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bZ4X

搜索文档
 日本车没打算退场
 36氪· 2025-10-30 10:45
这些年,在全行业快速从"单纯的机械制造"向着"缔造全新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太多的故事在诉说着,过往所发生的种种都将成为历史。 尤其在中国品牌借着新四化的浪潮,彻底为汽车工业换上一层新的底色后,似乎整个汽车世界的背景都将向东方看齐。或以人机共驾的蓝图示人,抑或在 华为、小米等科技公司的主导下,全面指向与历史不同方向的新时代。 2023年,始于1954年的东京车展正式更名为"日本移动出行展"。这是作为汽车强国的主动求变,自然也让所有人认为,日本汽车工业或将以新的面貌揭开 未来的序章。但时至今日,两年的时间真的倒逼着日系车面露新生吗? "旧秩序在被推倒重建,日本车企没有理由不紧紧跟上。"是的,这就是外界对于它们的期待。而眼看着铃木、三菱接连退出中国,日系豪华品牌仅剩雷克 萨斯在华独自支撑,日本人势必会选择热烈地拥抱中国。 只是,熟悉日本企业的人都了解,要想让他们从心底认同行业巨变带来的破局之力,谈何容易。对于丰田、本田和日产们来说,百年汽车工业的基底都未 曾被任何一个时代颠覆,那么,这场席卷全球的产业转型总是漫长的。 时隔多年,当我们再次踏上日本东京的这片土地,我知道,一个不同于中国的时代画风又将出现。 全民执 ...
 比亚迪海豹在日本“降价+增配”
 日经中文网· 2025-10-22 11:07
进行部 分改进后的比亚迪海豹(SEAL) 比亚迪在日本对海豹进行了改进,并将价格下调33万日元,降至495万日元起(约合人民币23.25万元 起)。海豹的内外饰均增加了标准配置,为玻璃车顶安装了电动遮阳帘。此前,比亚迪9月在日本针对 所有车型进行了限时降价…… 比亚迪(BYD)10月21日发布消息称,将在日本国内下调轿车"海豹"的价格。比亚迪对海豹进行了改 进,包括扩充标准配置等,但价格下调33万日元,降至495万日元起(约合人民币23.25万元起)。此举 意在应对日本企业纷纷下调EV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 日本国产EV的降价趋势不断增强。丰田于10月9日推出了"bZ4X"的部分改进车型,价格为480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22.54万元),比原来的车型下调70万日元。比亚迪9月在日本针对所有车型进行了限时降 价,此次将通过下调通常价格来获得更多顾客。 改进后的海豹车型将于10月30日上市,并在当天至11月9日在东京都内举行的"日本移动出行展2025"上 展出。 比亚迪的海豹车型于2024年6月在日本上市。此次把刚上市时为促销活动设定的折扣价变为通常价格。 后轮驱动车型从528万日元降至495万日元,四轮驱动 ...
