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神星一号
icon
搜索文档
燃动“航天强国”引擎 坤元资产FOF生态伙伴共谱天地长歌
财富在线· 2025-11-04 17:26
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夜空被烈焰照亮,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火箭托举着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仅仅3.5小时后,飞船便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精准对接,一个全 新的"中国速度"就此诞生。这不仅仅是航天员舱内等待时间的缩短,更是我国载人航天自主交会对接能 力的一次质的飞跃,成为"航天强国"战略最新、最生动的注脚。 东风已至,星河可渡。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简称《建议》),"航天强国"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擎天一柱,其战略意图从未如此清晰。这不 仅是中国擘画未来、竞逐全球产业制高点的雄心昭示,更深刻地烙印着"强国强军、科创自立"的时代发 展逻辑。 如果说,以神舟飞船为代表的"国家队"正在不断刷新人类探索太空的认知边界,那么在《建议》的宏伟 蓝图下,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作为另一支充满创新活力的磅礴力量,正承载着构建太空经济基础设施的重 任蓄势待发。他们的战场,是破解"星多箭少"的产业瓶颈;他们的目标,是为中国的星辰大海征途,注 入商业化、规模化的全新势能。 "一箭穿月"上演科技与美学的极致浪漫 万星待发,运力难求 天际之上, ...
高天伟:朱雀三号首飞在即,马斯克点赞中国火箭有何深意?
观察者网· 2025-10-27 09:08
文章核心观点 - 马斯克评价朱雀三号火箭设计融合了猎鹰9号和星舰的特点,未来可能超越猎鹰9号,但达到其当前成熟度尚需约5年时间 [1] - 文章旨在探讨朱雀三号并非简单复制猎鹰9号,而是由市场和技术共同定义的地道中国解决方案 [4][12] 朱雀三号火箭产品特性 - 朱雀三号由蓝箭航天于2023年立项研制,是面向卫星互联网星座组网的中大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计划今年内首飞并尝试回收一子级 [5] - 当前版本全长66米,箭体直径4.5米,整流罩直径5.2米,最大入轨运力11吨 [5] - 未来计划将火箭拉长至76米,入轨运力提升至20吨以上,目标成本低至每公斤载荷2万元人民币以内,约为猎鹰9号当前成本的60% [5] - 2024年10月,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包括燃料加注泄回、一子级10秒动力试车等飞行前质检测试,结果良好,是目前首飞准备最完备的国产可复用火箭 [7][9]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动态 - 除朱雀三号外,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航天科技的长征十二号甲等多款新型运载火箭也瞄准年内首飞,多数具备复用能力 [9] - 天兵科技天龙三号火箭于2025年9月15日在山东海阳成功进行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冲刺年内首飞 [11] 朱雀三号与猎鹰9号的设计对比 - 外观相似性体现在一子级均采用9台发动机并联设计、支腿方式着陆以及接近的运力指标,这是市场和技术双重定义的结果 [12] - SpaceX的猎鹰9号与星链星座组合被认可为实现了时间、成本和服务品质最优组合的世界顶流水平 [14][15]
IPO周报 | 聚水潭正式登陆港交所;星河动力航天启动A股IPO
IPO早知道· 2025-10-26 20:27
聚水潭港股IPO - 公司于2025年10月21日以股票代码"6687"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2][3] - 本次IPO总计发行68,166,200股股份 香港公开发售获1,952.95倍认购 国际发售获22.89倍认购[3] - IPO引入13家基石投资者累计认购1.3亿美元 涵盖红杉中国、蓝湖资本等新老股东[3][4] - 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电商SaaS ERP提供商 以2024年相关收入计算占据24.4%的市场份额[4] - 公司是中国第二大电商SaaS提供商 以2024年相关收入计算占有7.1%的市场份额[4]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5.23亿元增长至9.10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为31.9%[4] - 2024年上半年营收从去年同期4.21亿元增加24.4%至5.24亿元[4] - 毛利率从2022年的52.3%提升至2024年的68.5% 并在2024年上半年达到71.8%[5] - 公司在2024年实现全面盈利 经调整净利润为4899万元 2024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为4696万元[5] 