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识别

搜索文档
AI影响就业的量化悖论
腾讯研究院· 2025-08-25 16:58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关于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量化研究存在显著局限性 包括结果不可比 测算片面性和方法静态性 导致预测准确性存疑[4][5][6] - 量化AI对就业影响面临操作难题 包括无法从多重经济因素中独立切割AI的影响 难以清晰界定AI的技术范围 以及无法预判未来技术发展路径[7][8][9][10] - 数据本身存在三大局限性 受利益驱动可能被主观干预 执行过程中存在抽样和调研失真 以及无法预测人类社会突发变革事件[11][12] 三大不足 - 不同机构测算结果差异巨大且不可比 例如高盛(2023)显示美国67%岗位面临AI自动化风险 而国际劳工组织(2023)显示高收入国家仅5.5%岗位受自动化影响 低收入国家仅0.4%[4][5] - 现有研究多采用"AI职业暴露度"指标 但高暴露度不必然导致岗位消失 未考虑技术经济可行性和时间线 易引发过度恐慌[5] - 研究方法存在静态局限性 仅以现有岗位为研究对象 而历史数据显示2018年60%的工作在1940年并不存在 未来新岗位无法被预判[6] 三道操作难题 - AI对就业的影响无法从经济周期 产业政策 人口结构等多重因素中独立切割 理想化模型在现实中适用性有限[8] - AI缺乏明确定义且很少独立存在 已嵌入导航 翻译 图像识别等日常应用 技术边界动态变化 导致影响范围难以界定[9] - 技术发展路径本身不可预测 历史表明众多技术预言最终失效 缺乏准确技术前景预判则就业影响测算无法成立[10] 三个局限性 - 数据可能受利益驱动被主观干预 例如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或安全事故瞒报行为[12] - 调研执行过程存在普遍失真 问卷抽样不合理或敷衍应答导致数据偏差 需依赖机构权威性背书[12] - 数据仅能反映历史规律 无法预测突发变革 例如传统出行数据无法推导汽车发明 或春节等黑天鹅事件[12]
是“文化甘霖”,也是科技创新催化剂(荧屏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3 09:21
科技创新与文化赋能 - 以DeepSeek、宇树科技为代表的科技企业迅速崛起,凸显创新文化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1] - 《赢在AI+》节目通过全栈式赋能吸引年轻人参与科技浪潮,推动创新企业成长 [1] 《赢在AI+》节目影响力 - 节目聚焦"AI+"跨界融合与机制创新,覆盖杭州、北京等6个城市,吸引700多家AI企业参与 [2] - 102组创新企业家进入节目录制,展现AI在制造、医疗、教育等行业的落地应用 [2] - 节目整合专家、学者、投资人等资源,为创业者提供智库支持与服务对接 [2] AI产业生态建设 - 节目推动大众从技术"旁观者"转变为产业"共创者",通过互动塑造创新方向 [3] - 提升人才密度可加速科技创新,需更多类似文化项目支持AI产业长期发展 [3]
AI赋能,拓宽智慧职教之路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4 06:45
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转型 - 职业教育正经历由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驱动的重要转型,数字技术被用于解决课堂吸引力不足、实训效果欠佳和统一教学难度大等问题[2][3] - AI工具如数字人教师、AI在线助教和智能学伴被引入教学,AI评价平台可提供个性化学习分析和任务推送,实时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3][4] -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利用大模型技术生成教师数字人形象,自动生成微课,提升教学效率和趣味性[4] -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AI技术应用纳入通识教育,与科大讯飞合作引入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大模型技术,提升学生技术交互能力和就业竞争力[4] 产教融合新模式 -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浙江大学、西子电梯、凌迪科技等单位,共建"数实融合"教学空间,开发5G+AR远程维保、井道无人机巡检等实训场景,并打造服装"虚拟工厂"实现全链路数字化模拟[6] - 小米集团联合138所院校成立"新一代智能技术产教融合共同体",吸引350所院校和500家生态企业加入,通过产教融合帮助学生掌握智能汽车诊断工具与AI运维平台,实现课堂到产业的无缝衔接[6] - 金山办公联合武汉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发布"春芽计划",为1000万名职业院校学生搭建产教融合云平台,将数字化工具融入实训场景,促进技术技能与产业需求对接[6] 校企合作双向赋能 - 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可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同时通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员工培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7] - 小米的海外服务商网络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国际化实习就业通道,并将海外市场需求反馈至国内院校,共同开发符合当地特点的课程与认证体系[6]
任泽平年度演讲金句
泽平宏观· 2024-12-23 22:14
新周期与长期乐观主义 - 顺应新趋势把握新机遇,强调长期乐观主义的重要性[2] - 成功公式为勤奋加顺势而为,认知边界决定成功上限[2] - 团队价值高于平台,同行者与过程比目标更重要[2] 全球降息周期与制度经济学 - 全球进入降息周期,特朗普政策或加剧经济分化[7] - 包容性制度促进繁荣,掠夺性制度导致贫困[7][13] - 中国需经济刺激与制度改革并行释放增长潜力[7][10] 第四次科技革命突破 - 人工智能、新能源、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领域加速突破[19] - 中国商业航天快速追赶,生物制造技术可"制造万物"[19] - 活跃资本市场为科技革命提供资金支持[19] 中国经济刺激与新质生产力 - 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窗口开启,重点发展新基建[23][26] - 保护民营经济效果堪比十万亿刺激[23] - 新基建是拉动经济最优路径[23] 企业全球化与出海战略 - 亚洲尤其东南亚是出海主要目的地(越南3.2%、印尼4.2%)[30][31][32] - 全球化本质是本土化,中国企业进入大航海时代[30] 人工智能寒武纪大爆发 - 2025年为AI超级应用元年,图像识别、人形机器人等将爆发[34] - 科学家与企业家精神是AI决胜关键[34] 新能源革命双阶段 - 上半场电动化(汽车/锂电),下半场智能化(智能驾驶/储能/氢能)[37][38] - 2021年提出"不投新能源如20年前错过房产"[37] 消费升级与国潮趋势 - 消费回归以人为本,兴趣消费、文化消费崛起[42] - 国潮出海风头正劲,竞争重点转向品质创新而非价格[42][45] 后房地产时代特征 - 市场进入分化阶段,人口向都市圈集聚[46][52] - 改善型需求主导,品质成为核心竞争力[47] - 行业模式转向"三高"(质量/科技/能级)[49] 银发经济与人口战略 - 应对老龄化需发展银发经济,提振生育率[54] - 儿童早期发展受重视,代际特征划分社会群体[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