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同仁乌鸡白凤丸
icon
搜索文档
A股多家头部中药企业增收不增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8 08:41
行业整体表现 - 中药行业呈现结构性机遇发展格局 政策推动 价格调整 技术革新与需求分化交织 [1] - 行业正从资源依赖向质量导向跃迁 中药材质量管控全面强化 供应链承压与重构并存 [3] - 集采常态化加速行业及市场分化 中药材价格呈现分化态势 [3] 企业财务表现 - A股中药市值前五企业整体呈现"增收不增利"特征 企业间存在两极分化 [1] - 云南白药实现营收212.57亿元同比增长3.92% 归母净利润36.33亿元同比增长13.93% 创同期历史新高 [2][6] - 片仔癀营收53.79亿元同比下降4.81% 归母净利润14.42亿元同比下降16.22% 为2003年上市以来首次上半年营收下降 [2][6] - 白云山营收418.35亿元同比增长1.93% 归母净利润25.16亿元同比下降1.31% [2][7] - 华润三九营收148.10亿元同比增长4.99% 归母净利润18.15亿元同比下降24.31% [2][8] - 同仁堂营收97.69亿元同比微增0.06% 归母净利润9.45亿元同比下降7.39% [2][7] 业绩驱动因素 - 云南白药工业销售收入增加8.51亿元 该板块毛利率达67.93% 同比增长0.57% [6] - 片仔癀关键原材料天然牛黄价格从2023年初57万元/公斤大幅上涨至170万元/公斤 成本压力显著增大 [7] - 华润三九利润下降受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降低 零售渠道阶段性调整及高基数等因素影响 [8] - 同仁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9.5亿元 同比激增13139.22% 因原材料采购支出较上年同期减少 [7] 研发创新布局 - 白云山布局160多项在研项目 其中1类创新药十余项 [10] - 片仔癀推进18个在研新药及经典名方研发项目 5个中药1.1类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10] - 云南白药在研项目涉及16个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 开展37个项目 核药项目INR101启动Ⅲ期临床试验 [10] - 云南白药上线70+数字员工 节省人力7000人天/年 持续推进AI+医药转型 [11] - 华润三九研发投入6.62亿元同比增长68.99% 在研项目205项 通过收购天士力加强处方药研发创新 [11] - 华润三九以经典名方和创新中药为研发基本盘 通过自主研发与BD转化双线并举拓展创新产品管线 [11]
头部中药企业增收不增利,加码研发创新寻求破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18:58
行业整体表现 - 中药行业呈现结构性机遇发展格局 政策推动 价格调整 技术革新与需求分化交织 [1] - 行业正从资源依赖向质量导向跃迁 中药材质量管控全面强化 价格呈现分化态势 供应链承压与重构并存 [3] - 集采常态化加速行业及市场分化 [3] 企业业绩表现 - A股中药市值前五企业呈现"增收不增利"整体特征 企业间存在两极分化 [1] - 云南白药实现营收212.57亿元同比增长3.92% 归母净利润36.33亿元同比增长13.93% 创同期历史新高 [2][4] - 片仔癀营收53.79亿元同比下降4.81% 为2003年上市以来首次上半年营收下降 归母净利润14.42亿元同比下降16.22% 为2015年以来首降 [2][4] - 白云山营收418.35亿元同比增长1.93% 归母净利润25.16亿元同比下降1.31% [2][5] - 华润三九营收148.10亿元同比增长4.99% 归母净利润18.15亿元同比下降24.31% [2][6] - 同仁堂营收97.69亿元同比微增0.06% 归母净利润9.45亿元同比下降7.39% [2][5] 业绩驱动因素 - 云南白药工业销售收入增加8.51亿元 该板块收入占比40.01% 毛利率达67.93%同比增长0.57% [4] - 片仔癀关键原材料价格持续处于历史高位 天然牛黄价格从2023年初57万元/公斤最高涨至170万元/公斤 [5] - 华润三九利润下降因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降低 零售渠道阶段性调整及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 [6] - 同仁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9.5亿元同比激增13139.22% 因原材料采购支出较上年同期减少 [5] 研发创新布局 - 白云山布局160多项在研项目 包括1类创新药十余项 [7] - 片仔癀推进18个在研新药及经典名方研发项目 5个中药1.1类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8] - 同仁堂重点推进药品适应症拓展 对巴戟天寡糖胶囊等重点品种进行二次开发 [8] - 云南白药在研项目涉及中药大品种16个 开展项目37个 核药领域INR101启动Ⅲ期临床试验 INR102获临床试验通知书 [8] - 华润三九研发投入6.62亿元同比增长68.99% 在研项目共计205项 [10] 战略转型方向 - 云南白药上线70+数字员工 节省人力7000人天/年 持续探索AI+医药转型方向 [9] - 华润三九完成收购天士力28%股份 明确CHC为核心业务 天士力以处方药为核心业务 [10] - 各企业依据自身特色积极布局研发创新 强化自身优势 [10]
