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灵犀系列
icon
搜索文档
“具身智能第一股”之争,催生资本新玩法
财富FORTUNE· 2025-07-10 20:27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重要载体,正迎来全球性的研发与产业化热 潮,被视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 在上纬新材这一突如其来的公告揭示智元"不走寻常路"的一面时,具 身智能领域另一家明星企业宇树科技正快速推进科创板IPO。其创始人王兴兴与智元的稚晖君,两位90 后领军人物或许是在争夺"具身智能第一股",这也是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在技术落地与资本创新的双重赛 道竞逐的缩影。 资本对具身智能赛道热情之高涨,在智元的融资历程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截至目前,智元已完成不 少于九轮融资。早期其获得高瓴创投和奇绩创坛的天使轮投资,A轮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M31资本、 上汽创投、比亚迪、软通动力、中科创星、鼎晖投资等。在此次收购消息之前,其最近的两轮融资为: 今年3月腾讯领投,龙旗科技、卧龙电气、华发集团、蓝驰创投等多家产业方及老股东跟投;5月京东和 上海具身智能基金参与新一轮融资,上汽等老股东进行了增资。 智元对上纬新材的此次收购方案设计堪称巧妙,且契合政策窗口。 在整个收购过程中,智元方将分两 步走:首先通过协议转让以每股7.78元获得29.99%股份(精准低于要约收购触发线),耗资9 ...
花了21亿,智元把宇树的风头给抢了
投中网· 2025-07-09 10:12
具身智能行业融资动态 - 7月7日至8日期间,星动纪元、云深处、小雨智造、它石智航等具身智能公司密集披露融资,金额从数亿元至1.22亿美元不等 [2] - 宇树科技完成股份制改造,计划2026年前登陆科创板,引发市场对其上市进程的关注 [2] 智元机器人资本运作 - 智元机器人通过21亿元收购上纬新材66.99%股份实现控股,交易分为协议转让(9.41亿元)和邀约收购(11.6亿元)两部分 [6][10][12] - 协议转让以7.78元/股价格收购29.99%股份,邀约收购37%股份后合计持股达66.99%,实现绝对控股但规避借壳上市监管 [10][12][15] - 交易结构设计包含隔离层(智元恒岳持股平台)和预留份额(50%给产业方),高管团队出资占比超50% [14][18] 公司财务与业务进展 - 智元机器人成立2年完成9轮融资,2023年底单轮融资超6亿元,投资方包括高瓴、鼎晖、红杉等机构及比亚迪等产业方 [19][20][21] - 截至2025年3月已量产1000台产品,2025年计划销售远征A2机器人4500台和灵犀系列2000台,后者单价区间为10-40万元 [22] - 与软通动力、卧龙电驱等成立多家合资公司,并发布智元启元大模型GO-1,向机器人平台型公司转型 [23][25] 核心团队背景 - 创始人邓泰华为华为前副总裁,主导过5G、昇腾等项目,与CTO彭志辉(华为昇腾前工程师)为电子科大校友关系 [26] - 团队采用华为生态化打法,快速整合产业资源,2022年底即开始筹划具身智能项目 [26][27] 市场反应与战略意义 - 上纬新材复牌后股价涨停20%,反映市场对150亿估值独角兽+热门赛道的乐观预期 [3] - 此次收购开创非传统IPO的上市路径,可能改变行业资本运作模式 [5][27]
先于「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要借壳上市?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7-09 10:03
