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养老金保险
icon
搜索文档
券业重大利好?券商可拿银行理财、保险产品销售牌照,究竟该如何理解?
凤凰网财经· 2025-07-12 19:16
券商代销银行理财及保险产品政策动态 - 中证协发布"证券业高质量发展28条",明确推动合规风控有效的券商取得银行理财、保险产品销售牌照,以满足投资者多样化需求 [2] - 金融监管总局同步发布《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系统性规范金融产品销售适当性管理,为券商拓展代销业务提供规则基础,2026年2月实施 [2] 历史政策与当前资质情况 - 证监会2012年已允许券商代销经批准的金融产品,包括保险和银行理财,实行"一司一证"许可制度 [5] - 目前至少8家券商具备保险兼业代理资质(中信证券、平安证券等),极少数通过保险经纪公司持有专业牌照,但行业整体资质情况不清晰 [6] - 中信证券为业内唯一获批"法人持证、网点登记"创新试点的券商,其保险代销资质已持有10年 [6][7] 行业转型与潜在影响 - 政策推动券商从"单一证券服务"向"综合财富管理"转型,业务边界拓展至差异化竞争阶段 [8] - 中证协提出三项前提:跨部门协调、稳步推进、严格合规风控,金融监管总局新规亦强调审慎原则 [9] - 行业面临挑战:需适应银行理财/保险产品的销售模式差异,加强人员培训及合规体系建设 [9] 新业务带来的增量机会 - 衔接养老金融:年金险、商业养老金产品可助力券商参与多层次养老体系建设 [11] - 丰富产品货架:代销银行固收类理财可满足"存款搬家"需求,补充客户资产配置选择 [11] - 投顾与险顾协同:结合资产增值与风险兜底,升级全链条财富管理服务 [11] - 高净值客户开发:保险产品的长期保障功能与券商私行定制化服务形成互补,尤其适合财富传承需求 [12] 财富管理转型配套政策 - 中证协同步提出多项举措:加强投研能力、扩大基金投顾资格、优化资管主动管理、完善做市机制等 [12][14][15] - 监管文件明确鼓励券商发挥财富管理者作用,未来牌照扩容或重塑市场竞争格局 [15][16]
券业重大利好?券商可拿银行理财、保险产品销售牌照,究竟该如何理解?
财联社· 2025-07-12 11:23
券商代销银行理财和保险产品政策动态 - 中证协发布"证券业高质量发展28条",明确将推动更多合规风控有效的券商取得银行理财、保险产品销售牌照 [1] - 金融监管总局同步发布《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为券商代销业务提供规则基础,将于2026年2月实施 [1] - 政策强调需加强部门协调、稳步推进,并要求券商具备有效合规风控体系 [5] 历史政策与当前资质情况 - 券商代销保险业务早在2012年证监会规定中已获允许,实行"一司一证"审批制度 [2] - 目前至少有8家券商具备保险代销资质,包括中信证券、平安证券等头部机构 [3] - 部分券商通过旗下保险经纪公司持有专业销售牌照,但整体资质情况尚不透明 [3][4] 业务发展现状与挑战 - 保险代销业务过去十年展业规模有限,属于边缘化业务 [4] - 中信证券是唯一获批"法人持证、网点登记"创新试点的券商,2022年正式上线该业务 [4] - 券商需解决产品差异带来的销售模式调整、合规体系重构等痛点 [6][7] 财富管理转型机遇 - 新牌照将丰富券商产品货架,满足养老金融(年金险等)、固收理财等多元化需求 [8][9] - 投顾与险顾结合可形成全链条服务,私行业务中保险产品的财富传承功能价值凸显 [9][10] - 2024年公募基金代销收入下滑,新业务有望缓解"增量不增收"压力 [8] 监管导向与行业趋势 - 中证协配套措施包括加强投研能力、扩大基金投顾资格、优化做市机制等 [10][11] - 政策鼓励券商从"单一证券服务"向"综合财富管理"转型,推动差异化竞争 [5][12] - 监管明确券商应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作用,强化逆周期调节能力 [11]
交通银行:聚焦主业稳中提质 加力强化“上海主场”优势
上海证券报· 2025-03-26 02:31
文章核心观点 - 3月21日晚交行披露2024年年报,经营规模扩张、盈利增强、资产质量向好,2025年将深化创新服务国家,还披露分红方案并发布估值提升行动方案 [2][11] 分组1:经营业绩与分红 - 2024年集团资产总额突破14.9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98%,归母净利润935.86亿元,营业收入2598.26亿元,同比正增长 [2] - 2024年度全年现金分红比例为32.68%,已连续13年保持在30%以上,拟每股分配现金股利0.197元(含税),共分配146.3亿元 [2][11] - 未来三年现金分红比例均不少于30%,且将适时实施一年多次分红 [11] 分组2:深耕主业服务实体 - 2024年客户贷款余额和债券投资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长7.52%和6.59%,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1.93%和9.05% [3] - 2024年个人贷款余额达27524.06亿元,同比增长11.29%,个人消费贷款与信用卡贷款余额分别增长90.44%和9.94%,汽车分期业务增幅达240.10% [3] - 报告期末境内个人金融资产(AUM)规模达5.49万亿元,优化产品体系并推出创新产品 [4] - 截至报告期末,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三大区域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7.85%,占比54.01%,较上年末提升0.17个百分点 [4] 分组3:特色金融突破 - 科技金融构建“股贷债租托”综合服务体系,设专营机构和科技支行,调整架构建立联动机制,审批周期缩短30%,授信客户数增长45.37%,“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为64.5%和59.59% [5][6] - 普惠金融业务,2024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余额分别达7620.73亿元和8413.67亿元,同比增长29.10%和15.72%,推出40款涉农场景特色产品 [6] - 养老金融产业贷款余额增长38.84%,上线323款适老化财富管理产品,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规模及托管业务居前列,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开展试点,优化手机银行界面 [6][7] 分组4:强化上海主场优势 - 2024年上海地区个人信贷增量110亿元,增幅9.56%,增量、增幅居上海地区五大行之首 [8] - 截至报告期末,金融市场交易量达177万亿元,“债券通”“互换通”交易量达1.80万亿元,中央对手清算代理规模居首 [8] - 制定“上海主场”建设行动方案并迭代优化,加大考核资源倾斜,推动战建融合,开展先行先试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