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深海一号能源站
icon
搜索文档
谁在守护中国的能源咽喉
观察者网· 2025-06-26 22:58
中国海油"深海一号"项目投产 - "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中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探明天然气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2025年全面投产后年产气量达45亿立方米,相当于海南省2023年天然气消耗量的1.67倍 [2][4][14] - 项目采用"深浅结合"开发模式,构建地理跨度超170公里、水深跨度超1500米的超大规模生产设施集群,部署12口深水气井,新增1座导管架平台、1套水下生产系统、5条海底管道和4条脐带缆 [12][13] - 二期工程攻克7项世界首创技术,包括全球首套千米级深水自动发球管汇,以及脐带缆光连接器、海洋平台透平发电机等国产化装备 [13] 深海油气开发技术突破 - "深海一号"能源站是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总重量超5万吨,最大排水量11万吨,高度约120米,采用3项世界首创技术和13项国内首创技术 [10] - 项目填补中国在超深水油气开发领域多项技术空白,形成完整深水钻完井、勘探开发和运维技术体系,关键设备自主化率从33%提升至80% [10][15] - 开发团队攻克深水高温高压钻完井技术、1500米级水深聚酯缆锚泊系统等世界级难题,地层温度达138摄氏度,压力超69兆帕 [9][10][15] 南海能源资源潜力 - 南海蕴藏约190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和110亿桶石油已探明储量,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40%,未探明资源潜力巨大 [4] - 预计到2025年,南海莺歌海、琼东南、珠江口三盆地天然气探明储量将达1万亿立方米,推动建设"南海万亿大气区" [15] - 中国2023年石油消费量7.56亿吨,天然气消费量3900亿立方米,约70%石油和40%天然气依赖进口 [4] 能源安全战略意义 - "深海一号"年供气量可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四分之一民生用气需求,通过香港、三亚、珠海等陆岸终端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 [15] - 项目带动周边气田开发形成气田群,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天然气管网,助力能源结构转型和"双碳"目标 [15] - 中国75%石油进口依赖马六甲海峡,"深海一号"等技术突破有助于摆脱"能源咽喉"战略瓶颈 [4] 产业链与经济效益 - 项目推动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升级,打造以"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01""海洋石油720"为核心的"深水舰队" [15][16] - 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推动海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海洋强国战略注入新动能 [16] - 一期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凝析油超100万立方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主力气田 [12]
“能源届奥林匹克”正式开幕,中国能源巨头亮出“国之重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0 17:33
大会概况 - 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WGC2025)首次在中国北京举办,由国际燃气联盟(IGU)主办,展览面积达5万平方米(历史之最),吸引70国3000余名代表及300家企业参展[1] - 国际发言嘉宾占比70%,全球顶级能源企业悉数参展,包括埃克森美孚、壳牌、道达尔等国际巨头及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国能源央企[1][4] - 大会设置80余场论坛,涵盖金融、数字化等特色活动,通过"燃空间"打卡点展示柔性软屏技术与生态融合理念[1][3] 行业意义 - 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第一大进口国,通过大会实现三大目标:展示发展成果、深化国际交流、推动合作共赢[3] - IGU成员数量最多的中国可深度参与组织治理提升话语权,转化前沿技术赋能产业,拓展国际合作网络[3] - 国家管网集团推动"X+1+X"市场体系,通过智能交易平台使管网用户达1300家(增长55%),托运商增至882家,中小托运商服务量增长近十倍[7][9] 技术创新 - "深海一号"大气田采用16项首创技术,储油能力2万立方米,总投资230亿元,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二期工程钻井深度达6万米[9][10][11] - 中国石化百万吨级CCUS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通过109公里管道实现碳驱油增产,掌握页岩气勘探六大核心技术[14][15] - 国家管网智能客服系统支持双通道交互,一次入网量从1570亿立方米增至2400亿立方米,年节约社会用能成本120亿元[7][9] 市场发展 - 全国天然气产量五年增长42%,表观消费量突破4200亿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持续提升[9] - 管网公平开放政策推动煤层气产量倍增,非常规气与海气大幅上产,支撑国内能源结构优化[9] - 展览中国际企业面积占比超50%,覆盖能源、高端制造、工程咨询等领域,体现全球化合作趋势[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