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煤炭运输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钢铁动脉奔腾不息,乌将铁路助力疆煤外运展新图
中国新闻网· 2025-09-19 08:51
然而,这条"乌金大通道"最初仅是一条铁路支线,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机务段副 段长马明回忆,2012年乌将铁路刚通车时只有一个车队、10余名乘务员。作为单线铁路,运量有限,初 期年货运发送量仅100多万吨。 烈日晴空下,一列由55节空车组成的运煤专列正平稳前行。上方的煤炭快速装车系统中,煤炭精准落入 车厢,一节节满载的车厢整齐列队而出——整个装车流程用时不到30分钟。 近日,记者随"坐着高铁看中国·见证新疆发展变迁"主题采访团来到乌将铁路准东北站装车环线。在广 袤的新疆大地,一条条钢铁巨龙正以这样的高效节奏,将地下深处的"乌金"源源不断输向全国各地。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位于昌吉州的准东煤田更是全国最大的整装煤田,预测煤炭储量 高达3900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7%,素有"乌金宝库"之称。而乌将铁路连接准东煤田,是保障疆煤 外运和疆内企业用煤的关键通道。 为满足疆内煤炭保供和疆煤外运旺盛的运输需求,近年来,新疆铁路部门持续实施扩能改造,不断打通 运输的堵点、痛点。据马明介绍,经改造后,乌将铁路已升级为双线电气化铁路,每日通行列车数量从 每天20多对提升至80对以上,最高可达100 ...
黄骅港煤炭港区又一工程通过验收
中国能源报· 2025-09-17 13:58
项目概况 - 中国神华所属黄骅港煤炭港区五期工程疏浚施工项目顺利通过预验收 设计疏浚工程量277.48万立方米 [1] - 项目完成码头前沿停泊水域开挖 港池疏浚及抛锚沟清淤等任务 工程质量全面核查合格 [1] - 项目位于三四期工程北侧 通过水下土石方开挖确保施工水域达到设计水深要求 满足码头水工施工及船舶通航需求 [3] 运营影响 - 项目将有效保障公司自有煤炭高效出运 缓解运输瓶颈 提升单吨煤炭周转效率和盈利能力 [1] - 项目打通船舶停靠与货物高效转运水下通道 为码头主体结构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扫清障碍 [3] - 项目将直接助力降低综合物流成本 增强上下游供应链稳定性 [4] 施工管理 - 项目采用"一区一团队 一区一方案"精细化管理模式 根据地形土质差异精准配置船机设备及作业人员 实现多区同步施工 [3] - 针对硬质土层与石块清障难题 创新采用"抓耙联合"施工工艺 实现挖吸运抛一体化作业 [3] - 边坡施工采用"乘潮+分区分层"技术 通过高频测量确保边坡一次成型达标 [4] 技术安全 - 建立气象预警信息接收传递机制 提高恶劣天气应对能力 [4] - 疏浚调度室与海事交管部门实时联动 动态协调过往船舶 避免施工与通航冲突 [4] - 项目采用环保工艺 减少对海洋环境影响 [3]
抢抓“疆煤外运”国家战略机遇 ST广物全年运量有望突破3000万吨
证券时报网· 2025-09-14 18:35
公司运营表现 - 红淖铁路7月运量240万吨(含过货)同比增长25% 8月运量255万吨(含过货)同比增长58% [1] - 2025年上半年红淖铁路累计运量1349.18万吨(含过货量)同比增长38.96% [1] - 公司2025年全年煤炭外运量有望突破3000万吨 [2] 行业背景与战略地位 - 新疆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40% 是重要能源接替区和战略能源储备区 [1] - 2025年上半年新疆煤炭产量2.79亿吨 同比增长12.4% 高于全国5.4%的增速 [1] - 2024年疆煤外运量达9061万吨 同比增长50.2% [2] 基础设施发展 - 红淖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于2024年9月开通试运营 [2] - 红淖铁路与临哈铁路联络线于2025年2月正式通车运营 [2] - 2024年1月将淖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2] 市场地位 - 公司红淖铁路运量占同期"疆煤外运"铁路发送总量约30% [1] - 公司定位"一条通道 四个基地" 布局柳沟/宁东/明水/广元四大综合能源物流基地 [2] - 新疆铁路2025年前8月疆煤外运量达6181万吨 全年目标1亿吨 [2]
