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包子
icon
搜索文档
外卖大战中的餐饮商家:订单量涨了、净利率也降了
经济观察报· 2025-07-19 16:22
外卖大战对餐饮行业的影响 - 外卖大战初期订单量提升但两周后餐饮经营者普遍反映盈利不升反降扣除成本后经营状况比上月更差[1][5] - 嘉和一品创始人指出商户补贴压力大甚至超过平台补贴导致运营压力加剧[2] - 以30元外卖订单为例商家需支付约40%的费用包括技术服务费配送服务费推广费等[3] 餐饮企业经营困境 - 二手设备回收量激增10天回收42家门店设备相当于去年同期半个月的量反映行业倒闭潮[4][15] - 木桶饭餐厅日均营业额从6000元骤降至1000多元堂食收入最低仅500元远低于3000元保本线[10][11] - 外卖订单实际收入极低例如22.8元订单商家最终仅获4.11元收入[12][13] - 深圳猪脚饭店外卖订单占三分之二营业额但扣除成本后每单利润为0甚至亏损[15][16] 连锁餐饮的应对策略 - 甜啦啦订单量日增120%但仅获得人气而非实际盈利[20] - 乡村基等连锁品牌选择不参与补贴活动以保持经营底线[22] - 肯德基麦当劳等头部品牌均未参与此次补贴大战[23] 行业协会与政府反应 -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呼吁抵制价格补贴"内卷式"竞争指出低价扰乱市场秩序[26] - 中国烹饪协会批评平台补贴导致外卖价格低于堂食挤压实体店生存空间[26] - 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三大平台要求规范促销行为理性竞争[27] 行业长期发展观点 - 餐饮行业并非靠烧钱能获得正反馈的生意[29] - 消费者更倾向选择同时提供堂食服务的门店纯外卖专门店模式验证失败[28]
五星级酒店集体摆摊了,什么情况?
商业洞察· 2025-07-07 17:21
核心观点 - 五星级酒店通过街头摆摊销售亲民价格食品,形成与原有高端定位的强烈反差,以吸引大众消费者[1][4][6] - 酒店摆摊商品价格普遍在10-30元之间,品类从高端宴席菜肴转向日常消费餐食,如盒饭、卤味、点心等[7][12][13] - 消费者对酒店摆摊反馈积极,认为卫生条件有保障且价格合理,但部分质疑其性价比和营销噱头[15][17] - 酒店摆摊日流水差异显著,从一两千元到3万元不等,但实际盈利能力和成本覆盖情况尚不明确[18] - 行业面临多重压力,包括禁酒令、婚宴市场萎缩、消费降级等,酒店经营数据普遍下滑[22][24][25] - 酒店需平衡低价策略与高端品牌形象,寻找可持续的转型路径[19][27] 行业现状 - 2024年国内酒店整体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为118元,同比下降9.7%;入住率为58.8%,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24] - 2024年餐饮消费支出增加的消费者占比从2023年的50.0%降至31.3%,支出减少者增加4.8个百分点[24] - 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量降至610.6万对,同比锐减157.6万对,降幅高达20.5%[25] - 小吃快餐市场逆势增长,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7.5%[24] 酒店案例 - 郑州永和铂爵国际酒店:行政套房1800元/晚,摆摊卖2元素包、10元凉拌菜[4] - 天津丽思卡尔顿酒店:客房2000元/晚,移动汉堡车套餐75元[8] - 常州文璞酒店:房价1500元/晚,摆摊卖18元榴莲酥、25元炒饭[10] - 常州中吴宾馆:大床房1000元/晚,摆摊半小时售罄[15] - 安徽徽宴楼:人均120元,摆摊卖1元花卷、5毛馒头[12] 经营策略 - 选品转向日常需求:盒饭、包子、卤味、小龙虾等,便于即买即走[13] - 价格亲民:普遍10-30元,部分比市面餐馆更划算[12][13] - 营销方式:从"剩菜盲盒"升级为品类丰富的固定摊位[13] - 目标客群:吸引过往不敢踏入高端酒店的普通消费者[27]
别让起售门槛造成食品浪费
经济日报· 2025-06-25 06:10
行业监管动态 -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反食品浪费典型案例 包括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对包子铺"25元起购"开出整改通知 上海虹口区叫停"羊肉串6串起售" 江苏张家港奶茶店因"2杯起购"被责令整改 [1] - 设置起售门槛违反《反食品浪费法》第七条 属于诱导超量点餐行为 同时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1] - 监管部门对首次违法商家采取警告等温和处罚方式 推动商家探索小份菜 灵活拼盘 单杯优惠等替代方案 [2] 餐饮行业经营模式 - 商家设置起购门槛主要动机为提高客单价 简化运营流程 外卖场景下可能用于覆盖平台抽成和配送成本 [2] - 堂食场景中批量制作模式使工作量与订单量无显著关联 如包子按屉蒸 羊肉串按把烤 [2] - 全国餐饮市场收入规模达5.6万亿元 行业需平衡消费促进与反浪费要求 [3] 外卖平台规则优化 - 《防范外卖餐饮浪费规范营销行为指引》鼓励合理设置起送价格 不采取"一刀切"禁止 [3] - 建议平台推行"0元起送+阶梯式配送费"模式 已有部分商家实现0元起送验证可行性 [3] - 反食品浪费法作为上位法 要求平台在合法框架内优化规则设计 [3] 消费者权益保护 - 典型案例曝光前 公众对起售门槛违法性存在集体性认知盲区 [2] - 法律明确保障消费者"1串起点"的选择权 商家必须遵守该规定 [3] - 强制起售导致消费者面临被迫凑单或食品浪费的两难困境 [1]
