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导诊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医疗服务机器人行业需求规模、产业链、竞争格局分析及行业发展趋势研判:行业发展将会更加的迅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29 09:47
医疗服务机器人行业概述 - 医疗服务机器人是一种用于医疗场所的智能机器人,具备感觉系统、智能和模拟装置,可辅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仿真和操作 [1] - 行业分类包括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四大类,医疗服务机器人进一步分为消毒机器人、医院物流机器人和导诊机器人 [3] - 我国医疗服务机器人技术相对欧美落后,但正快速发展,2024年需求量达29.4万套,市场规模达202.4亿元,预计2025年需求量33.3万套,市场规模234.9亿元 [1][7] 医疗服务机器人市场数据 - 2024年市场均价6.89万元/套,预计2025年升至7.05万元/套,市场呈现"高端国产替代"和"低端普及化"双轨并行趋势 [9] - 2017-2024年需求量从3.3万套增长至29.4万套,市场规模从21.2亿元增长至202.4亿元,复合增长率显著 [7] - 老龄化推动需求增长,2024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3.1亿,65周岁及以上2.2亿,较2023年分别增加0.04亿和0.03亿 [13] 行业产业链分析 - 上游包括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控制器与芯片等硬件,以及操作系统、AI诊断模块等软件 [11] - 中游为研发生产与系统集成,下游应用于医疗机构、家庭与社区、防疫场景、医药物流等 [11] -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伤病员手术、救援、转运和康复 [11] 竞争格局与研发动态 - 国内主要研发机构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上海钛米机器人、科大讯飞、普渡科技等 [15] - 钛米机器人推出全国首款消毒器械注册证机器人,集成紫外线、超干雾化过氧化氢等多种消毒方式 [17] - 科大讯飞"晓医"导诊机器人通过国家医师执照考试,支持语音挂号、智能导诊等便捷服务 [17] - 海军总医院与北航研发的远程外科手术系统2002年成功完成脑肿瘤立体定向活检手术 [17] 技术发展趋势 - 关键技术涉及传感器技术、控制理论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是多技术融合的高精尖产品 [5]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高准确度、高可靠性、智能化、数字化、一体化,将充分释放人类双手 [19][20] - 手术机器人提高手术成功率,康复机器人服务伤员和老年人,救援机器人适应恶劣环境 [19] 校企合作案例 - 天智航与清华大学、北航合作开发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10年获医疗机器人产品注册证 [18] - 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研制微创腹腔外科手术机器人,突破三维腹腔镜与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18] - 柏惠维康与北航合作神经外科导航定位机器人,定位精度达1mm [18] - 思哲睿与哈工大合作研发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提供胸腹腔外科手术解决方案 [18]
数智赋能 南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创新应用
环球网资讯· 2025-05-10 00:18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高质量发展项目启动 - 南宁市正式启动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高质量发展项目 旨在推动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 提升民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1][3] - 项目在数字南宁建设引领下 通过深度整合AI技术 加速构建"AI+医疗"创新生态体系 [3] 医疗机构AI应用实践 -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构建"AI场景牵引+临床驱动+技术融合"推进机制 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 已完成六大场景系统建设与落地应用 [3] - 该院与华为 润达医疗联合推进"AI医疗全场景应用" 构建覆盖诊疗全流程的智慧服务体系 [3] -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推出广西首个"数字人医生"服务 引入肺结节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通过AI精准分析肺部CT影像 [3] - 该院还发布AI智能导诊机 AI数字人随访系统等 优化服务场景 重塑患者体验 [3] - 南宁市第九人民医院引入AI系统赋能重大疾病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全流程 实现医院与基层卫生院双向协作 [4] - 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探索AI"筛诊治"技术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应用 [4] 行业协同发展 - 南宁市召开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研讨会 汇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数智企业等多方力量 共同探索智慧化解决方案 [5] - 南宁市卫健委表示AI创新应用是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 也是深化医改服务民生的"必答题" [5]
洞察无锡“AI+” | 创新“加速器”,是技术突破还是模式变革?
