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纳米刻蚀机
icon
搜索文档
弄潮科创引领未来——科创板开市六周年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中国基金报· 2025-07-22 11:13
科创板发展概况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企业数量从首批25家增至589家,平均每小时诞生2.5项专利 [1] - 科创板聚焦半导体、生物医药、量子计算等"硬科技"领域,推动中国经济向创新转型 [1] - 科创板公司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平均每家公司拥有216项 [4] 制度创新与上市情况 - 科创板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中22家已扭亏为盈 [2] - 20家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的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19家企业的45款药品/疫苗已获批上市 [2] - 科创板IPO募资9257亿元,再融资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投入战略领域 [3] 研发与创新成果 - 2024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总额1680亿元,是板块净利润的三倍多,同比增长6.4% [4] - 107家公司连续三年研发强度超过20%,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6% [4] - 35家公司在细分行业或产品上排名全球第一,124家排名全国第一 [4] 行业与企业表现 - 科创板汇聚4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占板块公司总数71% [3] - 约30%的公司产品或研发项目具有行业首创性,80%的公司核心产品致力于进口替代 [5] - 迪哲医药的肺癌新药舒沃替尼成为首个获得中美"突破性疗法"双认定的国产创新药 [2] 资本生态与并购活动 - 科创板推出逾20项关键制度规则,包括小额快速再融资、股权激励等 [7] - 2024年新增产业并购超110单,交易金额超1400亿元,35单涉及重大资产重组 [7] - 科创板指数体系成熟,161只跟踪产品规模达2600亿元,科创50指数规模超1800亿元 [9] 未来改革方向 - 将设立"科创成长层",服务未盈利优质科技企业 [12] - 推出六项配套改革措施,覆盖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领域 [12] - 科创板589家上市公司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点亮自主创新光芒 [12]
万亿科创!硬核蝶变!
中国基金报· 2025-07-22 10:39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核心成果 - 科创板企业数量从首批25家增长至589家,形成创新企业集群 [1] - 板块内企业平均每小时产生2.5项专利,创新效率显著 [1] -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量子计算等战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1] 制度创新与上市包容性 - 54家未盈利企业通过特殊机制上市,其中22家已实现扭亏为盈 [4] - 生物医药领域20家企业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19家企业45款药品/疫苗获批 [4] - 迪哲医药肺癌新药舒沃替尼成为首个获中美"突破性疗法"双认定的国产创新药 [4] 资本支持与产业集聚 - 累计IPO募资9257亿元,再融资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5] - 中芯国际创下532亿元科创板最大规模IPO纪录 [5] - 板块内4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占比达71% [5] 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 - 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1680亿元,为板块净利润的三倍多 [7] - 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中位数12.6%,107家企业连续三年研发强度超20% [7] - 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平均每家企业216项 [7] 技术突破与行业地位 - 35家企业在细分领域全球第一,124家全国第一 [7] - 30%企业产品或研发项目具有行业首创性,80%专注进口替代 [8] - 138家次企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荣誉 [8] 人才结构与产学研融合 - 超60%企业由科学家/工程师领衔创始团队 [8] - 近30%企业实控人兼任核心技术人员,30%拥有博士学历 [8] - 