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外周血管支架
icon
搜索文档
血管支架、心脏缝线仍被进口产品主导,国产医疗器械能否“吃下”巨大市场
第一财经· 2025-07-14 10:03
医疗器械行业现状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批准45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 国家组织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采已在全国多省市落地执行 [1] - 外周小血管覆膜支架自集采落地后出现供应紧张 国产器械正在加速研发以填补市场空白 [1] 进口产品供应情况 - 第五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中选结果包括雅培、波士顿科学、百多力等跨国企业及归创通桥、心脉医疗等国内企业共18家中选 [3] - 支架集采中标价格普遍在三四千元 最低仅2000多元 平均降价幅度超过80% [3] - 戈尔的自膨式覆膜外周血管支架VIABHAN此前是唯一临床应用的覆膜支架 随着戈尔出局 该产品供应紧张 国产替代品工艺尚不成熟 [3] 国产替代进展 - 中国每年有20万至30万患者接受外周血管植入治疗 过去进口产品主导市场 第五批集采下肢动脉支架组前8名均为进口产品 国产仅两款且采购需求量总份额不足10% [4] - 国内厂商正在针对VIABHAN支架开发对标产品 已完成临床试验 但材料仍需依赖进口 [5] - 颅内动脉瘤栓塞器械、心脏缝线、心脏瓣膜、人工血管、ECMO耗材等领域过去依赖进口 近年出现国产品牌 但精密程度仍有差距 [5] 心脏外科器械挑战 - 心脏外科手术对器械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 国产化在关键"零容错"领域步伐较慢 如心脏血管吻合缝线 断裂风险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7] - 7-0型号心脏缝线用量大 目前尚无国产替代品 国内厂商虽具备技术能力 但产品尚未满足临床需求 [7][8] - 儿科心脏器械国产选择更少 手术用插管、体外循环机、导管等基本依赖进口产品 因市场规模小 厂商缺乏开发动力 [8] 机械瓣膜市场空白 - 心脏机械瓣膜产品是国产医疗器械的巨大空白 目前仅有美敦力等跨国厂商提供产品 国内尚无在研项目 [9] - 介入瓣膜研发周期短、利润高 企业更倾向投入 机械瓣价格稳定且市场增长有限 企业缺乏开发意愿 [9]
赋能医药企业“走出去”,国家医保局首办发展中国家医保研修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22:59
中国医保国际合作 - 中国首次面向发展中国家举办医疗保障援外培训班 来自12个国家的50位政府代表和专家参与 [1] - 研修班聚焦全球医疗保障核心议题 同时助力中国医药企业走向非洲和东南亚市场 [1] - 中国通过系统讲解医保制度框架和药品集采机制 结合天津实地考察展示政策成效 [2] 中国医保实践经验 - 中国从"缺医少药"发展到"全民医保" 全民参保政策体系覆盖超13亿人口 [4][6] - 医保体系坚持互助共济、基本保障、责任分担和外部制约四大原则 [4] - 医疗救助对象分为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五类 通过信息共享实施托底保障 [5][6] 医药企业出海机遇 - 7家中国医药企业参与研修班 展示产品价格优势和便携医疗设备市场空间 [8] - 企业关注产品质量、售后保障和海外资质认证 部分产品返厂维修率仅万分之几 [9] - 通过国家联合采购平台出海可降低运营成本 提升销售效率 已有企业表达强烈意愿 [10] 实地考察与成果 - 学员参观三元基因和同仁堂 老挝代表对中医传承表示浓厚兴趣 [9] - 天津集采平台展示5批医用耗材 涵盖人工耳蜗等产品 价格优势明显 [10] - 埃及和科摩罗代表确认将借鉴中国经验 并在预防医学等领域推进具体合作 [13]
赋能中国医药企业“走出去”,国家医保局首次为发展中国家定制医保研修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5 17:59
中国医保援外培训项目 - 中国首次面向发展中国家举办医疗保障能力建设研修班 来自12个国家的50位政府代表和专家参与 [1] - 研修班系统讲解中国医保制度框架 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机制等实践经验 并组织天津实地考察 [1] - 中国医保局强调"分享经验 增进互信 促进协作" 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医疗保障领域交流 [1] 中国医保体系建设经验 - 中国实现从"缺医少药"到"全民医保"的转变 全民参保是全民医保的逻辑起点 [3] - 中国全民医保坚持互助共济 基本保障 责任分担 外部制约四点原则 [3] - 中国医疗救助对象分为特困人员 低保对象 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类别 实施托底保障 [4] 中国医药企业出海机遇 - 7家中国医药企业参与研修班活动 展示产品价格优势 现场试用比价 [7] - 医药企业出海需解决产品质量 售后保障 海外销售资质认证三大问题 [7] - 通过国家联合采购平台出海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提升销售效率 回款更有保障 [9] 集中采购机制成效 - 中国已组织5批医用耗材集采 涵盖人工耳蜗 冠脉支架等产品 实现质优价宜 [8] - 集采帮助企业在国内市场份额提升 同时加速产品出海进程 [9] - 集采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看病难 看病贵"提供新思路 [10] 国际合作成果 - 中国医保覆盖13亿人口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构建可持续医保体系提供新视角 [5] - 研修班促进中国与非洲 东南亚国家在医疗技术 药品保障等领域的合作 [10] - 中国与科摩罗等国的医疗合作项目正在推进 包括援建医院等 [10]
外周支架集采“血战” ,谁的底气更足?
思宇MedTech· 2025-01-27 07:56
第五批国家医用耗材集采概况 - 首次纳入人工耳蜗类耗材及部分外周血管支架品类 [1] - 入院价平均降幅约60%,降幅较前四次国采温和 [1] - 设定创新比价系数和二次报价规则以鼓励创新 [1] - 外资企业参与积极性显著高于药品集采,药品集采中外企原研药全部退出 [1][2] 外周血管支架集采结果 - 外周血管支架需求量达25.8万个,18家企业中标 [2] - 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份额超90% [2] - 康蒂思以2280元最低价中标,波士顿科学在静脉支架A单元报价3080元 [2] - 下肢动脉支架国产品牌采购量占比仅2.37%,非下肢动脉支架国产品牌占比0.12% [2] 外资企业策略分析 - 外资企业通过降价换取销量提升,摊薄研发成本 [2] - 降价可节约推销费用,维持总利润水平 [2] - 纳入医保目录后患者可及性提高,落标将失去中国市场 [2] 国产企业挑战 - 国产耗材缺乏长期使用数据和临床积累,售后随访流于形式 [3][4] - 外周介入市场外资份额超90%,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162.7亿元 [4] - 国产企业需从"能力驱动型"转向"临床驱动型",提升产品质量和多样性 [6] 行业趋势与机遇 - 高值耗材集采价格平均降幅53%-92%,销量年化增速6.6%-25% [7] - 渠道利润降幅超60%,制造商利润降幅超50%,倒逼企业转型 [7] - 企业需强化研发实力、产品品质和成本控制以应对竞争 [7] 国内外主要企业 - 全球龙头包括美敦力、强生医疗、波士顿科学等 [9] - 中国上市企业包括乐普医疗、微创医疗、心脉医疗等 [9] - 2023年创新器械涉及心擎医疗、北芯生命等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