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龙三号
icon
搜索文档
空天产业崛起长三角!这场“星辰之上的变革”,谁在操盘?
创业邦· 2025-10-20 18:44
空天产业崛起长三角!这场 "星辰 之上的 变革 " , 谁在操盘 ? 2025 年 9 月,国内中大型液体商业运载火箭领域龙头企业天兵科技传来捷报——圆满完成天龙三号 一子级全系统试车。这一成果标志着 , 国内商业火箭初步具备 "一箭多星"批量发射的工程能力 ; 10 月中旬,东方空间自主研制的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由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 海阳附近海域发射成功,该火箭曾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火箭、中国首型 捆绑式民商火箭等多项纪录。 鲜少有人知晓, 天兵科技 和东方空间 茁壮成长的根基,正是位于 看似低调、名不见经传,却暗藏 雄厚产业链实力的 无锡市梁溪区。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宏大棋局中,梁溪并非传统 的 航天产业强区,却在短短数年内实现空天产业 "从 0 到 1 "的突破:其空天产业生态成功入选国家级改革案例, 区内重点项目 梁溪空天产业园跻 身 "中国商业航天十大园区",并被纳入无锡零碳园区培育名单。东方空间、天兵科技、银河航天、 氦星光联、 紫微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子,逐步构建起 "造火箭 - 造卫星 - 发卫星 - 用卫 星"的全产业链雏形。 这场变革的核心 ...
天兵科技启动上市辅导 商业航天迈向规模商用
经济观察网· 2025-10-18 09:42
经济观察网近日,证监会官网显示,头部企业天兵科技已报送上市辅导备案,标志国内商业航天市场 化、规模化发展迈关键一步。其9月15日在山东海阳完成天龙三号一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创国内商发 推力纪录,也是我国商业航天首次海上热试车,为年底首飞扫清障碍。该火箭高72米、起飞重约600 吨,近地运力达17-22吨,对标SpaceX猎鹰9号,可一箭36星组网。 ...
全球最大固体火箭海阳再问天,山东海上火箭发射能力与频次稳居全国前列
大众日报· 2025-10-12 09:26
发射事件与产业会议 - 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于2025年10月11日10时20分在烟台海阳海上成功发射,载荷顺利入轨 [2][3] - 同日山东省举行首次省级商业航天产业创新发展会议,凸显行业战略地位 [3] - 此次发射是东方航天港保障的第20次海上发射,展示出成熟的发射能力与高频率 [4] 东方航天港核心优势 - 作为国内唯一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实现火箭出厂-转运-上船2小时快速响应,全流程压缩在6公里半径内 [4] - 地理优势明显,山东东部海域航线密度低、安全性高,海上发射航落区安全性好且轨道灵活 [5] - 政策支持强劲,自2019年首次海上发射后启动重大工程建设,并发布多项产业发展规划与措施 [5] - 力争全年海上发射次数突破两位数,持续提升发射频率 [5] 山东省商业航天产业布局 - 产业布局覆盖运载火箭及发射、卫星制造及应用、航天配套三大重点方向 [6] - 火箭制造领域已落地3型固体火箭、2型液体火箭总装项目,龙头企业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的产能规模 [8] - 关键结构件制造项目可年产150个火箭贮箱,产能居全国前列 [8] - 卫星产业领域累计发射卫星96颗,济南卫星AIT产线投产后将实现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 [8] - 配套产业领域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超80%,高性能材料与部件在航天领域广泛应用 [8] 产业集群与金融支持 - 形成全省一盘棋的集群格局,各市错位发展:烟台主攻海上发射与火箭制造,济南/泰安侧重液体火箭与卫星应用,青岛聚焦测控与海洋遥感 [10] - 金融活水持续注入,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已组建设立3只商业航天方向基金,累计投资商业航天项目90个,基金投资额超80亿元 [10] - 投资逻辑看重山东完整的产业生态,已投资东方空间等多家企业 [10] 未来发展目标 - 天兵科技计划在年底前完成天龙三号首飞,并在海阳规划建设发射工位,目标构建每年超30发的商业发射能力 [6][7] - 山东力争到2027年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11]
一枚火箭冲天起,“链”成山东商业航天新棋局
齐鲁晚报网· 2025-10-12 07:36
发射事件与产业活动 - 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于2025年10月11日在山东海阳成功完成海上发射,载荷顺利入轨 [2][3] - 同日山东省举行首次省级商业航天产业创新发展会议,凸显对该产业的高度重视 [3] - 此次发射是东方航天港保障的第20次海上发射,作为国内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其将火箭发射全流程压缩在6公里半径内,实现火箭出厂-转运-上船2小时快速响应 [5] 地理与产业基础优势 - 山东东部海域航线密度低、安全性高,海上发射航落区安全性好且轨道灵活,能满足不同倾角卫星发射需求 [6] - 山东作为工业大省,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已构建集火箭、卫星、发射服务、数据应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6] - 