星河动力A股IPO - 公司于2025年10月同华泰联合证券签署辅导协议 正式启动A股IPO进程[7] - 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实现火箭量产、高密度发射并商业化的民营商业火箭企业[7] - 公司已为27家客户将85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火箭成功发射次数占国内民营火箭行业总成功发射的51.3%[7] - 公司开创多个民营商业航天"首次" 包括率先将组网卫星送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等[7] - "谷神星一号"火箭已成为国内首型进入批量化、商业化发展阶段的民营火箭[8] - "谷神星二号"与"智神星一号"两款中大型火箭首飞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 计划于年内首飞[8]
中信建投:商业航天产业链投资机遇
智通财经网· 2025-10-26 09:05
全球航天活动趋势 - 自2020年以来全球火箭发射次数连续三年创下新高,全球航天活动显著增加[1][25][30] - 2024年全球运载火箭共计完成265次发射,入轨发射总计259次,比2023年的221次增加17%,平均1.4天完成一次火箭发射[28] - 美国2024年完成154次火箭发射,占全球入轨发射总量59%;中国完成68次,占全球总量26%[28] - SpaceX的猎鹰系列火箭占全球发射总量的50%[28] 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展 - 2024年中国两大巨型星座(GW及G60)正式组网开启,标志着2025年星座部署将进入常态化发射的新时代[1][30] - GW星座由12992颗卫星组成,2025年7月底以来发射频率显著提升,从01-05组星的一到两个月发射间隔缩短至05-07组星的3-5天[8][9][10] - 截至2024年末,SpaceX星链卫星已累积发射超7000颗,而中国星网GW及垣信G60分别部署了10颗和54颗卫星[1] - 千帆星座已完成五次"一箭18星"发射,垣信卫星于2025年7月发布发射服务招标,预计建设有望逐步提速[10][11] 商业航天基础设施发展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建成一号和二号发射工位,可实现"7天发射+7天恢复"高效测发模式,满足每年各16次的发射需求[12][29] - 2025年下半年多款大运力民营液体火箭计划首飞,包括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天兵科技天龙三号等,目标将单位发射成本降低到2万元/kg左右[13] - 蓝箭航天于2025年7月25日与中金公司签署辅导协议,正式启动科创板上市进程[13] - 海南商发二期项目计划新增三号、四号发射工位,建成后将形成"两期四工位"格局,更好满足高频次发射需求[12] 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竞争 - SpaceX斥资170亿美元收购EchoStar的50MHz黄金频谱资源,使其摆脱对地面运营商频谱依赖,可将直连卫星容量提升20倍,系统总容量增长100倍[2][3][4] - 通过芯片嵌入技术,SpaceX实现普通手机无需外接天线即可接入卫星网络,服务能力从文本传输提升至语音通话和流媒体数据[2][4] - SpaceX采用"偏远地区自营+城市合作"的混合商业模式,已在五大洲部署600多颗直连卫星,服务超600万用户[2][4] - 中国工信部2024年8月印发指导意见支持手机直连卫星发展,目标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5][6] 技术突破与产业生态 - 中国600瓦霍尔电推进系统完成星座级批量点火,创造国内组网卫星电推入轨任务执行最短时间纪录[20] - 2025年1月中国成功完成微厘空间01组"一箭十星"发射和巴基斯坦PRSC-EO1"一箭三星"发射任务[21] - 国家航天局主导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开放50家成员准入,以"技术共研-数据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补全产业链短板[17] - 垣信卫星发布13.36亿元发射服务招标,包括4次一箭10星和3次一箭18星发射服务[10][17] 市场规模与前景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从2015年3764.2亿元增长至2020年超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2%,预计2024年超2.3万亿元[26] - 预计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2.8万亿元,2030年接近10万亿元[26] - 卫星互联网在军民领域应用广泛,目前中国航天产业辐射的产业链规模已超过万亿[26] - 卫星互联网具备覆盖范围广、跨洲际通信时延低、建设成本低等优势,与地面通信系统形成互补融合定位[26]
中国民营火箭急了!密集上天、扎堆上市
经济观察报· 2025-10-25 14:02
