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乙醇

搜索文档
三方力推“双绿”联产技术落地
中国化工报· 2025-07-23 10:12
天辰公司工艺系统部主任助理、碳中和研究所所长师浩淳告诉记者,该技术有三大特点。一是解决生物 质干粉气化制绿醇能耗高和投资高的难题。通过生物质资源化利用与湿法气化工艺耦合,实现了生物质 气化技术中原料成本降低、废弃物零排放及综合能效提升的多重目标,为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提供了兼具 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的全新路径。二是破解生物质高氯气化腐蚀难题。通过采用生物质发酵乙醇湿 法联产甲醇,将生物质浆料中的氯离子含量控制在1800ppm以下,有效降低了进入气化炉的氯离子浓 度,节约了设备投资,降低了运行成本,为解决行业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三是攻克生物质的预处 理与国产化生物质发酵酶技术难题。通过对装置设备进行优化,节省投资,降低能耗;同时实现酶国产 化,为降低绿色甲醇/SAF可持续航空燃料等产品成本奠定基础。 中化新网讯 日前,中国化学天辰公司与北京禾能时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签署三方合作 协议,将整合各自领域资源优势,共同推进绿色纤维素乙醇联产绿色甲醇等产品的工艺技术攻关与联合 推广。 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生物化工与生物质能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文军表示,乙醇和甲醇的联产,不 仅提高了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 ...
非粮大宗醇酸代表企业-武汉睿嘉康,再获奖!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7-20 17:11
【SynBioCon】 获 悉, 7月16日,中国光谷2025"瞪羚精选"企业榜单发布, 武汉睿嘉康 从全区58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中脱颖而出, 成功入选光 谷首批100家"瞪羚精选"企业, 且为其中7家生物制造企业之一 。 "瞪羚精选"企业作为光谷高新技术企业的"尖子生",呈现鲜明的"5678"特征: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超50%,近三年平均每家获得股权融资超6000万 元,70%处于赛道第一梯队,80%集中在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 生物制造 等前沿领域。 | 序号 | 企业名称 | 舞道 | 成立时间 | | --- | --- | --- | --- | | 41 | 武汉国创科光电装备有限公司 | 新型显示 | 2020 | | 42 | 武汉伯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生物制造 | 2022 | | 43 | 武汉合生科技有限公司 | 牛物制造 | 2021 | | 44 | 武汉睿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生物制造 | 2021 | | ਕਟ | 武汉格瑞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生物制造 | 2019 | | 46 | 武汉艾迪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生物制造 | 2019 | | 47 | 武汉维恩生物 ...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湖北:生物制造点燃产业发展“绿色引擎”
环球时报· 2025-06-18 16:52
生物制造产业政策支持 - 湖北省将生物制造列为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内容,加快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打造全国生物制造产业新高地 [1] - 湖北省政府印发《湖北省加快发展农业微生物产业实施方案》,构建农业微生物全产业链发展体系,目标到2030年培育3-5家产值超百亿元的头部企业和10家产值超十亿元的领军企业,建设50个农业微生物产业示范基地 [4] 农业微生物技术创新 - 富邦科技研发新一代可降解包膜剂与土壤修复剂等微生物菌剂,提高粮食单产 [2] - 富邦科技核心产品"生物刺激素"采用地衣芽孢杆菌技术,提高农药和肥料利用率,推动农业生产降本增效 [4] - 湖北大学陈守文教授团队破解地衣芽胞杆菌基因"密码",开发基于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衣芽胞杆菌细胞工厂平台,已与多家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协议 [4] 工业菌株研发突破 - 湖北大学杨世辉教授团队建成全球领先的运动发酵单胞菌知识库,开发自主基因编辑系统,实现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乙醇 [8] - 武汉睿嘉康生物科技公司核心产品纤维素乙醇和D-乳酸已完成千吨级中试,万吨级生产线建设中,预计5年内实现10万吨年产能和十亿级销售规模 [8] 产学研融合发展 - 湖北大学与安琪酵母等企业共建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联合体和现代生物制造产业学院,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研发平台 [10] - 湖北大学成功孵化16家生物制造企业,相关技术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10] - 湖北省科技厅系统梳理九大类上百项技术需求,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全面解决,推动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12] 生物制造应用拓展 - 武汉康绿达生物科技自主研发聚谷氨酸、纳豆激酶、辅酶Q10等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护肤品等领域 [9] - 湖北大学成立湖北省合成生物学学会,与头部企业共同牵头成立湖北省合成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 [12]
一只十几元的烤鸭,是美国无法翻越的高山
新消费智库· 2025-06-11 20:46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优势 - 烤鸭产业链通过鸭绒、鸭舌等高附加值副产品实现成本分摊,使终端烤鸭价格低至20元以下,出厂批发价仅2至3元[8][9][10] - 甘蔗渣、玉米芯等农业副产品被转化为生物质发电燃料或木糖醇等工业原料,广西和山东形成全国领先的循环利用体系[15][18] - 地沟油处理能力显著提升,上海日均处置量达263吨(2013年的3.1倍),并用于生产生物质绿色甲醇和航空燃料[24][27] 规模效应与资源循环 - 垃圾焚烧发电厂年处理能力达4亿吨,超过县城以上生活垃圾清运总量3.11亿吨,出现数千万吨处理缺口[22] - 纺织业再生纤维技术领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推动消费前后再生棉生产,天富龙等企业布局差别化复合纤维回收[31][32] - 五金产业以废料为核心利润源,永康等地通过废料循环实现加工成本趋近于零[34] 跨行业协同创新 - 蜜雪冰城通过全产业链布局降低各环节成本1%,与君乐宝合作建养牛场以强化供应链[37] - 湖北潜江形成全球最大甲壳素产业基地,小龙虾虾壳利用率达100%,2024年发布全产业链标准化白皮书[38] - 挪威三文鱼副产品利用率不足10%,而中国移动式炭化炉可将林业残余物高效转化为生物炭[40] 技术驱动的效率突破 - 洛钼集团高压氧浸技术从铜矿中提取钼纯度达99.999%,满足核反应堆标准[31] - 电解铝副产品银拉低全球银价,伴生矿钼的分离技术形成中国独特优势[31] - 牧原生猪养殖成本降至12.5元/公斤,规模化养殖推动行业效率提升[37] 市场与政策协同效应 - 农村垃圾收集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推动废弃物资源化[22] - 新疆"牧光互补"模式结合绿色能源与大农业,形成差异化产业优势[35] - 统一大市场与激烈竞争催生技术创新,如蜜雪冰城低价策略倒逼供应链优化[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