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召回
搜索文档
因安全气囊隐患 一汽-大众召回187辆ID.7 VIZZION
犀牛财经· 2025-11-19 15:45
自即日起,一汽-大众将召回2023年12月13日至2024年2月6日期间生产的部分ID.7 VIZZION汽车,共计187辆。此次召回原因是车辆的副驾驶安全气囊气体发 生器过滤网尺寸存在偏差。若车辆发生事故触发副驾驶安全气囊,可能导致过滤网破损,气囊无法正常展开,无法发挥预期保护作用,增加乘员受伤风险, 存在安全隐患。一汽-大众将委托授权经销商,为召回车辆免费更换改进后的副驾驶安全气囊,以消除隐患。 近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大众")依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 在销量方面,目前的一汽-大众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去年,主流合资市场新车累计零售629.9万辆,同比下滑15.7%,德系品牌销量占比超六成,同比下滑 9%。一汽-大众虽处合资品牌头部,但压力明显。2019 – 2021年其还稳居国内车市销量冠军,2022年却被比亚迪反超。今年9月,一汽-大众(不含进口)批 发量为14.3万辆,同比下滑3.8%,排在合资车企第一、总榜第五。 今年10月,一汽-大众实现整车销量13.9万辆(含进口车),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根据规划,未来5年一汽-大 ...
发动机起动机继电器防水性能不良,宝马召回部分进口及国产汽车
北京商报· 2025-11-14 20:00
北京商报讯(记者 蔺雨葳)11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消息显示,日前,宝马(中国) 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 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 召回编号S2025M0175V:自2025年11月14日起,召回生产日期从2020年6月16日至2020年7月30日的部 分进口4系汽车,共计604辆;生产日期从2019年6月13日至2020年7月30日的部分进口5系汽车,共计 11606辆;生产日期从2019年6月13日至2020年7月30日的部分进口6系汽车,共计11801辆;生产日期从 2019年2月11日至2020年7月30日的部分进口7系汽车,共计11953辆;生产日期从2019年7月9日至2020年 12月15日的部分进口X4汽车,共计16317辆;生产日期从2019年7月7日至2020年12月15日的部分进口X5 汽车,共计27950辆;生产日期从2019年11月18日至2020年12月14日的部分进口X6汽车,共计3161辆; 生产日期从2018年9月27日至2020年9月1日的部分进口Z4汽 ...
小小冷却液,重伤1700亿理想
商业洞察· 2025-11-14 17:24
事件概述 - 理想汽车因2024年款MEGA车型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存在安全隐患,宣布召回11411辆汽车 [4][5] - 此次召回预计总成本约20亿元,单车召回成本预估为18万元 [6] - 事件导致公司市值一度下跌约150亿港元,后回升至约1700亿港元 [8] 事故原因分析 - 公司将事故明确归因于冷却液对电池铝板的防腐能力不足,造成铝板点蚀现象 [10][11] - 冷却液用于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其防腐性能不足易腐蚀电池冷却板,导致泄漏短路或影响散热 [12] - 有观点指出,事故前4个多小时云端已报告电池绝缘故障,但未得到及时处理,导致故障演变为重大事故 [30] - 官方承认最终原因仍需有关部门通过实物勘验和独立检测来确认 [16] 公司应对措施 - 主动召回2024年2月至12月期间生产的MEGA车型,并为车主免费更换冷却液、动力电池及前电机控制器 [4][17] - 为车主提供动力电池、前电机控制器延长保修权益,总质保期限为10年或20万公里 [17] - 电池系统等核心配件成本单车约14.5万元,叠加服务、物流等20%左右额外支出 [17] 历史故障预警 - 公开资料显示,2024款MEGA车主并非首次遭遇此类“电池故障”,此前已有类似案例被报告 [31] - 有车主在官方召回车前,已收到因“电池数据异常”或“绝缘阻值有异常”而进行电池包更换的通知 [31][33] - 公司被质疑是否对早期出现的同类故障进行过集中研究以彻底排查隐患 [34] 对产品与业务的影响 - MEGA车型单台售价52.98万元起,截至9月末累计交付25817辆,为公司带来至少137亿元收入 [42] - 事故前MEGA销量已从低谷反弹,6-9月每月稳定交付2300辆以上,并登顶50万元以上MPV销量榜首 [40][41] - 此次事件对MEGA车型冲击最大,其次可能影响公司纯电产品线,而安全性是新能源MPV车主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 [43][46] - 公司正力推纯电战略,其9月发布的纯电车i6订单已超7万辆 [44]
