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
搜索文档
聚焦“硬科技+新经济”,港股通科技ETF招商(159125)10月13日发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10:34
基金产品发行 - 招商国证港股通科技ETF(159125)于10月13日正式发行,紧密跟踪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987008)[1] 指数编制与成分特征 - 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从港股通范围内筛选30家市值领先、研发投入高、营收增长快的科技龙头公司 [2] - 指数成分股需满足近两年营收复合增速超10%或研发费用率高于5%的标准,并实行季度样本调整 [2] - 指数行业分布高度集中于非必需性消费(权重43%)和资讯科技业(权重42%),医疗保健业占12% [2] - 指数前十大成分股权重合计79%,集中度高于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及恒生科技指数 [2] 历史表现与风险特征 - 自2017年以来至2025年9月30日,指数累计收益率达209.77%,年化收益率为14.03% [3] - 同期指数年化波动率为33.78%,弹性较高 [4] - 指数历史表现优于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年化11.53%)和恒生科技指数(年化6.80%) [3] 估值水平 - 截至2025年9月30日,指数市盈率为26.45倍,处于上市以来39%分位数,风险溢价处于基日以来76%分位数 [6] - 指数估值显著低于纳斯达克(43倍PE-TTM)和创业板指(45倍PE-TTM)等全球主流科技指数 [6] 市场资金动向 - 截至9月30日,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高达1.17万亿港元,创历史新高,其中9月净流入1885.17亿港元 [8] - 南向资金主要流向可选消费、非银金融、医药与软件硬件等行业 [8] - 今年前9个月港股回购总额达1367亿港元,科技公司是主力,腾讯控股回购577亿港元,占全市场42% [8] 机构观点 - 中信证券认为港股市场具备完整的AI产业链,并将受益于流动性外溢和AI叙事催化 [2] - 国泰海通观点指出外部扰动不会终结趋势,市场调整是增持时机,新兴科技或是主线,风格不会切换 [8] - 申万宏源认为科技没有持续调整的基础,市场有效突破需科技引领,2026年春季前科技产业催化显著多于顺周期 [8]
港股通科技指数这么多,到底该怎么选?
新浪财经· 2025-09-19 07:37
文章核心观点 - 过去一年港股科技板块表现强劲,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以109.25%的涨幅领先于其他主流指数 [1] - 不同港股通科技指数因编制方案、成份股和行业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历史表现分化 [4][5][9][12]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因科技纯度高、龙头集中度高,在过往表现中展现出更强的弹性和回报 [7][8][12][15][16] 指数编制方案对比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与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均为30只成份股,个股权重上限为15%,龙头集中度更高 [5] -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为50只成份股,个股权重上限为10% [5]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剔除了医药、汽车、家电等行业,科技纯度更高;中证与国证指数则包含医药、汽车、新能源等泛科技行业 [6] 成份股集中度分析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前五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0.17%,前十大占比79.04%,集中度最高 [7] - 该指数中“港股科技七姐妹”(阿里巴巴-W、腾讯控股等)权重合计近63.89%,能更直接反映头部企业表现 [7][8] - 科技行业具有赢家通吃特征,高集中度有助于在牛市中获取更强爆发力 [8] 行业分布纯度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高度聚焦TMT领域,电子(28.39%)、传媒(24.08%)、计算机(14.11%)三大行业占比合计近七成 [9][11] -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包含约15%的医药生物和10.85%的汽车行业;国证指数包含约18%的医药生物和19.31%的汽车行业 [9][11] - 科技股与医药、汽车行业的投资逻辑不同,纯度更高的指数更能受益于AI创新和国产替代等科技驱动因素 [11] 历史表现回顾 - 过去一年,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涨幅达109.25%,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指数涨幅超100%,显著领先 [1][12] - 过去三年,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累计涨幅92.60%,年化回报24.94%,年化夏普比率0.8681,综合表现最优 [15][16] - 历史表现验证了高纯度、高集中度的指数在科技行情中具备更高弹性 [12][15][16]
更猛的港股科技投资工具!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今日正式上市
格隆汇APP· 2025-09-03 09:49
产品上市与特点 - 港股通科技ETF基金(159101)正式上市 跟踪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并支持T+0交易 [1] - 指数选取30只市值较大 研发投入较高且营收增速较好的科技龙头公司作为样本 科技七巨头含量超60%为同类最高 [1] - 相较于恒生科技指数 该指数超配创新药 特有成份股包括百济神州 信达生物和康方生物 [1] - 相较于互联网指数 超配汽车 生物医药及半导体等先进制造产业 [1] 指数表现 - 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年内上涨45.95% 优于港股通科技指数(43.46%) 港股通互联网指数(42.22%)和恒生科技指数(28.2%) [1] - 2017年以来年化收益达10.7% 优于恒生科技指数(5.36%)和港股通互联网指数(5.81%) [1] 资金流向与成份股 - 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港股达10002亿港元 [2] - 净买入前几位为阿里(1001.78亿港元) 美团(545.19亿港元) 腾讯(241.55亿港元) 中芯国际(214.93亿港元) 信达生物(117.69亿港元) 百济神州(103.29亿港元) 快手(89.52亿港元)和康方生物(65.35亿港元) [2] - 上述公司均为港股通科技ETF基金前十大权重股 [2] 行业前景 - 外卖大战压制放缓 科技龙头AI资本开支持续 监管常态化及美联储降息开启等因素可能推动港股科技板块进入新顺风周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