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动力系统

搜索文档
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开立现金管理专用结算账户及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进展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7-26 03:18
新开立募集资金现金管理专用结算账户情况 - 公司名称: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2] - 开户行: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鄞州支行营业部 [2] - 银行账户:86033000001261015 [2] - 现金管理受托方: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 - 本次现金管理金额:1,000万元 [2] - 现金管理产品名称:单位结构性存款7202503315 [2] - 现金管理期限:2025年7月25日至2025年9月2日 [2] 前次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到期赎回情况 - 前次现金管理金额:1,500万元 [3] - 产品名称:单位结构性存款7202502200 [3] - 起息日:2025年4月24日 [3] - 结息日:2025年7月23日 [3] - 理财收益:8.51万元 [3] - 前次开立的募集资金现金管理专用结算账户已自动注销 [3] 本次现金管理概况 - 现金管理目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闲置募集资金 [4] - 资金来源:闲置募集资金 [5] - 募集资金基本情况: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净额为438,974,718.76元 [7] - 新开立的募集资金现金管理专用结算账户将于2025年9月2日自动注销 [7] - 现金管理产品类型:保本浮动收益型 [9] - 资金投向:存款类产品,不涉及其他资金投向 [8] 现金管理受托方情况 - 受托方: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3] - 受托方为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证券代码:002142) [13] - 与公司、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实际控制人无关联关系 [13] 对公司的影响 - 本次现金管理不影响募集资金项目建设和使用 [13] - 产品类型为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期限较短 [13] - 对公司未来主营业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无重大影响 [13] 决策程序的履行 - 公司于2024年10月17日召开董事会和监事会会议,审议通过相关议案 [13] - 同意对最高额度不超过8,000万元的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使用期限不超过12个月 [13]
*ST花王: 关于重大资产购买事项进展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08 20:09
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现金方式向12名交易对方购买安徽尼威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55.50%股权,交易完成后尼威动力控股股东变更为公司 [1] - 本次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符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1] 交易进展 - 2025年3月15日首次披露重大资产购买预案,3月26日收到上交所首轮问询函 [2] - 2025年4月11日、5月10日、6月9日三次披露交易进展公告 [2] - 2025年6月4日披露修订版预案及首轮问询回复 [2] - 2025年6月5日董事会审议通过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草案 [2] - 2025年6月18日收到上交所对草案的第二轮问询函 [3] 问询函处理 - 公司申请延期不超过5个交易日回复第二轮问询函,因问题需进一步补充完善 [3][4] - 公司正协调各方推进问询回复工作,承诺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4]
解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发展方向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6 09:24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 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培育和市场推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全球汽车产业低碳化、电动化转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 - 第17届国际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年会(TMC 2025)深入研讨电驱动、混合动力创新技术、商用车动力系统低碳节能技术、功率半导体创新技术等话题 [2] 动力系统技术创新进展 - 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达46%,较2020年提升13个百分点,柴油发动机热效率超48%,提升4.3个百分点 [3] - 驱动电机峰值功率密度达7000kW/kg,碳化硅电机控制器功率密度达45kW/L,较2020年提升50% [3] - 扁线电机高效冷却系统、碳化硅器件等关键零部件与高电压平台、功能安全等技术实现应用 [3] 动力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 