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基因治疗药物
搜索文档
创新药牛市没拉动一级市场
经济观察网· 2025-09-20 22:32
一级市场融资环境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事件188起,同比下降7.4%,总融资额约15.8亿美元,同比下降约24.5% [2] - 一级市场总融资额在2021年达到160.62亿美元的最高点后,下行趋势尚未迎来拐点 [2] - 受访者中60%认为创新药一级市场已走出谷底但不够理想,33%认为没有变化仍处资本寒冬 [2] - 89%的Biotech目前正在融资,其中63%认为融资进展"不太顺利"或"很困难" [5] - 为完成A轮融资已奔波20多个月,资金尚未落地 [1] 投资人行为与偏好变化 - 2025年以来更多合伙人级别投资人开始看项目,而去年多为投资经理 [1] - 投资人逻辑从"投教授""投PPT"转向关注商业化落地能力和"以终为始、以退定投"的产业化打法 [6] - 投资人更加倾向后期资产,关注临床数据及药物出海潜力,对早期投资较为犹豫 [8][10] - 真正热门的投资标的是即将进入IPO阶段的企业,Pre-IPO轮融资吸引民营资本甚至盲投 [11] - 融资时67%的Biotech认为主要困难是"专业壁垒高,投资人不理解创新药逻辑" [5] 企业融资挑战与应对 - 创业者需与二三十家甚至上百家机构交流才可能完成融资 [1] - 融资条件苛刻,52%的Biotech受访者指出对赌协议等是主要困难,个人连带条款和地方国资返投要求拉长融资周期 [5] - 多家Biotech为生存裁员达三分之二,或暂停推进耗资巨大的临床试验以保存现金 [4] - 78%的受访Biotech决定优化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超过66%正积极开展BD合作并将其视为主要回款渠道 [15] - 2025年完成融资的关键在于获得临床数据,证明管线商业化潜力,若只有动物数据则难以融资 [8][9] 退出渠道与压力 - 74%的Biotech受访者认为"退出渠道仍不畅通"是影响一级市场投融资热度的主要因素 [12] - 10位投资人中有8位表示退出难度较大,渠道不畅通,港股IPO开闸但需排队,A股上市仍然不易 [12] - 大量民间资金退出市场,目前依靠国资独撑大局,但国资通常不愿接手风险较大的非盈利资产 [12] - 出现新的退出方式尝试,如BD交易款项按股权比例与投资机构分成,但此类协议占比仍不到10% [14] - 私募机构有限合伙人因35%的最高标准个人所得税,投资意愿下降 [12] 募资环境与国资角色 - 10位投资人中有6位认为当下募资比较困难,LP首要关注DPI和退出情况 [14][15] - 国资母基金越发注重穿透管理和CVC模式,要求先有产业大企业作为子基金主要投资人 [15] - 国资LP面临监管压力,为避免亏损加强对GP审核干预,甚至直接穿透到被投企业进行管理 [13] - 募资难度加大,评估重点从团队能力转向GP手头项目或LP对项目的控制力 [15] 行业未来隐忧与展望 - 当前BD交易热潮主要依赖前几年储备,未来可能面临青黄不接局面,原因在于投资不足 [17] - 基因疗法等领域国内外融资事件数量接近,但2025年上半年国外融资总金额7.2亿美元,国内仅0.6亿美元,相差12倍 [17] - 2022年至2025年初创公司基本拿不到融资,基因编辑、小核酸等先进赛道投入不足,存在技术落后风险 [17] - 创新药二级市场热度传递到一级市场需要时间,政策和发行环境改善及二级市场高回报案例是回暖关键因素 [18] - 创业者减少,投资逻辑从投公司变成投管线,行业长期繁荣需重视创始人精神和知识产权保护 [18]
“创新药一级市场不能再冷下去了”
虎嗅· 2025-09-20 16:14
核心观点 - 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环境仍处寒冬 但出现部分回暖迹象 二级市场热度向一级市场传导尚需时间 行业面临退出渠道不畅、资金青黄不接等结构性挑战 [1][3][4][33][34] 市场融资现状 - 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事件188起 同比下降7.4% 总融资额15.8亿美元 同比下降24.5% 较2021年160.62亿美元峰值持续下行 [4] - 受访Biotech中89%正在融资 仅7%近半年完成融资 63%认为融资"不太顺利"或"很困难" [13] - 融资周期显著延长 典型案例显示A轮融资需跑动20个月以上 天使轮需接触超100家机构 [2][3][7] 投资人策略变化 - 投资逻辑从"投概念"转向"以终为始" 更关注临床数据、商业化落地及出海潜力 [15][17][19] - 偏好后期资产 Pre-IPO企业受追捧 港股因无36个月锁定期出现盲投现象 [20][21] - 67%受访Biotech认为"专业壁垒高导致投资人不理解创新药逻辑"是主要融资障碍 52%认为"融资条件苛刻"是难点 [14] 企业应对措施 - 78%受访Biotech通过优化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应对融资困难 [31] - 超66%企业将BD合作作为主要回款渠道 BD交易条款中开始出现与投资机构分成约定 [28][31] - 部分企业为生存裁员达三分之二 暂停耗资巨大的临床试验管线 [10] 退出机制挑战 - 74%受访者认为"退出渠道不畅通"是影响一级市场热度的主要因素 [23] - 港股全年超300家企业递表排队 A股上市仍不易 国资成投资主力但回避风险资产 [25] - 私募LP需按35%最高标准缴纳个人所得税 民间资本投资意愿下降 [25] 资金结构问题 - 基因疗法领域国内外融资额差距显著:2025年上半年国外7.2亿美元 国内仅0.6亿美元 相差12倍 [34] - 投资集中ADC、GLP-1等饱和领域 小核酸药物、基因疗法等先进赛道投入不足 [33] - 国资母基金倾向CVC模式及穿透管理 市场化资金短缺导致早期创新支持不足 [31][34] 行业发展趋势 - 二级市场先于一级市场回暖:2025年超60家创新药企股价翻倍 港股新股申购倍数超5000倍 [3] - BD交易活跃但属存量项目消耗 未来面临青黄不接风险 [33] - 投资人关注政策环境改善及二级市场高回报案例 以形成资金回流良性循环 [34]
“创新药一级市场不能再冷下去了”——我们和37位投资人、创业者聊了聊
经济观察报· 2025-09-20 15:19
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现状 - 60%受访者认为创新药一级市场已走出谷底但不够理想 33%认为仍处资本寒冬无太大变化 [1][5]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事件188起同比下降7.4% 总融资额15.8亿美元同比下降24.5% [5] - 总融资额自2021年160.62亿美元高点后持续下行尚未出现拐点 [5] 企业融资困难表现 - 89%的Biotech正在融资 其中63%认为进展"不太顺利"或"很困难" 仅7%近半年完成融资 [10] - 神曦生物A轮融资已持续20多个月未完成 部分企业需接触超100家机构才可能获投资 [4][5][6] - 融资主要困难包括:67%因专业壁垒高投资人不理解创新药逻辑 52%因融资条件苛刻如对赌协议 [3][10] 投资人策略转变 - 投资人更关注商业化落地能力 从"投概念"转向"以终为始、以退定投"的产业化打法 [12] - 2025年投资人最关注药物出海能力(国外临床/BD/上市) 倾向投资后期资产及确定性高的靶点 [3][16] - Pre-IPO企业受追捧 港股因无36个月锁定期出现机构盲投现象 [17] 临床数据成为融资关键 - 多家企业完成融资因获得临床数据证明商业化潜力 仅有动物数据难以获投资 [14] - 星眸生物凭借进入二期临床的AAV双抗产品完成数千万元A2轮融资 [14] - 柯君医药因管线进入临床且进展顺利完成B+轮融资 [15] 退出渠道承压影响市场 - 74%的Biotech认为"退出渠道不畅通"是影响一级市场热度的主要因素 [19] - 港股全年超300家企业递表需排队 A股上市仍不易 非盈利资产难寻接盘方 [19] - 2021年底税收调整后民间资本投资意愿下降 有限合伙人需按35%税率缴纳个税 [19] 国资主导与募资困境 - 当前市场依赖国资独撑大局 民间资金大量撤离 [19] - 10位投资人中6位认为募资困难 国资LP注重穿透管理和CVC模式 优先投资当地项目或产业资本 [22][23] - 国资LP面临监管压力 频繁审计并干预GP管理 部分直接穿透至被投企业要求回购 [20][21] 新兴领域投资不足 - 基因疗法领域2025年上半年国内融资额仅0.6亿美元 为国外7.2亿美元的1/12 [25] - 资金集中于ADC和GLP-1等热门领域 对小核酸药物、基因编辑等先进赛道投入不足 [25] - 2022-2025年初创公司基本拿不到融资 存在技术落后风险 [25] 市场回暖条件 - 9/10投资人认为环境有好转但保持谨慎 二级市场热度需时间传导至一级市场 [3][26] - 回暖需政策发行环境改善提供稳定预期 以及二级市场高回报案例刺激一级投资 [26] - 需市场化资金从二级市场回流至一级市场 推动早期创新 [26]
经观头条|创新药牛市没拉动一级市场
经济观察网· 2025-09-20 13:38
行业融资环境现状 - 2025年以来,更多合伙人级别投资人开始关注创新药项目,而去年多为投资经理级别参与会议[2] - 当前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依然艰难,有公司A轮融资已进行20多个月仍未完成[3] - 有创业者需与超过100家投资机构交流后才可能获得天使轮融资[4]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事件188起,同比下降7.4%,总融资额约15.8亿美元,同比下降24.5%[4] - 创新药一级市场总融资额在2021年达到160.62亿美元最高点后,下行趋势尚未迎来拐点[4] 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反差 - 