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目深度相机

搜索文档
人形机器人格斗赛现 “人机协作” 全自动时代需更强视觉感知能力
证券时报网· 2025-05-29 14:23
人形机器人格斗赛技术进展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格斗赛在杭州举行 采用手动遥控方式操控机器人进行比赛 由机器人选手和真人选手共同完成 [1] - 参赛机器人配置双目深度相机和3D激光雷达 能360°感知环境 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时调整姿态完成高强度动作 [1] - 机器视觉是人形机器人感知环境的关键技术 国内厂商多采用3D视觉结合激光雷达方案提升环境建模与导航精度 [1] 机器视觉技术应用 - 奥比中光在国内服务机器人视觉市场占有率超过70% 占据主导地位 [1] - 深度相机具备三维空间视觉能力 帮助机器人覆盖环境和对手动态范围 为软件算法处理提供重要基础 [1] - 机器人格斗需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检测、跟踪和决策 考验视觉系统的数据感应能力、抗干扰能力及多传感器同步融合能力 [1] 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方向 - 目前人形机器人重大进展集中在关节灵活度和平衡运动控制方面 动作执行效果超预期 [2] - 实现全自动格斗需从被动执行升级至主动执行 视觉传感器的感知数据将成为更重要的基础 [2] - 全自动格斗需视觉系统感知环境构建地图 并感知对手位置、速度、动作意图等信息以规划决策 [2] 行业动态与公司布局 - 奥比中光是全球少数全面布局六大3D视觉感知技术路线的公司 已将双目结构光系列产品送样适配大部分人形机器人客户 [2] - 12月深圳将举办首个全尺寸类人身高人形机器人格斗赛事"机甲拳王" 机器人产业或迎来科技竞技新风潮 [2]
擂台之上 “慧眼”助力 人形机器人格斗赛 国产“慧眼”如何让机器人精准识敌
广州日报· 2025-05-29 03:01
机器人格斗赛事技术突破 - 宇树G1格斗比赛展现机器人稳定性与瞬间抗冲击能力超预期表现 成为机器人技术发展风向标 有望带动机器人行业新一轮行情 [1] - 比赛机器人采用力传感器 触觉传感器 视觉方案等感知技术 以及谐波减速器 电机等核心传动装置 其中视觉感知技术是理解环境的核心能力 [1] - 参赛G1机器人配备双目深度相机和3D激光雷达 实现360度环境感知 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时调整姿态完成高强度动作 [2] 机器视觉技术路线对比 - 特斯拉Optimus采用2D摄像头视觉方案 延续车端纯视觉感知技术路线 [2] - 国内厂商主要采用3D视觉(结构光/ToF/双目)结合激光雷达方案 相比2D视觉增加深度信息 提升环境建模与导航精度 [2] - 奥比中光在国内服务机器人视觉市场占有率超70% 为全球少数全面布局六大3D视觉感知技术路线的公司 [2][4] 机器人技术发展阶段 - 当前比赛采用"手动遥控"方式 依赖"机器人选手+真人选手操控"协同配合 [3] - 人形机器人重大进展体现在关节灵活度和平衡运动控制方面 人为指令执行效果超预期 [3] - 未来全自动格斗需机器人具备自动化感知决策能力 视觉传感器感知数据将成为重要基础 [3] 行业发展趋势 - 12月深圳将举办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机甲拳王"自由格斗赛 打造开源竞技联盟 推动跨界融合 [4] - 奥比中光已将双目结构光系列产品送样 适配大部分人形机器人客户 [4] - 机器人格斗竞技将加速技术迭代和场景落地 国产3D视觉感知技术 多维传感技术 精密传动技术等供应链将加速崛起 [4][5]
车展现场揭秘:均胜电子如何用“汽车基因”切入机器人赛道
江南时报· 2025-05-06 19:16
核心观点 - 均胜电子在2025上海车展推出多款机器人传感器套件及解决方案,计划将机器人业务打造为"第二曲线"[1] - 公司利用汽车电子领域技术积累实现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突破,特别是在电池管理系统和传感器领域[2][3] - 机器人与汽车电子具有高度技术同源性,公司通过技术迁移快速布局机器人领域[6] - 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35年达380-2050亿美元,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8] - 公司规划机器人业务分5阶段发展,并已启动港股上市计划重点押注该领域[8][9] 产品技术突破 - 推出"星驰"机器人动力电池智能管理系统,充电效率提升40%,能量失控风险降低70%[2] - 电池系统实现-20℃至60℃宽温环境适应,具备快充功能[3] - 开发轻量化机甲减少能量消耗,无线充电系统效率达90%以上,续航提升30%[3] - 传感器套件包含六维力传感器、电子皮肤、双目深度相机等产品[1] - 自主研发嗅觉传感器可检测食物氧化、预警燃气泄漏等[9] 技术协同优势 - 将汽车800V高压平台、仿生液冷温控(±1.5℃)等技术迁移至机器人领域[2] - 汽车自动驾驶传感器技术(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可应用于机器人环境感知[4] - 乘员监测系统(OMS)核心算法可用于机器人环境感知[4] - 全电动安全带(DMR)技术与机器人运动平衡调节相似[5] - 智能汽车视觉神经网络算法可应用于机器人路线规划[4] 业务发展规划 - 机器人业务分5阶段:核心零部件研发→工业场景数据空间→商业化应用→产业生态→全球化布局[8] - 2024年营收558.64亿元,过去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65亿元[9] - 已向知名人形机器人公司送样核心零部件[7] - 与智元机器人合作开发"大小脑"及关键零部件,共同开拓海内外市场[9] - 下游客户覆盖全球100多个汽车品牌,为业务拓展提供渠道支持[7] 行业前景 - 全球近20家车企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8] - 2025年Q1具身智能赛道投融资达33起[8] - 激光雷达成本已降至3000元/颗,机器人成本有望再降1/3[7] - 汽车产业链成熟度有助于降低机器人生产成本[6] - 人形机器人在环境监测、食品检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潜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