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权威数读丨前三季度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长7.9%
新华社· 2025-10-30 20:11
国家统计局30日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文化服务业 拉动作用明显,文化新业态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文化企业利润总额稳步增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 新进展。 权威数读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 保持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009589位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7。9% 文化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 74206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01.5% 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新闻信息服务 营业收入增速 14.0%。13.2% 和 11.6% 权威数读 文化服务业拉动作用明显 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 60626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00.9% 拉动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6.3个百令县 权威数读 文化新业态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文化新业态行业 拉动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 5.9个百令 & 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 16个 行业小类 实现营业收入 48860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14.0% 策划:令伟家 统筹:曹建礼 文案/制作:孙尉轩 ...
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较快增长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智通财经网· 2025-10-30 12:11
智通财经APP获悉,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潘旭华解读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 业企业数据。解读称,前三季度,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健全文化 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持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落地, 文化企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原文如下: 前三季度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较快增长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以下简称"文 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95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增速快于上半年0.5个百分点。其中,文化 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742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增速快于上半年1.5个百分点。内容创作生 产、创意设计服务、新闻信息服务等3个行业大类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14.0%、13.2% 和11.6%。 文化服务业拉动作用明显。前三季度,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06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 增速快于上半年1.2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比重为55.3%,比上年同 期提高1. ...
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较快增长
央视网· 2025-10-30 09:52
文化服务业拉动作用明显。前三季度,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06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 增速快于上半年1.2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比重为55.3%,比上年同 期提高1.9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企业对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9.7%,拉动规模以 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6.3个百分点。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0766亿元和 18197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3%和5.5%。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以下简 称"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95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增速快于上半年0.5个百分点。其 中,文化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742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增速快于上半年1.5个百分点。内 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新闻信息服务等3个行业大类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 14.0%、13.2%和11.6%。 央视网消息: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潘旭华解读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 数据。 前三季度,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 ...
迈向“十五五”的文化图景 | 有声有色讲好文化里的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 2025-10-24 14:01
公司运营与表现 -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全景式沉浸戏剧主题公园于2021年6月开业,4年多来累计接待游客约5000万人次 [1] - 园区占地100亩,拥有21个大小不一的剧场,近千名演员,剧目总时长800分钟,包含三大主剧和18个小剧 [1] - 园区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通过逼真实景和动态舞台打造沉浸式体验 [1] - 在近期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总观剧人次达到105万 [2] - 剧场所在的郑州市中牟新区在同期接待游客超过306万人次,创下假期旅游人数新高 [2] 技术与创新应用 - 公司应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及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打破演员、观众和舞台界限以增强沉浸感 [2] - 公司将数字技术作为展示河南文化的重要手段,积极运用数字技术营造精美场景 [2] - 公司展望未来将进一步加大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力度,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 [3] 行业宏观数据与趋势 - 2024年,中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37.7% [5] - 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达到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 [5] - 2024年,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文化新业态行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5.9万亿元,占整个文化产业比重超过40% [5] - 2024年,各地共举办相关文化惠民活动21万场次,发放消费券等惠民补贴23亿元,带动消费超过1400亿元 [5] - 展望未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将进一步激发行业增长活力 [6] 政策与外部支持 - 当地政府部门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例如中牟新区出台政策支持景区数字化升级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 - 政府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引导科技企业与景区合作,推动沉浸式技术应用 [2]
深圳推动深港两地文化产业重点领域提质增效
中国发展网· 2025-10-14 01:21
政策概述 - 政策自10月9日起实施,围绕税收、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等17个领域推出系统性支持政策,旨在丰富高质量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推动深港文化交流合作 [1] 税收与消费支持 - 符合条件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 - 对在前海工作的香港居民,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香港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 [2] - 对境外高端及紧缺人才,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给予补贴,且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2] - 对举办文旅促消费活动的A级景区、酒店、实体书店等机构给予每年最高100万元支持 [2] - 每年安排最高500万元用于发放消费券等促销措施 [2] 影视与动漫游戏产业扶持 - 对符合条件的深港合作电影、电视剧项目出品方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支持,取景地在前海的作品每部可叠加奖励50万元 [3] - 对开展影视作品后期制作服务的企业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支持 [3] - 对在前海举办主题动漫、游戏展览活动的机构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补贴 [3] - 对游戏技术研发和内容原创企业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支持 [3] - 为原创游戏企业提供出版服务的出版企业可获得每年最高100万元支持 [3] 文化IP开发与转化 - 支持企业孵化、落地特色IP项目,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 [3] - 鼓励优质IP项目在前海转化,对符合条件的机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3] - 对投资建设IP文旅街区、体验馆、主题公园等设施的机构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支持 [3] 文化出海与深港联动 - 对出海游戏企业、广告企业、微短剧企业分别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支持 [4] - 支持在前海建设文化出海服务平台,提供境外市场研究、法律咨询、版权交易等服务 [4] - 支持香港演艺团体在前海演出,对符合条件的团体给予每年最高200万元奖励 [4] - 对为香港演艺团体提供场地支持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奖励 [4] - 对拓展演艺新空间、发展新型演出项目的商业载体给予每年最高100万元奖励 [4] 旅游产业激励 - 对在前海实际经营的港澳旅行社给予一次性15万元奖励 [5] - 对开发深港精品旅游路线的旅行社给予每年最高150万元奖励 [5] - 对组织境外旅游团来深圳旅游的旅行社给予每年最高50万元奖励 [5] - 对打造入境游产品的线上旅游平台给予每年最高50万元奖励 [5] - 对进行境外旅游推广的机构给予每年最高5万元支持 [5]
总资产达34.4万亿元!“十四五”文化产业成绩单发布
第一财经· 2025-09-29 15:55
近年来,积极推进新技术应用,传统文化业态转型升级,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数字文化精品持续涌现,优秀 的文创作品产品爆款不断。2024年,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文化新业态行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5.9万亿元,占整 个文化产业比重超过40%,比2020年增长88%,平均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7%左右,对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 的带动作用。 孙业礼介绍,"十四五"期间,持续开展了系列消费促进和惠民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各地共举办相关惠 民活动21万场次,发放消费券等惠民补贴23亿元,带动消费超1400亿元。文旅消费的综合带动作用凸显,演艺经 济、夜间经济、票根经济等十分活跃,有效延展消费链条,满足人们个性化、情感化、体验化消费需求。 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以及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务院新闻办9月29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成就。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表示,"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结 ...
