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冠果

搜索文档
新华视点丨逐梦沃野 共探富民密码
新华社· 2025-07-04 15:14
乡村振兴致富路径 - 辽宁省海城市南台镇种植大户闫大雷采用水飞蓟与黄豆轮作模式,提升土地利用率,合作社种植面积达2.2万亩,水飞蓟素年产量占全球90%以上[2] - 盘锦东北新发地农产品供应链中心二期项目总投资11亿元,规划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定位为现代化果品交易中心,配套精深加工和智慧管理设施[3] - 云南省晋宁区张良花卉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玫瑰鲜切花种植面积超2000亩,2024年产销6000万枝,销售收入8000万元[4] - 宁夏泾源县肉牛养殖户达6800余户,占农村常住户30%,预计2025年肉牛饲养量12万头,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5] - 河北邱县发展文冠果种植4600余亩,推出深加工产品如文冠果茶和文冠果油[7] 农业技术创新 - 闫大雷合作社实现水飞蓟与黄豆轮作,同一地块一年两收[2] - 张良花卉合作社推广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建设60亩高标准绿色基地,投资1800万元[4] 产业带动效应 - 盘锦市农业农村局搭建对接平台,促进企业与农户、批发商共同发展[3] - 张良合作社培养200多名技术能手,社员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和分红实现多渠道增收[4] - 邱县采用"公司+基地+种植大户+农户"模式发展文冠果产业[7]
新疆且末治沙:实现“绿进沙退” 迈向“人沙和谐”
中国新闻网· 2025-06-24 15:43
治沙成效 - 新疆且末县通过建设长达23公里的防风固沙"锁边林",成功将流动沙丘步步逼退,形成由胡杨、红柳、梭梭、沙拐枣组成的生态防线[1] - 治沙工程使区域内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数大幅下降,年平均降雨量明显增加,小气候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5] - 且末县从"沙进人退"转变为"绿进沙退",并逐步迈向"人沙和谐"阶段,获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等称号[5] 治沙历程 - 且末县1998年建立全疆首个县级防风治沙站,初期采用人工挑水、草方格等传统方法,后期引入机械化管道和节水滴灌设施提升效率[3] - 27年间全县累计上百万人次参与植树造林,治沙从专业团队拓展为全民生态工程[4] - 首批栽种的胡杨树苗从拇指粗细成长为参天大树,防风林带南北延伸23公里,东西宽度达1-7公里[5][3] 治沙模式创新 - 采用"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思路,通过用水指标、林木产权、国家补助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5] - 在林间种植肉苁蓉、文冠果、蛋白桑等沙生经济作物,形成完整产销链,年产值持续增长[5] - 依托且末国家沙漠公园发展沙漠观光旅游,探索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新路径[5]
绿满陇原
新华网· 2025-06-09 18:01
生态建设成果 - 甘肃省"三北"工程前五期工程完成绿化面积6790万亩 [2] - 2021-2023年新增绿化面积3166万亩 [3] - 森林覆盖率从1977年不足4%提升至9.17% [3] 重点区域治理 - 民勤县建成380公里长、210余万亩的防护林带 [5] - 民勤县完成人工造林261万亩、工程固沙130万亩、封育植被325万亩 [5] - 河西走廊地区87.9%风沙线建成阻沙带,67.5%重点风沙口完成治理 [7] 黄河生态保护 - 景泰县完成人工造林13万亩、退化林修复6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 [10] - 白银市发展经济林159.57万亩,年产值35.8亿元 [10] - 黄河"几字弯"区域完成造林340多万亩 [11] 协同治理机制 - 天水市规划建设4个万亩造林基地,总面积8万亩 [13] - 甘肃省70个县区纳入"三北"工程,总面积36.14万平方公里 [14] - 2025年计划建设任务955.56万亩,中央投资39.35亿元 [15] 跨区域合作 - 庆阳市与陕宁蒙4地市建立跨省合作协议 [14] - 华池县、环县与陕西吴起县开展联防联治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