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二号

搜索文档
午后震荡上行,航空航天ETF(159227)规模创新高,机构:军工等板块7月胜率较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14:44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上行 通信 电子 电力设备等行业涨幅居前 国防军工板块低开高走 午后持续拉升 [1] - 航空航天ETF(159227)翻红 现涨0.27% 成交额达5669万元 居同标的ETF第一 [1] - 持仓股上海瀚讯涨超3% 华秦科技 中国海防 迈信林 华力创通 天和防务等跟涨 [1] 资金流向 - 航空航天ETF(159227)7月7日净流入额为1642.83万元 连续8个交易日获资金净流入 累计净流入额为1.91亿元 [1] - 该ETF最新流通份额为4.09亿份 最新流通规模为4.48亿元 创上市以来新高 [1] 商业火箭动态 - 北京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5月29日成功进行首次飞行回收试验 [1]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6月20日成功完成一级动力系统试车 [1] - 东方空间"引力二号"运载火箭已进入产品齐套和大型地面试验阶段 [1] -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运载火箭计划今年9月份首飞 [1] ETF产品特性 - 航空航天ETF(159227)跟踪国证航天指数 国防军工权重占比高达98.2% 是全市场最"纯"的军工类ETF [2] - 申万二级行业中"航空+航天装备"权重高达66% 是该指数规模最大的ETF产品 [2] 行业分析 - 国证航天指数在反弹行情下展现比通用航空 中证国防等指数更高的弹性表现 [2] - 军工行业新一轮订单释放预期增强 受"五年计划"交界节点和全球竞争力提升双重驱动 [2] - 中国武器国际竞争力提升 军贸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2]
商业航天驶入发展快车道 相关概念股表现活跃
证券日报· 2025-07-04 00:07
商业航天行业动态 - 中科宇航研发的"力箭二号"运载火箭将于2024年9月首飞 该火箭将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轻舟货运飞船的初样试飞船 未来其助推器、发动机等部件可重复使用以降低成本 [1][2] - 2024年6月以来商业航天板块热度攀升 近一个月32家相关公司接受机构调研 7月3日多只商业航天概念股涨幅超9%或涨停 [1] - 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是推动商业航天板块活跃的关键因素 2015年国家首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 2024-2025年商业航天连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4] 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化 - 多家企业实现技术突破:箭元科技完成"元行者一号"火箭回收试验 蓝箭航天完成朱雀三号一级动力系统试车 东方空间"引力二号"进入地面试验阶段 [2] - 可重复使用技术推动行业从"单次发射"向"可回收"跨越 预计2025-2026年为关键验证期 成功后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并提升效率 [2][3] - 2024年我国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 其中商业发射43次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等新型设施显著提升发射效率 [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从2020年1万亿元增至2024年2.3万亿元 复合增长率22.9% 预计2025年达2.8万亿元 [4] - 发射基础设施加速建设 全国形成"沿海+内陆"互补的航天发射网络 多个发射工位处于建设或规划阶段 [3] 产业链公司布局 -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为商业火箭提供碳纤维产品用于固体动力发动机壳体 [6] - 湖南飞沃新能源的紧固件产品已进入商业火箭领域 [7] - 超捷紧固系统已交付火箭箭体结构件包括壳段、整流罩等产品 [7] - 泰胜风能与整箭制造商战略合作 布局火箭箭体结构、贮箱产品及发射回收设施 [7]
国防ETF(512670)最新规模创近1年新高,商业航天正迎来“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双重拐点
新浪财经· 2025-06-10 14:26
市场表现 - 中证国防指数下跌2.39%,成分股中科星图领跌,中简科技、中航成飞、中无人机、国博电子跟跌 [1] - 国防ETF最新报价0.71元,盘中换手4.52%,成交2.33亿元,近1周日均成交2.95亿元 [1] - 国防ETF最新规模达52.54亿元,创近1年新高,近5个交易日内有4日资金净流入,合计4.94亿元 [1] 行业动态 - 文昌筹划建设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我国'千帆星座'计划加速推进,预计2025年发射大量卫星 [1] - 中国商业航天迎来"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双重拐点,2025年朱雀三号、天龙三号等新型号商业火箭将首发 [2] - 中国版"星链"计划千帆星座、GW星座持续升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并建设二期工程 [2] - 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今年将突破2.5万亿元 [2] - 低轨卫星发射进程加速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链进入高景气周期 [2] 指数与ETF - 中证国防指数选取十大军工集团公司旗下上市公司及为军方提供装备的上市公司证券 [2] - 国防ETF管理费+托管费0.40%,为13只军工类ETF中最低且唯一 [2] - 中证国防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44.58%,包括中航沈飞、中航光电、航发动力等 [3]