系统集成向多域融合发展,集成驱动单元、高压系统、电池管理等模块,实现体积和线束数量大幅缩减 [3] - 材料创新聚焦碳化硅、碳纤维、非金属合金等,工艺创新包括激光焊接、3D打印等,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 - 人工智能应用加速,实现毫秒级扭矩分配、智能热管理等功能,推动动力系统向全链路智能化控制演进 [4] 电驱动系统技术挑战 - 集中驱动模式已量产,但分布驱动模式(如轮边电机、轮毂电机)受机械电气和散热问题限制未大规模应用 [6] - 快充电压升至800V-1200V,对电机绝缘系统提出更高要求,扁线电机低温焊接成为研究方向 [6] - 电机小型化带来发热问题,冷却系统从液冷向油冷或复合冷却转变 [7] 热管理与润滑技术 - 油冷电驱专用油提升冷却效率和传动效率,延长续驶里程 [7] - 电池热管理油液可维持较高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 [7] - 兆瓦充电技术推动液冷电池冷却系统应用,支持更多充电循环 [7] 分布式驱动技术 - 双电机分布式驱动为主流,差扭设计可降低横摆角速度17%,提升驾驶舒适性 [8] - 永磁助磁同步电机采用钐铁氮材料替代重稀土永磁体,减少碳排放 [8] - 轴向磁通电机功率密度较径向磁通永磁同步电机提高30%,计划2026年量产 [8] 动力系统未来趋势 - 驱动方式从机械驱动向智能电驱动转变,电动化使功率提升成本大幅降低 [9] - 动力系统向控驱分离与软硬解耦方向发展,聚焦用户体验和研发效率提升 [9] - 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跨域集成将提升整车运动控制能力,改善驾乘空间利用率 [10] - 动力系统与底盘融合将实现高机动性、高安全可靠性等体验升级 [11]
Matias Giannini:多方协同,以多元解决方案迈向“净零”之路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05 11:25
论坛概述 - 第五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论坛在上海松江召开,由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指导,浩思动力承办 [1] - 论坛汇聚政界、产业界、学术界人士,共探全球汽车动力系统多元发展之路 [1] - 浩思动力CEO Matias Giannini强调净零排放需要产业链上下游通力合作 [1] 行业转型现状 - 全球汽车产业处于电气化转型关键阶段,各地转型节奏不同但目标一致指向净零 [3] - 预计2040年纯电动汽车占全球新车销量比例或超50%,但剩余50%新车需依赖高效内燃机或混合动力系统 [3] - 行业面临核心挑战:如何持续投资创新以保障非纯电动车型的高效环保性能 [3] 浩思动力战略布局 - 公司提出多路径共达零碳战略,整合吉利、雷诺技术积淀,提供高效内燃机和混合动力解决方案 [4] - 全球布局包括五大研发中心、17个生产基地,年产能达500万套,覆盖80%混动及燃油车市场需求 [4] - 2025上海车展展示四大技术领域:可替代燃料解决方案、混合动力系统、增程器技术、未来超混动力 [4] - 未来超混动力技术整合发动机、电机、变速器和电力电子设备,兼容多种燃料且适配电动汽车平台 [4] 中国市场定位 - 2024年中国插电混动车型增速首次超越纯电车型,反映市场对多元技术路径的认可 [5] - 浩思动力将中国视为核心增长引擎,计划通过协同合作推动本土零碳解决方案 [5] - 公司强调车企与供应商需加速合作以提速电气化转型 [5]
王瑞平:预计2030年全球汽车市场混动、电动、燃油三分天下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05 10:57
全球汽车动力系统发展现状 - 2024年全球汽车销量超9000万辆,同比增长1.8%,中国市场占比超三分之一 [3] - 2024年Q1全球纯电车型销量占比14.5%,混合动力(HEV/PHEV/REV)占比16%,首次超越纯电 [3] - 北美和欧洲市场纯电增长放缓,HEV显著增长,日韩市场HEV增速同样迅猛 [3] 混合动力技术演进历程 - 1997-2007年为初创期,混合动力市场接受度低 [4] - 2007-2014年进入扩散期,欧美日车企相继跟进 [4] - 2020年后爆发增长,中系车企主导PHEV/REV技术路线,PHEV/REV成为增速最快领域 [4] - 当前技术趋势为双电机、大电池、可油可电,PHEV/REV方向明确 [4] 动力电气化技术突破 - 中国混动发动机热效率从5年前39%提升至46%+ [5] - 混动电机峰值效率达98%,损耗降20%,碳化硅电控效率提升至99%且体积减半 [5] - 电池能量密度显著提升,控制智能化从模块化向跨域集中演进 [5] - 能源多元化涵盖汽油、柴油、甲醇混动,氢能研究快速推进 [5] 混合动力面临的挑战 - 技术瓶颈:混动发动机高效化、高速反电动势控制、氢/甲醇燃料应用需突破 [5] - 基础设施:充电桩密度影响资本投入,中国利用率是欧洲3倍 [6] - 成本压力:2024年新能源汽车降价5%-15%,需平衡技术质量与成本控制 [6] - 全球化:复杂国际环境下需加强产业链生态共建与ESG协同 [7] 混合动力未来展望 - 2030年中国市场电气化渗透率或达75%(混动+纯电),全球新能源渗透率或达60% [7] - 技术路径:磁通变速电机、新型半导体材料、绿色能源将突破 [7] - 区域发展:中国侧重插电/增程,欧洲优先电动/插电,美国主推混动/电动 [8] - 行业协同:产学研融合加速动力转型,混动优势将在低充电密度区域凸显 [7][8]
李开国:内燃机和电动化结合是必然结果,混合动力要加大发展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05 09:32