行业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正面临“星多箭少”的运力困局,但该局面正从技术、资本到政策多线突围,运力瓶颈的突破可能比预期更快 [2][5] - 国内卫星互联网市场需求旺盛,三大运营商均已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星座组网计划催生了对大运力、低成本、高频次火箭发射的迫切需求 [3][6][16] - 多家民营火箭公司的大型液体火箭项目在2025年下半年进入首飞冲刺阶段,旨在填补国内10吨以上运力火箭的空白 [4][6][7] 主要火箭公司技术进展 - 天兵科技“天龙三号”大型液体火箭完成海上试车,进入首飞最后冲刺阶段,该火箭近地轨道运力达17至22吨,可实现一箭36星,公司已初步具备年产30发该型火箭的能力 [4][7][8]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遥一运载火箭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后续将准备正式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该火箭起飞推力超过750吨 [4][8] -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完成发射设备工位安装调试试验,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2吨 [9] - 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液体运载火箭二子级动力系统试车成功,计划于年内首飞 [4][10] - 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完成国内首次液氧甲烷火箭的海上软着陆回收试验,并成功实现箭体核心部件的复用 [10][11][19] 资本与政策支持 - 星河动力于2025年9月28日完成24亿元D轮融资,天兵科技于10月9日完成近25亿元Pre-D轮和D轮新增融资,投资方包含多家国资背景机构 [13] - 2025年6月证监会发布政策,支持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未盈利企业在科创板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为行业打开IPO窗口 [13] - 天兵科技、星河动力、蓝箭航天、中科宇航等至少六家头部火箭公司均已提交IPO辅导备案,积极寻求上市 [14] 市场需求与成本考量 - 以“千帆星座”为例,其每年需发射至少200至300颗卫星,需要十几枚运载能力在5至10吨以上的火箭,但目前国内民营商业火箭10吨以上运力为零 [6] - 卫星方评估发射方案主要考量价格、可靠性和发射场适应性,单位载荷发射成本是决定星座组网经济可行性的关键 [16] - 据估算,“国家队”十吨运力火箭成本约两亿多元,单位发射成本约每公斤7万元,而民营火箭目标成本可降至每公斤3万至4万元,但相较于SpaceX猎鹰9号每公斤约1.4万至2万元人民币的成本仍有差距 [17] - 可回收技术被视作降本终极方案,理论测算可使火箭总发射成本下降40%至60% [18] - 箭元科技预计其“元行者一号”火箭发射成本可降至每公斤两万元 [22]
中国民营火箭急了!密集上天、扎堆上市
经济观察报· 2025-10-25 13:56
行业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正面临"星多箭少"的运力困局,但正从技术、资本到政策多线突围,运力瓶颈有望快速突破[2][6] - 多家民营火箭公司的大型液体火箭进入首飞冲刺阶段,瞄准10吨以上大运力市场,以支撑千帆星座等大规模组网需求[4][5][8][9] - 行业进入密集融资和IPO筹备期,资本市场为火箭企业提供关键支持,至少六家头部企业已启动上市流程[16][17][18] - 降低成本成为行业长期竞争关键,各公司通过可回收技术、材料创新和规模化制造等多路径探索降本空间[24][25][26][27] 运力需求与市场缺口 - 千帆星座每年需发射200-300颗卫星,需要十几枚运载能力5-10吨以上的火箭,但目前民营商业火箭10吨以上运力成功发射记录为零[8] - 2025年上半年垣信卫星招标因"供应商不足3家"失败,7月调整方案允许"期货"交付,蓝箭航天、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三家公司入围[8] - 三大运营商均已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许可,卫星互联网应用落地加速,对高频次、低成本发射需求迫切[3][20] 技术进展与首飞冲刺 - 天兵科技天龙三号近地轨道运力17-22吨,具备一箭36星能力,已完成海上试车并计划2025年底前首飞,年产30发火箭[4][9][10]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起飞推力750吨,正筹备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5][11] -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近地轨道运力12吨,计划成为星座组网和空间站货运主力火箭[11] - 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二子级动力系统试车成功,计划年内首飞[12] - 箭元科技完成国内首次液氧甲烷火箭海上软着陆回收,核心部件实现复用[13] 资本动态与IPO进程 - 