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产品

搜索文档
我省入境游市场增长态势强劲
辽宁日报· 2025-07-23 08:58
入境游市场增长 - 2025年1月至6月入境游客人次同比增长44 72% 入境游消费金额同比增长47 03% [1] - 力争年内实现接待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 [3] 客源地分布 - 前十大客源国家和地区中 韩国以24 12%的人次占比位居首位 日本以14 67%的人次占比位居第二 两国合计占比近40% [1] - 中国香港 美国和中国台湾分别位列第三至第五位 人次占比分别为9 9% 8 79%和7 55% [1] -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前十大客源国家和地区中人次占比分别为4 96%和4 93% [1] 游客行为特征 - 停留时间在4天及以上的游客占比近50% 比去年有所提升 [2] - 35岁至49岁游客占比最高 为29 51% 50岁以下游客占比近60% [3] 旅游产品优化 -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整合自然资源 推出红山文化 长城文化等文化旅游产品 [3] - 加快开发徒步 登山 露营 观鸟 滑雪等生态旅游产品 [3] 服务水平提升 - 优化签证申请流程 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等口岸实施便利通关服务 [3] - 布设外卡POS机和外币兑换点 设立"一站式"入境旅游咨询点 增设多语种标识 [3] 国际市场营销 - 深耕东北亚等重点客源市场 积极培育新兴国际客源市场 [3] - 上半年面向韩国 马来西亚等国家开展文体旅商宣传推介活动 [3]
阿尔山“清凉经济”吸引中外游客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13:53
气候资源与旅游吸引力 - 阿尔山夏季平均气温22℃,绿色植被覆盖率95%,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9%,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 [1] - 2024年阿尔山温泉度假指数达15493点,较2023年增长720%,较2020年增长5493% [1] - 兴安盟气象局评估显示阿尔山夏季舒适天数超90天,属优质避暑带 [1] 生态旅游产品与游客体验 - 提供多元化生态旅游产品,包括鹿角湾营地星空观赏、哈拉哈河漂流、白狼镇非遗手作体验 [2] - 森林覆盖形成天然温湿度调节系统,晴天蓝天白云,雨天云雾缭绕 [3] - 留学生反馈负氧离子含量高,体验包含温泉疗愈、骑马追落日、篝火观星等特色活动 [3] 旅游经济数据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1351万人次,同比增长116%,实现旅游收入2687亿元,同比增长1847% [2] - 气象数据驱动的旅游线路带动200余家民宿及农家乐形成集群效应,民宿入住需提前预订且长住客增多 [3] -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16条避暑路线中,阿尔山所在的"草原天路·北疆穿行"路线入选国家级推荐 [3]
从砍树卖钱到育林挣钱,吉林省探索“生态+”致富路
中国环境报· 2025-06-11 07:35
吉林省生态经济发展 - 吉林省通过"生态+"创新实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形成保护与发展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 [1][2] -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地表水国考断面Ⅲ类及以上水体比率达89% 生态质量指数(EQI)为67.30 [2] - 全方位畅通"两山"转化渠道 推动生态与农业/文旅/工业/体育深度融合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3] 人参及林下经济产业 - 抚松县人参产业实现品牌化发展 种植加工规范化使"园参"品质提升/农残降低 销售价格显著提高 [1] - 通化县红松产业进入盛果期 预计年产松子超100万斤 销售额超千万元 林药间作面积达2000亩 参籽单价约130元/斤 [4] - 抚松县作为长白山林下参核心产区 培育壮大医药健康/绿色食品产业 加快生态产业化进程 [4] 森林生态经济体系 - 通化市通过森林生态系统修复 带动林下经济/红松产业 实现从"砍树卖钱"到"育林挣钱"的转型 [4] - 全省发展森林康养/栖息/旅游等新业态 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 [5] - 长白山区域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 野生东北虎重现 中华秋沙鸭种群扩大 珍稀植物群落加速恢复 [7] 生态文旅产业升级 - 长白山年接待游客341万人次 打造四季全系列生态旅游产品 包括山/水/林/泽/雪等主题 [6][7] - 旅游产品深度融入"天人合一"生态文化 从观光游览升级为文化体验型消费 [7] - 生态保护成效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重释放 [7][8]
