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纳滤膜
icon
搜索文档
自然资源部:研究推进沿海地区布局大型海水淡化工程
第一财经· 2025-10-09 17:56
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 自然资源部正研究在沿海地区布局大型“平急两用”海水淡化工程,并计划将其纳入国家水网加强水资源配置 [3] - 相关部门正研究论证将海水、苦咸水淡化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部署,提升其战略地位 [3][11] - 《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确定到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90万吨/日以上,新增规模125万吨/日以上 [11] 行业发展现状与规模 - 截至2024年底,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8个,总规模达285.6万吨/日,目前在建规模60余万吨/日 [4] - 现有工程中万吨级及以上有61个,规模达263.9万吨/日,其中浙江绿色石化基地项目规模达51.5万吨/日,天津南港项目为国内最大单机规模膜法工程(3万吨/日) [4] - 海水淡化工程主要分布在山东(86.7万吨/日)、浙江(80.5万吨/日)、天津(45.6万吨/日)、河北(39.1万吨/日)等沿海省份,海岛地区总规模达87.7万吨/日,2024年全国海水淡化供水量超过4亿吨 [4]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 - 国内企业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已达550万吨/日,工程建设能力全球领先 [6] - 海水淡化核心部件反渗透膜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国内企业如沃顿科技、碧水源的产品稳定脱盐率达99.8%以上,正逐步打破国外垄断 [7] - 三达膜等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膜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项目,并在海水提锂方面取得突破,产业链条长,可带动机械、化工、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 [7][8] 未来发展方向与支持 - 自然资源部将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并推动技术、装备、标准“走出去” [12] - 将持续拓展应用场景,推进海水淡化技术用于苦咸水淡化与盐碱地治理,鼓励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发展及海水中战略性矿产资源提取利用等新技术 [11]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将持续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能源耦合淡化技术攻关 [11]
杜邦,收购!
DT新材料· 2025-10-09 00:04
杜邦收购中化(宁波)润沃膜科技 - 杜邦公司于2025年9月29日签署协议,收购中化(宁波)润沃膜科技有限公司,交易预计在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 [1] - 此次收购旨在扩大杜邦反渗透制造业务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版图,服务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工业水净化和再利用需求,并支持生产本地化、增强供应链可靠性和减少碳足迹的战略 [1] - 该生产设施将成为杜邦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和沙特阿拉伯基地之外的第三个反渗透生产基地,杜邦已获得该工厂资质 [1] 反渗透技术与行业格局 - 反渗透技术用于咸淡水脱盐和海水淡化,应用领域包括工业及市政水处理、发电、食品饮料加工和水回用 [1] - 行业主要发展方向是开发具有抗氧化、抗酸碱、高透水性的新型反渗透膜材料,以及低能耗、抗污染、耐高温高压的特种分离膜组件 [1] - 全球反渗透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包括杜邦、日东电工、东丽、陶氏化学、GE、LG化学等,国内主要公司有沃顿科技、杭州水处理、唯赛勃、碧水源、久吾高科、三达膜等 [2] 中化(宁波)润沃膜科技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9年1月8日,注册资本6.75亿元人民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是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国有企业(持股77.78%) [2] - 公司专注于复合反渗透膜、纳滤膜等分离膜材料的研发、制造及销售,并致力于水处理技术推广和工程服务 [2] - 2024年3月,公司年产22万支反渗透膜项目通过建设工程档案验收 [2] 中化(宁波)润沃膜科技财务状况 - 2024年度审计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1169.53万元,净利润亏损1.132亿元,资产总额4.219亿元,净资产3.994亿元 [3] - 