星河动力完成24亿元D轮融资,天兵科技完成近25亿元Pre-D和D轮融资,资金用于火箭批产和产能建设[16] - 证监会2025年6月支持商业航天等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政策窗口打开[17] - 天兵科技、星河动力、蓝箭航天、中科宇航、星际荣耀、东方空间等六家头部企业均已启动IPO流程[17][18] - 下游卫星公司同步加速,垣信卫星投前估值超400亿元,银河航天建成年产百颗卫星的智能制造工厂[18][19] 成本结构与降本路径 - 民营火箭当前发射成本约3-4万元/公斤,较国家队7万元/公斤有优势,但较SpaceX猎鹰9号1.4-2万元/公斤仍有差距[24] - 可回收技术理论上可使总发射成本下降40%-60%,但国内尚处于工程验证阶段[25] - 天兵科技通过3D打印发动机零部件、液氮增压系统减重50%等技术降低单箭成本[26] - 箭元科技采用不锈钢材料,利用供应链优势和生产工艺简化,目标发射成本2万元/公斤[27] - 复用次数存在成本拐点,第六次发射成本可降至首发的60%,后续因部件更换成本回升[25]
民营火箭运力突围
经济观察网· 2025-10-25 12:20
卫星互联网星座部署进展 - 上海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已达108颗,第六批组网卫星于2025年10月17日发射成功[2] - 截至2025年9月底,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均已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可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2] - “千帆星座”每年需发射至少200至300颗卫星,对具备10吨以上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的火箭存在巨大需求[5] 民营火箭公司技术突破与首飞冲刺 - 天兵科技“天龙三号”大型液体火箭近地轨道运力达17至22吨,可实现“一箭36星”,已于2025年9月15日完成一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计划在2025年年底前首飞[3][6]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遥一运载火箭于2025年10月20日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起飞推力超过750吨,后续将准备正式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3][7] - 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液体运载火箭二子级动力系统于2025年9月28日试车成功,计划在年内首飞[3][9] -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起飞推力766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2吨,其发射设备工位安装调试试验于2025年8月取得成功[8] - 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于2025年5月29日成功完成国内首次液氧甲烷火箭的海上软着陆回收试验,回收箭体核心部件后续成功完成4次复用点火热试车[9][10] 行业融资与IPO进程 - 星河动力于2025年9月28日完成24亿元D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及相关能力建设[12] - 天兵科技于2025年10月9日完成近25亿元Pre-D轮和D轮新增融资,资金将用于火箭及发动机批产的备产备料和新一代产品研制[12] - 至少六家头部民营火箭公司已启动IPO进程,包括天兵科技(2025年10月17日备案)、星河动力(2025年10月22日备案)、蓝箭航天(2025年7月备案)、中科宇航(2025年8月启动)、星际荣耀(2020年启动)和东方空间[13] - 下游卫星公司垣信卫星正寻求新一轮50亿至60亿元融资,投前估值已超400亿元[14] 发射成本与降本路径 - 目前民营火箭发射成本估算为每公斤3万至4万元人民币,显著低于“国家队”约每公斤7万元的水平,但高于美国SpaceX猎鹰9号每公斤1.4万至2万元人民币的成本[17] - 可回收技术被业内认为是降本终极方案,理论测算可使火箭总发射成本下降40%至60%[18] - 天兵科技通过3D打印发动机零部件、采用液氮增压创新技术(使增压系统重量降低50%以上)及使用工业级元器件等方式降低“天龙三号”单箭成本[20] - 箭元科技采用不锈钢箭体材料,利用其供应链成熟、工艺简单及低温性能好等优势,目标是将“元行者一号”的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两万元人民币[21][22] - 箭元科技规划火箭复用10至20次,预计第六次发射成本可降至首发的60%[19] 卫星制造与发射需求演进 - 银河航天已建成新一代卫星智能制造工厂,可实现年产百颗以上的1000kg级卫星[14] - 银河航天创新使用堆叠压紧分离机构,使多颗平板构型卫星能像书本一样摞在一起,只需一次解锁即可实现多星分离,显著提高发射效率并节约成本[15] - 卫星方对火箭的评估标准已从“能否入轨”转向“能否高频、低价、稳定地送星上天”,核心考量因素为价格、可靠性及对发射场的适应性[15]
