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
搜索文档
广发行业严选基金3年亏80多亿,为何刘格菘亏那么多,谁是真凶?
搜狐财经· 2025-09-23 16:54
明星基金经理的崛起与造神运动 - 基金经理刘格菘于2017年加入广发基金,其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19年下半年,通过重仓押注半导体自主可控和新能源等主题板块(如圣邦股份、兆易创新、隆基绿能、阳光电源、亿纬锂能)而一战成名 [3] - 公司通过官方公众号等营销手段,使用“十倍”等煽动性字眼为其打造个人IP,将其塑造成投资奇才,成功点燃基民热情 [5] - 在2020至2021年市场相对高位时,公司顺势推出“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基金,该基金于2021年8月26日成立当天募集资金超过148.7亿元,吸引超过24万户投资者 [5] - 刘格菘的管理规模最高时达到843亿元,一度占据公司整个股票型产品总规模(2672亿元)的三成以上,成为吸引资金的巨大磁场 [7] 投资策略失效与业绩大幅回撤 - 曾经成功的重仓押注策略在市场风格切换后失效,形成路径依赖,在新能源行业景气度下行时,基金经理选择继续加仓而非转向 [10] - 其重仓股亿纬锂能近两年股价跌去七成,晶澳科技股价最低时仅为高峰期的20%,并在2024年亏损50亿元 [12] - 近期操作呈现“反向指标”特征,例如在今年7月减仓后,新能源板块迎来一波7%的上涨,而因其提前“割肉”,其基金在此波反弹中仅分享到11.1%的微弱涨幅 [12] - 根据基金列表数据,其管理的多只基金任职回报为大幅负收益,例如“广发优势成长混合A”任职回报为-60.79%,“广发成长精选混合A”任职回报为-50.46% [13] 公司内部风险集中与人才危机 - 公司内部风险高度集中,另一位管理巨大规模的基金经理郑澄然与刘格菘持仓高度重合(如共同重仓晶澳科技、阳光电源),导致公司整体净值出现“共振式”下跌 [14][15] - 巨大的管理规模成为调仓的负担,使得调仓困难,加剧了净值缩水 [15] - 公司人才梯队出现“空心化”危机,资源和光环过度集中于少数明星,导致后备力量不足 [16] - 公司基金经理任职年限普遍偏短,近八成从业经验不足10年,两成甚至低于3年,意味着多数操盘手未经历完整牛熊周期 [18] - 业绩不佳导致老将离场,如张东一、邱璟旻、张笑天等中生代力量因任职期间产品无一盈利而相继卸任,形成恶性循环 [18] 投资者信任崩塌与监管政策变革 - 投资者信任崩塌,情绪从崇拜转为“愤慨激昂”,并开始用脚投票,例如在最近8到9月,郑澄然旗下的一只基金遭遇高达10亿元的净赎回 [26] - 基民心态发生根本转变,从“买入并持有”变为“回本就跑”,对明星基金经理的追随转为理性审视和戒备 [27] - 监管政策指向打破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旧模式,2024年4月“国九条”明确提出降低基金费用,证监会主席吴清在讲话中提及要稳步推出浮动管理费机制 [28] - 浮动费率试点落地,新规则明确:基金产生超额收益可多收取20%管理费作为奖励,若跑输业绩基准则管理费减半,旨在将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捆绑 [29] 行业模式反思与公司自救尝试 - 过度依赖明星的模式存在前车之鉴,例如富达基金因明星文化导致员工留存率仅有85%,而贝莱德则通过避免明星基金经理建立起更稳固的投研体系 [22] - 公司尝试自救,开始提拔90后新经理以构建新的人才梯队,但市场反应冷淡,新经理接管的产品在8月迎来12%的申购回暖后,9月规模又重新下降3% [32]
刘格菘管理广发某基金增聘1基金经理 成立4年亏38%
中国经济网· 2025-09-15 16:00
基金人事变动 - 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增聘周智硕为基金经理,与刘格菘共同管理该基金 [1][2] - 基金经理变更类型为增聘基金经理 [2] - 周智硕于2025年2月13日加入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1] 新任基金经理背景 - 周智硕拥有超过15年从业经验,曾任职于南方基金、中金公司、鸿道投资、七曜投资、工银瑞信基金和建信基金等机构 [1] - 其职业生涯涵盖行业研究员、投资经理、基金经理等多个投研岗位 [1] 基金产品表现 - 