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摩数字经济混合
icon
搜索文档
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黄敏:联动全球资源 持续投资中国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9-02 08:05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与产品创新 -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稳步推进互联互通ETF扩容 赴境外市场设立基金产品及境外子公司等举措 [2] - 汇添富基金、招商基金等公司推动沪深300ETF、中证红利低波ETF等产品登陆巴西及新加坡市场 宣传中国资产投资价值 [2] - 国内基金公司在欧洲、中东、亚太等多个区域发行近20只互联互通ETF 覆盖科技消费资产、高等级债产及A股龙头企业等优质品类 [2] 跨境投资产品表现与规模 - 沙特首只投资中国股市的ETF产品Ablilad CSOP MSCI Hong Kong China Equity ETF初始规模达12亿美元(约合65亿元人民币) 上市首日开盘半小时成交额达83.47万沙特里亚尔(约158.5万元人民币) [3] - 该产品自去年10月底上市以来规模增长至近14亿美元 成为沙特交易所规模最大的基金产品 [3] - 273只内地ETF纳入互联互通标的进入香港市场 境外机构持有博时中证500ETF、国泰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ETF等产品 [3] 境外投资者偏好与配置趋势 - 境外投资者对中国科技资产兴趣浓厚 景顺在欧洲上市挂钩创业板50指数的UCITS ETF覆盖中国高成长科技及新兴产业龙头 [5] - 新加坡等国家私人银行及家族办公室偏爱A股核心资产和离岸人民币债券 马来西亚、泰国等主权基金及企业更青睐中国科技资产 [5] - 东亚地区投资者风险偏好存在差异 日本、韩国机构投资者偏好配置类贸易产品及个人权益类资产 [5] 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 摩根士丹利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 目前已助力中国企业实现股票融资5085亿美元、债权融资7346亿美元 参与中国相关并购交易总额超7085亿美元 [14][15] - 公司通过WFOE设立人民币私募股权业务 全资控股摩根士丹利基金 其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规模合计超75亿元人民币 重点投资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及高端制造行业 [17] - 摩根士丹利基金注册资本从2.5亿元人民币扩充至9.5亿元人民币 2025年上半年与全球团队举办超30场客户交流及投研活动 [18] 南方东英的国际化布局 - 南方东英在香港和新加坡市场发行45只ETF产品及3只互惠基金 在沙特上市当地首只ETF产品规模近14亿美元 [9] - 公司参与沪港ETF互通、中国-新加坡ETF互挂等项目 将中证太阳能产业ETF、中国国债ETF等特色产品引入全球市场 [10] - 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规模从2024年9月的306.8亿港元增长至2025年8月的536.81亿港元 成为香港市场ETF份额首位 [11] 产品创新与战略方向 - 摩根士丹利基金以全球资产配置为特色业务 已落地多只主动管理型QDII私募产品 并关注QFII证券投资服务机会 [19] - 南方东英围绕中国科创主题 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及日韩成熟市场完善跨境投资产品体系 [9][12] - 公司计划开发人民币计价产品 探索与中东主权基金、亚太养老基金等长期资金合作 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12] 科技投资与研究能力 - 摩根士丹利拥有专注颠覆性技术研究超20年的全球团队 亚太研究部深耕中国工业领域及科技板块 [15] - 公司发布机器人全产业链图谱、《中国前沿产业28强》报告及中国AI硬件自给自足率指数等前瞻性研究成果 [15] - 摩根士丹利基金旗下大摩数字经济混合基金凭借科技领域投资获2024年公募产品收益冠军 [15]
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黄敏 联动全球资源 持续投资中国市场
上海证券报· 2025-09-02 02:54