2025年1-5月财务报表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0,净利润亏损2090.93万元,资产总额3.939亿元,净资产3.785亿元 [3] - 2025年8月18日,公司100%股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底价为5.12亿元 [3] 中化国际控股公司业绩与业务调整 - 中化国际近年业绩欠佳,2023年营业收入542.72亿元,同比下滑37.94%,归母净利润亏损18.48亿元,同比下滑240.99% [3]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8.37亿元,同比减少9.89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约244亿元,同比下降5.83%,归母净利润亏损8.86亿元,由盈转亏,同比大降7291.9% [3] - 除出售膜科技公司外,中化国际于2025年8月20日将淮安骏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转让,该公司主营锂离子电池及电池包,拥有2GWh年产能 [6][7] 中化国际新能源业务布局 - 公司在新能源领域布局不顺,其宁夏中化锂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拥有三元正极材料年产能1万吨,但2024年产能利用率仅21%,总负债达3.01亿元,当年亏损约5.25亿元 [8] - 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年产能为2.2GWh,2024年产能利用率仅为2.32% [11] - 合作方博郡汽车于2021年进入破产重整,并于2025年6月被法院裁定进入破产清算 [8] 中化国际核心化工新材料产业链 - 公司化工根基牢固,构建了以环氧树脂、聚合物添加剂、工程塑料、特种纤维为核心的"2+2"化工新材料产业链 [8] - 正在发行股份购买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100%股权,后者拥有PBT、PPE、双酚A、环氧树脂等多套大型装置,总产能超40万吨 [9] - 南通星辰的PPE产品国内排名第一、全球第二,双酚A、PBT、基础环氧树脂等产品国内排名前三,其聚苯醚是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年产能5万吨) [9] 中化国际产品产能与利用率 - 公司多个基础化工产品产能利用率高,如烧碱(36万吨/年,利用率103.83%)、苯胺(3万吨/年,利用率104.69%)、硝基氯化苯(8万吨/年,利用率100.10%) [9][11] - 部分新材料产品产能利用率良好,如环氧树脂(35万吨/年,利用率98.89%)、对位芳纶(5500吨/年,利用率98.18%)、尼龙66(4万吨/年,利用率105.50%) [11] - 但部分产品产能利用率偏低,如50%双氧水(55万吨/年,利用率31.93%)、环氧氯丙烷(25万吨/年,利用率65.32%)、PDH装置(60万吨/年,利用率54.80%) [11] 中化国际研发与技术创新项目 - 公司特种尼龙(MXD6)项目突破百吨级聚合工艺,产品品质达进口对标水平;聚双环戊二烯(PDCPD)项目完成千吨级工程化初步设计 [9] - 聚乙烯马来酸酐(EMA)吨级装置稳定运行,产品通过客户验证;航空轮胎芳纶帘子线项目部分产品已通过第三方测试认证 [9] - 公司还申请了聚苯硫醚、低分子量聚(亚芳基醚)、聚酯复合材料和生物基可降解聚酯等新材料专利 [10]
自然资源部:研究推进沿海地区布局大型海水淡化工程
第一财经· 2025-10-08 09:39
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 国家将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水淡化、苦咸水利用项目建设 [1][10] - 自然资源部正研究在沿海地区布局大型“平急两用”海水淡化工程,并计划将其纳入国家水网加强水资源统一配置 [1] - 相关部门正研究论证将海水、苦咸水淡化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部署,以提升其战略地位 [1][9] - 《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设定目标,到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90万吨/日以上,新增规模125万吨/日以上 [7][9] 行业发展现状与规模 - 截至2024年底,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8个,总规模达285.6万吨/日,在建规模60余万吨/日 [2] - 现有工程中万吨级及以上项目61个,规模达263.9万吨/日,其中浙江绿色石化基地项目规模达51.5万吨/日,天津南港工业区项目为国内最大单机规模膜法淡化工程(3万吨/日) [2] - 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沿海10个省(区、市),山东、浙江、天津、河北的工程规模分别为86.7万吨/日、80.5万吨/日、45.6万吨/日和39.1万吨/日,海岛地区总规模达87.7万吨/日 [2] - 2024年全国海水淡化供水量超过4亿吨,有效保障了沿海高耗水行业及缺水城市、海岛居民的用水需求 [2] 技术创新与产业链 - 国内企业在海水淡化核心部件反渗透膜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部分企业产品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稳定脱盐率达到99.8%以上 [6] - 