打通新疆煤运通道堵点 乌将铁路货运量4年翻番
中国经营报· 2025-09-13 00:45
乌将铁路全长约257公里,连接乌鲁木齐北站与准东煤矿将军庙矿区,主要服务准东煤矿及沿线工业园 区,作为连接准东煤矿与南疆、北疆铁路环线的重要煤炭运输大通道,随着阿富准铁路开通及沿线工业 园区发展,其货运量快速攀升,跻身新疆最繁忙货运干线之列,成为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 运输通道。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准东煤矿,源源不断的煤炭从筒仓经空中廊道倾泻入车 厢,完成整列煤炭装车作业仅需30分钟左右,每天约有18万吨煤炭经乌将铁路运往全国各地。 张杰举例称,今年以来,乌鲁木齐铁路物流中心充分发挥35吨敞顶箱集装化运输优势,如上文提到的, 采用敞顶箱集装化运输,完成整列煤炭装车作业仅需约30分钟。"今年以来,敞顶箱煤炭发送量达 6234.19万吨,占乌将铁路整体发送量的92%,且运输占比持续提升。" 同时,乌将铁路推行多点循环运输模式,固化"多点循环、重去重回"模式,减少箱车空驶率,实现箱车 组织效率最优化。 "乌将铁路开行'百辆大列',每列车辆从50车增至100车以上,同时通过监控装卸车作业时间,对标标准 分析超时原因;统筹订装车与接卸车,根据客户需求、接卸能力均衡组织生产。目前,乌将线所有 ...
大秦铁路(601006):受运量下滑及运输结构影响,Q2业绩表现偏弱
招商证券· 2025-09-11 22:35
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6] 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72.9亿元(同比增长1.9%) 归母净利润41.2亿元(同比下降29.8%) 其中Q2营收194.9亿元(同比增长6.3%) 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下降45.2%) [1] - 煤炭运量表现偏弱 上半年完成煤炭发送量2.6亿吨(同比下降10.3%) 大秦线完成运量1.9亿吨(同比下降2.2%) 但Q2大秦线运量1亿吨(同比增长1.4%) 呈现环比改善 [6] - 成本结构变化导致毛利率承压 上半年营业成本320.7亿元(同比增长10.8%) 毛利率14.0%(同比下降6.9个百分点) 主要因非煤货物运输增量导致货运服务费支出大幅增长37.7% [6] - 公司公告2025年半年度利润分配预案 拟每股派现0.08元 合计派发现金红利16.1亿元 占半年度归母净利润39.2% [6] - 中长期看好"三西"地区煤炭外运地位 随着宏观经济好转及山西产量恢复 大秦铁路运量有望恢复 [6] 财务表现 - 营收预测持续下调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707.98亿元/671.65亿元/637.19亿元 同比变化-5%/-5%/-5% [2][12] - 盈利能力承压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0.08亿元/75.78亿元/79.66亿元 同比变化-22%/8%/5% [2][12] - 估值水平变化 2025年预测PE为17.6倍 PB为0.8倍 [2][6][13] 业务结构 - 货运业务实现营收260.9亿元(同比下降1.7%) 主要受运量下滑影响 [6] - 客运业务表现稳健 实现营收50.4亿元(同比增长2.6%) 受益于出行需求增长 [6] - 其他业务增长显著 实现营收56.6亿元(同比增长22.3%) [6] 成本费用 - 人员费用97.8亿元(同比增长2.3%) 折旧费用23.7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6] - 销售费用0.23亿元(同比下降68.2%) 主要因销售人员转岗为生产人员 [6] - 管理费用3.6亿元(同比增长37.9%) 主要因本期计提费用增加 [6] 投资收益 - 投资收益保持稳定 上半年实现14.3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6] - 联营企业朔黄铁路贡献投资收益14.1亿元 浩吉铁路贡献0.21亿元 [6]