新华财经· 2025-05-01 22:24
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 无锡锚定建设"人工智能+"标杆城市目标 召开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探索构建覆盖技术研发、产业落地与生态支撑的全链条创新平台网络 [1] - 无锡从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到全国首个车联网先导区 拥有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和"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具备物联网与算力的协同优势 [1] 高校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 无锡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 江南大学成立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 并建设教育部人工智能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科技部中英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聚焦跨媒体感知计算、自主协同控制等前沿算法 [2] - 北京大学新信院-梁溪人工智能新技术联合实验室落地 引入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团队 开展多模态大模型研究 面向社会治理、政务服务等领域 [2] - 未来将推动在锡高校加强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 支持职业院校开设AI运维、算法训练等应用专业 协同推动基础理论、模型方法等研究 [3] 技术转化与应用场景 - 无锡市区两级联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设立清华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 聚焦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领域 启动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应用转化项目 [4] - 无锡经开区与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联合打造创新中心 "AI智能导诊"系统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上线 突破传统导诊模式 优化问诊流程 [4] - 未来将新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中心 打通技术开发到商业化推广链条 重构生产生活底层逻辑 [5] 公共资源整合与生态构建 - 无锡数据集团打造算力公共服务平台 整合雪浪算力中心、昇腾智算中心等资源 实现异地异构算力调度 [6] - 雪浪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行业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 为制造业提供标准化知识数据集和开发工具 降低中小企业技术门槛 [6] - 无锡大数据交易有限公司构建数据要素服务平台 优化模型训练数据供应链生态 促进数据交易高效发展 [6]
不惧高温高危,京研机器人在新疆油田“上岗”!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29 22:24
机器人应用与能源行业合作 - 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与昆仑数智联合推出新型防爆巡检机器人 已在油田投入使用 预计今年将有近百台机器人部署至多个油田 [1] - 新疆风城油田测试的机器人具备全自主巡检能力 可实时监测仪器仪表跑冒滴漏及有毒有害气体 大幅降低人工巡检风险并提升效率 [3] - 油田作业存在高温高危场景 需24小时监测 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且危险 机器人需求强烈 [3] 技术突破与智能化升级 - 传统机器人需预先编程并配备工程师跟随 无法实现减负增效 接入大模型技术后具备推理判断和决策能力 从"死读书"转向"学以致用" [3] - 大模型技术使机器人通过模拟数据训练获得实战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与油田专家共同构建隐患信息库 实现"举一反三"的故障处理能力 [4] - 新型机器人采用多方协作模式 底盘由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研制 机械臂来自遨博智能 算法由北京化工大学提供 [4] 行业合作与场景拓展 - 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与昆仑数智签署协议 重点攻关石油化工特种机器人技术 实现高危环境无人化作业与实时安全监测 [5] - 机器人应用场景从油田扩展至医疗和制造领域 智能导诊机器人已在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应用 并与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合作推进采供血智能化 [5] - 在制造业领域 为华通线缆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为金石钻探构建机器人上下料工作站 [5]
对话左医科技张超:智能医生不仅要能解决问题,更要打造主动式AI医疗应用
IPO早知道· 2025-04-10 11:01
行业前景与公司定位 - 2025年被视为中国人工智能应用爆发的关键年份,AI2.0与垂直行业结合是潜力巨大的方向[2] - 公司是知识图谱和医疗大模型协同驱动的医疗科技企业,深耕医疗行业8年[2] - 公司核心团队源自百度自然语言处理部,创始人张超为前百度NLP知识挖掘方向负责人[5] 产品与技术优势 - 2020年首次将Transformer技术应用于医患对话交互,打造国内唯一对标微软Nuance DAX的听译机器人[3] - 2023年5月率先发布医疗垂类大模型,落地四川省人民医院等百强医院[3] - 基于multi-agent技术打造AI医生,与多地卫健委签约升级为AI家医服务[3] - 公司产品线包括AI家庭医生、智能导诊等解决方案,覆盖200余家三甲医院(含40家Top100医院)[5] - 推出第三代智能医生产品,采用端到端训练集成思维链推理、工具调用和智能诊断[22] 商业化探索与挑战 - AI医疗商业化难点在于软件付费模式受限和临床风险管控[8] - To C产品复购率达30%,但低频特性限制商业模式可持续性[10] - B端收入是当前主要来源,服务200多家三甲医院并实现收支平衡[16] - C端业务规模较小,初期采用会员订阅模式,未来可能拓展健康商品撮合交易[16] 数据与行业壁垒 - 高质量临床数据稀缺,公司通过医院合作积累独特医患对话数据集[13] - 真实场景用户交互轮次达10轮以上,远高于行业平均2-3轮水平[17] - 与头部医院深度合作带来精准用户,如重庆儿童医院产品发布当天获数千真实用户[17] 差异化竞争策略 - 采用"机器服务患者+人工质检"模式,区别于同行"机器服务人+人服务患者"路径[21] - 聚焦特殊场景端到端训练,避免与大模型厂商在基础模型层面竞争[23] - 通过与医院合作建立信任,提供挂号对接和独家患教内容增强用户粘性[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