核心观点 - 智元机器人拟收购上纬新材63.62%股份,交易完成后控股股东变更为智元机器人及其管理团队,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邓泰华[3] - 交易总价款约21亿元,股份转让和要约收购价格均为7.78元/股[6] - 智元机器人采用"高举高打"发展模式,沿袭华为生态打法,已实现机器人产业链全方位布局[8] - 公司已完成10轮融资,估值超150亿元,与宇树科技并列国内具身智能赛道第一梯队[8] - 智元机器人设立远征、Genie和灵犀三大产品线,但商业化层面尚未取得重大突破[10] 收购交易细节 - 协议转让方式:智元恒越拟受让24.99%股份,致远新创拟受让5.00%股份[6] - 要约收购方式:智元恒越拟增持37.00%股份,其中33.63%股份已有效申报预受要约[6] - 交易完成后智元恒越将持有61.99%股份,致远新创持有5.00%股份,合计持股比例达66.99%[6] 公司背景与发展模式 - 创始团队包括稚晖君、宋海涛、闫维新等,隐性创始团队包括华为原副总裁邓泰华等[8] - 采用"技术驱动+订单拉动+生态共建"核心打法,坚持全栈技术路线[10] - 生态打法分为三类:出资组建合资公司、投资上下游公司、技术和业务合作[10] - 发展模式有利有弊:可催熟产业链但存在重复投入、高额烧钱等风险[11] 行业竞争格局 - 宇树科技估值约120亿元,计划2025年底完成科创板上市[5] - 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并列国内具身智能赛道第一梯队[8] - 行业存在"软件派"与"硬件派"之争,两者皆面临商业化困境[12] 融资情况 - 已完成10轮融资,最新B轮融资投后估值约150亿元[9] - 投资方包括腾讯、京东集团、比亚迪、高瓴创投、红杉中国等知名机构[9] - 公司表示"想融随时可以融",但业内对其"烧钱"速度表示担忧[9] 产品与技术 - 设立远征(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Genie(轮式双臂机器人)、灵犀(半尺寸人形机器人)三大产品线[10] - 长线目标瞄准生产能力价值场景,短期采取"沿途下蛋"策略如数据服务[10] - 技术路线坚持全栈开发,可快速响应市场需求[10]
迈点发展大会: 雅里数科斩获「数智巅峰荣耀奖」;雅斯特作标杆品牌分享
2025年6月19日,由中国商业空间资产战略研究机构迈点主办的"第十四届迈点品牌发展大会"在北京诺金酒店隆重启幕。本次大会以"数智驱动.品牌跃迁"为 梗概,汇聚政府代表、行业领袖、投资机构及知名品牌方等500余位嘉宾,共同探讨大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作为中国文旅行业中的领军企业,雅里数字科技集团以领先的数智技术和创新成果,获得2024年度旅游住宿业"MBI数智巅峰荣耀奖"。这一殊荣,不仅是对 雅里数科在数智化领域超前布局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推动酒旅行业转型升级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肯定。与此同时,雅里数科旗下酒店品牌雅斯特作为中国 中端酒店的代表性品牌,受邀参与"标杆品牌运营分享"环节。 雅里数科荣获"数智巅峰奖"以技术创新重构酒旅产业生态 雅里数字科技集团斩获行业"数智巅峰奖"的殊荣,源于其通过"数字化+AI"战略系统性解决酒旅行业痛点的卓越实践。面对行业头部连锁集团加速整合、中 小品牌生存压力加大的现状,雅里数科通过数智技术创新性地构建了去中心化的产业平台,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清晰路径。雅里数科的数智技术深耕酒旅行 业,旨在推动酒旅行业高"智"量发展。 以雅里数科全球发布的酒旅首个全链路垂类大模型"雅里智擎" ...