航天强国开启新征程:商业航天迎来黄金时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8:08
政策信号与战略定位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首次将"航天强国"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并列表述,释放出航天产业战略地位被抬升的信号 [1] - 相比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新增"航天强国"表述,市场反应积极,10月24日商业航天概念股高开,通易航天、航天智装等十余只个股涨停,航天环宇、中天火箭等涨幅超15% [1] - 2024年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提及商业航天,将其定位为新增长引擎,并强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意味着航天产业发展从探索期迈入成长期 [2] 市场前景与产业规模 - 市场普遍预计,随着"十五五"规划临近,商业航天板块有望迎来新一轮估值重构 [2] - 参考SpaceX估值约2100亿美元,并结合主要运营商的星座组网计划,国内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级 [3] - 赛迪研究院报告认为,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将快速发展,并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3] - 上海提出到2025年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形成"箭星网端"格局 [2] 技术进展与发射动态 - 2024年中国完成68次轨道发射,2025年上半年完成35次火箭发射任务,下半年卫星组网频率进一步加快 [4] - 9月24日,吉利星座以"一箭12星"方式成功发射,在轨卫星达64颗,完成一期组网部署,成为我国首个完成组网并具备规模化应用能力的低轨卫星星座 [4] - 10月11日,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4] - 10月17日,长征六号甲成功发射千帆极轨18组卫星,千帆星座在轨卫星已达108颗 [4] - 10月23日,长征五号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今年以来该系列卫星已成功发射六批次,为6G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积累数据 [5] 火箭技术突破与成本降低 - 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多型可回收或部分可回收大推力液体火箭有望陆续首飞,包括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双曲线三号等 [5] - 10月18日至20日,朱雀三号遥一火箭顺利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后续将开展垂直状态操作演练,为正式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做准备 [5] - 蓝箭航天CEO预测,未来3年内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发射成本有望降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 [6] 资本市场与融资活动 - 今年以来天兵科技、深蓝航天、星际荣耀、东方空间等完成新一轮融资,卫星企业垣信卫星启动50-60亿元新一轮融资,微纳星空启动IPO辅导 [7] - 10月17日,天兵科技与中信建投证券签署辅导协议,10月23日,星河动力完成IPO辅导备案 [7] - 目前共有8家商业航天企业进行IPO辅导备案,涵盖火箭领域的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6家企业,以及卫星领域的微纳星空、屹信航天2家企业 [7]
午后,寒武纪大涨
上海证券报· 2025-10-24 16:04
市场整体表现 - 沪深北三市全天成交额接近2万亿元,较上个交易日大幅放量3309亿元 [2] - 寒武纪-U以234.03亿元成交额位居第一,中际旭创、新易盛、胜宏科技、阳光电源成交额分别为230.34亿元、199.3亿元、186.56亿元、147.62亿元 [2] 算力硬件与芯片板块 - 算力硬件方向持续爆发,CPO概念领涨,中际旭创股价涨超12%并再创历史新高 [2] - 存储芯片板块全天强势,香农芯创、普冉股份双双20%涨停 [2] - 芯片产业指数上涨5.12%至3351.82点 [4] - 算力芯片龙头寒武纪-U股价大涨9.01%至1525.00元,成交额达234.03亿元,换手率3.81% [3][5] - 芯片股午后持续走高,江波龙涨16.73%,佰维存储涨10.70%,拓荆科技涨10.55%,汇顶科技涨停 [3][4] 商业航天板块 - 商业航天板块掀涨停潮,航天智装、航天科技等多股涨停 [2] - 马斯克首次评论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可复用运载火箭,认为其结合猎鹰9号与星舰特性,有望击败猎鹰9号 [10] - 