五谷美食,何以食在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10
中华饮食文化研究 -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享誉中外,近年来饮食题材影视图书作品广受青睐,反映人们对美食人文内涵和历史背景的浓厚兴趣 [2] - 著作《谷食中国》从煮蒸烙炸四类烹饪方法展开,梳理了1万年前煮食8000年前蒸食5000年前烙食3000年前炸食的发展脉络,揭示100余种经典谷食品种源流 [2] - 中国是粟黍稻起源地,小米粥年糕元宵粽子等传统美食流传至今未断层,体现中华谷食文明连续性 [3] - 小麦自4500年前传入中国后发展出馄饨面条馒头等美食,展现亚欧大陆麦类谷食融合性 [3] 传统工艺与文化遗产 - 工业化浪潮冲击下,中华小吃糕点传统工艺逐渐消失,国家非遗保护举措难以完全保留传统口感与味道 [4] - 著作系统挖掘整理湮没已久的传统工艺,包含589幅珍贵图片如考古食物遗存历代炊具等12类,展示4000年来面条馄饨等真实形态 [4] - 汉代拉面庖厨俑证实中国面条早于意大利面和阿拉伯面,提供最早小麦面团线条形制考古证据 [4] 学术价值与著作特点 - 全书85万字,基于作者40余年研究,运用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材料,逻辑严密但语言诗化优美 [2][5] - 作者反复修改章节最多达19遍,是继《国菜精华》后又一部探索中华饮食文明渊源的力作 [5]
小早点 大“花卷”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2 06:09
行业发展历程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早点供应紧张,仅有豆浆、油条、火烧"老三样",专业和兼营早点铺从1958年的262个增至60年代初的520多个 [6][7] - 1981年起国营、集体、个体"三扇门"共同发展,1986年全市420多家粮店兼营早点,日服务8万余人 [10][11] - 1992年城近郊八区早点供应点达4671个,较1978年增长两倍多,品种从"老三样"扩展至80余种 [12] - 1997年城八区国有早点网点达488家占37%,60部早餐车投入使用,行业营收同比增长30% [13][14] 产品创新与品类扩张 - 1983年新增91个早点品种,引入西安食堂油旋、同和居银丝卷等特色产品 [12] - 1985年东城饮食公司增加150多种早点,薄脆、炒肝等成为常售品种 [12] - 1986年62家一级饭庄中53家经营早点,全聚德推出4毛6的包子配鸭血酸辣汤套餐 [11][12] - 2012年首批944家早餐示范店涵盖肯德基、庆丰包子等中西品牌 [16] 经营模式演变 - 1956年饮食公司利用饭馆设备增设28个供应点,并推出流动售货车 [6] - 1965年双井饭馆首创送餐到居民区模式 [6] - 1984年宣武区粮店跨界经营早点,利用业余时间现制现售 [8][11] - 2002年启动早餐工程,计划实现社区5-10分钟便民圈 [15] 政策支持与行业激励 - 1980年代对集体个体饭馆增加粮油供应,国营饭馆享受免税、补贴及平价原料 [11] - 1990年代建立早点发展专项资金,按营收10%提取激励资金 [13] - 2002年西城区设立首笔早点奖励基金,发放数十万元奖金 [14] - 2003年社区早餐达标网点可获8000元设备补助 [15]
巴比食品:4、5月份华东区域门店订货额中位数已同比转正,闭店率保持稳定
财经网· 2025-06-05 22:22
宠物食品布局 - 公司已设立宠物食品子公司并与上海新兴宠物鲜食品牌"派特鲜生"达成供应合作 [1] - 未来将利用供应链优势逐步投入更多资源进入宠物食品赛道 提供更健康安全的宠物食品 [1] - 宠物食品业务有望成为长期增长点 [1] 门店经营情况 - 4-5月华东区域门店订货额中位数同比转正 闭店率保持稳定 [1] - 华东下沉市场已铺设一批堂食门店 单店模型表现较好 [1] - 扒包店和面食馆项目仍在打磨产品及单店模型 成熟后将开放加盟 [1] - 新店型尝试旨在满足下沉市场需求并优化加盟门店单店模型 [1] 团餐业务表现 - 2024年度大客户及零售业务收入3.80亿元 同比增长15.3% [2] - 2025Q1收入9311万元 同比增长11.7% 占总收入比例超25% [2] - 将继续依托盒马、美团等核心客户拓展业务 开发更多线下高势能客户 [2] - 利用全国五大中央厨房产能布局构建经销商体系 以更具竞争力价格拓展团餐业务 [2]
东莞便利店之王,狂飚540亿
创业邦· 2025-05-26 11:22
