镜等指标达行业领先水平 [5] - 采用"双模驱动"策略 一方面与主流大模型合作整合优势能力 另一方面自主研发万兴天幕大模型追求高性价比解决方案 [11] - 推行矩阵化产品策略 通过"平台+创业者"模式赋能AI创业者 借助公司技术 营销 管理 平台及资金优势助力产品快速商业化 [14] AI应用商业化路径 - B端实现工具到平台演进 软件从单一功能变为智能化平台 可完成数据分析 业务预测 内容生成 流程自动化等任务 提高客户切换成本和生命周期价值 通过订阅 按调用量计费等方式提升ARR [8] - 拓展新商业场景 大模型能力提升和边际成本下降使过去无法实现或ROI不经济的场景变为可能 成为新收入来源 [8] - C端创造新内容交互形态 AI创作 AI助理具备规模化分发能力 工具生产力属性和多模态融合提升用户付费意愿和ARPU 爆款应用可获得极强估值溢价 [9] 技术发展趋势 - GPT-5能力提升呈现"润物细无声"特点 理解和推理能力强化 幻觉控制改善 但非跨越式飞跃 多模态进展未达预期 技术曲线进入"稳态爬坡"阶段 [13] - 多模态大模型发展空间广阔 算力消耗量大 应用场景丰富 文本大模型在算法 数据 算力三方面趋近天花板 [10][11] - AI原生应用形态是Agent 从根本上改变交互方式 公司推出万兴超媒Agent 通过对话处理音视频 图片 能生成通用型视频和垂类场景视频 [15] 中国市场优势与投资方向 - 中国拥有统一大市场及"一带一路"外溢效应 数字化消费市场和产业互联网场景丰富 包括电商 短视频 智能制造 机器人等 为AI落地提供土壤 [26] - 产业链完善 从芯片设计 服务器制造 液冷散热到软件平台与垂直应用 供应链整合能力全球领先 可快速实现规模化落地 [26] - 政策支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 基础设施和试点应用提供支持 AI人才密度高 中美AI人才占全球57.7% 美国6.3万名 中国5.3万名 [26] - 投资关注四个维度:商业模式扩展性 行业Know-how与壁垒 成本优势 强客户黏性 [26]
AI中国|技术迭代+商业落地,AI多模态及AI应用将走向何方?
中国基金报· 2025-08-31 06:21
大模型产业升级与投资机会 - 大模型快速迭代推动"算力—数据—应用"全链条升级浪潮 [5] - 算力需求持续攀升 高性能GPU、液冷散热、光模块等AI基础设施需求长期向上 [5] - 应用端加速落地 大模型能力提升催生新一轮SaaS、垂直行业AI应用和智能硬件需求 [5] - 生态竞争加剧 头部模型厂商形成平台化能力 产业集中度可能提升 [5] - 投资重点关注具备"护城河+成长性"的基础设施和垂直应用领域标的 [5] 万兴科技大模型战略布局 - 公司发布万兴天幕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1.0版本 聚焦多模态领域 [6][7] - 视频大模型数据量庞大 对算力要求更高 技术门槛较难跨越 [7] - 与华为合作升级天幕大模型至2.0版本 在质量、推理速度、可控性等指标行业领先 [8] - 采用"双模驱动"策略 既整合行业主流大模型优势 又发展自研天幕大模型 [12] - 通过万兴天幕实现高性价比服务解决方案 应对行业成本与性价比关注 [12] AI应用商业化与产品策略 - 大模型产品化改变软件行业估值模式 打开原有业务天花板 [9] - B端工具向平台演进 提高客户切换成本和生命周期价值 可通过订阅和按调用量计费提升ARR [10] - C端带来新内容和交互形态 提升用户付费意愿和ARPU 爆款应用获得估值溢价 [10] - 公司推行矩阵化产品策略 让单品在细分市场位列前三 [15] - 推出"万兴超媒Agent" 通过对话处理音视频图片 生成通用型和垂类场景视频 [16] 多模态与垂直应用发展 - 文本大模型优化空间逐渐缩小 多模态大模型发展空间更广阔 [11][12] - 多模态算力消耗量巨大 应用场景更为丰富 [12] - 公司分三个层面满足用户需求:手机App万兴天幕AI、桌面端创作广场、API服务创作引擎 [9] - AI加速创意平权 全球近10亿"准专业用户"和40亿普通消费者正借助创意工具提升能力 [17] - 数字创意领域产品数量众多但单产品规模不大 迭代速度较快 [15] 中国AI产业全球竞争力 - 中国拥有统一大市场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22] - 数字化消费市场和产业互联网应用场景极为丰富 为AI落地提供土壤 [23] - 产业链完善 从芯片设计到软件平台与垂直应用 供应链整合能力全球领先 [23] - 政策支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 基础设施和试点应用获得支持 [23] - AI人才密度高 中国近5.3万名AI人才 占全球重要比例 [23] 企业AI化与效率提升 - 通过AI提升公司运营效率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21] - AI在财务分析、供应链优化、研发设计等环节加快渗透 [21] - 公司全面推行工作AI化 投入资金引入AI工具 鼓励员工使用AI产品 [20] - AI不仅是外部产品创新工具 更是内部经营提质增效杠杆 [21] - 市场可能对"AI原生企业"或"AI渗透率较高企业"给予更高估值倍数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