估值150亿元后,「智元机器人」资本层面再迎大动作!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6-16 02:46
公司概况 -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月,核心创始团队包括华为前高管邓泰华(CEO)、邱恒(COO)等,采用"高举高打"的华为生态打法[9][10] - 公司估值超150亿元,累计完成10轮融资,为国内具身智能领域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3][8] - 已形成远征、Genie、灵犀三大产品线,覆盖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轮式双臂机器人等商用产品矩阵[15][17] 资本运作 - 2025年先后获腾讯(B轮)、京东(B+轮)领投,两大互联网巨头首次布局具身智能领域[4][6] - 与高瓴资本合资成立瓴智新创(出资额1000万元),高瓴为第一大外部股东[1] - 融资节奏密集,A轮至A+++++++轮后快速进入B轮,投后估值达150亿元[8][3] 产业布局 - 投资6家上下游企业:希尔机器人(卧龙电驱)、灵猴机器人(博众精工)等,覆盖感知、大模型、电机等环节[2][3] - 合资模式加速:与均普智能、大丰实业等上市公司成立7家合资公司,聚焦零部件、量产及场景落地[11][12] - 技术合作广泛:联合科大讯飞、阶跃星辰开发AI大模型,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攻关操作系统[14][20] 产品与技术 - 2024年发布远征A2系列(交互/柔性智造/重载)和灵犀X1系列(开源/数采)五款商用机型[15] - 灵犀X2系列2025年开启预订,售价10-40万元,预计当年量产数千台,主攻文娱展演场景[17] - 自研ViLLA架构的GO-1大模型,挖角伯克利BAIR博士后罗剑岚任首席科学家强化算法研发[20][21] 商业化进展 - 2024年12月启动量产,2025年1月第1000台下线(731台双足人形+269台轮式机器人)[22] - Genie产品线年收入达数亿元,轮式双臂机器人在科研场景销售数百台[22] - 采用华为式"合资+投资+合作"三维生态打法,快速成为产业链"链主"型企业[10][13] 行业定位 - 国内"实干派"代表,区别于宇树科技等"运动派",强调软硬一体全栈自研路线[19][23] - 率先实现从机器人本体、小脑到大脑的全栈技术布局,构建技术闭环[18][21] - 面临行业共性挑战:高估值下的持续融资压力、商业化落地效果待验证[3][22]
解剖「智元机器人」:资本棋局和「华为系」操盘手
36氪· 2025-05-27 22:06
公司战略与资本运作 - 智元机器人采用"华为系"团队操盘,表现出"用经营大公司的方式创业"和"全要素竞争"的战略风格 [3][15] - 公司通过密集资本运作,2025年以来以每月一家的速度与上市公司联合成立机器人公司,已合作包括博众精工、大丰实业等8家上市公司 [5][7] - 直接投资了数字华夏、灵初智能等具身智能产业链创业公司,涵盖零部件、系统、仿生机器人等领域 [8] - 采取生态打法,通过投资和合资快速构建产业生态,合资公司已获得大丰实业不低于1500万元意向采购订单 [10][26] 团队背景与组织架构 - 实际控制人为华为前副总裁邓泰华,高管团队包括前华为中国政企业务CMO邱恒等多名华为系高管 [11] - 团队构成解释了公司熟练的资本运作和生态打法来源 [12] - 2024年经历研发团队调整后,引入前蔚来工程总监姚卯青、前谷歌学者罗剑岚等人才补强具身智能模型团队 [33] 产品与技术布局 - 采取全栈布局策略,同时发展机器人本体、小脑和大脑能力 [15] - 产品线覆盖远征、灵犀、精灵、绝尘4个系列,包含交互服务、柔性制造、商用清洁等多类机器人 [15] - 计划2025年二季度发布四足机器人灵犀D1 [16] - 在上海临港自建工厂实现直接投产,不同于一般创业公司代工模式 [18] 融资与商业化进展 - 成立数月估值达1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快具身智能独角兽 [20] - 2025年完成腾讯领投B轮和京东科技领投新一轮融资,最新估值达150亿元 [20] - 2024年12月启动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截至当月下线超900台人形机器人 [29] - 2025年计划保持数千台出货量,营收实现数倍增长 [29] - 股东方需求可能创造数万台销量,产业股东包括比亚迪、上汽等 [27] 技术短板与挑战 - 具身智能大模型能力相对薄弱,演示视频仅展示简单PPT操作 [32] - 模型研发启动时间晚于竞争对手半年多,2024年经历核心研发人员流失 [32] - 当前商业化场景局限在科研、政府接待等有限领域 [35] - 机器人成功率最高的仍是基础PPT操作,复杂场景依赖具身智能大模型突破 [36]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人形机器人第一梯队包括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和银河通用 [22] - 宇树科技专注硬件,银河通用坚持仿真数据驱动技术路线,智元采取更灵活的多元化策略 [23][24] - 行业当前主要竞争集中在融资领域,融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生存 [19][20]