北京朝阳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朝阳涌新“潮”
人民日报· 2025-09-28 08:29
核心观点 - 北京朝阳区通过科技赋能和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 打造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地标 [1][2][3]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 - 朝阳区设立每年1.5亿元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支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2] - 培育形成5家百亿元园区 50余家文化科技园区 36家市级园区 [2] - 应用AI配音译制系统等数字技术加速文化产业数字化创新 [2] 新型文化消费业态 - 泡泡玛特城市乐园通过IP魅力和沉浸式体验成为消费新地标 [1] - 4.2万平方米电竞主题综合场馆"微博IN"预计年举办数百场赛事活动 已吸引近10万粉丝打卡 [2] - 潮玩产业形成完整生态链 从产品设计到市场推广要素齐全 [3] 文商旅体融合成效 - 2025年上半年举办41场大型演唱会 吸引170万人次观众 带动超75亿元综合消费 [4] - 通过演唱会经济、赛事经济、潮玩经济等新业态持续注入市场活力 [3][4] -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和朝阳公园野唱会形成特色消费场景 提升区域吸引力 [3] 政策与产业支持 - 坚持"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战略方向 [1] - 推动"文旅+百业"深度融合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 [1][3] - 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票根联动机制有效拉动商圈客流和销售额增长 [4]
北京朝阳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朝阳涌新“潮”
人民日报· 2025-09-28 06:04
核心观点 - 北京朝阳区通过科技赋能和文化创新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 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1][2][3][4] 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 朝阳区设立每年1.5亿元文化产业引导资金 加大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支持力度 [2] -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培育形成5家百亿元园区 50余家文化科技园区 36家市级园区 [2] - 坚持"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战略 推动"文旅+百业"深度融合 [1] 科技赋能新业态 - 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开发电影AI配音译制系统 通过声音克隆技术实现拟人化配音 [2] - 人工智能 区块链 虚拟现实 5G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 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步伐 [2] - 微博IN电竞主题综合场馆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 预计每年举办数百场大型赛事及IP活动 [2] 文化消费新场景 - 泡泡玛特城市乐园通过IP沉浸式体验吸引大量游客 成为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地标 [1] -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形成日夜连续消费场景 朝阳公园野唱会打造开放式音乐互动空间 [3] - 2025年上半年举办41场大型演唱会 吸引170万人次观众 带动综合消费超75亿元 [4] 特色产业生态 - 潮玩产业形成完整生态链 从产品设计到市场推广具备齐全要素支撑 [3] - 微博IN电竞场馆整合二次元 潮玩 生活方式业态 已吸引近10万粉丝打卡 [2] - 国际电影节期间数百商户参与票根联动机制 有效拉动商圈客流及销售额增长 [4] 新型消费模式 - 培育演唱会经济 赛事经济 潮玩经济 票根经济等新业态 持续为市场注入活力 [3] - 通过系列特色活动打造多元融合文商旅体消费场景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 [3]
服贸会东城展区全景呈现中轴万象
新京报· 2025-09-10 18:39
9月10日至14日2025年服贸会期间,首钢园9号馆举办文旅服务专题展。东城展区以"古都新韵 中轴万 象"为主题,以"仰首见星河·俯身入烟火"为叙事脉络,以北京中轴线为设计灵魂,串联前门、隆福寺、 王府井(600859)三大顶流商圈场景,全景呈现东城区践行"崇文争先"理念,推动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 载区建设,以及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探索和最新成果。 ...
姚高员专题调研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
杭州日报· 2025-08-28 10:19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 坚持文化+改革创新理念 发展文化贸易 培育文化品牌 推动文化新三样出海[1] - 依托新型传播平台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群 推动多元融合业态发展[2] - 健全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文化产业各类企业梯度培育[3] 企业业务布局 - 杭州容量互娱文化传媒专注优质微短剧挖掘制作 研发设立面向海外的微短剧应用程序 覆盖欧美东南亚日韩等多个海外市场[1] - 咪咕数字传媒构建网文+短剧融合阅读平台 与国内外20多家平台机构达成内容出海合作 出口优秀作品超3000部[1] - 杭州玩心不止网络科技打造游戏创意策划开发制作发行运营产业投资品牌出海一站式孵化载体 出海游戏产品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3] 市场拓展成果 - 网文网剧网游文化新三样出海带动文化及相关产业快速增长 实现从创意策划到制作播出全链路发展[2] - 企业通过内容平台渠道发行等环节协同发力 面向海外市场推出现象级文化精品力作[3] 产品开发方向 - 将中华文化瑰宝与全球视野相结合 以更丰富题材更优美叙事更精良制作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2] - 在内容制作中植入更多杭州元素 以文化产品传播力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2] - 创造出既有中国味又有国际范的优秀作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