公司发展历程与市场地位 - 1994年在北京和上海设立首批办事处 次年与合作伙伴成立中金公司 随后逐步实现绝对控股或全资控股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公募基金及QDLP等机构 [1] - 已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股票资本市场融资5085亿美元 债权融资7346亿美元 参与中国相关并购项目交易总额超7085亿美元 [1] - 2023年7月摩根士丹利基金成为由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全资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目前已完成两次增资 注册资本从2.5亿元人民币扩充至9.5亿元人民币 [4] 全球资源协同与投研能力 - 拥有覆盖全球的投研实力和科技投资基因 全球团队中包含专注研究颠覆性变革技术超过20年的小组 亚太区研究部有钻研中国工业领域的专业团队 [2] - 2025年摩根士丹利亚太区研究部发布系列前瞻性成果 包括首份系统化机器人全产业链图谱 《中国前沿产业28强》报告和中国AI硬件自给自足率指数 [2] - 2025年上半年摩根士丹利基金联手研究部及境外团队举办超过30场客户交流会及投研交流活动 平均每周一场 [5] - 新兴市场团队负责人近期带队赴深圳与权益团队深入交流 探讨建立更紧密的投研合作机制 [3] 产品业绩与投资重点 - 摩根士丹利基金旗下大摩数字经济混合投资科技领域 获得2024年年度公募产品基金收益冠军 是外资公募产品首次获得年度冠军 [2] - 将中国科技产业作为投研重点 深度研究人工智能行业 捕捉科技创新投资机会 [2] - 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三期基金 投资中国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高端制造、新消费等行业 管理规模合计超75亿元人民币 [4] 中国市场战略布局 - 通过WFOE设立人民币私募股权业务 全资控股摩根士丹利基金 2018年成为QDLP试点企业 [4] - 摩根士丹利基金以全球资产配置为特色化业务 依托深圳优势布局跨境业务 已落地多只QDII私募产品并提供主动管理型QDII策略 [5] - 密切关注QFII证券投资建议服务机会 拟推动与境外团队深度合作 同时深耕本土市场打造多维产品矩阵 [5] 行业观点与市场定位 - 中国股票市场和固定收益市场蓬勃发展 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 [1] - 看好中国科技创新产业趋势 持续向海外投资者讲述中国人工智能及科创领域投资机会 [3] - 中国资本市场有足够深度和广度满足全球投资者需求 看好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机遇 [4]
科技创新将引领中国资产重估行情
中国证券报· 2025-04-28 05:03
文章核心观点 - 摩根士丹利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监雷志勇认为政策支持、流动性宽松及产业升级等核心逻辑未变,对A股中长期表现乐观,看好泛科技领域部分板块,认为港股估值有望修复,投资坚持“投研一体化”模式,立足产业追求确定性 [1][2][3] 人物经历 - 雷志勇曾任中国移动总部项目经理等职,2014年10月加入摩根士丹利基金,2019年4月起担任基金经理,现任摩根士丹利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监、基金经理 [1] A股市场看法 - 对A股市场持相对乐观态度,政策支持、流动性宽松及产业升级等核心逻辑未变,此次调整是市场自身回调需求与扰动因素叠加,绩优股和优质公司股价调整至估值低位后会修复 [1] - 科技创新引领中国资产向上重估逻辑未变,2025开年中国科技企业创新突破引发全球资本对中国科技实力重估,中长期中国出口产品有竞争力,保持相关优势可提升资本市场估值 [1][2] 港股市场看法 - 大摩景气智选混合可投资港股通标的占股票资产比例最高到50%,外资对中国资产低配状态扭转,国内经济复苏使港股资产吸引力增强,海外资金有望回流,港股估值将修复 [2] - 部分港股科技股龙头估值有吸引力,市场企稳后基本面优质个股有发展空间,人工智能领域有优质应用型公司,传统制造业公司估值和股息率有吸引力,公司能发挥全球金融机构优势研判港股 [2][3] 投资策略与思路 - 坚持“投研一体化”融合研究模式,筛选景气度好且估值合适的板块,兼顾确定性与成长性 [3] - 公司内部分组,工位按小组划分方便交流,研判产业趋势融合多行业研究员成果,投研团队高频跟踪成长板块,筛选边际变化大、迎产业拐点的行业 [3][4] - 形成立足产业、追求确定性的投资风格,选股优先考察公司质地和估值,其次是弹性,如2023年四季度坚定持仓算力方向,2024年得到市场验证 [5] 看好的资产与板块 - 泛科技板块中人工智能产业链维持高景气,国内互联网厂商资本开支加速,大模型推动推理侧计算需求上行,AI应用有望突破,外部因素不改变发展趋势 [6] - 国防军工领域有高技术壁垒、产业自主可控特性,新国际形势下核心标的业绩稳定、抗周期能力强,2025年积压订单有望落地,企业收入、利润和现金流将改善 [6] - 高端制造方向的风电领域招标量和装机量快速增长,预计2024 - 2026年全国陆风、海风新增装机容量大幅增长,板块有望景气反转 [6] AI板块看法 - 今年国产算力链景气度及确定性优于海外算力链,属内循环受外围影响小,供应链各环节受益于国产AI基建周期,政策端“东数西算”工程投资超4000亿元,企业端互联网巨头资本开支上行,算力生态建设提速 [6] - AI应用为各领域改善是循序渐进过程,今年有公司订单落地,未来三年呈现行业大模型加速落地、AI智能体向自主决策发展、合规技术与AI深度融合三大趋势,关注政务智能化等细分领域 [7] - 关注原本有竞争优势且用AI技术赋能产品的公司,今年AI投资注重基本面,选股关注业绩增长、有AI产品或订单落地、公司战略拥抱AI三方面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