航空航天板块开盘大涨,航天智装"20cm"涨停,西测测试涨超16%,航天环宇涨超11%,达华智能、中国卫星等多股涨停 [12] - "朱雀三号"是我国首型采用不锈钢箭体、可重复使用20次以上的大型液氧甲烷火箭,已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 [13][14] 寒武纪公司业绩 - 寒武纪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6.07亿元,同比增长2386.38%,净利润16.05亿元,扭亏为盈 [8] - 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27亿元,同比增长1332.52%,净利润5.67亿元 [8] - 业绩增长主要源于公司持续拓展市场,积极助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8]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保持了较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 [9] 商业航天行业动态 - 蓝箭航天已于今年7月29日进行科创板IPO辅导备案 [14] - 中科宇航、天兵科技、星河动力等多家商业火箭公司陆续加入IPO梯队 [14] -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重复使用次数大于20次,计划2027年完成回收 [15] - 天兵科技"天龙三号"对标SpaceX猎鹰9号,近地轨道运力超20吨 [15] - 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系列计划今年首飞,明年量产 [15]
星河动力冲刺上市 “火箭”股集体蹿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3:00
商业航天板块市场表现 - 10月24日商业航天概念股高开,航天长峰和航天科技涨停,航天智装高开15%,富士达、航天环宇、西测测试、超捷股份等高开超5% [1] 星河动力IPO与融资动态 - 星河动力于10月22日向北京证监局提交IPO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 [1] - 公司于今年9月完成24亿元D轮融资,投后估值达150-158亿元,创下民营火箭企业单笔融资纪录 [4] - 累计融资已超53亿元,投资方包括北京市商业航天基金、深创投、梅花创投等 [4] - D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智神星系列、谷神星二号火箭的研制及相关能力建设 [4] 星河动力技术与产品进展 - 核心产品涵盖“谷神星”系列固体火箭与“智神星”系列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运力覆盖300kg至58t [4] - “谷神星一号”成为国内首型从“试验型”迈入批量化、商业化阶段的民营火箭 [4] - “谷神星二号”与“智神星一号”首飞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计划于年内实现首飞 [4] - “智神星”系列液体火箭项目获国家“两重”工程支持,纳入国家互联网星座发射供应链,计划将发射成本降至传统模式的50%以下 [4] 民营火箭行业IPO竞争格局 - 国内已有过火箭入轨纪录的商业火箭公司中,除东方空间外,均已启动IPO冲刺 [1] - 目前共有5家民营火箭企业进行IPO辅导备案,包括星际荣耀、蓝箭航天、中科宇航、天兵科技、星河动力 [6] - 5家企业总估值超855亿元 [1] - 天兵科技估值225亿元,蓝箭航天估值220亿元,星河动力估值150亿元,星际荣耀估值150亿元,中科宇航估值110亿元 [2][6] - 东方空间估值为120亿元,已完成B+轮融资 [2] 行业资本化进程与政策支持 - 航天测控管理领域的星图测控作为“北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成功上市,股价从发行价6.92元飙升至66.2元,涨幅超856% [5] - 资本市场为商业航天开通“绿色通道”,如科创板将商业航天纳入第五套上市标准 [5] - 作为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民营火箭领域尚未有上市标的,“民营火箭第一股”的归属备受关注 [5] 企业竞争力与行业动态 - 星河动力的优势在于发射次数最多、稳定成功率高,其火箭成功发射次数占据国内民营火箭行业总成功发射次数的51.3% [8] - 星河动力已为27家客户将85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创下国内民营火箭企业发射次数、服务客户数、发射卫星数、成功率四项第一 [8] - 8月,蓝箭航天、天兵科技和中科宇航入围垣信卫星大型星座组网招标候选人,这是民营火箭首次集体进入国家级星座供应商名单 [8] - 今年年底,包括星河动力、天兵科技、星际荣耀在内的多家企业将迎来可重复使用火箭首发,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已于10月18日完成首次飞行试验任务第一阶段工作 [8] - 业内分析认为,争夺“民营火箭第一股”需同时满足技术、商业、产业链和治理四大闭环要求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