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品
搜索文档
微众银行携微众科技首次亮相香港金融科技周xStartmeupHK创业节2025
中国经济网· 2025-11-03 18:57
公司核心动态 - 微众银行与其子公司微众科技联合首次亮相香港金融科技周xStartmeupHK创业节2025,标志着公司国际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1] - 公司重点展示了科技创新及应用、普惠金融实践、AI原生应用及Web3数字艺术品 [1][3] -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等特区政府官员及监管机构高层代表在展会首日参观了微众银行展位 [3] 公司业务规模与能力 - 微众银行已服务超过4.3亿个人客户,累计申请贷款的中小微企业超过600万家 [3] - 公司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核心系统实现单一账户每年IT运维成本仅为人民币2元,单日金融交易峰值超过14亿笔,产品可用率达到99.999% [3] - 微众科技已拓展至香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多个市场,累计洽谈合作机构超过20家,达成合作意向金额超数亿美元 [4] 人工智能战略与应用 - 微众银行正着力向AI原生银行迈进,已部署逾百个AI应用场景、超过700个Agent,并有50多位数字员工正式上岗 [4] - 公司在香港金融科技周上展示了AI原生银行全景规划、AI垂直领域典型应用和数字员工叶芷黎的实时互动体验 [4] - 公司通过AI技术赋能业务流程、打造数字员工,并探索下一代人机交互方式 [4] 国际化与香港战略 - 微众科技致力于把香港总部建成服务全球的销售中心及创新中心,依托香港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参与本地金融科技生态建设 [4] - 公司以香港为桥头堡,联通全球创新资源、拓展国际市场,技术输出已成为中国金融科技出海的典范 [4][6] - 微众科技向全球客户提供数字金融和数字基建解决方案,以提升当地金融数字化水平并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4] 行业活动背景 - 香港金融科技周xStartmeupHK创业节2025以策动金融科技新时代为主题,汇聚来自超过100个经济体的3.7万名与会者、800余名演讲嘉宾以及700多家参展机构 [3]
南中轴崛起新地标,丰台大红门数智产业大厦启动升级改造
新京报· 2025-08-19 14:24
项目概况 - 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数智产业大厦升级改造项目全面启动,总建筑面积91584.82平方米,预计2026年上半年建成 [1] - 项目聚焦南中轴"科技+文化"产业定位,引入数据类、设计类、研发类、应用类企业,打造元宇宙、通用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特色产业集群 [1] -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绿色节能改造工程、建筑结构工程、装修工程、消防工程等 [1] 绿色节能改造 - 项目实施高水平绿色节能化改造,突出可再生能源利用,包括铺设太阳能电池板、使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更换低耗能水源热泵等能源设备 [1] - 项目综合节能率将达到21.38% [1] 周边配套服务 - 项目有机串联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图书馆及合生广场,激发区域整体活力 [1] - 建设380个停车位向居民开放,解决周边停车难题 [1] - 同步打造共享会议室、公共食堂等高品质产业配套空间,服务办公人群 [1] 产业定位与发展 - 项目拟引入通用人工智能应用端成长好、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培育数字人、元旅游、数字艺术品、虚拟现实体验等创新业态 [2] - 与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联动,丰富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条,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向应用端转化 [2] - 项目将成为南中轴地区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优化的重要支点,为丰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
【深圳文博会】30家优秀文化苏企携千余“新”品组团吸睛
江南时报· 2025-05-23 10:29
展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共设8大展馆、16万平方米展览空间,展出文化产品超12万件 [1] - 全国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参展,海外参展商达305家,现场展示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 [1] - 江苏馆设2个展区共855平方米,53家企业参展,展示文化科技新服务、文化消费新场景、文化传承新生态三大板块 [1][3] 文化传承创新 - 连云港穿戴甲产业融合非遗元素,1-4月销售额达50亿元(同比+91%),出口占比40% [4] - 宜兴卓易文化首创紫砂艺术品数字身份认证体系,"紫砂·易"平台交易额近2亿元,可交易版权超2万个 [5] - 江苏华艺集团研发全球首条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6倍,2024年在南通投产 [6] - 苏绣产业吸引近万名从业者,85后绣郎付健开创刚柔并济新风格 [5]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 - 江苏博人研发"骑行时空乘骑"娱乐机器人设备,结合VR实现沉浸式体验 [8] -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库》已出版约1600册,建成在线数据库 [10] - 南京洛普自主研发4K全透声LED电影屏,全球落地速度达每月1块 [12] - 海菲曼耳机自主研发喜马拉雅DAC芯片打破国际垄断,产品进入全球市场 [12] 文旅消费新场景 - 淮安清江浦区因热播剧《北上》日均客流量实现翻倍增长 [8] - 宜兴窑湖小镇借春晚分会场效应旅游热度飙升,设计"云上小火车"打卡点 [9] - 若来(Rolife)国风盲盒在Z世代中形成收藏热潮,卡皮巴拉IP文创承载青年情绪价值 [9] 数字文化成果 - 新华报业"交汇点大平台"构建交互式文化数字产品集群 [10] - 《盛世大明》VR项目1:1复原明初南京都城,预计7月在明孝陵首发 [11] - 印象乾图AI数字人具备考古知识解读与情绪感知能力,可生成数字艺术品 [8]
法律如何守护“人格化”的数字遗产
中国青年报· 2025-05-04 09:21
文章核心观点 当下年轻人重视虚拟财产,数字遗产兼具财产性和人格性,需加强法律与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技术 + 制度”双重防护网保护数字遗产 [1] 分组1:年轻人对数字遗产的重视情况 - 当下年轻人关心虚拟财产,18 - 30 岁年轻人立遗嘱人数较 5 年前增长 300%,21.5%的 90 后和 19.7%的 00 后将虚拟财产写入遗嘱,远超 80 后群体的 12.7% [1] 分组2:数字遗产的特征 - 数字遗产是包含人类知识和活动成果以二进制形式描述信息的权益,兼具财产性与人格性 [2] - 财产性数字遗产包括虚拟货币、游戏装备、数字艺术品等有经济价值的数字资产 [2] - 人格性数字遗产涵盖社交账号、聊天记录、个人博客等承载个人隐私与情感记忆的信息 [2] 分组3:保护数字遗产需兼顾的权益 - 法律应明确数字遗产财产权归属,让用户可通过遗嘱或法定继承转移权利给继承人,保障继承人权益 [3] - 要严格限制对数字遗产中人格利益的利用和披露,防止数字身份滥用,保障用户个人尊严和名誉 [3] - 可借鉴欧盟《数字化单一市场版权指令》经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数字遗产法律制度 [3] 分组4:完善立法体系的措施 - 民法典未明确将数字遗产纳入遗产范围,处理相关案件缺乏法律依据,需推进立法完善 [4] - 制定专门法律明确数字遗产定义、范围、继承规则及平台责任等核心内容,明确各方权责边界 [4] - 完善监管机制,利用区块链技术建全国性数字遗产数据库,设立跨部门协调机构应对复杂问题 [4] - 加强对数字遗产交易平台监管,规范交易行为,防止欺诈和非法交易 [4] - 在保护原创者权益基础上,允许非商业用途合理使用数字遗产,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共享 [4] 分组5:技术赋能数字遗产保护 - 区块链技术可为数字遗产保护提供支撑,确保不可篡改性和永久存续性,实现透明管理和有效追溯 [5] - 引入数字身份认证系统可保障数字遗产合法继承,未来可拓展其应用范围并与法律制度结合 [5] - 要加强法律与技术深度融合,发挥法律主导作用,利用数字技术支撑法律实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