自2019年首次海上发射成功后,山东启动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并发布多项产业规划与政策措施,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6] 火箭制造与发射能力 - 山东已落地3型固体火箭、2型液体火箭总装项目,龙头企业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的产能规模 [8] - 天兵科技计划在年底前完成天龙三号首飞,并在海阳规划建设发射工位,目标构建每年超30发的商业发射能力 [7] - 烟台九天行歌等3个关键结构件制造项目可年产150个火箭贮箱,产能居全国前列 [8] - 官方力争全年海上发射次数突破两位数,并计划到2027年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的能力 [6][11] 卫星制造与应用生态 - 省内14家单位累计发射卫星96颗,吉利星座定位未来智能出行,开创卫星物联网差异化赛道 [8] - 济南卫星AIT产线投产后将实现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东方慧眼、凌云等多个大型星座建设稳步推进 [8] - 充分发挥院士团队技术优势,加快建设东方慧眼星座,依托开放地球引擎系统平台和卫星数据智算中心,挖掘卫星数据价值 [9] - 计划到2027年具备年产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11] 配套产业与集群发展 - 配套产业实力强劲,青岛智腾微电子的智能传感器在商业运载火箭领域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超80%,威海拓展纤维的高性能碳纤维等广泛应用 [8] - 全省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格局:烟台聚焦海上发射、火箭制造等;济南、泰安主攻液体火箭制造与卫星应用;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 [10] - 金融支持力度大,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已组建设立3只商业航天方向基金,累计投资商业航天项目90个,基金投资额超80亿元 [10]
全球最大固体火箭海阳再问天!山东的“航天一盘棋”下得有多大?
齐鲁晚报网· 2025-10-11 15:12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省通过“引力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展示了其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全产业链布局,标志着该省正式发起全面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大省的冲锋号角 [3][4] - 山东正以“全省一盘棋”的集群打法,推动各地市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目标到2027年实现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12][13][16] 发射能力与基础设施 - 东方航天港作为国内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已累计成功保障19次海上发射任务,将12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海上发射能力与频次稳居全国前列 [5] - 港口布局了多个功能区块,将火箭发射全流程压缩在6公里半径内,可实现火箭出厂-转运-上船“2小时快速响应”,大幅降低成本、提高响应速度 [5] - 依托地理优势和政策支持,年内还计划保障火箭发射任务4次,力争全年海上发射次数突破两位数,并加快液体火箭海上发射能力建设 [5][6] 火箭制造与产业布局 - 火箭制造领域已落地3型固体火箭、2型液体火箭总装项目,龙头企业具备年产50发固体火箭的产能规模 [10] - 关键结构件制造项目可年产150个火箭贮箱,产能居全国前列 [10] - “引力一号”火箭由东方空间自主研制并在海阳总装,自2024年1月首飞以来,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 [7][8] - 多款液体可回收火箭(如天龙三号)已将首发时间锁定在今明两年,天兵科技计划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构建每年超30发的商业发射能力 [9] 卫星制造与数据应用 - 省内14家单位累计发射卫星96颗,吉利星座在轨卫星已达64颗,实现除南北极外的全球实时通信覆盖 [10] - 济南卫星AIT产线投产后将实现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 [10] - 充分发挥院士团队技术优势,加快建设“东方慧眼”星座,依托“开放地球引擎系统平台”和卫星数据智算中心,持续挖掘卫星数据的战略和商业价值 [11] 配套产业与技术优势 - 配套产业领域技术领先,例如青岛智腾微电子的智能传感器在商业运载火箭领域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其产品参与发射任务超200次 [10][11] - 该公司通过新技术应用使传感器使用成本降低50%-60%,目前正探索传感器的可重复使用性能 [11] - 威海拓展纤维的高性能碳纤维、烟台东方蓝天钛金的高性能紧固件等在航天领域有广泛应用 [10] 产业集群与金融支持 - 全省形成差异化协同格局:烟台聚焦全产业链,济南、泰安主攻液体火箭与卫星应用,青岛侧重测控与海洋遥感 [12][13] - 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已组建设立3只商业航天方向基金,累计投资商业航天项目90个,基金投资额超80亿元 [13] - 产业基金旨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精准投资产业链上下游,加速延链补链强链,并吸引外地优秀航天企业落地 [13] 产业带动效应与未来目标 - 航天产业可实现1:10以上的投入产出比,带动相关科技服务企业年产值增长持续超过30% [15] - 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吸引大量高端人才落户,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人才梯队建设模式 [15] - 目标到2027年,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初步形成较完善的商业航天产业链条,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16]
