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面
搜索文档
遇见小面港股IPO:门店数量狂奔单店盈利能力却下滑 早期投资者两月前套现4800万元
新浪证券· 2025-10-23 11:23
公司近期业绩与IPO进展 - 公司于2025年10月更新港股招股书,冲刺“中式面馆第一股” [1]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达7.03亿元,净利润为4183.4万元,同比增长95.77% [1] - 公司门店数量从2022年的133家迅速扩张至451家 [1] 盈利模式与可持续性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4.18亿元增至2024年的11.54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2] - 增长依赖“以价换量”策略,订单平均消费额从2022年的36.1元降至2024年的32元,降幅超过10% [2] - 同店销售额在2024年同比下降4.2%,单店日均销售额从2023年的13880元降至12402元 [2] - 净利润率从2023年的5.7%微降至2024年的5.3% [2] - 2025年上半年直营门店经营利润率提升至15.1%,主要得益于材料成本下降、人员精简和租金优化,但该成本优化具有一次性特点 [2] 财务结构与流动性 - 截至2024年底,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89.86%,较2022年的95.77%有所下降但仍处高位 [3] - 公司流动比率仅0.5倍,流动资产净值持续为负,2025年上半年达到-2.55亿元 [3] - 截至2024年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5000万元,短期借款达5000万元,另有受限制银行存款3132.4万元 [3] - 公司在IPO前实施突击分红,2023年派息1950万元,2025年3月派息1470万元,累计分红3420万元 [3] 门店扩张与单店效益 - 公司计划在2026年至2028年新增520-610家门店,相当于每2-3天开设一家新店 [4] - 公司存在区域集中风险,超过一半门店位于广东省,其中广州、深圳各拥有约100家门店 [4] - 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门店经营利润率明显低于二线及以下城市 [4] - 公司于2024年进军香港市场,一年内开设10家门店,2025年上半年香港门店商品交易总额同比增长1050.57%,贡献整体增长的21.30% [4] - 特许经营模式效益不佳,2024年其收入贡献仅13.2%,单店年收入154.9万元,仅为直营店的43% [4] - 截至2025年10月,有101家新店处于开业前筹备中,新加坡首店预计于2025年12月开业 [5] 成本与劳动力结构 - 公司员工成本从2022年的1.09亿元增至2024年的2.65亿元 [4] - 为控制成本,公司委聘大量外包员工,2024年外包员工达3678名,而正式雇员降至1443名 [4]
刘一手创始人刘梅:在海外市场,大单品可以吃一辈子红利
搜狐财经· 2025-09-24 15:06
公司出海战略与成果 - 刘一手火锅自2000年出海至今已有25年历史,门店遍及20个国家和地区 [1] - 公司在境外已开设80余家门店,并布局了超过8000个底料销售网点 [1] 行业趋势与核心优势 - 中国速度、饮食文化传统与数字化变革共同提升了中餐在全球的地位 [3] - 中餐出海的核心优势在于"好吃",例如中国甜品以其丰富多变的口味组合获得外国消费者赞誉 [3] - 包子、小面、粥以及茶饮等品类被视为非常适合出海的大单品 [3] - 中国餐饮品牌创新迭代速度远快于国外,国外一个大单品可享十年甚至一辈子的红利,而中国品牌能更快适应新时代消费者 [3] 品牌出海方法论 - 餐饮品牌出海需遵循"四部曲":了解海外市场与洞察、选择目标国家、派遣合适负责人(头狼模型)、思考品牌盈利模型 [3] - "头狼"需具备屡败屡战的艰苦奋斗精神及强大的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敏感度 [3] - 成功关键在于不断顺应市场、挑战市场、教育市场,以在不同文化和消费市场中破局 [3]