沃顿科技、碧水源等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反渗透膜已在多个项目中成功应用,正逐步打破国外垄断 [6] - 国内企业设计采购施工(EPC)总承包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已达550万吨/日,工程建设能力全球领先 [5] - 海水淡化产业链条长,涉及领域广,可带动机械、化工、材料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6] 未来发展方向 -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将持续支持海水、苦咸水淡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与可再生能源的耦合发展 [9] - 行业将持续拓展应用场景,推进海水淡化技术用于苦咸水淡化与盐碱地治理,并开展海水中战略性矿产资源提取利用等新技术研究 [9] - 国家将引导海水淡化企业开展务实合作,推动技术、装备、标准“走出去”,并实施沿海地区工业园区海水淡化替代行动以提升利用规模 [10]
第二轮通知丨2025国际先进膜材料与分离技术研讨会
DT新材料· 2025-09-25 00:04
会议概况 - 会议全称为“2025国际先进膜材料与分离技术研讨会”,将于2025年10月10日至11日在浙江宁波举行 [1][2] - 会议旨在深化全球膜科学前沿技术交流,探讨分离膜技术最新科学突破和应用进展,推动膜材料创新与膜工艺应用共同繁荣 [2] - 会议聚焦三大核心主题:基础膜研究突破、膜技术应用创新以及产业化转化路径 [3] 组织架构 -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主办 [4] - 协办单位包括香港大学膜基环境与可持续技术研究组和宁波水艺膜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4] - 会议主席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刘富教授和香港大学的汤初阳教授共同担任 [5] 会议议程与核心议题 - 会议议程包含多场全会报告和专题讨论,涵盖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多个层面 [7][8] - 核心研究领域包括用于锂金属回收的纳米吸附膜支架、热强化界面聚合技术、用于精确分离的先进纳滤膜设计以及同孔纳滤膜 [7] - 应用导向研究包括微孔膜从微纳制造到原子制造、可持续分子分离的绿色膜开发、用于渗透能收集的高压压力延迟渗透膜以及基于纳滤的盐湖提锂节能技术 [7][8] 参会人员与学术影响力 - 参会演讲嘉宾包括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 [7][8][12][17][19][22][29][32][35][37][39][41][43][45][47][49][51][53][55][57][61][63][65][67][69] - 多位演讲者学术成就显著,例如王蓉教授发表SCI期刊论文超过380篇,总引用超41,000次,H指数112 [12][13][14];汤初阳教授发表期刊论文超过400篇,总引用超50,000次,H指数125 [17] - 参会者研究背景覆盖水处理、海水淡化、气体分离、碳捕获、资源回收、能源收集等多个膜技术关键应用领域 [7][8][12][17][41][45] 产业化与平台建设 - 会议安排参观宁波市水务环境集团,体现了对产业实践环节的重视 [8] - 部分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例如刘富教授团队成功实现了超亲水PVDF中空纤维膜的产业化 [26];王蓉教授的创新成果助力在新加坡创立了三家基于膜技术的衍生公司 [14] - 会议为全球专家学者搭建高水平平台,旨在促进膜材料创新与膜工艺应用的共同繁荣,并推动环境治理、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沃顿科技2025年中报简析: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双增长,应收账款上升
证券之星· 2025-08-23 07:2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报营业总收入8.8亿元 同比增长18.95% 归母净利润1.24亿元 同比增长27.81% [1] - 第二季度营业总收入5.17亿元 同比增长27.66% 归母净利润7997.47万元 同比增长26.44% [1] - 毛利率38.91% 同比提升3.12个百分点 净利率14.64% 同比提升7.97个百分点 [1] - 三费占营收比15.44% 同比下降6.02个百分点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1.36亿元 [1] - 每股收益0.26元 同比增长27.67% 每股净资产4.07元 同比增长4.91% [1] 现金流与资产负债 -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05元 同比下降82.84% 主要因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及税费、人工成本增加 [1][3] - 应收账款3.33亿元 同比增长46.91% 应收账款占利润比例达168.67% [1][4] - 货币资金7.16亿元 同比增长6.57% [1]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47.15% 因购建长期资产现金支出减少及上年同期存在收回投资现金 [3]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242.15% 因分红款增加及上年同期收到子公司少数股东投资款 [3] 