40%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8] 并购重组与资本运作 - "科创板八条"发布后新增产业并购超110单,交易金额1400亿元 [10] - 35单重大资产重组案例数量超政策发布前总和 [10] - 出现首单"A控H"、首单"A吃H"、首单吸收合并等标志性案例 [11] 市场生态与指数体系 - 90%科创板企业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支持 [12] - 科创板指数体系包含30条指数,跟踪产品规模达2600亿元 [12] - 科创50指数跟踪产品规模超1800亿元,成为硬科技投资旗舰 [12] 未来改革方向 - 将设立"科创成长层"服务未盈利优质科技企业 [14] - 推出六项配套措施包括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至AI、商业航天等领域 [14] - 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和完善再融资制度等创新举措 [14]
陈经:取消芯片技术豁免,美方犯了三个错
环球网· 2025-06-24 05:39
美国撤销芯片制造商在华技术豁免权的影响 - 美国商务部计划撤销台积电、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等半导体制造商在中国大陆使用美国技术的全面豁免权,包括芯片制造设备运输许可 [1] - 该举措将增加企业在设备更新等方面的运营负担,但不会禁止芯片制造商在华运营 [1] - 白宫官员将该举措与中国稀土材料管制相提并论,否认这是"新的贸易争端升级" [1] 芯片制造设备与稀土管制的差异 - 芯片制造设备是典型的工业基础设备,许可证发放对象主要为民用高科技产业,而稀土是军民两用战略资源 [1] - 中国对稀土实施军民两用差异化管理,但对芯片制造设备的管控主要在民用领域 [1] - 美方将两者进行错误类比,混淆了概念本质 [1] 全球半导体制造商在华业务现状 - 2024年中国大陆占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份额的38% [2] - 应用材料、泛林集团等美企30%至40%的营收依赖中国市场 [2] - 荷兰阿斯麦公司2022年对华出货量占其全球销量的14% [2] - 三星西安NAND闪存工厂占三星NAND总产量的30%至40% [2] - SK海力士2024年对中国半导体工厂设备投资较前一年增长10倍,无锡DRAM工厂销售额达90亿美元,增长64.3% [2] 美国芯片设备管制的局限性 - 美国芯片设备公司仅占全球约1/3份额,需要荷兰、日本等国配合推进限制 [3] - 阿斯麦DUV光刻机在华市场份额提升至35%,日本东京电子清洗设备订单量同比增长22% [3] - 中国本土设备企业替代进程加速,中微公司5纳米刻蚀机通过台积电验证,北方华创14纳米薄膜沉积设备在中芯国际量产 [3] - 2024年中国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从2020年的16%跃升至28% [3] 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创新进展 - 北方华创等中国企业成功跻身全球设备商前列 [4] - 英伟达持续推出中国特供版GPU,应用材料、泛林集团通过技术调整维持在华业务 [4] - 中国设备企业技术迭代速度超30%/年,本土晶圆厂28纳米成熟制程产能占全球25% [5]
美国商务部长炮轰中国芯片:天天说制造先进芯片,但中国根本没有
新浪财经· 2025-06-12 18:24
美国对中国芯片产业的打压 -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公开指责中国芯片企业虚张声势,声称中国AI训练芯片年产量仅20万枚,远低于150万枚的市场需求[1][5] - 美国自2019年起持续升级对华芯片封锁,包括高端芯片禁运、制造设备限制出口、核心技术保密壁垒和关键耗材管制[3] - 美国试图通过制裁和吸引建厂提升本土芯片制造份额,但面临供应链断裂、成本高昂、政策复杂和人才短缺等挑战[9][11] 全球芯片产业格局变化 - 1990年以来美国本土芯片制造业占比从37%降至11%,中国从7%提升至24%[7] - 10nm及以下逻辑芯片市场被台积电(69%)和三星(31%)垄断[7] - 荷兰拒绝完全听从美国对华DUV光刻机断供指令,需评估本土企业损失[25] 中国芯片产业突破 - 中国企业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在刻蚀、薄膜沉积等后端设备取得重大突破,中微5纳米刻蚀机已进入台积电生产线[14][16] - 中国12英寸晶圆产能年增30%,28纳米及以上成熟制程进步显著[16] - 华为昇腾AI芯片推理性能达英伟达H100的60%,训练成本降低40%,已应用于欧洲气象局项目[18] 中国反制措施与国际合作 - 中国对稀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影响福特汽车等美国企业[22] - 中国联合东盟、非洲签署2800亿芯片订单,分散对美国市场依赖[24] - 三星、SK海力士游说白宫称限制中国将瘫痪全球汽车业,英特尔因市场流失裁员万人[27] 国际企业反应与中美博弈 - 英伟达CEO黄仁勋称无法放弃全球最大AI市场[27] - 美国内部出现分歧,前任商务部长雷蒙多称制裁"枉费心机",特朗普派威胁废除芯片法案[27] - 中美高层通过电话会谈试图缓解矛盾,特朗普称达成"友好合作"[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