 9月国内乘用车召回41.8万辆 小米汽车数量最多
 犀牛财经· 2025-10-20 14:14
 召回市场总体情况 - 2025年9月国内乘用车市场发布召回公告26则,涉及车辆总数达418,456辆 [2] - 当月召回总量环比2025年8月减少16.18% [2]   主要召回品牌及数量分布 - 自主品牌召回数量领先,小米、荣威与小鹏三家合计召回262,785辆,占本月召回总量的62.80% [3] - 小米汽车单次召回数量最多,涉及SU7标准版116,887辆,占召回总量28% [3] - 英系品牌(捷豹、路虎、MINI、阿斯顿马丁)合计召回102,236辆,占比24.43% [3] - 日系品牌(丰田、斯巴鲁)合计召回37,570辆,占比8.98% [3] - 美系品牌(林肯、福特、Jeep)合计召回7,865辆,占比1.88% [3] - 瑞典品牌沃尔沃召回6,572辆,占比1.57% [3]   主要召回原因及技术措施 -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问题是主要召回原因之一,小米SU7标准版因L2高速领航辅助在极端场景下识别或处置不足被召回,公司通过OTA免费升级软件解决 [4] - 制动系统问题频发,荣威科莱威纯电动因在特殊路面制动效果波动召回98,408辆,厂商通过免费更新软件改善制动效果 [4] - 燃油系统存在安全隐患,捷豹因发动机低压燃油管接头可能裂纹导致燃油渗漏,召回64,731辆国产XEL和XFL,厂商将免费更换低压燃油管 [5] - 福特、林肯及阿斯顿马丁也因制动系统相关问题实施了召回 [4]   行业实施环节观察 - 根据中国汽车召回网平台信息,部分消费者反映未直接收到召回通知,而是通过媒体报道等间接方式得知 [5] - 这反映出车企及经销商在召回信息传达环节存在不足,需改进流程以确保安全隐患被及时解决 [5]
 谁弯腰了?奔驰宝马还是丰田大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8-14 07:25
 奔驰的研发策略与市场定位   - 奔驰强调数字化仿真工具的先进性,但选择放慢开发速度以确保车型质量,体现对品牌口碑的重视 [4]   - 奔驰高管认为中国造车技术(包括智能驾驶)并未超越德国,但承认中国在该领域表现良好 [6]   - 奔驰坚持传统研发流程,拒绝缩短周期或降低安全标准以迎合中国市场低价高配趋势 [6]   - 奔驰CLA作为首款智驾与座舱交互标杆车型将于2025年秋季上市,测试中国市场反应 [37]   - 奔驰计划2030年前推出首款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纯电车型,保持技术领先性 [32]     德系车企与中国市场的分歧   - 分歧1:德系车企与中国市场对"好车标准"存在根本差异,涉及需求定义与行业转型方向 [6]   - 分歧2:中国新能源车的研发流程、质量标准及定价体系挑战德系车企底线,部分车型在德国未达标却在中国上市 [6]   - 分歧3:技术路线节奏不同,中国车企快速推进新能源而德企基于全球评估纯电/混动投入 [8]   - 分歧导致合资车企在华份额下滑,但部分品牌在全球其他市场表现强劲 [8]     丰田在中国的研发布局   - 丰田中国研发中心(IEM)整合三家合资公司资源,形成"一个研发中心"架构,下设广州、天津等分公司 [13]   - 当前在华5款纯电车型中,bZ3、bZ5等4款为与比亚迪/广汽联合开发,仅bZ4X为丰田自主开发 [16]   - 引入"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由本土工程师主导开发以更好适应市场需求 [17]   - IEM定位为全球核心研发平台之一,协调中国与日本、北美及东南亚市场研发 [15]     大众中国的本地化突破   - 大众中国科技公司(VCTC)拥有本地决策权,可直接拍板项目无需德国总部审批,属历史性突破 [19]   - 目标通过CMP平台+CEA架构将开发周期缩短30%、成本降40%,2026年推出特供中国车型 [22]   - 研发资源集中于合肥,联合CARIAD中国、国轩高科等供应链企业形成协同效应 [21]   - 董事长贝瑞德任期延至2028年,体现对中国市场转型的决心 [19]     宝马的软件战略   - 宝马通过三家软件公司(宝马诚迈、领悦数字、领悦南京)强化中国技术优势,部分服务全球车型 [29]   - 领悦南京升级为全球IT研发中心,聚焦AI、数字孪生等领域,拥有独立决策权 [30]   - 新世代车型iX3L基于全球战略但融入中国需求定义,具体量化影响尚不明确 [26]     豪华品牌的市场挑战   - 奔驰与宝马认为自身豪华定位和全球话语权使其无需完全跟随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 [34]   - 中国自主品牌通过"冰箱彩电大沙发"等新豪华定义可能重塑消费者偏好,威胁传统豪华车企 [36]   - 奔驰在华设北京(工程开发)与上海(智能互联)两大研发中心,加速本土化但未降低标准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