徐圩港口控股集团煤炭保供量突破1500万吨
新华日报· 2025-09-11 05:49
"依托螺旋式卸船机与全封闭输煤栈桥的协同作业,5万吨级煤炭船从靠港到完成'船到厂'运输仅需38小 时,效率同比提升29.5%。"徐圩港口控股集团码头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从船舱直达企业煤仓的点对点 输煤模式,彻底打通了能源供应的'最后一公里',让园区企业用煤更及时、更高效。" 以"徐圩.港小二"党建品牌为引领,坚守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徐圩港口控股集团创新打造"一站 式服务体系"。依托线上流程打通协作通道,实现业务、调度、成本三大中心高效联动、协同运转,构 建了线上线下(300959)一体化服务体系,实现全链条服务闭环。针对重点用能企业,该集团推行"一 企一策"定制化服务,为重点企业配备专属服务团队,从船舶调度到成本核算提供全周期跟踪。这种"靶 向服务"模式,让园区内石化、电力等重点企业的用煤需求得到精准响应,推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持续 稳定运转。 在安全生产领域,徐圩港口控股集团打造的"公司+部门+班组"三级安全培训体系,让一线员工成为安 全防线"守护者"。标准化特色班组的建设,从目标设定到应急处置形成全流程管理,为能源保供筑牢 了"安全堤坝"。未来,徐圩港口控股集团将进一步提升能源保供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
大秦铁路创世界单条铁路货运量新纪录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8-27 13:54
核心观点 - 大秦铁路累计货运量突破90亿吨 创下单条铁路货运量世界新纪录 彰显国家能源战略通道核心地位 [1] 运输规模与行业地位 - 全长653公里 承担全国铁路煤炭运输总量1/5 服务26个省区市及6000余家工矿企业 [1] - 年运量从初期2000余万吨跃升至2018年4.51亿吨峰值 具备4.5亿吨常态化运输能力 [2] - 累计货运量突破周期持续缩短:10亿吨(16年)→20亿吨(4年)→30亿吨(3年)→每2.5年增10亿吨 [2] 技术创新与系统升级 - 自主掌握3万吨重载列车成套技术 构建"速密重"协同运输体系 技术推广至瓦日/浩吉等重载铁路 [3] - 应用第五代钢轨/国产大功率机车/C80重载车辆 投用智能系统实现人工指挥向智能调控转型 [3] - 数字化系统使故障识别效率提升50% 车辆检修效率提高20% [4] 能效与环保贡献 - 累计90亿吨运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9900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亿吨 [4] - 铁路每增1亿吨货运量可比公路节约标准煤110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270.6万吨 [4] 基础设施与运营效率 - 经历3次大规模扩能改造 应用GSM-R双核心网/CTC调度系统等提升运输安全与效率 [3] - 90亿吨煤炭需1.13亿辆80吨重载货车运输 车辆连接总长度可绕地球赤道35圈 [1]
西煤东运“大动脉”!大秦铁路货运量破九十亿吨
新华社· 2025-08-25 09:08
核心观点 - 大秦铁路累计货运量突破90亿吨 标志着其在国家能源运输和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1] - 该铁路作为中国首条重载铁路 承担西煤东运大动脉职能 年货运量稳定在4亿吨左右 具备4.5亿吨常态化运输能力 [1][3] - 通过自主知识产权重载运输体系和技术创新 公司持续提升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4][5] 运输规模与历史发展 - 累计货运量达90亿吨 相当于满足超20亿人十年生活用电需求的发电量 [4] - 从1992年全线开通时年货运量4259.9万吨 发展到目前年稳定运输量约4亿吨 增长近10倍 [3] - 列车运营密度极高 2万吨级重载列车全长超2.6公里 发车间隔仅十几分钟 [4] 技术创新与体系建设 - 形成以"产运需对接、集疏运协同、速密重并举"为特点的自主知识产权重载运输体系 [4] - 开发重载列车平稳操纵评价系统 实现对司机操纵动作的拆解打分 提升精准度和安全性 [4] - 应用智能调度集中系统降低人为失误 重载铁路辅助驾驶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5] 环保贡献与社会价值 - 相比燃油汽车同等运量 节省能耗约9900万吨标准煤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亿吨 [5] - 有效解决沿海地区能源需求与煤炭运输瓶颈的矛盾 疏通国家经济血脉 [2] - 运输体系成功复制到瓦日铁路、浩吉铁路等新建能源动脉 [4]
大秦铁路累计货运量破 90 亿吨!见证中国重载铁路“领跑”之路
央视网· 2025-08-23 11:41
核心观点 - 大秦铁路累计货运量突破90亿吨 标志着中国重载铁路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并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绿色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1][10][12] 铁路基础信息 - 铁路全长653公里 是中国首条重载铁路 也是中国货运量最大的单条铁路 [2][4] - 线路西起山西大同 东至河北秦皇岛 主要承担山西 陕西 内蒙古等地的煤炭运输任务 [4] - 承担300多家主要电厂和6000多家企业的生产用煤运输任务 煤炭运量占中国铁路煤运总量的1/5 [4] 运输能力与运营表现 - 年货运量从1992年的4259.9万吨增长至稳定在4亿吨左右 具备4.5亿吨的常态化年运输能力 [12] - 累计货运量突破90亿吨 创造并保持世界单条铁路重载列车开行密度最高 运输能力最大 运输效率最优等多项世界纪录 [1][10] 技术创新与行业地位 - 实现万吨 2万吨重载列车常态化开行 并成功试验3万吨重载列车 使中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3万吨铁路重载技术的国家之一 [7] -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运输体系 并成功应用于瓦日 浩吉等多条重载铁路 [7] - 代表中国重载铁路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引领中国重载走向世界前列 [10] 经济效益与绿色发展 - 累计运送的90亿吨煤炭发电量可满足超20亿人十年的生活用电需求 [10] - 铁路每增加1亿吨货运量可比燃油汽车节省能耗约110万吨标准煤 少排放二氧化碳270.6万吨 [10] - 通过运量大 能耗低的优势助力绿色发展 为国家能源安全和民生保障提供支撑 [8][10][12]
西煤东运“大动脉”!大秦铁路货运量破90亿吨
新华社· 2025-08-22 09:02
核心观点 - 大秦铁路累计货运量突破90亿吨 标志着该铁路在国家能源运输和经济发展中持续发挥关键作用 [1] - 铁路通过技术创新和运营优化 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运输体系 并实现环保效益 [4][5] 铁路运营数据 - 累计货运量达90亿吨 可满足超20亿人十年生活用电需求 [4] - 年货运量从1992年4259.9万吨增长至当前稳定4亿吨水平 常态化运输能力达4.5亿吨 [3] - 列车运行密度高:2万吨级重载列车(全长2.6公里)发车间隔仅十几分钟 [4] 技术体系创新 - 形成"产运需对接+集疏运协同+速密重并举"自主知识产权重载运输体系 [4] - 开发重载列车平稳操纵评价系统 实现司机操纵动作精准拆解打分 [4] - 智能调度集中系统降低人为失误 重载铁路辅助驾驶技术获突破性进展 [5] 环保贡献 - 相比燃油汽车运输 累计节省能耗9900万吨标准煤 [5] -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亿吨 [5] 行业影响 - 重载运输体系已成功推广至瓦日铁路、浩吉铁路等新建能源通道 [4] - 铁路西接山西煤炭基地 东至秦皇岛港口 持续疏通国家经济"血脉"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