丰田美国再召回百万辆车 后视摄像头软件故障为主因
犀牛财经· 2025-11-12 09:01
召回事件 - 在美国市场发起大规模召回 涉及车辆总数为102万辆 [2] - 召回原因为后视摄像头软件故障 可能导致倒车时画面冻结或黑屏 增加碰撞风险 [2] - 召回涵盖2022至2026年款的部分丰田及雷克萨斯品牌多款热门车型 以及斯巴鲁Solterra车型 [2] - 公司将通知受影响车主前往经销商处 对泊车辅助软件进行免费更新 [2] - 上个月曾因类似问题召回近39.4万辆汽车 [2] 财务表现 - 2026财年第二财季销售净额达12.38万亿日元(约5739.24亿元) 同比增长8.2% [3] - 第二财季经营利润为8395.5亿日元(约389.21亿元) 同比大幅下降27% [3] - 第二财季净利润达到9320.8亿日元(约432.1亿元) 同比增长62% [3] - 不同市场区域销量表现分化 北美市场销量同比提升15% 亚洲市场和日本本土市场出现下滑 [3] 未来展望 - 公司对2026财年整体表现持乐观态度 并上调了全年业绩预期 [3] - 预计全球汽车销量、经营利润、净利润和销售净额均将高于此前预计 [3]
时报观察丨打破“零召回” 造车新势力应以担当赢取信任
证券时报· 2025-11-04 08:32
行业召回趋势 - 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共实施召回233次,涉及车辆1123.7万辆,同比增长67% [1] - 2024年新能源汽车召回89次,涉及车辆449.1万辆,同比增长180.1% [1] - 监管政策趋严,要求企业严格执行OTA升级备案管理,禁止通过OTA隐瞒缺陷 [1] 造车新势力召回动态 - 理想汽车主动召回11411辆理想MEGA 2024款汽车,原因为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 [1] - 小米公司召回11.69万辆SU7标准版,原因为辅助驾驶功能存在安全隐患,通过OTA升级解决 [2] - 小鹏汽车召回47490辆小鹏P7+汽车,原因为转向助力机电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 [2] 行业观念转变 - 造车新势力此前维持“零召回”纪录,但相关问题可能被“隐形处理” [1] - 行业观点转向认为召回是减少安全隐患的新起点,而非品牌污点 [2] - 企业需扛起“召回常态化”的责任担当,以赢得消费者长期信任 [2]
时报观察丨打破“零召回” 造车新势力应以担当赢取信任
证券时报· 2025-11-04 08:18
行业召回趋势 - 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实施召回233次,涉及车辆1123.7万辆,同比增长67% [1] - 2024年新能源汽车召回89次,涉及车辆449.1万辆,同比增长180.1% [1] - 监管趋严,相关部门起草通知要求企业严格执行OTA升级备案管理,禁止通过OTA隐瞒缺陷 [1] 造车新势力召回动态 - 理想汽车主动召回11411辆理想MEGA 2024款汽车,因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存在安全隐患 [1] - 小米汽车召回11.69万辆SU7标准版,因辅助驾驶功能安全隐患,通过OTA升级解决 [2] - 小鹏汽车召回47490辆小鹏P7+汽车,因转向助力机电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2] 行业观点与展望 - 造车新势力此前维持"零召回"纪录,但问题可能被"隐形处理" [1] - 行业认为召回不是品牌污点,而是减少安全隐患的新起点,企业需扛起"召回常态化"的责任担当 [2] - 公开透明解决问题有助于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 [2]
时报观察 | 打破“零召回” 造车新势力应以担当赢取信任
证券时报· 2025-11-04 01:51
行业召回趋势 - 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共实施召回233次,涉及车辆1123.7万辆,同比增长67% [1] - 2024年新能源汽车召回89次,涉及车辆449.1万辆,同比增长180.1% [1] - 监管趋严,相关部门起草通知要求企业严格执行OTA升级备案管理,禁止通过OTA隐瞒缺陷 [1] 造车新势力召回动态 - 理想汽车主动召回11411辆理想MEGA 2024款汽车,原因为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 [1] - 小米由于辅助驾驶功能安全隐患召回11.69万辆SU7标准版,通过OTA升级解决 [2] - 小鹏汽车因转向助力机电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问题召回47490辆小鹏P7+汽车 [2] 行业观念转变 - 造车新势力此前几乎保持“零召回”纪录,但“隐形处理”缺陷的方式已难以为继 [1][2] - 行业观点转向认为召回是减少安全隐患的新起点,企业需扛起“召回常态化”的责任担当 [2] - 公开透明解决问题被视为赢得消费者长期信任的关键 [2]
时报观察 打破“零召回” 造车新势力应以担当赢取信任