机械设备行业点评:商业航天运力是关键,高频发射产业拐点或将至
西部证券· 2025-09-26 13:22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超配 前次评级为超配 评级变动为维持[6] 核心观点 - 商业火箭运力已成为卫星互联网发展乃至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 考虑到星网的高频发射以及2025年四季度及2026年上半年有多款中大型商业火箭首飞的预期 商业航天拐点或将至[1] - 建议重点关注火箭配套环节[1][4] 行业事件与数据 - GW星座在2025年7月27日至8月26日完成6次卫星发射 截至2025年9月已完成10次发射 成功将81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 - 千帆星座在2025年3月完成一次组网星发射后没有发射新卫星 期间两次火箭招标均流标 面临无火箭运力可用的情境[1] 主要企业进展 蓝箭航天 -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将于2025年首飞 当年拟执行3次发射任务 提供运力约60吨[2] - 2026年朱雀三号拟交付发射12次 提供运力约220吨[2] - 朱雀三号为不锈钢液氧甲烷火箭 旨在支持卫星互联网组网和空间站任务[2] 天兵科技 - 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于2025年9月15日完成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 全面进入首飞冲刺阶段[3] - 火箭全长72米 起飞重量约600吨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7至22吨 太阳同步轨道运力10至17吨[3] - 计划于2025年底执行首飞任务[3] 中科宇航 - 力箭二号中型液体运载火箭起飞重量625吨 起飞推力766吨 SSO运载能力8吨 LEO运载能力12吨[3] - 2025年力箭二号火箭将首飞 公司今年有6-8次力箭一号火箭发射计划[3] 航天科技集团 - 正在研制4米级、5米级可重复使用火箭 计划分别于2025年和2026年首飞[4] - 2024年6月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 2025年3月完成二子级动力系统试车[4]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火箭配套环节企业:铂力特(688333 SH)、华曙高科(688433 SH)、斯瑞新材(688102 SH)、广联航空(300900 SZ)[4] 行业表现数据 - 机械设备行业近1个月相对收益5 12% 近3个月28 36% 近12个月69 34%[8] - 同期沪深300指数收益分别为3 16%、16 41%、29 56%[8]
6亿订单无人接:中国商业航天卡在“最后一公里”
虎嗅· 2025-09-07 17:52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面临火箭运力瓶颈 卫星公司急需大规模低成本发射服务但民营火箭公司成熟产品不足 导致招标反复失败 行业将希望寄托于尚未首飞的大运力液体火箭[1][4][16][17][21] 招标困境 - 上海垣信卫星6 16亿元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而多次流标 反映民营火箭公司运力供给不足[2][3][14][15] - 招标拆分为两个包件:包件一要求4次一箭10星发射 预算6 16亿元 因供应商不足流标;包件二允许未首飞火箭参与 最终蓝箭航天 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入围[13][14][26]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需在7年内发射首颗卫星 14年内完成全部部署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申报总量超30000颗卫星 发射时间紧迫[3][6][7] 市场需求 - 卫星产业需求旺盛:航天宏图签订9 9亿元国际卫星合同 微纳星空中标8 04亿元遥感星座项目[3][11] - 产业链上游景气度提升:铂力特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30%[11][12][28] - 低轨星座需应对太空资源争夺:SpaceX星链计划已发射超1900颗卫星 2025年前8个月完成100次发射[8][11] 运力差距 - 发射频率差距:中国2025年上半年35次发射 SpaceX同期完成100次轨道级发射[8][18] - 运载规模差距: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国内最大民营火箭引力一号仅4 2吨[18][19] - 成本与可靠性差距:SpaceX发射成本约2 1万元/公斤 国内报价6-15万元/公斤;猎鹰9号成功率99 43% 国内民营火箭近年多次失利[20] 技术路线 - 固液并举路线: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完成8次发射 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创全球最大固体火箭纪录 主要服务小型卫星市场[22][23] - 直接研发液体火箭路线:天兵科技 蓝箭航天等专注可回收液体火箭 累计获超40亿元融资 但尚未实现商业发射[24][25] - 三款重点液体火箭进展:朱雀三号完成九机并联点火试验(7542千牛推力) 天龙三号LEO运力17吨 力箭二号LEO运力12吨计划9月首飞[27] 基础设施与资本 - 发射场建设加速: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新增两个工位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28] - 资本通道打开: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进入IPO辅导阶段 为规模化投入准备资金[29]
