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燃料油

搜索文档
中国石化创新成果获评最佳案例
中国化工报· 2025-07-08 10:13
科技创新案例获奖 - 中国石化《向"深"突破 向"新"攀高 以科技创新赋能能源化工行业发展蓝图》获"第二届中欧企业ESG最佳案例大会"科技创新最佳案例 [1] 传统能源与洁净能源创新 - 公司在传统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领域持续突破 [1] - 通过"深地工程"开发超深层油气资源 建成中国首个千亿方储量、百亿方产能的涪陵页岩气田 [1] - 建成中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 配套全球首条百公里输送管道 [1] - 联合壳牌、中国宝武、巴斯夫启动中国首个千万吨级开放式CCUS项目 [1] 新材料与高端制造应用 - 全球最长陆上风电叶片采用公司48K大丝束碳纤维制造 [2] - 港珠澳大桥6000吨沉管隧道吊绳使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直径仅为头发1/10) [2] - 碳纤维技术应用于北京冬奥会火炬、高铁列车车头罩、航空航天及新能源领域 [2] 绿色能源产品升级 - 推出中国首款高性能品牌汽油"爱跑" 采用清洁技术与动力提升配方 [2] - 低硫船用燃料油硫含量远低于国际标准 [2] - 生物航煤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 完成国内首次商业载客飞行 [2] 数字化与智能转型 - 全球首座数字孪生智能乙烯工厂——中科炼化智能乙烯工厂于2024年12月投用 [2] - 中国业界首位AI数字员工在40余座综合能源站上岗 [2] 全球研发合作网络 - 成立休斯顿、中东研发中心 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共建资源地球物理研究院 [2] - 与海外高校开展40余项科技合作 加速技术跨区域转化 [2]
深圳港多项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 保税燃料领域改革有效降低航运成本、提升效率 带动仓储、物流、保险等产业链发展
深圳商报· 2025-06-26 00:46
保税燃料改革提升深圳港口竞争力 - 深圳自2020年获得保税燃料加注牌照后,相继完成首船加注、国内首次"一港双船"同时加注、首单跨境保税LNG加注等创新实践,港口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1] - 2024年前5个月"深圳牌照"保税燃料加注量达28.84万吨,同比增长14.8%,其中保税燃料油18.88万吨、保税LNG 9.96万吨 [6] - 改革带动仓储、物流、保险等产业链发展,推动深圳港从"窗口港"向"贸易港"转型 [7] "两仓合一"降本增效 - 深圳海关推动"两仓功能叠加"改革,将保税和监管功能整合至一个仓库,省去燃料在两仓间物理流转环节 [2] - 改革后企业从仓储到保税燃料船供运营成本预计降低30%,大亚湾华德石化公司7300吨低硫燃料油首单存入叠加储罐 [2] - 深圳市商务局优化结算流程,加快贸易背景审核,提升出口托收、进口汇款效率,控制汇兑损益成本 [2] LNG加注业务爆发式增长 - 盐田港2024年LNG加注量达30万立方米,为2023年的6倍,中石油和中海油分别贡献26.28万和3.47万立方米,创造近7亿元产值 [4] - 盐田港建立"12345"工作法消除风险隐患,推行"顺势检验"使每个送检批次通关时长减少80%,建成"一口办理"信息化系统 [3] - 深圳构建的LNG燃料加注海事服务体系获国家发改委推广 [4] 跨关区资源互补突破供给瓶颈 - 全球最大LNG加注船"海洋石油301"为"地中海朵蕾特"加注3200吨保税LNG,燃料来自珠海LNG接收站,实现深珠海关跨关区直供 [5] - 该模式充分发挥珠海LNG仓储和深圳航运资源互补优势,两海关建立专项监管办法保障作业安全 [5] - 深圳依托珠三角石化产业带实现"原料—生产—加注"一体化,国家管网集团获海关全程服务支持 [5] 政策支持体系 - 2020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将保税加油许可权列入首批授权事项 [3] - 最新《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支持盐田港在通关、结算等领域加大探索力度 [3] - 深圳已建立健全LNG加注安全监管法规标准体系,编制水上加注作业安全规程 [3]
绿色转型加速 集运市场格局面临重构
期货日报网· 2025-06-12 09:2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集装箱航运业承担全球超过80%货物运输任务,但每年消耗大量船用燃料油,产生占全球总量3%的二氧化碳排放[1] - 传统船用燃料油(HFO/MGO)碳硫含量高,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颗粒物,对气候和健康造成负面影响[1] - 若不采取减排措施,2050年航运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比当前增加50%-250%,威胁全球气候目标[1] 国际监管框架 - IMO通过"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要求2030年排放比2008年降低20%-30%,2040年降低70%-80%,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2] - 2025年4月通过的"IMO净零框架"规定:2028年起船用燃料温室气体强度持续降低,未来20年逐步加严,并计划建立全球碳定价机制[2] 技术转型路径 - 替代燃料应用加速:甲醇、LNG、氢燃料成为新造船/改造首选,地中海航运部署LNG双燃料船,长荣海运和ONE订购甲醇燃料船[3] - 船舶设计优化:新船采用船体结构优化、废热回收系统、空气润滑系统等技术提升燃油效率[3] - IMO设立净零基金奖励零碳燃料船舶,航运联盟通过联营模式共享绿色技术[3] 市场结构变化 - 绿色转型加速行业整合:资金雄厚公司更快投资新技术,小型公司面临生存压力或被整合进大型联盟[3] 转型障碍 - 绿色燃料供应不足:氨燃料技术不成熟,加注/储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4] - 成本压力:绿色燃料价格高昂,IMO补贴难以完全覆盖,部分成本需航运企业自行承担[4] - 港口配套不足:全球仅少数港口具备绿色燃料加注能力,岸电设施普及率低[4] 政策复杂性 - 航运企业需同时满足IMO框架、欧盟FuelEU Maritime等多重法规,合规成本大幅增加[4] - 部分国家对IMO协议持反对意见,政策协调难度增加企业运营风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