30元一碗面卖不动,遇见小面抢跑上市
36氪· 2025-05-07 20:55
中式面馆行业现状 - 行业经历两年增长困境后,遇见小面以冲刺港股IPO姿态重回大众视野,2024年净利润6070万元,同比增长32.2% [5] - 遇见小面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18亿元、8.01亿元、11.54亿元,门店数从170家增至380家 [5][10] - 行业头部企业和府捞面两次上市失败,三年亏损7亿元,五爷拌面门店从1500家缩减至800多家 [5][9] 资本与市场表现 - 2021年资本密集投资面馆赛道,和府捞面融资20亿元估值70亿元,遇见小面估值30亿元,马记永等超10亿元 [8] - 2022年后赛道融资停滞,前五名面馆品牌市场份额总和不足3%,遇见小面2024年市场份额仅0.5% [11] - 中式面馆总商品交易额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12.7%,预计2025-2029年降至10.9% [11] 经营策略调整 - 行业普遍降价:和府捞面主流产品降价27%-32%至16-29元,遇见小面订单平均消费额从36.1元降至32元 [15][16] - 开放加盟但效果有限:和府捞面加盟店仅60家,陈香贵新开店数量从169家腰斩至15家 [18] - 品类扩展:和府捞面新增砂锅饭,陈香贵增加锅仔、精酿啤酒等 [18] 单店运营与挑战 - 遇见小面单店日均销售额从2023年1.39万元降至2024年1.24万元,同店销售额2024年同比下降4.2% [5][21] - 陈香贵单店月营业额下滑10-15%,行业普遍依赖预制菜导致同质化严重 [21][23] - 加盟门槛降低:和府捞面加盟费从200万元降至110万元,陈香贵取消加盟费仅收1.85万元服务费 [24]
30元一碗面卖不动,遇见小面抢跑上市
36氪· 2025-05-07 08:55
行业概况 - 中式面馆行业在经历两年增长困境后,以遇见小面冲刺港股IPO为标志重回大众视野 [1] - 2021年资本疯狂下注小面赛道,腾讯、高瓴、红杉等顶级机构投资和府捞面、五爷拌面、马记永等品牌,其中和府捞面估值达70亿元 [3] - 行业前五名市场份额总和不到3%,遇见小面2024年市场份额仅0.5% [5] 公司表现 - 遇见小面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18亿元、8.01亿元、11.54亿元,净利润从-3597.3万元扭亏为盈至6070万元,2024年同比增长32.2% [1] - 遇见小面门店数量从2022年170家增至2024年380家,新开店数量从43家增至120家 [5] - 和府捞面7轮融资20亿元,五爷拌面2年融资3轮,遇见小面5轮融资后估值30亿元 [3] 经营数据 - 遇见小面同店销售额2023年同比增长28%,但2024年同比下降4.2% [1] - 单店日均销售额从2023年1.39万元降至2024年1.24万元 [10] - 五爷拌面门店从1500家缩减至800多家,2021-2023年新开店数量从653家腰斩至228家 [4] 市场趋势 - 中式面馆总商品交易额从2020年1833亿元增至2024年296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7%,预计2029年达5100亿元,但增长率将放缓至10.9% [6] - 行业面临消费降级压力,高端小面价格从40-50元降至30元左右 [7] - 和府捞面主流产品价格区间下调至16-29元,部分产品降价幅度达32% [7] 竞争策略 - 品牌纷纷开放加盟,和府捞面加盟费从200万元降至110万元,陈香贵取消加盟费仅收1.85万元服务费 [12] - 增加多元化品类,和府捞面新增砂锅饭系列,陈香贵增加锅仔、甜品、精酿啤酒等 [8] - 行业普遍采用预制菜模式,遇见小面大多数产品为半成品,和府捞面被曝使用中央厨房预制料包 [11]
融了8轮的网红店,要IPO了
投中网· 2025-04-29 14:21