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A/C类份额成立于2021年8月26日 [1] - 截至2025年9月12日,该基金A类份额今年来收益率为20.84%,C类份额为20.51% [1] - 自成立以来,A类份额收益率为-38.01%,C类份额为-39.00%,累计净值分别为0.6199元和0.6100元 [1] 基金基本信息 - 基金全称为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为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 [2] - 基金主代码为012967,基金管理人为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2]
发挥团队优势 公募基金打造共管新模式
证券日报· 2025-07-31 01:19
公募基金行业趋势 - 7月份以来已有109家公募机构旗下400余只基金产品出现基金经理变动,涉及被动指数型、偏股混合型、中长期纯债型等多种产品类型 [1][2] - 行业加速"去明星化",共管产品增多,监管支持团队制管理模式,5月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鼓励投研团队建设 [2] - 增聘基金经理多为优势互补或"老带新",例如鹏华基金闫思倩管理的鹏华创新未来混合(LOF)增聘王子建共管 [2] 基金经理共管模式优势 - 减少决策偏误、提升决策科学性、助力基金平稳运行,同时分散策略风险并避免因个别基金经理离职导致业绩突变 [1][3] - 扩展能力圈和标的覆盖度,例如"老带新"形式有利于机构人才梯队建设 [3] - 需明确角色定位和分工机制以解决潜在的投资决策分歧与协调成本问题 [3] 基金经理能力拓展 - 行业轮动加快背景下,基金经理需突破个人选股偏好,例如刘格菘从新能源板块扩展至港股新消费、互联网等领域 [4] - 核心竞争力包括选股能力、企业动态跟踪能力、深度价值评估能力,短期收益可能依赖择时与交易技巧 [4] - 团队协作有助于集思广益,例如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强调团队管理对平稳运行的积极作用 [3][4]
广发基金浮动费率试点,业绩与激励能否真正绑定?
搜狐财经· 2025-06-18 15:56
浮动费率基金产品动态 - 广发价值稳进混合基金(024448)认购期届满,待验资备案后合同生效,拟任基金经理为广发基金投资管理部总经理王明旭 [1] - 该基金采用"基础管理费+业绩报酬"双重收费结构,年化超额收益超6%时管理费1.5%,低于-3%时费率降至0.6% [2][12] - 王明旭当前管理7只产品总规模106.56亿元,代表作广发内需增长混合累计收益135.3%,但广发均衡优选混合任职回报-3.4%跑输基准6.3个百分点,广发盛锦混合任职回报-14%落后基准24.2个百分点 [3][4] 基金经理业绩与激励机制矛盾 - 广发盛锦混合近两年累计亏损6.5亿元但收取管理费4685万元,员工自购份额从183万份锐减至17万份 [4] - 广发基金近五年员工持股平台累计分红6亿元,其中傅友兴分得2531万元、刘格菘668万元、王明旭399万元,但公司主动权益产品超六成近三年跑输业绩基准10个百分点以上 [1][8][11] - 2022-2024年广发基金公募业务合计亏损580亿元,64.6%主动偏股产品跑输基准10个百分点,41只产品跑输超30个百分点 [11][12] 核心高管分红与产品表现分化 - 傅友兴管理3只产品近五年累计利润4.9亿元但收取管理费18.2亿元,广发稳健回报混合2024年跑输基准16.65个百分点 [11] - 刘格菘管理6只产品2022-2024年为持有人创造回报-204.7亿元,个人投资者份额从388.9亿份降至343.1亿份,广发科技先锋混合三年亏损80.4亿元 [11][12] - 广发基金2024年净利润20亿元行业领先,但2025年一季度末管理规模1.39万亿元连续两个季度缩减 [12] 员工持股平台运作细节 - 员工通过五家有限合伙企业(嘉裕元、嘉裕祥、嘉裕禾、嘉裕泓、嘉裕富)合计持有广发基金10%股权,2024年分红8458万元 [5][8] - 总经理王凡累计分红3571万元,督察长项军分红1185万元,傅友兴持股嘉裕元11.1%对应分红2531万元 [6][8][9] - 2020-2024年员工持股平台已分红5.95亿元,未分配利润仍有4.28亿元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