智元机器人再迎重磅股东 此前曾招聘证券事务主管
证券时报网· 2025-05-25 19:12
公司股权变更与股东结构 - 公司新增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具身智创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两家股东,注册资本从8045.8万元增至8263.67万元 [1] - 此前腾讯已入股公司,显示头部互联网企业和产业资本对公司的持续看好 [1][2] 公司创始团队与核心人才 - 创始团队包括华为原副总裁邓泰华、网红UP主"稚晖君"彭志辉、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宋海涛和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闫维新 [1] - 2025年4月伯克利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博士后罗剑岚加盟担任首席科学家,领导具身智能研究中心 [1] 产品线布局与技术方向 - 拥有三条产品线:远征系列(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精灵系列(轮式双臂机器人)、灵犀系列(半尺寸人形机器人) [1][2] - 远征A2系列于2024年8月发布,主要面向工业、营销客服等商用场景 [1] - 精灵系列Genie G1适用于需要快速移动的工业或服务场景 [1] - 灵犀系列聚焦消费级应用场景如文娱展演、情感陪伴等 [2] 产能与业绩表现 - 2025年1月实现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下线 [2] - 2025年机器人出货量规划保持在数千台,营收将实现数倍增长 [2] 资本市场动态 - 获得红杉中国、高瓴资本等知名机构投资,以及比亚迪、立讯精密等产业资本投资 [2] - 5月23日发布证券事务主管和法务总监招聘信息,岗位要求涉及IPO全流程经验,引发市场对IPO计划的猜测 [2]
下一个AI超级应用在哪?看36氪2025AI Partner大会解码未来趋势
36氪· 2025-04-19 19:05
AI行业趋势与超级应用发展 - 2025年中国生成式AI应用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消费端智能体验升级形成双向驱动格局 [20][21] - AI超级应用构建成为新趋势,技术商业化落地进入深水区,AMD通过云边端全栈式布局打造核心入口 [7][8] - 具身智能被视为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方向,深度学习范式为其提供重要研究途径 [6] 技术商业化与行业应用 - 终端侧AI成为下一代体验关键,高通通过硬件/软件/生态创新重构人机交互图景,实现个性化服务与隐私保护 [11][13] - 大华股份提出AI Agent行业化落地实践,思维范式从"工具"转向"数字化建设主体" [12][17] - 闲鱼利用大模型优化C2C交易链路,超级智能体将重构传统买卖体验 [12][15] 垂直领域创新案例 - 教育行业:好未来通过AI大模型突破"不可能三角",实现个性化/大规模/高质量教育共生 [21][23] - 医疗领域:BrainCo仿生手融合脑机接口与AI算法,实现神经信号精准识别的"手随心动" [55] - 电商行业:WeShop强调建立场景纵深护城河,店匠AI方案覆盖建站/投放/转化等全流程 [21][25][57][58] 底层技术突破 - 研极微电子实现AI芯片功耗降低10倍,神眸摄像机支持15天不插电运行与黑光全彩 [29][31][59] - 江波龙UFS4.1嵌入式方案读取速度达4350MB/s,容量2TB,为端侧AI提供实时决策支持 [56] - RoboSense推出Active Camera,单设备替代传统LiDAR/摄像头/IMU组合 [63][64] 产业生态协同 - 百度智能云在智能营销/智慧交通领域落地实践,推动AI向低容错场景渗透 [8] - 无问芯穹提出以智能底座重构生态,为AI原生应用提供技术土壤 [25][29] - 模速空间作为大模型孵化器,助力企业聚焦"大厂盲区"与快速变现目标 [34] 创新应用范式 - 东方财富"妙想投研助理"整合金融大模型,实现从多工具操作到一站式工作流革新 [49][50] - 雅里数科"灵犀"系列解决酒旅业痛点,涵盖定价/培训/设计全生命周期管理 [60] - 云迹科技HDOS系统推动酒店服务智能化,实现全场景数字化运营 [65]
人形机器人产业更新:智元机器人及其产业链梳理