万颗卫星上天难
经济观察报· 2025-09-07 17:20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面临火箭运力严重短缺 卫星公司急需大规模低成本发射服务但合格供应商不足 导致6 16亿元招标反复流标[2][4][1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卫星星座必须在严格时限内完成发射 否则轨道和频率资源失效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需在14年内完成超30000颗卫星部署[3][7][8] - 国内民营火箭公司与SpaceX存在显著差距 发射频率、单次运载规模、成本可靠性三个维度均不足 SpaceX前8个月完成100次发射 猎鹰9号运载成本仅2 1万元/公斤 而国内达6-15万元/公斤[9][14][16] - 行业将希望寄托于天兵科技天龙三号、蓝箭航天朱雀三号、中科宇航力箭二号等未首飞大运力液体火箭 这些火箭运力均超4 8吨但尚未验证可靠性[5][18][23] - 产业链上下游已为规模化发射做准备 发射场扩建、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企业启动IPO 但最终取决于关键火箭首飞成功[24][25] 招标困境与运力短缺 - 垣信卫星6 16亿元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反复流标 反映民营火箭公司运力无法满足大规模组网需求[2][4] - 招标调整后允许未首飞火箭参与 包件二成功吸引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入围 但包件一仍因供应商不足失败[11][1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14年内完成全部发射 中国星网21天内完成5次发射38颗卫星 垣信卫星已部署90颗但2025年无新发射记录[3][7][9] 国内外运力对比 - SpaceX前8个月完成100次轨道发射 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发射成本约2 1万元/公斤 成功率99 43%[9][15][16] - 中国上半年仅35次发射 民营火箭最大运力为东方空间引力一号4 2吨 成本达6-15万元/公斤 2025年蓝箭航天、中科宇航等出现发射失利[14][15][17] 技术路线与商业策略 - 中科宇航、东方空间等采用固液并举路线 用固体火箭满足长尾市场 力箭一号完成8次发射 引力一号创全球固体火箭纪录[19] - 天兵科技、蓝箭航天等专注可回收液体火箭 天兵科技累计获超40亿元融资 天龙三号运力达17吨 但尚未首飞[20][23] - 液体火箭可解决组网复杂度问题 单次大运力发射避免卫星多次变轨损耗燃料 缩短组网时间并降低长期运维成本[15] 产业链发展现状 - 上游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铂力特商业航天项目批量生产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10][24] - 发射场基础设施扩容 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新建两个工位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24] - 资本市场支持加强 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已进入IPO辅导阶段 为规模化投入准备资金[25] 下游应用与商业影响 - 航天宏图签订9 9亿元国际卫星合同 微纳星空中标8 04亿元遥感星座项目 显示卫星市场需求旺盛[4][10] - 火箭运力短缺影响终端厂商策略 网翎公司选择先发展高轨卫星服务因低轨星座未建成 运力成本制约终端服务平民化[22] - 运力问题关乎整个产业链商业闭环 只有发射成本下降才能实现万亿级市场规模[22]
经观头条|万颗卫星上天难
经济观察网· 2025-09-07 14:07
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面临火箭运力瓶颈 卫星公司急需大规模星座组网但民营火箭公司无法满足发射需求 主要问题包括发射频率不足 单次运载规模偏小 成本过高及可靠性待提升[2][3][4]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带来紧迫时间压力 卫星公司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发射以保留轨道和频率资源 SpaceX的领先表现凸显中国在发射频率和运力方面的差距[6][7][8] - 行业将希望寄托于三款未首飞的大运力液体火箭:蓝箭航天朱雀三号 天兵科技天龙三号和中科宇航力箭二号 这些火箭的运力参数已满足需求但尚未经过实际飞行验证[4][21][22] - 产业链上下游已做好准备 发射场基础设施扩建 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资本市场为IPO铺路 但最终取决于关键火箭的首飞成功[10][23][24] 招标困境与运力短缺 - 上海垣信卫星6.16亿元火箭发射订单因供应商不足3家而多次流标 反映市场缺乏能承接大型发射任务的民营火箭公司[2][12][13] - 