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明星化

搜索文档
明星基金经理光环弱化,基金公司探索主动投资第二曲线
券商中国· 2025-09-24 16:10
"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这句曾被奉为圭臬的投资信条,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部分在上一轮牛市中登顶"神坛"的明星基金经理,其产品业绩一度大幅回撤,至今仍未回本,投资者纷纷对明 星基金经理去魅;另一方面,近年来行业内掀起了一股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潮,他们或奔向私募,或暂别投研一线,给 持有人和所在的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值得一提的是,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化投资浪潮汹涌而至,凭借其低费率、 高透明度和分散化的优势,不仅侵蚀着主动权益基金的领地,更挑战着主动基金经理的地位。 在多重夹击下,监管层多次强调行业要"回归本源",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基金公司则纷纷探索"团队作战"的新模 式,力求以更持续、更稳定的方式为投资者创造价值。这场深刻的变革,不仅关系到基金公司的未来竞争力,更将重塑 整个行业的生态格局。 投资者对明星基金经理 祛魅 "如果要问今年业绩最好的基金经理,很多人不知道具体姓名,只是大概知道来自哪家公司,是什么投资风格。"华东一 位公募人士直言,"这和以往的牛市有很大区别,说明现在明星经理的光环已经明显弱化。" 回溯上一轮牛市,2019年至2021年初,消费、医药、新能源等赛道行情火爆 ...
年内涨幅显著,成立以来依然浮亏!曾经的“爆款”基金,规模和持有人显著减少
券商中国· 2025-08-31 20:05
基金净值表现 - 全市场817只主动权益基金累计净值低于1元 其中726只成立于2020-2022年 占比88% [1] - 94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净值低于1元 78只成立于2020-2022年 占比82.98% [4] - 723只偏股混合基金净值低于1元 648只成立于2020-2022年 占比89.63% [5] 具体产品案例 - 某开放视野基金2020年7月成立规模170亿元 成立以来亏损22.48% 净值不足0.8元 今年回报率20.11% [4] - 创新趋势股票基金成立以来亏损24% 净值0.76元 尽管今年上涨66.15% [4] - 港股通成长精选基金成立以来亏损26.78% 尽管今年上涨超35% [4] - 成长先锋基金成立规模320亿元 目前净值0.84元 成立以来亏损16.31% 今年上涨28% [5] - 某优质企业基金成立以来亏损超40% 净值不足0.6元 [5] 规模变化 - 78只股票基金总规模从2027.21亿元降至592.28亿元 降幅超70% [7] - 648只偏股混合基金规模从16209.88亿元降至5409.41亿元 缩水超万亿元 降幅66% [7] - 23只原规模超百亿基金现均跌破100亿元 4只原290亿元基金现规模35-70亿元 [7] 持有人变化 - 78只股票基金持有人从520.48万户降至256.44万户 降幅超50% [7] - 景气优选基金持有人从50.59万户锐减至3.01万户 减少逾47万户 [8] - 648只偏股混合基金持有人从5111.53万户降至2405.36万户 降幅52.94% [8] - 创新未来基金持有人从306.77万户降至109.19万户 减少近200万户 [8] 行业动态 - 2020-2022年权益市场出现消费白酒、医药、新能源等极致赛道行情 高位发行的大规模基金受重创 [2] - 2023年起基金业开启去明星化和投研机制改革 推动新型费率基金发展 [10] - 当前市场资金更偏向被动型基金 ETF产品受青睐 [10]
公募离职潮涌动,明星基金经理“奔私”
搜狐财经· 2025-08-12 12:49