2025-04-15 22:3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机器人行业 - **公司**:志愿(智源机器人)、恒宫精密、比亚迪、软通、上级、复林精工、东阳光、沃隆电区、科大讯飞、沙海灵感、蓝丝科技、领域制造、博众金工、奥比众光、颗粒传感、均胜电子、东华测试、华一科技、天准科技、绿迪协波、布科股份、军胜智能、三花、大业、河川、金眼、超捷股份、金阳股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行业处于加速前夕,各环节竞争激烈,产业链节奏受特斯拉影响 [1] - 大模型与机器人结合程度将加深,今年结合速度可能加快,如Helix出现后产业在该方面有进展 [2][3] - 产业链各组件价格将下降,从几千元可能降至几百甚至几十元 [3] - **志愿(智源机器人)情况** - **模型发布**:可能发布首个通用的巨声奇缩模型“志愿起源大模型”,具有基于VLM和MOE架构、适合数据稀缺领域、一脑多行、采讯推一体化、持续进化和人类视频学习能力等特点 [4][5] - **仿真框架发布**:2月25日发布大型机器人仿真框架AGI Bot,具有高保真模拟、全自动生成、海量数据开源等特点,访问数据集丰富,未来会进一步开放 [6][8] - **产业链标的合作情况** - **合作持股**:恒宫精密、比亚迪、软通、上级参股;复林精工、东阳光成立合资公司;沃隆电区、科大讯飞、沙海灵感战略合作 [9][10] - **供应链**:代工环节有蓝丝科技、领域制造、博众金工;传感系统有奥比众光、颗粒传感、均胜电子、东华测试、华一科技;控制系统有天准科技;执行系统有绿迪协波等多家公司 [10][11][12] - **公司特点与发展成果** - 高举高打、全战布局,全产业链覆盖,有自己的生产制造基地 [12] - 今年1月累计下线1000台机器人,今年整体量将达数千台 [13][15] - 提出巨神智能G1 - G5引进路线和全站人形机器人四域革新,并在四域做了布局,提出巨型智能大脑框架 [16][17] - **三次开源情况** - 第一次:2024年9月开源AMD RT中间件,受欢迎,上线首月STAR总数超850个,总复数超120个 [18] - 第二次:整机开源(0cxc全站开源) - 第三次:2024年2月30号发布百万条真机数据解开源项目AGI Bot World,2月25号开源仿真数据 [19] - **机器人大模型数据使用路径** - 特斯拉路径靠真实场景采集,耗时耗力,Helix出现后可用少量数据支持训练,国内厂商后续在该方面的发展值得关注 [20][2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五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升至1135%,为2008年10月以来最好 [4] - 志愿灵犀系列核心组件套件一套总价约五万四千八百元,可在官网购买 [14]
“稚晖君” 停更这一年:想赢下人形机器人,要像运营大公司那样去创业
晚点LatePost· 2024-09-03 22:58
行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 人形机器人行业许多基础问题尚未解决但已面临激烈竞争 中国已出现不下20家人形机器人公司[4] - 行业竞争来自三方面:2016年前后成立的AI+机器人公司 对具身智能感兴趣的车企 以及智元等新兴创业公司[4] - 车企是潜在强大竞争对手 因其能调动远超创业公司的资源且拥有现成工厂场景[40] 公司战略与商业模式 - 公司采取"高举高打"战略 用运营大公司方式创业 一年半推出两代人形机器人 8月一次性发布5款产品[5] - 商业模式是先工厂后家庭 当前聚焦工厂场景 主打Pick Place Transfer(PPT)功能 占制造业场景20%不到[30] - 2023年计划销售300台机器人 其中200台双足人形 100台轮式 目标成本控制在20万以内[37][38] 产品与技术布局 - 采取全栈技术布局 自研关节电机等核心零部件 开发灵巧手和多模态大模型 同时研究强化学习等主流技术[7] - 产品开发节奏极快 半年一代样机 一年销售一代产品 成立半年就做出第一代人形机器人[44][49] - 智能系统分为G1-G5演进路线 当前商业化产品处于G2阶段 正在研发G3系统[46][48] 融资与团队建设 - 成立一年半融资15亿元人民币 估值达70亿元 投资方包括高瓴红杉比亚迪等20多家机构[8] - 团队规模从最初不到50人快速扩张至300人 采用扁平化管理架构和项目攻关组形式[16][56] - 招聘注重价值观匹配 激励方式包括年终奖和股权 目标像华为一样优秀员工都配股[53][55] 行业前景与挑战 - 人形机器人达到人类水平后可能很快超越人类 预计未来10年有望实现科幻电影中的形态[25][28] - 当前主要挑战包括本体成熟度不足 灵巧手开发难度大 智能系统在复杂环境中的表现等[18] - 数据采集面临成本问题 公司采取真机数据(10%)与仿真数据结合的策略[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