招标调整后拆分为两个包件:包件一要求已有成功经验的火箭(运力≥2.8吨)但最终流标;包件二允许2025年底前首飞的新型火箭(运力≥4.8吨)并成功吸引三家民营公司投标[11][12][21] -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的星座计划总量超30000颗 发射任务艰巨 中国星网在21天内完成5次发射38颗卫星 而垣信卫星自3月后无新发射记录[3][8][9] 国际竞争与规则压力 - SpaceX在2025年前8个月完成100次轨道级发射 将超1900颗星链卫星送入轨道 其猎鹰9号火箭运力达15吨以上 发射成本约每公斤2.1万元人民币[7][15][16]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在7年内发射首颗卫星 9年内完成10% 12年内完成50% 14年内全部部署 否则资源失效[6][7][9] - 中国2025年上半年共进行35次航天发射 创历史同期新高 但相比SpaceX仍有明显差距[8][15] 民营火箭发展路径 - 固体火箭路径: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完成8次飞行 市场占有率第一;东方空间引力一号为全球最大固体火箭 适应小型卫星市场需求[19] - 液体火箭路径:蓝箭航天 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聚焦可回收大运力液体火箭 但均未首飞 天兵科技累计获超40亿元资金支持[19][20][22] - 三款重点火箭参数:朱雀三号液氧甲烷火箭推力7542千牛;天龙三号液氧煤油火箭近地轨道运力17吨;力箭二号近地轨道运力12吨[22] 产业链协同与准备 - 上游供应链进入批量生产:铂力特多个商业航天项目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30%[10][23] - 发射场基础设施扩建: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开工新建两个液体火箭工位;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23] - 资本市场支持: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均已进入IPO辅导备案阶段 为规模化投入准备资金[23] 下游影响与商业闭环 - 卫星互联网终端厂商调整策略 如网翎选择"先高轨后低轨"因低轨星座网络尚未建成[21] - 火箭发射成本直接影响终端服务价格 若成本无法降低将阻碍万亿市场规模实现[21] - 行业等待关键首飞以启动规模化星座组网计划 运力问题关乎整个产业链商业闭环[21][24]
万颗卫星上天难
经济观察网· 2025-09-05 22:29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运力瓶颈 - 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6.16亿元人民币火箭发射订单因投标供应商不足3家而多次招标失败 [1] - 中国星网和垣信卫星申报卫星总量突破30000颗 中国星网在2025年7月底至8月中旬通过5次发射将38颗卫星送入轨道 垣信卫星截至2025年3月部署90颗在轨卫星 [2] -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要求星座计划在立项7年内发射首颗卫星 9年内完成10%部署 12年内完成50% 14年内完成全部发射 [4] 卫星产业市场需求 - 航天宏图2025年8月签订价值9.9亿元人民币国际卫星及地面系统采购合同 [2][7] - 微纳星空2025年5月中标8.04亿元人民币四川遥感星座总包合同 [2][7] - 铂力特多个商业航天项目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航宇科技航天锻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30% [8][21] 运力缺口与技术挑战 - 全行业缺乏对标SpaceX猎鹰9号的大运力液体运载火箭 [2] - 国内商业火箭发射报价普遍在每公斤6万至15万元人民币 显著高于SpaceX每公斤2.1万元人民币的水平 [13] - 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三火箭2025年8月15日发射失利 力箭一号遥六火箭2024年12月27日发射后自毁 天龙三号火箭2024年6月30日地面试车坠毁 [13] 民营火箭发展路径 - 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完成8次飞行 在民商火箭发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东方空间引力一号创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纪录 [16] - 天兵科技累计获超40亿元资金支持 近期15亿元融资用于天龙三号首飞和批量生产 [17]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九机并联地面点火试验 推力达7542千牛 天龙三号近地轨道运力17吨 力箭二号近地轨道运力12吨计划2025年9月首飞 [19][20] 基础设施与资本支持 - 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2025年初开工新建两个液体火箭发射工位 [20] - 天兵科技在酒泉建成国内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 2025年7月通过竣工验收 [20] - 蓝箭航天和中科宇航均已进入IPO辅导备案阶段 [21] 国际竞争格局 - SpaceX星链计划规划超4万颗卫星 2025年前8个月通过77次发射部署超1900颗卫星 [6] - SpaceX2025年前8个月完成100次轨道级发射 同期中国共进行35次航天发射 [6][11] - 猎鹰9号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5吨以上 成功率99.43% 执行超500次发射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