公募基金行业人才迁徙现状 - 2025年公募基金行业已有231名基金经理离职 创近五年新高 涉及108家公募机构 其中8家机构离职人数超5名 [2] - 离职潮呈现两大特征:知名基金经理占比显著提升 "公奔私"成为主流选择 [2] - 离职人数远超2024年同期的210人 为2018年以来最高纪录 [2] 公募行业生态变化驱动因素 - 监管层2023年提出"去明星化"要求 公募机构加速搭建投研平台体系 降低对个人能力的依赖 [2] - 2024年底《公募基金行业薪酬管理制度》实施 要求基金经理薪酬与产品长期业绩挂钩 禁止短期激励 [2] 私募行业吸引力分析 - 私募机构采用"固定薪资+业绩提成"模式 提成比例15%-20% 显著高于公募3%-5%的管理费分成 [3] - 目前863名私募基金经理具有公募背景 其中36人任职于百亿级私募 其余827人分散在管理规模不足5亿的小型私募 [3] - 千亿级私募巨头如高瓴资本能为"公奔私"基金经理提供优质平台资源 但此类机会有限 [3] 私募行业面临的挑战 - 2025年A股市场结构分化加剧 量化策略挤压传统主观多头策略 [3] - 私募行业平均收益率3.2% 低于公募偏股混合型基金4.8%的平均收益 [3] 差异化发展路径探索 - 部分"公奔私"基金经理选择团队创业模式 如前安信基金张翼飞创立聚焦"固收+"策略的私募机构 [4] 行业格局演变趋势 - 公募行业去明星化短期带来阵痛 但长期有利于构建稳健投研体系 [5] - 私募行业获得明星基金经理加盟 既提升品牌效应也增加管理风险 [5] - 人才流动推动行业成熟度提升 投资者选择标准从追逐"明星"转向关注投研体系稳定性与策略可持续性 [5]
发挥团队优势 公募基金打造共管新模式
证券日报· 2025-07-31 01:19
公募基金行业趋势 - 7月份以来已有109家公募机构旗下400余只基金产品出现基金经理变动,涉及被动指数型、偏股混合型、中长期纯债型等多种产品类型 [1][2] - 行业加速"去明星化",共管产品增多,监管支持团队制管理模式,5月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鼓励投研团队建设 [2] - 增聘基金经理多为优势互补或"老带新",例如鹏华基金闫思倩管理的鹏华创新未来混合(LOF)增聘王子建共管 [2] 基金经理共管模式优势 - 减少决策偏误、提升决策科学性、助力基金平稳运行,同时分散策略风险并避免因个别基金经理离职导致业绩突变 [1][3] - 扩展能力圈和标的覆盖度,例如"老带新"形式有利于机构人才梯队建设 [3] - 需明确角色定位和分工机制以解决潜在的投资决策分歧与协调成本问题 [3] 基金经理能力拓展 - 行业轮动加快背景下,基金经理需突破个人选股偏好,例如刘格菘从新能源板块扩展至港股新消费、互联网等领域 [4] - 核心竞争力包括选股能力、企业动态跟踪能力、深度价值评估能力,短期收益可能依赖择时与交易技巧 [4] - 团队协作有助于集思广益,例如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强调团队管理对平稳运行的积极作用 [3][4]
洗牌如潮!招商基金
搜狐财经· 2025-07-26 12:51
基金经理变动传闻 - 招商基金增聘陆文凯与翟相栋共同管理招商优势企业混合 触发市场对翟相栋离职的猜测 [2] - 公募行业存在"先增聘共管、再卸任离职"的潜规则 过往案例包括嘉实基金洪流、中庚基金丘栋荣等 [5] 基金业绩与规模变动 - 翟相栋管理招商优势企业混合任职回报达11581% 基金规模从2022年4月不足4000万元增长至2024Q4超百亿 [3] - 2025Q2基金规模从100亿元跌至80亿元 流失近20% 因未参与高股息、创新药等板块且港股互联网头部布局跑输指数 [3] - 基金2025Q2前十大重仓股为金蝶国际、腾讯控股、第四范式等港股TMT标的 [3] - 新任基金经理陆文凯此前管理规模4308亿元 重仓绿城中国、海底捞等资源消费股 业绩回报优于市场 [3] 公司人事变动 - 2025年上半年招商基金总经理钟文岳上任后任命3位副总 首席配置官于立勇升任副总主管FOF和养老金 [4] - 2024年起共有10位基金经理离任 包括马龙、贾成东等 离职数量居行业并列第四 [4] 行业趋势 - 公募行业正推动"去明星化"转向团队化运作 弱化个人影响 [4] - 绩优基金经理选择多元化 截至6月30日"公奔私"人数达863名 [4]
财通资管价值精选增聘李响为基金经理,与姜永明共同管理,李响在东方红资管期间业绩分化最高赚37%最差亏30%
新浪基金· 2025-06-25 11:28
基金经理变动 - 财通资管价值精选一年持有期混合(代码010163)增聘权益研究部总经理李响,与原基金经理姜永明组成"双基金经理制"阵容 [1] - 李响拥有17年证券从业经历,曾管理5只基金,业绩表现分化明显,例如东方红中证竞争力指数A任职期收益38.83%,而东方红智华三年持有A亏损29.83% [2] - 李响2023年加入财通资管后主导搭建权益研究体系,此次变动被视为公司投研一体化的"关键拼图" [3] 基金业绩表现 - 财通资管价值精选成立以来回报率为-30.45%,跑输同类平均15个百分点,规模从2021年的16.79亿元缩水至5.87亿元 [3] - 姜永明管理的基金近三年最大回撤达-50.33%,策略在科技制造、消费升级等新兴赛道上表现不佳 [3] - 李响与姜永明此前合作的财通资管宸瑞一年持有A自2021年成立以来亏损22.93%,最大回撤达-49.67% [3] 公司战略与行业趋势 - 财通资管选择"双基金经理制"反映公募行业"去明星化"趋势,中小机构正凭借差异化定位崛起 [4] - 公司2024年营业总收入16.53亿元(同比增长3.14%),净利润5.20亿元(同比增长12.40%),连续六年保持营收增长 [4] - 公司实施"一主两翼"战略:以固收投研为根基,拓展ABS、REITs等创新业务,同时深化浙商企业服务 [4] - 财通资管2025年3月获批QDII业务资格,成为年内首家获此资质的证券机构 [4] 行业挑战与机遇 - 资管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中小机构逆袭需兼顾天时、地利与人和 [5] - 财通资管此次布局既是对过往的修正,也是对未来的深耕,可能成为中小机构逆袭的案例 [5] - 公司以"稳中求进"姿态在固收与权益领域寻找破局点,市场将关注双基金经理模式的效果 [5]
近200只公募基金换“舵手” 基金经理“变更潮”背后有何玄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4 20:57
基金经理变动潮现状 - 6月以来近200只公募基金产品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涉及新任、增聘、解聘及离任等情况 [2][5] - 变更类型包括:增聘至多人管理(如融通收益增强增至3名、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新任2名) [7]、增聘同时解聘原经理(如工银瑞信中证线上消费ETF更换杨广钊) [8]、因工作调整或个人原因离任(如华夏基金6月解聘6只产品经理) [9][10] - 变动主因包括业绩考核(华东某中型基金公司称定期复盘调整)、产品策略调整(如新规后匹配经理与产品定位)及3年考核期淘汰部分人员 [11] 变动潮背后的驱动因素 - 市场波动导致业绩压力、行业竞争加剧跳槽、激励机制不完善、"去明星化"趋势及个人职业规划综合作用 [12] - 2021年行业扩张后经历3年考核期,部分基金经理无法胜任导致离职增加 [11] - 新规推动产品分类与经理调整,未来变更案例或持续增多 [9] 行业三大结构性变化 - **模式转型**:从依赖"明星基金经理"转向团队化、制度化投研体系,强化协同淡化个人标签 [14] - **人才竞争维度升级**:股权激励、差异化考核、决策权下放等多元化竞争取代单纯薪酬比拼 [14] - **发展逻辑转变**:粗放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注重长期业绩、风险管理及投资者沟通,新任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仅4.77年 [14] 团队制管理模式探索 - 新规明确支持"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及团队制管理,以整合资源、提升长期回报导向 [15] - 团队制优势包括优势互补(如适应市场风格切换)、人才梯队建设,但存在协调成本高、责任界定模糊等挑战 [16][17] - 行业已初步实践团队管理,如多人共管产品案例增加,旨在降低对单一经理依赖 [15][17]
“黑马基金经理”周海栋离职!公司回应
证券时报· 2025-03-12 19:16
基金经理周海栋离职事件 - 周海栋因个人原因卸任华商基金旗下6只产品的基金经理职务,并已办理注销手续,确认从华商基金离职 [1][3] - 周海栋管理规模曾单季度猛增120多亿元,峰值达357.72亿元,2024年四季度末管理规模仍达293.47亿元 [1][6] - 其管理的华商新趋势优选近10年任职回报超360%,年化回报17%,近5年回报超145%,同类排名第13 [7] 华商基金应对措施 - 安排童立(研究总监)、余懿等6位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接任,其中4位从业超10年 [4] - 公司运用2000万元固有资金自购周海栋原管理的4只基金 [4] - 公司强调拥有65人投研团队,平均从业年限7.8年,其中17位从业超10年 [10] 行业背景与趋势 - 2025年以来已有王鹏(宏利)、曹名长(中欧)等5位知名基金经理离职 [9] - 主动权益基金表现疲软,指数基金成为规模增长主要驱动力,因其费率低且淡化对基金经理依赖 [10] - 行业处于"去明星化"和费率改革阶段,周海栋离职前管理规模占华商非货基规模的25.7%-33.13% [9] 周海栋投资风格与业绩 - 采用周期成长风格,前十大重仓股占比不足30%,行业分散布局有色、电子、交运等 [6] - 通过分散投资规避赛道下跌风险,行业轮动和选股胜率较高 [7] - 具有17年证券从业经验,在华商基金任职15年,经历研究员到权益投资总监的完整晋升路径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