论坛背景 - 第五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论坛在上海松江召开,由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指导,浩思动力承办 [1] - 论坛汇聚政界、产业界、学术界等各方力量,共探全球汽车动力系统多元发展之路 [1]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监事长李开国围绕"汽车低碳技术发展路径"作主旨报告,透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或将于今年9~10月正式发布 [1] 中国汽车产业现状 -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超3100万辆,市场进入平稳增长期 [3] - 2024年天然气重卡增长迅速达17.8万辆,拯救发展低迷的商用车产业 [3] - 2023年燃油新车平均装备质量1.63吨,单位整备质量油耗3.68L/100km/t,较2019年下降约17% [3] - 发动机热效率超43%,混合专用汽油机装车,功率分流、P1+P3等混动技术规模量产 [3] - 与2019年相比,2023年乘用车单车平均排放下降13%~18%,商用车单车排放下降15%~30% [3] 绿色低碳发展目标 - 2023年发布《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1.0》,对2040年乘用车、商用车提出明确降碳目标 [4] - 2040年乘用车平均碳排放要减少60%,商用车要降低41% [4] - 2040年混合动力新车型平均油耗下降22%,典型A级EV电耗下降16% [4] - 2040年牵引车(49t)柴油车平均油耗下降14%,EV电耗下降10% [4] - 能耗下降需依靠内燃机和电动化结合,混合动力占比和渗透率将越来越高 [4] 技术发展路径 - 《技术路线图3.0》提出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工具实现节能减碳目标,包括混动化、低碳化、智能化 [5] - 混合动力是节能低碳重要技术路径,2023~2024年混合动力车型销量成倍增加 [5] - 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和宽域高效区是混合动力发展的重要抓手 [5] - 低碳零碳内燃机发展需关注燃料问题,2030年氢能将迎来发展拐点 [6] - 2040年低碳零碳发动机目标:最高热效率达52%,升功率35Kw/L,关键部件成熟度达9级 [6] 整车节能要求 - 《技术路线图3.0》首次对A0级、A级、B级、C级、D级五种等级车型分别提出节能和技术要求 [7] - 整车节能要求包括轻量化与可回收材料、低阻低摩擦、智能化能量管理等方面 [7] - 乘用车发展重点在混动技术,商用车将出现多种动力并存 [7] - 柴油机和天然气发动机热效率需进一步提升,混合动力和氢/氨等零碳燃料在特定场景加快示范应用 [7]
多元并举 融合创新 “混”出全球汽车动力系统协同创赢最优解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30 18:05
混合动力技术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全球乘用车动力市场中电动车型占比14% 混合动力车型(HEV/PHEV/REEV)占比16% 已超过纯电车型 [2] - 混合动力技术凭借燃油经济性 环保性能 续驶优势 驾乘体验和使用场景多元化等优势成为车用动力转型升级主要方向之一 [2][3] - 中国插电混动车型2023年增速首次超越纯电车型 成为新能源汽车增长新动能 [12] 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 - 上海交通大学推进增程混动技术创新项目 涵盖燃烧 NVH 工艺和AI控制四大维度 [20] - 长安汽车强调智能电动汽车需实现驱动 制动和动力有效衔接 并关注商业价值创造 [23] - 醇氢混动技术成为商用车低碳转型新路径 吉利制定1233生态战略推动绿醇制备到应用全链条 [25] 政策支持与市场前景 - 上海市松江区出台营商环境8.0版行动计划 推出48项服务措施构建产业服务新生态 [8] - 预计2030年中国汽车电气化渗透率达75% 全球新能源汽车(含混动)渗透率将达75% [34] - 海外混动市场2023年增速达20%-30% 中国PHEV车型在巴西等市场销量持续攀升 [36] 行业生态与全球化布局 - 汽车产业需构建整车 能源 交通 城市等多领域协同创新生态 [29][32] - 丰田强调全球化需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 满足区域用户差异化需求 [38] - 中国混动技术呈现双电机 大电池 可油可电优势 发动机热效率从39%提升至46%以上 [30]
金融头条|ST公司重组再活跃 并购重组成“新退出之王”
经济观察网· 2025-05-25 09:17
IPO市场低迷与并购重组活跃度提升 - A股IPO持续低迷近两年,PE/VC机构资金大量沉淀在IPO环节,导致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并影响早期投资 [2] - 2024年3月起,ST/*ST公司如ST联合、*ST宇顺、*ST花王密集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公告,打破过去几年A股ST公司资本运作沉寂局面 [2][6] - 监管层通过并购重组政策释放"稳市场、稳预期"信号,5月16日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简化审核程序并提升包容度 [3][11] 监管政策与市场响应 - 2023年9月"并购六条"出台后,沪深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1400余单(同比+40%),重大资产重组170余单(同比+220%) [5] - 重组新规首次引入简易审核程序、分期支付机制及私募基金"反向挂钩"安排,缩短锁定期以提升机构参与积极性 [11][17] - 上交所优化重组审核流程,申报前咨询反馈时间从10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减少信息误差 [12][13] ST公司重组案例与监管包容性 - ST联合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江西润田实业股权,突破ST公司发股收购资产限制 [6][8] - *ST宇顺现金收购三家数据中心公司(8000个机柜),*ST花王收购尼威动力55.5%股权,均可能通过重组避免2025年退市 [7][10] - 监管对ST公司重组标的审核趋松,但强调需符合产业协同(如同行业横向整合或上下游延伸)及新质生产力方向 [10][14] 并购市场结构性变化 - 并购标的筛选转向产业优先(非利润优先),聚焦硬科技、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要求量化披露协同效应 [14] - PE/VC因IPO退出受阻转向并购退出,重组新规缩短锁定期加速资金循环,部分机构转向香港或海外市场(上市周期约9个月) [16][17] - 监管意图通过并购重组激活二级市场流动性,同时缓解PE/VC退出压力,平衡资本市场融资与投资功能 [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