2025年开年以来,创新药上市公司股价集体走出低谷,超60家创新药企股价翻倍上涨[4] - 港交所上市创新药企掀起新股申购热潮,最高申购倍数超5000倍[4] - 未上市生物科技公司感受到IPO极度火热与一级市场无动于衷之间的强大反差[4] - 60%受访者认为创新药一级市场已走出谷底但不够理想,33%认为仍处在资本寒冬中[4] 投资逻辑与偏好变化 - 投资人更加关注企业商业化落地能力,过去很多项目科学和商业脱节[10] - 投资逻辑从"投教授""投PPT""投概念"转向"以终为始、以退定投"的产业化打法[10] - 投资人倾向后期资产,最关注药物能否出海,包括在国外开临床、做BD、在海外上市等[14] - 真正热门投资标的是即将进入IPO阶段企业,有民间机构为赶在企业IPO前投资甚至省略尽调直接盲投[15] 融资成功关键因素 - 多位公司高管认为今年能完成融资关键在于有了临床数据,更好证明管线商业化潜力[13] - 有公司能够存活下来因管线进入临床且进展顺利[14] - 近半年已完成融资的生物科技公司约占7%,89%公司目前正在融资[9] - 63%正在融资的公司认为融资进展"不太顺利"或"很困难"[9] 融资面临具体困难 - 67%公司认为融资主要困难是"专业壁垒高,投资人不理解创新药逻辑"[9] - 52%公司认为主要困难是"融资条件苛刻,如对赌协议等"[9] - 融资条件中常出现个人连带条款和地方国资背景投资方返投要求[8] - 返投要求需公司按投资方要求把资金投入当地经济活动,如落地建厂[8] 退出渠道与压力 - 80%受访投资人表示目前退出难度较大,渠道不畅通[16] - 74%公司认为"退出渠道仍不畅通"是影响创新药一级市场投融资热度主要因素[16] - 港股全年已有超300家企业递表,需要排队等候[17] - 2021年底税收政策调整后,私募机构有限合伙人需按35%最高标准缴纳个人所得税,民间资本投资意愿下降[17] 国资投资角色与影响 - 当前依靠国资独撑大局,但国资通常不愿接手风险较大非盈利资产[17] - 国资母基金越发注重穿透管理,优先投资当地国资委或相关管理合伙人手头项目[20] - 国资母基金越发重视企业创投模式,需先有行业内大企业作为子基金主要投资人[21] - 有管理合伙人接待三次国资审计,这是以前很少遇到的情况[19] 新兴退出方式与行业隐忧 - 出现新投资协议约定,企业如通过对外授权交易拿到款项,要按股权比例与投资机构分成[20] - 78%公司决定"优化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缩减开支"[21] - 超过66%公司正积极开展对外授权合作,并将其视为主要回款渠道[21] - 基因疗法领域国外融资总金额7.2亿美元,国内仅0.6亿美元,相差12倍[22] 行业未来展望 - 创新药在二级市场热度需要时间传递到一级市场[23] - 行业进一步回暖关键因素包括政策环境改善和创新药企业在二级市场受追捧[23] - 有观点认为当前繁荣是七八年前种下,未来十年希望取决于现在能种下怎样的因[24] - 创业者减少,投资逻辑从投公司变成投管线,应更重视创始人精神[24]
武汉成为医药新技术首发地 一批世界级创新成果陆续诞生
长江日报· 2025-06-28 08:41
武汉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成果 - 全球首创可视介入机器人、全球首款帕金森自体细胞治疗药物、全球首个子宫内膜癌早筛试剂盒等世界级创新成果陆续诞生 [1] - AI诊断系统"内镜精灵"覆盖44个国家,为1000余家医院提供服务 [1] - 经颅磁刺激仪获得国内首张精神领域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拥有国内外专利400余项,产品进入10余个国家 [1] - 共聚焦显微内镜、全数字PET/CT装备、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磁控胶囊内镜等高端医疗器械"出海" [1] - 武汉企业已有超1400个二、三类医疗器械获注册证,综合竞争力全国前列 [1] 生物医药领域突破 - "稻米造血"产业化基地预计2026年建成,年产1200万支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 [2] - 帕金森新药NouvNeu001实现中美临床"双报双批",有望2028年上市 [2] - 重组质粒-肝细胞生长因子注射液注册上市许可申请进入审评阶段 [2] - 全国首款眼科基因治疗药物正在进行三期临床试验 [2] - 光谷近400个一类新药在研,去年4个一类新药冲刺上市流程 [2] 医疗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 - 全球首款心肌旋切系统研发成功,团队受邀赴美国梅奥诊所作专题演讲 [2] - 日本医院教授专程学习小儿外科机器人手术 [2] - 多模态影像融合穿刺系统吸引牛津大学副教授前来学习培训 [2] 产业规模与发展 - 武汉汇集大健康企业超4500家 [2] - 产业规模突破5500亿元 [2] - 逐步成为全球生命健康产业重要力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