长三角一体化下生态资源跨区共享难题怎么解决?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13:36
长三角生态资源跨区域共享现状 - 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前三轮试点中安徽年均获得补偿仅两亿元,绩溪县财政配套资金投入9亿余元而获得补偿金仅5.4亿元,补偿金额与实际治理投入差距显著 [1] -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限值标准不统一,上海、江苏、浙江分别为50mg/m³、80mg/m³、60mg/m³,导致企业跨区域迁移面临重复改造难题 [1] - 长三角部分地级市存在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不当问题,与生态环境部2024年要求省级统筹的规定存在冲突 [1] 生态补偿机制现存问题 - 当前补偿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新安江第四轮试点产业协作项目落地率仅30%,跨省人才交流规模不足百人 [2] - 长三角GEP核算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023年示范区GEP核算覆盖面积不足50%,生态资源资本化进程受阻 [2] - 长三角"智慧大脑"虽实现242项数据共享,但跨部门生态环境、水利、农业数据融合度不足30% [2] 生态协同发展建议 - 提议设立长三角生态环境委员会,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并每年召开联席会议解决跨界纠纷 [3] - 建议按GDP占比和生态受益度确定三省一市出资比例,引入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工具,设立"长三角生态人才专项基金"资助技术人才跨区域交流 [3] - 规划建设生态产业走廊,在皖江城市带、杭州湾新区布局新能源产业集群,培育百亿级生态产业园区 [3] - 推进杭黄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整合黄山、千岛湖资源开发跨区域旅游产品 [3]
当年轻人爱上“追鸟”
新华网· 2025-05-15 12:17
观鸟活动在年轻群体中的流行 - 观鸟活动正在年轻群体中迅速走红,成为一种新型"追星"活动,社交媒体上关于珍稀鸟类的讨论热度高 [1] - 抖音"观鸟"话题播放量超7亿次,小红书"观鸟"话题浏览量超4.4亿次,讨论超396万次 [3] - 小红书数据显示过去一个月"观鸟"搜索量同比增长19倍,近一年相关笔记发布量是过去十年总和的1.2倍 [3] - 观鸟内容创作者年龄从35岁左右下降到25岁左右,年轻人成为主要创作者 [3] 观鸟活动的特点和吸引力 - 观鸟是一种沉浸式自然体验,可以在鸟鸣与晨光中找到内心平静 [8] - 活动具备低门槛与高趣味性,无需专业设备,普通相机或望远镜即可参与 [8] - 乐趣在于探索过程,在条件莫测的环境中快速寻找和发现目标带来挑战和收获 [8] - 亲近自然与放松身心是促使年轻人观鸟的核心动力 [10] 观鸟活动的社交属性 - 观鸟成为年轻人拓展朋友圈的新媒介,基于共同兴趣的互动让观鸟成为连接友谊的新纽带 [10] - 年轻人看重观鸟的"社交属性",为共同爱好的年轻人提供轻松的社交场景 [11] - 社交媒体上分享观鸟经历与有趣的鸟类行为,形成互联网上的小团体 [11] 观鸟活动的经济效应 - 我国现有鸟类1500余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候鸟超过800种 [16] - 截至2023年末,我国内地以鸟类观察为主的爱好者约有34万人,且多以中青年为主 [16] - "观鸟热"展现出成为大众消费新增长点的巨大潜力,带火吃住行等消费 [16] - 观鸟目的地服务于观鸟者的各类食宿、向导、文创等产业首先受益 [16] - 江苏盐城以勺嘴鹬为原型开发IP形象"盐小勺",围绕观鸟游策划多种生态旅游产品 [16] - 江西鄱阳湖国际观鸟季带动超200万人次观鸟,旅游综合收入超5亿元 [17] 观鸟活动的社会价值 - 年轻观鸟者增多意味着更多人关注鸟类生存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 [15] - 年轻人可以成为鸟类保护志愿者,参与监测、栖息地保护等活动 [15] - 观鸟文化在年轻人中传播将丰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15] - 年轻人创造独特的观鸟文化内容和形式,如线上观鸟记录、观鸟短视频等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