瞭望 | 商业航天新坐标
新华社· 2025-05-12 19:17
行业发展概况 - 中国商业航天自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后迎来十年高速发展,2024年行业进入高光时刻,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为新质生产力代表 [1] - 行业规模从2020年1万亿元增至2024年2.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2.9%,预计2025年达2.8万亿元 [5] - 商业航天企业数量从最初不足10家增至2024年年中的546家,银河航天供应链合作伙伴从2018年100多家扩展至超1000家 [5] 技术突破 - 可回收火箭技术取得关键进展: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百米级和10公里级垂直起降回收验证,并实现国内首次空中二次点火,多款可回收火箭计划2025年首飞 [6] - 卫星制造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头部企业建立卫星流水线,银河航天中型卫星研制周期缩短80%,吉利卫星工厂量产速度提升10倍至28天/颗 [6][10] - 发射能力突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2024年11月投用,形成发射载具-场地-载荷的完整产业链三角结构 [6][7] 市场应用与资本动态 - 卫星互联网加速组网:千帆星座2024年4个月发射54颗卫星,2025年计划以"一箭十八星"模式发射数百颗 [9] - 国际化布局启动:银河航天推动卫星技术出海,助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 [11] - 资本持续加码:深蓝航天2025年3月完成近5亿元B4轮融资,重点投向可回收火箭商业化 [11] 未来发展方向 - 成本控制目标:东方空间计划通过火箭回收技术将发射成本降至1万元/公斤以下,远期目标5000元/公斤 [12] - 基础设施扩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2025年1月开工,新增两个液体火箭发射工位 [12] - 政策需求:行业呼吁开放更多关键资源给民营企业,建立包容监管机制以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 [13][14] 企业动态 - 云遥宇航2024年12月实现商业卫星数据首次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获得国家订单认可 [4] - 蓝箭航天预计2026年实现"朱雀三号"火箭一子级重复使用,深蓝航天计划2025年完成"星云一号"二次回收验证 [11][12] - 东方空间"引力二号"火箭具备15吨运力,计划2025年底首飞 [12]
中国商业航天万亿赛道“破茧”
中国证券报· 2025-04-28 05:02
行业政策与监管 - 国家航天局正抓紧出台促进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加速构建商业航天全链条安全监管体系 [1] - 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成立,旨在破解资源分散、标准体系缺失、创新协同效能不足等发展瓶颈 [2] - 国家航天局牵头论证太空交通管理系统,优化太空中的卫星布局 [3] - 推行"沙盒监管"机制,对新技术、新模式设置限定场景的安全测试区 [4] 技术发展与突破 - 卫星制造加速向模块化设计、自动化测试、批量化总装演进,制造产能将迎来规模释放 [1] - 火箭产业向可重复、低成本、大运力跃升,可重复使用火箭和液氧甲烷发动机等型号迭代 [1] - 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已能实现最高一日发射三次的任务频次,单发火箭最多使用次数达27次 [4] - 深蓝航天星云一号液体可回收复用运载火箭各分系统的地面试验稳步推进,全力冲刺2025年入轨首飞任务 [5] - 东方空间"引力二号"液体可回收火箭将在2025年底具备首飞条件,推力在500公里SSO轨道接近15吨 [6] 成本控制与商业化 - 东方空间目标将发射成本降到2万元/公斤,未来逐渐降到1万元/公斤 [6] - 格思航天2023年接到300多颗卫星订单,订单额近50亿元,规模化实现降本 [7] - 魔方卫星采用工业级器件替代传统航天级器件,成本下降逾70% [7] 产业链与生态 - 商业航天产业链生态已进入成长期,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进入产业成熟期 [1] - 商业航天需要部分依赖于体制内固有配套企业,部分供应商存在"重视型号任务,轻视商业航天"现象 [9]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发布商业航天卓越供应平台,推动航天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9] 市场需求与挑战 - 大量星座发射组网以及商业化运营需求迫切,大运载能力、低成本的火箭是行业最迫切的需求 [4] - 卫星通信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打开,用户习惯和消费需求有待培养 [8] - 商业航天发展初期对投融资需求强烈,但缺少中长期战略性资本的关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