公司概况 - 美宜佳以37943家门店数量位居中国便利店榜首,2023年销售额达542亿元,同比增长超20%[3][4] - 公司采用特许加盟模式,加盟费2.5万元+保证金3万元,总投资约30-35万元/店,远低于日系品牌20万元加盟门槛[8][10] - 创始人叶志坚持股24%,通过东莞糖酒公司间接持有15.78%股份[25] 经营策略 - 推行"便利店+社区服务"模式,涵盖彩票/药品/洗衣等高频刚需场景,商品平均毛利率达25%[11][13] - 鲜食业务贡献高利润,如9元鸭腿进货价4.7元,烤肠/关东煮等品类占比超40%的鲜食店已开放加盟[13][28] - 采用M2S2B2C供应链模式,通过门店数据反向指导生产设计[28] 财务表现 - 2024年新增门店超4000家,利润保持双位数增长,年加盟费收入约1亿元[3][18] - 品牌使用费年收入4.5亿元(3.8万家店×1000元/月),两项费用毛利率超80%[18] - 公司零负债运营,现金流充裕,连续8年销售额两位数增长[14][16] 扩张计划 - 目标实现"十万店、千亿营收",取代7-11成为全球最大便利店[4] - 重点布局广东(1.9万家店),覆盖全国230城,年均新增1355家店[8][25] - 推出6.0智能门店,配备电子价签/自助收银等数字化设备[25] 行业竞争 - 门店数量超第二名易捷(28635家)近1万家,是罗森(6652家)的5.7倍[4] - 即时零售领域2022年已接入美团闪购,开展24小时便利店项目[28] - 面临电商冲击,通过价格溢价策略(如雀巢咖啡售7元 vs 杂货店6元)维持毛利[13]
郑州便利店为何多而不强?
36氪· 2025-05-16 08:11
郑州便利店行业格局 - 郑州便利店市场形成本地连锁(悦来悦喜、福鹿家)、内资头部(美宜佳、唐久便利)与外资(7-ELEVEn河南)三方竞争格局 [1] - 2024年郑州便利店单店覆盖5807人/店,优于全国均值(6866人/店)但低于太原(2582人/店)、长沙(2133人/店)等中部省会 [1][6] - 郑州便利店发展指数增长率从2023年4.55%降至2024年0.3%,排名下降16位至第27位 [3] 市场痛点与竞争态势 - 郑州便利店生态"多而不强",本地品牌悦来悦喜仅420家门店(全国第61位),缺乏千店级本土品牌 [8][9] - 头部品牌集中度低,美宜佳(全国3.8万家)、易捷、昆仑好客等全国性品牌在郑布局但无区域特殊性 [10] - 个体商户达116.07万户,夫妻店对早餐等高毛利品类(毛利率30%-35%)分流显著 [22][24] 供应链与场景创新 - 本地品牌通过自建中央厨房(悦来悦喜新乡基地)或本土合作(7-ELEVEn与三全食品)强化鲜食供应链 [16][18] - 24小时经营比例仅39.13%,悦来悦喜坚持全天营业以激活夜间经济 [18] - 抢占地铁(便利丹)、机场(7-ELEVEn)、高校(福鹿家财大店)等核心场景,教育消费习惯 [14][15][22] 扩张策略与政策支持 - 悦来悦喜开放加盟,全额投资需25万元(分润96%),共同投资需8万元(分润85%) [24] - 郑州被列为河南省首批便利店重点推进城市,2024年GDP1.45万亿元(中部第三)支撑消费潜力 [21] - 大学生数量146万(全国第二),校园店成为品牌差异化布局重点 [22] 未来发展方向 - 需优化品类结构(5%-10%商品淘汰率)并提升数字化水平,匹配行业2025年重点趋势 [25] - 强化供应链标准化(悦来悦喜新品13周上市周期)与集群效应,应对夫妻店与全国品牌挤压 [25][26] - 通过点位密度提升(7-ELEVEn计划十年500店)培养"便利店解决三餐"的消费习惯 [19][22]
如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
央视网· 2025-05-11 06:58
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概念 -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 - 按照功能划分有甜味剂、防腐剂、增稠剂等23类 [2] - 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在制作过程中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例如卤水点豆腐中的卤水就是一种食品凝固剂 [2] 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 - 每一种食品添加剂都会标注出它允许使用的食品类别以及在该食品类别内使用的最大添加量 [3] - 超出使用类别或超出用量使用都算是食品添加剂的滥用现象 [3] - 食品添加剂使用过多可能会在体内造成蓄积,有的甚至可能会产生致癌的风险 [3] 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误区 - "零添加"、"0防腐剂"等宣传语更多是对于生产过程的一种描述,与食品是否安全没有太多关系 [4] - 消费者应正确阅读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食品标签信息,以了解食品的真实属性 [4] - 依赖"零添加"等声称选择食品可能会忽略食品的真实属性 [4] 食品添加剂的社会认知 - 食品添加剂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用对量、把准度" [1] - 应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不必闻之色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