业务结构 - 业务分为三大板块:核心膜业务(反渗透膜、纳滤膜、超滤膜等)、膜分离工程业务、植物纤维业务(床垫、家具等) [4] - 膜产品销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膜分离工程包括技术方案、设备集成及运营服务 [4] - 公司业绩主要依靠营销驱动 需关注驱动力实际情况 [4] 历史表现与回报 - 2024年ROIC为9.87% 净利率11.74% 资本回报率和产品附加值一般 [4] - 近10年ROIC中位数8.99% 最低为2020年6.76% 投资回报表现一般 [4] - 上市以来25份年报中出现2次亏损 显示生意模式存在脆弱性 [4] 特殊项目说明 - 财务费用同比增长62.41% 因利息收入和汇兑收益减少 [3] - 所得税费用同比增长306.04% 因上年同期存在可弥补亏损 [3]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同比下降161.38% 受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增加及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减少影响 [3]
沃顿科技(000920) - 2025年6月1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17 17:34
业务板块 - 公司业务分核心膜、膜分离工程、植物纤维三个板块 [1] - 核心膜业务为分离膜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产品销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膜分离工程业务依托膜技术优势向下游延伸,提供技术应用方案等服务 [1] - 植物纤维业务为植物纤维弹性材料及制品等研发、制造及销售,产品含棕纤维床垫等 [1] 营收情况 - 2024年膜产品收入10.33亿元,占比59.23% [1][2] - 2024年植物纤维产品收入4.497亿元,占比25.79% [1][2] - 2024年膜分离工程业务收入1.56亿元,占比8.95% [1][2] 膜业务详情 - 工业膜占膜业务营收约70% [2] - 公司直接出口美国产品营收占比小,中美关税政策变化对出口影响小 [2] 膜分离工程业务业绩 - 2025年1 - 3月新签订膜分离工程业务合同金额6276.35万元 [2]
【私募调研记录】大朴资产调研沃顿科技
证券之星· 2025-04-21 08:11
公司业务结构 - 业务涵盖核心膜业务 膜分离工程业务和植物纤维业务 [1] - 膜产品分为超滤膜 纳滤膜与反渗透膜 [1] - 按应用场景分为家用膜和工业膜 两者存在显著价差 [1] 财务表现 - 2024年家用膜与工业膜的营收占比约为37% [1] - 毛利率增长源于产量规模释放 产线升级 工艺改进及供应链管理加强 [1] - 膜产品收入近30%来自出口 [1] - 2024年海外市场增长超20% [1] 产能与扩张 - 生产基地预留扩产空间 [1] - 具备快速启动新产线建设能力 [1] 战略发展 - 膜分离工程业务旨在探索更广泛应用场景 推动企业向综合服务商转变 [1] - 植物纤维业务发展稳定 巩固棕纤维行业领先地位 [1] 市场分布 - 出口美国产品数量占比较小 [1]
【私募调研记录】健顺投资调研仙乐健康、沃顿科技等3只个股(附名单)
证券之星· 2025-04-21 08:11
公司调研概况 - 知名私募健顺投资近期调研3家上市公司 包括仙乐健康 沃顿科技和博瑞医药 [1] 仙乐健康调研要点 - 公司强调医药DNA 创新驱动 全球化供应链和全剂型覆盖优势 已成为全球营养健康解决方案领导者 [1] - 面临长青市场和新消费市场双重机遇 具有规模 生态 国际化和技术四大竞争优势 [1]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2.11亿元 同比增长17.56% [1] - 推出年度权益分配方案 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6.5元(含税)并以资本公积金每10股转增3股 [1] - 未来通过高成长+稳分红战略强化股东回报机制 聚焦全球化产能协同 技术创新及客户深耕 [1] 沃顿科技调研要点 - 业务涵盖核心膜业务 膜分离工程业务和植物纤维业务 [2] - 膜产品分为超滤膜 纳滤膜与反渗透膜 按应用场景分为家用膜和工业膜 两者存在显著价差 [2] - 2024年家用膜与工业膜的营收占比约为37 [2] - 毛利率增长源于产量规模释放 产线升级 工艺改进及供应链管理加强 [2] - 生产基地预留扩产空间 具备快速启动新产线建设能力 [2] - 膜产品收入近30%来自出口 出口美国产品数量占比较小 2024年海外市场增长超20% [2] - 膜分离工程业务旨在探索更广泛应用场景 推动企业向综合服务商转变 [2] - 植物纤维业务发展稳定 巩固棕纤维行业领先地位 [2] 博瑞医药调研要点 - 在mylin靶点研发上取得进展 BGM1812具备减脂少减肌潜力 计划中美IND申请 [3] - 认为mylin及mylin加双靶点组合具国际竞争力 计划在美国推进临床 口服多肽有望超越小分子单靶点GLP-1 [3] - 重点开发吸入制剂和注射用补铁剂 多个产品已报产或完成BE试验 未来继续开发难仿产品和技术壁垒高的管线 [3] - 外销占45% 直接发货美国业务规模较小 影响有限 [3] - 发酵半合成板块稳定 传统全合成小分子仿制药易受竞争影响 注射用铁剂等新药获批可弥补影响 [3] - 超一半研发投入用于代谢方向 其余投向有门槛的仿制药和创新药 以呼吸制剂 吸入制剂为主 [3] 机构背景 - 上海健顺投资管理公司成立于2006年4月 由北京大学校友合作发起 [4] - 资产管理投资范围覆盖国内A股和香港股票市场 专注于为机构客户和高端私人客户提供专业财富管理服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