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康复设备

搜索文档
新成立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响应医工交叉大趋势
思宇MedTech· 2025-10-01 11:18
学院成立核心布局 -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技术学院于2025年9月29日正式揭牌成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常出任院长 [1] - 新学院通过整合校内及附属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眼视光学、病理技术等专业,形成统一学术共同体 [1] - 此举是学校在“双一流”建设战略下,将临床实力与前沿技术研发深度绑定的关键举措 [1] 驱动行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 趋势一:医学技术角色转变,从临床诊断的“辅助”环节升级为驱动精准医疗发展的核心力量,技术突破直接带来临床诊疗能力的飞跃 [4] - 趋势二:深度“医工交叉”成为创新必由之路,实体学院平台旨在破解“医不懂工,工不懂医”的瓶颈,催生高端医疗装备、AI辅助诊断、手术机器人等领域的原创突破 [5] - 趋势三:市场急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求人才既精通技术原理又理解临床需求,具备创新能力,而非简单设备操作员 [6] 战略合作与人才培养 - 学院成立仪式上,首都医科大学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践“医教研产”协同发展,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5] - 学院旨在构建系统化、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能驾驭并引领未来技术变革的新一代医学技术专家 [6] 学校资源与学科优势 - 学校是北京市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建的重点医科院校,全日制在校生逾1.6万人,其中研究生近八千人 [10] - 学校统筹21所直属附属医院,提供超过两万张床位,为医学技术人才培养和科研转化提供巨量病例和临床场景 [10] - 附属医院形成强大优势学科集群,包括宣武医院和天坛医院的神经科学、同仁医院的眼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安贞医院的心血管病、朝阳医院的呼吸病学、儿童医院的儿科学、口腔医院的口腔医学 [10] - 学校及附属医院系统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8个国家重点学科,9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11]
中国人寿助力脑机接口技术快速腾飞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19 17:23
政策支持与行业突破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1] - 脑机接口技术被应用于医疗、康复、护理等多个领域 通过"意念"控制外骨骼进行康复训练成为现实场景[3] - 2024年11月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成功实施柔性电极植入手术 电极厚度仅为头发丝十分之一 实现微创植入并采集深部脑区单细胞级别神经信号[1] 企业融资与资金支持 - 北京智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025年8月完成A轮融资 规模超3亿元 由国寿双碳基金参与投资 资金用于新一代侵入式柔性脑机接口研发及大规模临床试验[2] - 力之智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获得广发银行1.7亿元授信意向和2500万元贷款支持 用于脑机接口康复神经调控技术研究[4] - 广发银行2025年上半年科技信贷较年初增长7.7% 针对不同阶段科创企业开发特色金融产品[4] 投资布局与基金规模 - 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国寿投资公司截至2025年6月末支持科技自立自强领域累计投资规模超400亿元[2] - 国寿科创基金和国寿双碳基金累计投资项目超20个 涵盖新能源、先进制造、工业软件、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 其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超50%[2] - 国寿大健康基金总规模达500亿元 为国内首支保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截至2025年6月末已发起设立3期基金 累计投资项目超60个 科技型企业占比超70%[5][6] 技术成果与产业应用 - 智冉医疗开发的高通量柔性电极已实现临床级产品自主可控 构建从研发到规模化量产完整闭环[2] - 强脑科技在国寿大健康基金2021年B轮投资后成长为全球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军企业 三大产品线(智能假肢、智能康复及神经电子消费品)实现全球脑机接口领域十万台级量产[6] - 品驰医疗在2022-2023年获得国寿大健康基金、国寿科创基金和国寿双碳基金联合E轮投资 成为国内自主研发脑起搏器技术的创新企业[6]
打造全球领先运动医学创新高地 深圳市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概念验证中心揭牌
深圳商报· 2025-08-12 06:44
行业发展趋势 - 运动医学作为融合临床医学、生物力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科学,近年来在运动损伤修复、康复技术、智能穿戴设备等方面涌现大量创新成果 [1] - 行业普遍面临"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瓶颈,高校研发技术缺乏临床适用性验证导致转化率低,企业因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而望而却步 [1] 机构战略定位 - 深圳市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概念验证中心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局认定资助,北大深圳医院牵头,联合政府、企业、资本及科研机构共建 [1] - 中心旨在打通运动医学领域"科研-临床-产业"转化全链条,解决技术落地难、医企对接不畅等痛点 [1] - 核心任务是通过优化整合技术、人才、资本、场景等要素,打通运动医学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1] 业务功能架构 - 作为"创新试验场"推进技术验证与优化,为高校、科研机构的早期运动医学技术提供临床前验证平台 [2] - 作为"合作孵化器"促进医企协同创新,通过"医企联合实验室"模式匹配医疗机构需求与企业技术能力 [2] - 作为"资源链接器"推动资本与产业对接,引入投资资金和产业链资源加速成熟技术商业化落地 [2] 产业协同模式 - 打造"政府引导、医疗机构牵头、企业参与和资本助力"的协同发展模式 [2] - 通过"'政医企资'协同赋能"机制助力深圳打造全球领先的运动医学创新高地 [1][2]
常州举行产业链对接活动,发力机器人产业下半场——产城互动,共探智能蓝海
新华日报· 2025-05-17 07:23
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 发布《江苏省机器人减速器"智改数转网联"指南》提供技术路线图 [1] - 常州计划2026年实现年产机器人整机10万台、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3] - 21个重点项目签约总投资近60亿元 涵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维度 [8] 常州机器人产业基础 - 工业门类覆盖国家41个大类中的37个 拥有28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2] - 已形成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两大千亿级产业 [2] - 现有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 - 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 汇聚104家规上工业企业 [2] 产业链技术突破 - 安川机电伺服电机、纳博特斯克RV减速器占据全球市场高地 [4] - 节卡协作机器人实现0.1毫米精度 应用于"中国天眼"运维 [4] - 快克高精密锡焊机器人打破国外垄断 实现国产替代 [4] - 博睿康脑机接口技术实现"意念操控机械臂" [4] - 主导制定9项机器人国家标准 建成国内首个双认证测试实验室 [4] 应用场景拓展 - 微亿智造AI视觉质检系统提升工业品控效率 [4] - 邦邦智能外骨骼机器人助力残障人士康复 [4] - 万全重工耐高温救援机器人应用于抢险场景 [8] - 格力博实时动态定位系统优化庭院管理方案 [9] - 朗合医疗机器人实现高精度手术操作 [8] 产业生态建设 - 启动具身智能机器人科创中心 强化政策扶持与技术创新 [5] - 节卡机器人11年成长为全球协作机器人领军企业 [9] - 常州构建"全链生态" 从核心部件到整机集成形成完整产业链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