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光二号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产业叙事:海光信息
新财富· 2025-06-16 19:05
国产芯片突围战略 - 2013年"棱镜门"事件后,国产替代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光信息以市场化路径突破X86生态封锁,当时中国每年进口芯片超2000亿美元,国产CPU性能落后国际巨头两代以上[1] - 2016年与AMD合作采用"双合资公司"架构,海光集成持股70%专注国产芯片设计,海光微电子持股49%持有核心IP规避美国管制,获得X86架构永久授权及Zen微架构技术支持[3] - 通过"架构微调+工艺升级+功能扩展"渐进式创新积累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体系以中科院技术骨干为核心,采用"导师制+项目制"培养数百人全流程队伍[3] 技术迭代与市场突破 - 2018年首代海光一号14nm CPU量产,性能对标2012年Intel E5系列,首年即规模化商用金融、通信等领域[4] - 2020年海光二号性能接近Intel至强铂金系列,2022年海光三号32核64线程性能提升45%,2023年海光四号发布,每代性能提升30%以上[5] - 2016年中国X86服务器市场规模500亿元,2020年党政机关采购国产化率从0%跃升至35%,拉动配套产业增长近100亿元[5] 算力革命与第二战场 - 2018年启动DCU研发,基于ROCm生态兼容国际主流AI框架,2021年深算一号商业化,2023年深算二号FP16性能达50TFLOPS,2025年深算三号流片[8][9] - CPU产品在金融领域市场份额达58%,通信领域超60%,与浪潮、中科曙光等构建从芯片到整机的国产化链条[10] 资本运作与生态建设 - 2022年科创板上市募资108亿元,首日市值1400亿元创半导体领域最大规模IPO,资金投向AI算力与先进制程研发[12] - 光合组织覆盖5000家成员,提供3000余项技术接口使适配周期缩短50%,2024年营收及净利润同比增长超50%[17][18] - 2025年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实现"芯片到系统垂直一体化",增强政务、通信等关键领域规模化落地能力[19] 技术范式与行业影响 - C86架构通过微架构优化和CSCA安全计算架构实现每代性能提升30%以上,集成11项安全技术达国内最高标准[16] - 公司实践验证"架构兼容性决定生态广度,安全创新性决定产业深度"的发展规律,推动行业从"可用到好用"转型[16][18]
A股,重磅突发!
券商中国· 2025-05-25 20:47
合并事件概述 - 中科曙光与海光信息筹划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 海光信息将向中科曙光全体A股股东发行股票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 同时募集配套资金 停牌不超过10个交易日 [1][2][3] - 两家公司均属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旗下 曙光控股海光信息 实际控制人为同一主体 合并涉及科创板与主板重组 样本意义重大 [1][5][6] 合并动因与战略意义 - 产业协同:合并将整合海光信息的CPU/DCU芯片设计(如海光二号、深算一号)与中科曙光的服务器、云计算硬件 形成"芯片-硬件-软件"全产业链闭环 提升高性能计算、AI及云计算领域竞争力 [5][6] - 政策契合:符合国家"强链补链延链"战略 推动国产化替代与信息技术自主可控 可能获得政策支持 合并正值《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最后一年 国企改革内在驱动力强化 [1][5][6] 行业背景与趋势 - 近期重组案例频发: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等大型企业合并 证监会5月16日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政策窗口期推动资产整合 [1][6] - 国产算力生态发展:华创证券指出合并可实现国产算力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闭环" 技术深度适配或提升整机毛利率 建议关注海光系、华为系及自主技术派三大主线 [6][7] 公司关联与架构 - 股权关系:中科曙光通过北京中科算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控股海光信息 两者均为中科院计算所核心资产 合并后体量扩大 研发与市场能力有望增强 [1][5] - 流程进展:已签署《吸收合并意向协议》 需双方董事会、股东会审议及监管批准 正式交易文件尚未落地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