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航香银针
icon
搜索文档
AI助推育种成为“可计算的科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4 09:10
水稻新品种"华航香银针" - "华航香银针"水稻新品种在广东省河源、梅州、江门等地大面积种植,具有产量高、口感好、抗病性强等特点,成为当地米业企业主打品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 - 该品种由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达到720公斤/亩的产量指标,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2025年超级稻品种 [1] - "华航香银针"育种周期仅为4年,相比传统水稻育种8-10年的周期大幅缩短 [2] 智慧育种技术创新 - 华南农业大学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与企业合作打造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处理平台 [1] - 现代育种流程重构为精准可控的"数字环节",包括种质资源鉴定与基因定位、AI算法设计智能育种方案等,减少田间试验成本 [1] - 育种方式从"看见之后再选择"转变为"先预测再验证",使育种成为"可计算的科学",提高效率和精准度 [2] 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平台 - 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处理平台在现代育种中发挥"数字引擎"作用,弥合传统经验育种与智慧育种间的鸿沟 [3] - 平台帮助科学家准确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大大加速生物育种进程,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3] - 该平台推动育种科研从"经验范式"向"数据范式"转变 [1]
华南农业大学团队利用智慧育种方式 将育种周期压缩至3到5年 AI助推育种成为“可计算的科学”(创新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6-30 05:58
农业育种创新 - 广东省河源、梅州、江门等地大面积种植"华航香银针"水稻,该品种具有高产(720公斤/亩)、口感好、抗病性强等特点,已成为当地米业企业主打品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 - "华航香银针"由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达到农业农村部2025年超级稻品种认定标准 [1] - 华南农业大学通过与企业合作打造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推动育种科研从传统"经验范式"向"数据范式"转变 [1] 现代育种技术应用 - 传统水稻育种需8-10年,而华南农业大学团队利用智慧育种技术将周期压缩至3-5年,"华航香银针"仅用4年完成育种 [2] - 现代育种通过高通量平台实现基因定位、AI算法设计等数字化环节,减少田间试验成本,使育种成为"可计算的科学" [1][2] - 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处理平台作为"数字引擎",能高效处理海量数据,弥合传统经验育种与智慧育种的鸿沟 [3] 品种研发成果 - "华航香银针"通过有目的设计优质、高产、抗病基因的育种方案,实现综合性状优良的超级稻目标 [2] - 该品种成功实现产业化推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2025年超级稻品种 [1]
种子遨游太空 未来绽放田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4 07:02
航天育种技术应用 - 河南洛阳国际牡丹园培育出"太空黑牡丹"新品种"翰墨丹青",现有种苗50株,计划3年内繁殖100至200株 [10][11] - 云南省太空生物科技发展促进会通过航天育种技术培育出羊肚菌新品种 [4] - 广东潮州凤凰单丛茶茶种通过神舟十三号和神舟十六号飞船进行太空育种,已培育出6株茶苗,其中一株高度超过36厘米,叶片长宽分别达到12厘米和6厘米 [12][13] - 河北黄骅市种植的"航麦802"小麦在盐碱地表现优异,亩产达470多公斤,计划明年扩种至1000亩 [6] - 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筛选6个水稻品种进行太空育种,返回后分蘖数明显增加,茎秆更粗壮 [7] - 广东省河源市培育出"华航香银针"水稻,平均亩产超过720公斤,是目前广东省唯一被确认为超级稻品种的常规丝苗米品种 [8] - 河源创新研究院成功培育出6个紫云英新品系,"航紫1号"和"航紫5号"已在生产上应用,化肥使用量每亩减少25%-30%,稻米品质提升1个等级 [8][9] 航天育种经济效益 - 湖北襄阳市襄州区罗岗村试验田种植"太空西瓜",中心甜度达13%-14%,市场前景良好 [14] - 湖南株洲市华亿庄园成功试种"太空黄瓜",已收获1000多斤,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高于普通黄瓜 [15][16] 航天育种技术特点 - 航天育种具有变异频率高、突变幅度大、稳定性强、育种周期短等优势 [7] - 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航天育种最大优势在于独特的空间环境可加速基因遗传进化,在相对较短时间内获得高产、抗病、耐逆等优良种质 [17]
新技术带来发展新优势(一周科技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16 05:42
新能源与材料技术 - 杭州纤纳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高校团队实现平方米级钙钛矿组件稳定量产 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期刊[1] - 民营企业科研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现象增多 部分领域已进入技术"无人区"[1] - 宁德时代计划年内实现所有电池工厂碳中和 目前760艘电动船舶搭载其电池 4吨级电动飞机通过AS9100认证[1] 农业与生物技术创新 - 华南农业大学联合浪潮信息应用AI加速育种 "华航香银针"水稻育种周期从传统8-10年缩短至4年[2] - 国际团队研发纳米粒子载体药物输送系统 精度达发丝千分之一 可精准靶向肺部病灶[2]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 - 中科院团队证实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可形成类人概念表征系统 为构建具身智能提供理论框架[2] - 北京大学等机构开发"全手触觉机器人仿生手" 实现触觉反馈驱动的精确操作[3] - 具身智能理论推动机器人向通用人工智能发展 强调环境交互对智能决策的影响[3]
推进“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东源县取得较好进展!
南方农村报· 2025-05-30 15:36
核心观点 - 东源县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在特色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GDP增速达4.8%位列全市第一[9][10][11] - 公司重点布局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2024年主导产业规上总产值达138.1亿元,占全县56.6%[12][13][15][16] - 新业态培育取得突破,低空观光带动景区游客增长31%,郊野经济吸引客流超50万人次[20][21][29][30] 特色产业发展 - 先进材料产业表现突出,已培育47家规上企业,2024年总产值达90.4亿元,有望突破百亿[16][17] -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主导产业占比较2022年提升3.6个百分点[16] -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探索同步推进,改造钢铁、陶瓷产业,发展低空经济、数字经济[13][14][19] 新质生产力培育 - 农业科技取得重大突破,"华航香银针"超级稻亩产达723.5公斤,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种薯脱毒率98%[37][38][39] - 数字农业实现全流程无人化作业,亩均人工降30%、氮肥减15%[43][44] - 种业创新成果显著,"广弘3号"肉鸡通过国家审定,形成年出栏55万套种鸡的全产业链[50][51][52][53] 城乡融合发展 - 县域城镇化率从2022年28.4%提升至2024年32.3%,预计2025年突破35%[56][57][59] - 交通网络持续完善,新建195.9公里农村路,打造230公里绿美环县路[61] - 城市品质提升明显,建成30个口袋公园,新增7所学校9820个学位[63][65] 公共服务提升 - 医疗体系实现县乡检验数据互通,基层诊疗量占比超65%[64] - 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建成6家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19家长者饭堂[66] - 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达5.94亿元,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