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聚谷氨酸
icon
搜索文档
【首发议程抢先看】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8月20-22日,宁波)
大会概况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四大方向[1] - 大会将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AI赋能产业创新及革新技术生命力,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挖掘[1] - 同期举办生物制造青年论坛、产业高层座谈会、《2025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蓝皮书》闭门研讨会等6项活动[1][5][6]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协办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2家机构[2] - 支持单位涵盖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等6家国家级/地方性行业组织[2] - 顾问专家为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特别鸣谢单位包括宁波酶赛生物等14家产业链企业[2] 核心议程 8月20日 - 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第三期)将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发展趋势,参与企业包括蓝晶微生物、恒鲁生物等15家行业龙头[8][9] - 生物制造青年论坛聚焦创新成果,议题涵盖酶固定化技术、胶原蛋白分子设计等5项前沿研究[10] 8月21日 - 开幕式主题演讲包括合成生物学权威解读、AI在生物制造领域首批应用案例发布等4项内容[13] - 绿色化工专题论坛讨论聚酰胺生物制造、塑料单体微生物细胞工厂等6项产业化技术[16][18][19] 8月22日 - AI赋能专题集中发布工信部首批4个生物制造领域AI应用典型案例[29] - 未来食品论坛涉及工业酶创新、HMO生物制造等3项食品科技突破[31] 行业动态 - DT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将发布《中国合成生物产业分布图(2025版)》,收录500+代表性企业[33] - 已公布浙江(65家)、江苏(80家)、上海(66家)、广东(76家)四大区域生物制造企业榜单[36]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湖北:生物制造点燃产业发展“绿色引擎”
环球时报· 2025-06-18 16:52
生物制造产业政策支持 - 湖北省将生物制造列为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内容,加快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打造全国生物制造产业新高地 [1] - 湖北省政府印发《湖北省加快发展农业微生物产业实施方案》,构建农业微生物全产业链发展体系,目标到2030年培育3-5家产值超百亿元的头部企业和10家产值超十亿元的领军企业,建设50个农业微生物产业示范基地 [4] 农业微生物技术创新 - 富邦科技研发新一代可降解包膜剂与土壤修复剂等微生物菌剂,提高粮食单产 [2] - 富邦科技核心产品"生物刺激素"采用地衣芽孢杆菌技术,提高农药和肥料利用率,推动农业生产降本增效 [4] - 湖北大学陈守文教授团队破解地衣芽胞杆菌基因"密码",开发基于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衣芽胞杆菌细胞工厂平台,已与多家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协议 [4] 工业菌株研发突破 - 湖北大学杨世辉教授团队建成全球领先的运动发酵单胞菌知识库,开发自主基因编辑系统,实现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乙醇 [8] - 武汉睿嘉康生物科技公司核心产品纤维素乙醇和D-乳酸已完成千吨级中试,万吨级生产线建设中,预计5年内实现10万吨年产能和十亿级销售规模 [8] 产学研融合发展 - 湖北大学与安琪酵母等企业共建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联合体和现代生物制造产业学院,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研发平台 [10] - 湖北大学成功孵化16家生物制造企业,相关技术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10] - 湖北省科技厅系统梳理九大类上百项技术需求,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全面解决,推动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12] 生物制造应用拓展 - 武汉康绿达生物科技自主研发聚谷氨酸、纳豆激酶、辅酶Q10等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护肤品等领域 [9] - 湖北大学成立湖北省合成生物学学会,与头部企业共同牵头成立湖北省合成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 [12]
合成生物学布局!高分子材料抗老化龙头「利安隆」的第三生命曲线
synbio新材料· 2025-05-08 13:48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已规划三大业务曲线:第一生命曲线为高分子材料抗老化业务 第二生命曲线为润滑油添加剂业务 第三生命曲线为生命科学业务 [2] - 公司是国内唯一、全球两家之一的高分子材料抗老化行业产品门类配套最完整的公司 [2] - 第三生命曲线始于2021年 通过与吉玛基因合作成立奥瑞芙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并联合天津大学在聚谷氨酸等医美产品方面进行研发 [3] 生命科学业务发展 - 生命科学业务涉及生物砌块和合成生物学两个产业方向 [4] - 公司成立合成生物学研究所 建立以首席科学家孙春光为核心的研发团队 成员来自天津大学等知名高校 [5] - 2022年与天津大学合作 开始聚谷氨酸和红景天苷两个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并开展合成生物学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 [5] 产学研合作 - 公司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7] - 公司为科研院校的早期研发项目提供放大和产业化支持 [7] - 随着新项目涌现和研发项目产业化推进 公司有望在合成生物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