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伏车棚
icon
搜索文档
零碳园区成为新风口,创维光伏引领从0到1创新实践
搜狐网· 2025-07-17 16:31
零碳园区政策背景与发展机遇 - 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零碳园区,推进园区低碳化改造 [2] - 零碳园区是继虚拟电厂、绿电直连后又一政策组合拳,加速从概念走向落地 [2] - 中国园区数量超1.5万个,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园区超2500个,贡献50%以上全国工业产值,碳排放占全国总量30%以上,但零碳园区渗透率不足1% [2] - 2024年高层会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配套政策包括新能源入市、现货交易等,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入深水区 [3] 创维光伏零碳园区实践案例 - 创维光伏2023年启动安徽滁州零碳智慧园区建设,融合光伏、储能、充电桩、智慧能源管理等业态 [2][4] - 光伏模块直流侧总装机容量超6.5MW,采用固定支架、柔性支架和跟踪支架等多种技术 [4] - 光伏车棚采用黄金倾角设计与单体立柱方案,联动储能系统实现光储充一体化 [6] - 彩虹长廊采用BIPV形式,5°倾角设计兼顾发电与美观,不占用地指标 [6] - 跟踪支架系统(光伏树)采用双轴/单轴跟踪系统,双轴系统可实时调整角度最大化光照利用率 [6] - 柔性支架系统采用低松弛预应力技术,相比固定支架具有可安装容量大、高净空等优势 [8] - 光储充一体柜采用集装箱集成设计,通过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实现"源储荷储"协同 [8] - 智慧运维模块应用无人机巡检、智能清洗机器人及自主研发的智能监控平台 [9][11] 零碳园区技术发展方向 - 未来重点是将分散的"源网荷储充"业态进行聚合管理,实现多端协同与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12] - 工商业光伏累计装机达230GW,工商业储能达15GWh,需从分散发展1.0转向聚合管理2.0阶段 [12] - 需结合硬件技术(光伏、储能等)与软能力(虚拟电厂、能碳管理等),利用大数据/AI工具提升全周期价值 [12][13] - 创维光伏从光伏供应商转型为零碳生态构建者,具备分布式项目场景和智能运维体系先发优势 [14]
年发电近800万度!实探零碳园区的“中国样本”
工业园区的历史演变 - 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第一家水力纺纱厂 拉开近代工厂序幕 水力成为早期工厂能源供给 [1] - 1896年世界第一个工业园区在英国面世 [1] - 从水力供给工厂到零碳园区 光伏产业推动能源迭代 [3] 零碳园区政策与趋势 - 零碳园区指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产业园区 [4]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进零碳园区建设 [4] -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文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零碳园区 [6] 光伏产业发展数据 - 2025年一季度全国新增光伏装机59.71GW 工商业领域新增31.26GW占比最高 [6] - 江苏 浙江 安徽三省新增光伏装机13.83GW 占全国23% [9] - 江苏累计光伏装机6831.4MW 其中分布式5038.4MW [8] - 浙江累计光伏装机5071.3MW 其中分布式4224.6MW [8] - 安徽累计光伏装机4684.8MW 其中分布式3191.4MW [8] 创维光伏零碳园区案例 - 园区总装机6.54MW 年发电量8000MWh 减排7332吨二氧化碳 [16] - 采用光伏车棚 彩虹长廊 5度"黄金倾角"设计提升发电效益 [10] - 配置1840kW/2870kWh储能系统 光储充一体柜实现智慧能源管理 [12] - 无人机配合智能清洗机器人提升运维效率 [12] - "巧客立"快装支架系统降低57%成本 节省50%安装时间 [14] - 形成光伏发电 储能 虚拟电厂调度的完整能源生态系统 [16]
常州之最 580米的光伏长廊并网
新华网· 2025-06-19 12:55
光伏项目概况 - 宋剑湖光电科技港新型智能微电网光伏项目完工并接入国家电网 预计年生产690万度绿电 其中580米光伏长廊为全市最长[1] - 项目一期占地342亩 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涵盖20栋标准厂房 1栋研发办公楼及配套人才公寓等设施[1] - 光伏总装机容量达6.168兆瓦 可满足园区20%用电需求 预计年节约标准煤6600吨 年减碳26.1% 年节约电费910万元[3] 能源系统与技术应用 - 园区以智能微电网为核心 整合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 扩大城市电仓可调度容量 降低企业用能成本[3] - 储能电站由18台储能系统组成 具备削峰填谷功能 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保障电力稳定供应[3] - 智慧园区管理平台集成光伏 储能 充电桩等模块 通过AI技术动态调控绿电消纳与碳排放数据[3] 企业集群与产业布局 - 园区已集聚18家高成长科技企业 其中12家专注新材料领域 共同推动低碳转型[4] - 常州经开区8家试点园区包括中天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 计划年末建成71.2兆瓦光伏项目 年发电7000万度[4] - 试点园区同步建设18.1兆瓦时储能电站 年充放电能力900万度 预计年减碳超4万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