公司概况 - 遇见小面是中国第一大川渝风味面馆经营者,主打重庆小面,但品牌始创于广州 [7] - 创始团队为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专业背景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和信息工程,属于跨界创业 [7] - 公司采用系统化、标准化经营模式,油温、调料克重等都经过精准测量 [8] - 若成功上市,将成为"中式面馆第一股" [3] 融资与股权结构 - IPO前累计完成8轮融资,最后一轮融资在2021年 [4] - 2021年3个月内连获三轮融资,估值大涨3倍至30亿元 [8][9] - 最大机构投资者为弘毅投资旗下百福控股,持股17.16%;碧桂园创投持股9.06%,九毛九持股6.5% [9] - 前京东CEO徐雷在IPO前夕加入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 [10]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18亿元、8.01亿元、11.54亿元,三年增长三倍 [14] - 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4591.4万元,同比增长227.63% [14] - 2024年归母净利润6070万元 [14] - 直营餐厅收入占比从2022年80.5%提升至2024年86.7% [12] 门店扩张 - 2022-2024年新开门店分别为43家、92家、120家 [14] - 截至2024年底共有360家门店,其中直营279家,特许经营81家 [14] - 计划2025-2027年每年新开120-200家门店 [14] - 资产负债率高达89.86%,流动负债净额持续上升至2.42亿元 [14] 行业竞争 - 2024年在中国中式面馆中排名第四,市场份额仅0.5% [4] - 中式面馆前五名参与者市场份额合计仅2.9% [15] - 行业价格战导致订单平均消费额从2022年36.1元降至2024年32元 [15] - 一线城市单店日均销售额2024年同比下降12.1%至1.24万元 [15]
不吃外卖,吃什么?
虎嗅· 2025-04-24 20:51
家庭烹饪习惯转变 - 消费者通过简化烹饪流程(如炒饭、煲仔饭)降低做饭难度 平均耗时15分钟 实现健康饮食替代外卖 [1] - 半成品食材(螺蛶粉、鱼丸)与新鲜蔬菜组合使用 提升烹饪效率与食品质量 [2] - 采用预制菜模式 一次性处理三斤牛肉分装3盒 满足两个月内快速制作牛肉面等餐食需求 [12] 餐饮解决方案创新 - 社区食堂提供7-15元平价菜品 采用明档亮灶模式 服务老年人与上班族群体 [24][27] - 企业食堂提供补贴餐饮 自助餐形式包含炒菜/面食/卤货/水果酸奶等多样化选择 [19] - 有机农场直送蔬菜结合市集采购 实现食材溯源与可持续消费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运营超7年 [34][32] 烹饪技术优化 - 预处理腌制肉类冷藏 采用广东菜系快速蒸炒技法 缩短次日烹饪时间至10分钟内 [10] - 利用高压电饭锅实现15分钟完成炖菜 通过碱水挂面复刻街边炒面风味 [2] - 冷冻技术应用:蔬菜(豌豆/西兰花)、水果(杨梅/樱桃)及面包可保存数月 解冻后保持食用品质 [7] 社交餐饮模式 - 同事便当伙伴制度轮流做饭 解决份量控制问题 提升烹饪持续性 [17] - 小饭桌模式联合生态农友供菜 提供住家饭服务 半年内改善参与者身心健康 [41][43] - 家庭协作烹饪:父母预制饺子面条等冻存 子女可快速组合成营养餐食 [13] 食材供应链优化 - 菜市场现切服务支持按需切片切丝 减少化冻等待时间 提升采购灵活性 [31] - 有机市集每周订菜配送 结合同事拼单模式 降低可持续饮食成本 [32] - 远程订购地方特产:通过农贸市场摊主微信建立直采渠道 获取原产地食材 [32] 餐饮消费行为变化 - 消费者因外卖口味质量下降转向自炊 形成正向激励循环 [5] - 发现周边平价餐馆(香河肉饼/重庆面馆) 人均40元以下 替代外卖成为日常解决方案 [30] - 单位食堂提供秩序感与社交场景 但自助模式可能导致压力性饮食与体重增长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