资源整合 开拓中医药消费大市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06 04:49
公司战略与政策响应 - 公司以"党建引领老字号产业创新"为核心工作出发点,推动产业合作与成果推广,带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1] - 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多维度发力贡献高质量发展新思路[1] - 2025年一季度落实北京市国资委"开门红"部署,以提质增效为主线开展增收节支、降本增效活动,强化科技创新引领[1] 子公司协同发展 - 同仁堂股份公司、科技公司、国药公司、商业公司等二级子公司通过创新产品、提升服务、强化营销等多方面实现"开门红"[2] - 子公司参加2025乌镇健康大会,与全国连锁药房及跨界合作伙伴深化资源拓展[2] - 同仁堂股份公司聚焦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同仁乌鸡白凤丸三大核心品种,推动销售稳步增长[3] 产业链与市场布局 - 同仁堂科技公司聚焦核心业务与产业链协同,加大经典名方二次研发,推动智能化生产与全产业链追溯体系[4] - 通过"插旗行动"深耕终端市场,以京制牛黄解毒片、西黄丸等五大单品打造差异化标杆,提升市场占有率[5] - 同仁堂股份公司与头部连锁药房合作开发南方城市如泉州、湛江、长沙等,释放局部地区动能[6] 终端网络与生态构建 - 同仁堂商业公司拥有133家子公司、1270家门店、738家医疗机构,覆盖190个城市,提供专业药学服务[7] - 商业公司深化与工业端合作,丰富商品品类,加强"大品种"销售,打造"同仁堂+精品"药房[7] - 未来以"门店+诊所焕彩"为抓手,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发展,提供一站式健康管理解决方案[7] 联盟合作与资源整合 - "党建引领老字号产业创新联盟"新增5家成员单位,覆盖领域进一步拓展,推动党建联建与产业合作[3] - 联盟成员包括北京国资公司、北京祥龙公司等,以协同创新发展为落脚点[3] - 科技公司通过数据工具优化动销效率,结合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扩大社会影响力[4]
研判2025!中国中医馆行业产业链图谱、产业环境、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医疗服务需求及医疗支出持续增长,为中医馆行业提供广阔前景[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4-26 09:17
行业概况 - 中医馆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和非药物疗法开展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集中医药预防、医疗、师承教学为一体 [1] - 中医馆是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重要规划,也是中医文化传播和推广的重要平台 [1] - 2023年全国民营中医馆达86317家,同比增加11900家,增长16%,增幅较2022年爆发式增长4.2倍 [8] - 2024年国内民营中医馆预计达90000家左右,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8] 产业链分析 - 上游为中药材、中医设备及耗材供应环节,包括中药材种植、中成药制造、诊疗设备制造等 [2] - 中游为中医馆服务运营环节,知名品牌包括同仁堂、天士力、白云山、固生堂等 [2] - 下游需求方主要为中老年人群、办公久坐人群、运动损伤人群等 [2] 产业环境 - 政策从"鼓励试点"转向"刚性指标",如2030年前实现县办中医医院全覆盖,基层中医服务诊疗率提升至20% [4] - 2023年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达15.4亿,占医疗服务总量近20%,2024年预计超16亿 [6] - 关键政策包括《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等 [4][6] 产业现状 - 2023年民营中医馆数量同比增长16%,增幅较2022年增长4.2倍 [8] - 固生堂2024年客单价达559元,较2023年提高近20元,复购率提升至67.1% [10] - 中医馆行业"长坡厚雪"特性吸引资本关注,产业规模加速扩容 [8] 企业格局 - 固生堂2024年营收30.22亿元,同比增长30.09%,净利润3.07亿元,同比增长21.83%,在20个城市开设77家线下机构 [13] - 同仁堂2024年营收185.97亿元,同比增长4.12%,旗下720家零售药店设立中医诊所,占比57.55% [15] - 粤万年青推出以中医馆为核心的综合性医疗服务机构,健民集团、九芝堂等加速布局 [12][13] 未来趋势 - 市场规模持续扩张,民营中医馆将拓展自费业务吸引中高收入群体,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17] - 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加速,预计2030年超50%中医馆采用AI辅助诊疗、远程医疗等技术 [18] - 政策推动基层中医馆全覆盖,产业链加速整合,国际化步伐提速,预计2030年海外中医馆超1万家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