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燃油发动机
icon
搜索文档
宗申动力(001696) - 001696宗申动力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1110
2025-11-10 17:18
业务战略与产品布局 - 公司构建新能源动力系统和储能两大产品体系 覆盖电驱动系统 储能 氢能源三大核心赛道 [3] - 航空动力业务已完成活塞动力 混合动力和涡轮动力全谱系布局 [3] - 公司运用分析型策略升级燃油动力业务 通过构建型策略提升新能源业务规模 通过全面数字化策略提升效率 [3] - 公司坚持以通用机械和摩托车发动机为主营业务 通过航空动力 新能源 高端零部件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6] - 公司致力于产品朝高端化 智能化 电动化方向转型升级 [8][9] 子公司与资本运作 - 控股子公司宗申航发终止上市辅导备案 原因为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及资本市场环境变化 [2] - 成立全资子公司重庆辰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旨在深化航空动力业务布局并拓展国内外市场 [4][5][6] - 向参股公司宗申新智造增资3.2亿元人民币 主要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 [7][8] - 公司积极敦促控股股东依法合规解决与隆鑫通用的同业竞争问题 具体方案尚不确定 [8][10] 新兴业务进展 - 公司已推出一款智能化割草机器人产品 未来将根据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深化布局 [6][8][9] - 控股子公司东莞锂智慧主要从事锂离子充电电池和电源系统开发 核心产品为户用储能和工商业储能 [10] - 宗申航发持续巩固航空动力业务布局 把握低空经济发展机遇 [2][3] 财务与市值管理 - 公司前三季度利润大增得益于主营业务稳健发展与投资联营企业收益提升 [10][11][12] - 公司通过高比例现金分红 提高信息披露 接待机构调研等方式进行市值管理 [4][12] - 公司部分董事因个人资金需求合规减持股份 属于股东正常行为 [14] - 公司现金流情况详见第三季度报告 目前没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13][14][15] 市场与认证 - 宗申航发欧洲认证进展以官方最终结果为准 [12] - 公司指定信息披露媒体为《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和巨潮资讯网 [14][15] - 2025年度业绩情况请关注后续公告 [12][15]
Matias Giannini:多方协同,以多元解决方案迈向“净零”之路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05 11:25
论坛概述 - 第五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论坛在上海松江召开,由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指导,浩思动力承办 [1] - 论坛汇聚政界、产业界、学术界人士,共探全球汽车动力系统多元发展之路 [1] - 浩思动力CEO Matias Giannini强调净零排放需要产业链上下游通力合作 [1] 行业转型现状 - 全球汽车产业处于电气化转型关键阶段,各地转型节奏不同但目标一致指向净零 [3] - 预计2040年纯电动汽车占全球新车销量比例或超50%,但剩余50%新车需依赖高效内燃机或混合动力系统 [3] - 行业面临核心挑战:如何持续投资创新以保障非纯电动车型的高效环保性能 [3] 浩思动力战略布局 - 公司提出多路径共达零碳战略,整合吉利、雷诺技术积淀,提供高效内燃机和混合动力解决方案 [4] - 全球布局包括五大研发中心、17个生产基地,年产能达500万套,覆盖80%混动及燃油车市场需求 [4] - 2025上海车展展示四大技术领域:可替代燃料解决方案、混合动力系统、增程器技术、未来超混动力 [4] - 未来超混动力技术整合发动机、电机、变速器和电力电子设备,兼容多种燃料且适配电动汽车平台 [4] 中国市场定位 - 2024年中国插电混动车型增速首次超越纯电车型,反映市场对多元技术路径的认可 [5] - 浩思动力将中国视为核心增长引擎,计划通过协同合作推动本土零碳解决方案 [5] - 公司强调车企与供应商需加速合作以提速电气化转型 [5]
专访浩思动力CEO Matias:实现净零目标,不只有纯电一条路径
第一财经· 2025-04-30 11:57
行业转型趋势 - 到2040年全球预计仍有50%车辆依赖高效内燃机或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并非唯一转型路径[1] - 消费者偏好差异、地域特性及转型速度多样性导致单一解决方案难以普适[1] - 中国本土车企在车展中已占据主导地位,打破传统车企规则[3] 公司背景与战略 - 浩思动力由雷诺集团和吉利于2024年5月合资成立,同年12月沙特阿美入股10%[1] - 公司整合吉利Aurobay极光湾科技和雷诺Horse科技,继承双方混动及内燃机技术与全球工厂布局[1] - 成立源于2022年11月雷诺与吉利的非约束性框架协议,旨在全球研发制造混合及燃油动力总成[1] - 公司定位为"新创老牌企业",帮助车企应对电气化转型中内燃机技术投入不足的挑战[2] 技术与产能 - 拥有五大研发中心、17家工厂、19000名员工,年产能500万套动力系统[2] - 产品覆盖燃油发动机、混动发动机、插电混动发动机及变速箱,满足全球80%混动和燃油车需求[2] - 推出革命性未来超混动力概念,整合发动机/电机/变速器/电力电子为轻量模块化单元,兼容多种燃料[3] - 该技术专为电动车平台设计,车企可基于现有平台开发混动车型,无需重大设计变更[3] - 首批采用未来超混动力架构的车型预计2028年前量产[3] 客户与成本优势 - 客户包括沃尔沃、雷诺、达契亚、吉利、领克、宝腾、日产、三菱等品牌[2] - 受益于吉利与雷诺合并的规模效应,未来超混动力概念较传统方案节省20%成本[4] - 成本竞争力是实现技术落地和合作转型愿景的关键因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