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理想MEGA改款
icon
搜索文档
谁是2025年中国造车第一城?
虎嗅· 2025-08-24 17:49
省级汽车产量排名 - 安徽以149.95万辆位列第一,领先广东18.61万辆 [1][3] - 广东以131.34万辆排名第二,重庆以121.85万辆位列第三 [1][4] - 山东和江苏分别以120.06万辆和116.10万辆位居第四和第五 [1][4] - 陕西(94.32万辆)、浙江(89.62万辆)、上海(81.05万辆)、湖南(74.76万辆)和吉林(71.82万辆)排名第六至第十 [1][5] - 北京以71.33万辆排名第十一,河南以67.94万辆排名第十二 [1][6][12] 城市级汽车产量竞争 - 重庆以121.85万辆领跑全国城市,同比增长0.4% [10] - 上海上半年产量81万辆,同比减少1万辆,排名下滑 [21][22] - 北京产量71.3万辆,同比增长24.8%,主要受益于新能源转型 [25][26][35] - 西安(未直接上榜)上半年产量预计超85万辆,超越上海 [38][40] - 合肥上半年产量预计超80万辆,与上海接近 [43][44] 新能源转型与产能布局 - 重庆新能源产业因问界M5/M7上市快速崛起,长安汽车上半年产销135.5万辆 [14][18] - 上海特斯拉产量同比减少13.3%至72万辆,拖累整体表现 [23] - 北京新能源车产量增长2.5倍,小米汽车8个月交付136,854辆 [30][32][34] - 西安比亚迪产量60.81万辆(+34%),吉利产量16.46万辆(+30%) [38] - 合肥规划总产能超300万辆,四年产量增长15倍 [47][48] 统计口径变化影响 - 2025年起统计方式改为"生产地统计",深圳产量或暴跌200万辆 [51][52][53] - 比亚迪合肥基地(132万辆产能)产量归入安徽,导致深圳数据大幅下降 [53] - 广州因广汽多地布局及小鹏肇庆分流,产量显著蒸发 [59][60] 区域产业分布特征 - 安徽形成多城市协同格局,芜湖、安庆、淮南等16地级市均贡献产能 [46] - 柳州微型电动车占比超90%,上汽通用五菱主导生产 [65][66] - 山东青岛前6个月产量46.5万辆,济南前4个月产量33.8万辆 [74][75] - 郑州占河南产量80%以上,比亚迪基地年产能50-60万辆 [62][63] 企业动态与产能建设 - 长安汽车两江工厂设计年产能76万辆,极限产能102万辆 [18] - 赛力斯1-6月产量20.25万辆,净利润27-32亿元 [19] - 零跑汽车杭州工厂年产能20万辆,7月交付超5万辆 [84] - 济南比亚迪基地2024年产量36万辆,2025年目标50万辆 [78]
前7个月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去年全年总产量
新华网· 2025-08-20 18:12
新能源汽车产量表现 - 北京1至7月新能源汽车产量累计超31万辆 超过2024年全年29.4万辆总产量[1] - 7月北京新能源汽车产量达5.2万辆 同比增长1.4倍[1] 企业生产动态 - 小米汽车7月交付量首次突破3万辆 相比去年同期翻三倍[1] - 小米汽车通过智能化技术改造优化生产流程 提升设备开工率与生产效率[1] 产业协同发展 - 多款新能源车型集中发布 包括小米YU7、理想MEGA改款、享界S9增程版等产品[1] - 北京各车企协同发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崛起[1] 工业经济整体增长 - 北京1至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1] - 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型储能、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业持续发力[1]
上半年北京工业和信息软件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六成 新质生产力培育驶入“快车道”
北京晚报· 2025-07-20 09:56
北京产业经济发展概况 - 上半年北京工业和信息软件业合计实现增加值突破90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36.2%,创历史新高,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1.6% [1] -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35万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7%,连续16个月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水平 [4]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 - 通明湖信息城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新质社区集群,在京人工智能企业突破2400家 [2] - 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32款,数量全国首位,新增智算供给1.1万PFlops [7] - 1-5月信息软件业实现营收近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利润总额增长28.8%,规模增速居各行业首位 [5] 新能源汽车与高端制造 - 上半年生产新能源汽车26.2万辆,同比增长1.5倍,带动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7% [3]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9%和16.8% [3] - 新增149家先进级智能工厂,绿色工厂累计达212家,绿色企业比例27.2% [3] 医药健康产业 - 7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和9个AI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全国首位 [3] - 12家企业进入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 [3] - 美敦力、阿斯利康、辉瑞等跨国药企相继落户 [3] 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 - 建成全国首个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和自主指令集高性能处理器芯片 [2] - 出台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政策,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开放数据13亿条 [7] - 高精尖产业资金累计支持企业500家,金额近20亿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