证券时报· 2025-11-04 01:44
行业召回趋势 - 2024年中国实施汽车召回233次,涉及车辆1123.7万辆,同比增长67% [1] - 2024年新能源汽车召回89次,涉及车辆449.1万辆,同比增长180.1% [1] - 监管趋严,相关部门要求企业严格执行OTA升级备案管理,禁止通过OTA隐瞒缺陷 [1] 造车新势力召回动态 - 理想汽车召回11411辆理想MEGA 2024款汽车,原因为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 [1] - 小米召回11.69万辆SU7标准版,原因为辅助驾驶功能存在安全隐患,通过OTA升级解决 [2] - 小鹏汽车召回47490辆小鹏P7+汽车,原因为转向助力机电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 [2] 行业观念转变 - 造车新势力此前几乎保持“零召回”纪录,但“零召回”并非因为产品无缺陷,而是问题被“隐形处理” [1] - 行业观点转向认为召回是减少安全隐患的新起点,企业需扛起“召回常态化”的责任担当 [2] - 公开透明解决问题被视为赢得消费者长期信任的关键 [2]
召回常态化 让隐患清零让信任重塑
新京报· 2025-11-03 16:17
理想汽车召回事件 - 理想汽车于10月31日宣布,主动召回2024年2月18日至12月27日期间生产的11,411辆理想MEGA汽车 [2] - 召回原因为该批次车辆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公司将免费为车主更换全新动力电池及相关配套设备 [2] - 公司将对同批次车辆进行安全检测和更换维修,以排查并消除风险 [2] - 公司高管强调,只要确认存在任何潜在安全风险,无论概率多小,都应实施召回 [4][5] 汽车召回制度的行业意义 - 我国汽车召回制度自2004年建立,已形成覆盖法律、技术、监管、执行的立体化体系 [3] - 近五年国内年均召回汽车216次,召回总量超过759万辆,表明召回已进入常态化阶段 [3] - 召回是成熟汽车产业的日常环节,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及时发现、披露并纠正问题 [4] - 主动召回反映了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以及在质量管控、数据监测和供应链协同方面的能力增强 [4] 召回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 召回是平衡安全、产业发展与消费者权益的核心手段,能直接推动技术升级与质量管控 [2] - 召回常态化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能够重塑市场生态与监管模式 [2][5] - 主动召回体现了品牌的长周期经营意识,透明负责的态度是构建品牌信任的基础 [4] - 在零部件超万、产业链全球化的汽车产业中,召回是质量管控体系的重要闭环,能让安全标准持续升级 [5]
召回常态化,让隐患清零让信任重塑
贝壳财经· 2025-11-03 16:01
理想MEGA召回事件 - 理想汽车召回2024年2月18日至12月27日期间生产的11411辆理想MEGA汽车 [1] - 召回原因为该批次车辆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 公司将免费更换全新动力电池及相关配套设备 [1] - 公司将对事故车同批次车辆进行安全检测和更换维修 以消除隐患 [1] 汽车召回行业背景 - 近五年国内年均召回汽车216次 召回总量超过759万辆 汽车召回已进入常态化阶段 [2] - 汽车产业特殊性强 单辆车包含上万个零部件 集成机械 电子 液压 软件等多系统 [1] - 召回是平衡安全 产业发展与消费者权益的核心手段 能推动技术升级与质量管控 [1] 召回制度的演进与意义 - 中国汽车召回制度自2004年建立 已形成覆盖法律 技术 监管 执行的立体化体系 [1] - 随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技术发展 召回制度向精准化 智能化 国际化迈进 [1] - 召回常态化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动技术迭代和构建信任生态 [5] 企业对召回的态度与逻辑 - 主动召回反映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完善 以及在质量管控 数据监测 供应链协同方面能力增强 [2] - 主动召回体现品牌长周期经营意识 透明负责的态度是品牌信任的基础 [2] - 新能源车企正将召回视为质量管理链条的一环 而非公关事件 学会合规运作 [3] 召回与产品质量的认知 - 召回不等同于质量危机 在高度复杂的制造体系中“零瑕疵”产品几乎不存在 [2] - 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及时发现 披露和纠正问题 [2] - 召回次数的多少不直接等同于企业质量高低 而取决于企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效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