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潮流能发电
icon
搜索文档
浙江探路山海新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7 08:57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 -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超6400公里,海岛数量全国最多,具备发展深水良港和海洋产业的良好条件[3] - 2025年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力争海洋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4] - 海洋产业存在能级不强、科创不足等问题,滨海旅游资源需进一步整合,近岸海域污染较严重[3] 港口绿色转型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是全球唯一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实现人工与智能集卡协同作业[6] -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覆盖率100%,集卡电动化率53%并计划提升至80%,配套2座换电站和38个充电桩[6] - 2021年起实施节能减排战略,2024年清洁能源消耗占比达77%[6] 海洋清洁能源开发 - 舟山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是全球首座且持续并网时间最长的项目,采用"平台式+模块化"技术[7] - 第四代1.6兆瓦机组已稳定运行3年,度电成本从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预计未来低于0.3元/千瓦时[7] - 浙江将实施百兆瓦级潮流能重点工程,攻关45个海洋新能源关键技术群[9] 海洋生态保护与开发 - 大陈岛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黄鱼养殖技术迭代至4.0版本,用能成本降低20%以上[11] - 推进大陈海洋生态渔仓项目,投资1亿元,预计养殖营收10亿元[11] - 象山西沪港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藻类固碳作用显著[12] 海洋废弃物循环利用 - 台州"蓝色循环"模式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5个海洋塑料瓶可生产一条丝巾[12][13] - 建设智能"蓝色工厂"实现海洋塑料全链条可追溯处理[13] - 该模式已在浙江沿海县市推广,5家企业参与海洋塑料再生利用[13] 美丽海湾建设 - 浙江计划2027年前建成18个以上美丽海湾,已建成5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美丽海湾[14] - 大陈岛海水优良水质比例提升至65.6%,游客量从年不足10万人跃升至单月8.24万人[14] - 苍南168黄金海岸沿线分布超百处自然景观,去年暑假两个月吸引游客100万人次,直接拉动收入2500万元[15]
浙江探路“蓝色低碳”:重塑海洋经济新循环|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7:19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总长度超6400公里 海岛数量全国最多 具备发展海洋产业良好条件[4] - 浙江在海洋经济方面存在产业发展能级不强 海洋科创能级不足等问题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仍待加速[4] - 2025年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 力争全省海洋生产总值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5] 港口绿色转型进展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是全球唯一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实现人工集卡与智能集卡协同作业[8] -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覆盖率100% 港内集卡电动化率53% 计划年内提升至80% 配套2座换电站和38个充电桩[8] - 2021年起实施节能减排战略 2024年清洁能源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约77%[8] 海洋清洁能源开发 - 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是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 全球持续稳定并网运行时间最长项目[9] - 采用平台式+模块化技术路径 实现兆瓦级大功率稳定并网发电[10] - 第四代1.6兆瓦机组度电成本从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 预计未来低于0.3元/千瓦时[11] - 国家推动百兆瓦级潮流能重点工程 支持潮流能发电作为沿海及海岛绿色能源补充方案[11] 海洋渔业与生态保护 - 浙江近海远洋捕捞量居全国首位 拥有7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14] - 大陈岛采用4.0版本单点系泊型深远海养殖平台 用能成本降低20%以上[14] - 投资1亿元建设大陈海洋生态渔仓项目 用海面积2107.5亩 预计养殖营收10亿元[15] 蓝碳经济发展实践 - 2023年2月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象山西沪港成交[18] - 藻类植物具有强二氧化碳吸附能力 旭文海藻公司成为国内最大浒苔生产企业[18] - 台州大陈岛开展全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交易 温州苍南完成全省首例海洋碳汇交易[18] 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 - 台州首创"海洋云仓"治理模式 运用区块链技术形成"蓝色循环"治理体系[19] - 2023年"蓝色循环"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现有5家企业从事海洋塑料再生利用[20] - 蓝景科技建设智能"蓝色工厂" 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全链条可追溯处理[20] 美丽海湾建设成效 - 浙江计划2027年前建成18个以上美丽海湾 覆盖沿海5市[20] - 目前已建成5个国家级美丽海湾和9个省级美丽海湾[21] - 大陈岛海水优良水质比例提升至65.6% 游客量从年不足10万人跃升至单月最高8.24万人[22] - 2023年大陈岛海洋经济总产值超过11亿元[22] 滨海旅游开发模式 - 苍南168黄金海岸80%路段可见大海 全年200天可见蓝色大海 分布超百处自然景观[23] - 苍南邀请顶级设计师参与业态打造 采用折股量化 旅投参股等方式吸引创客返乡[23] - 马站后槽冲浪基地去年暑假2个月吸引游客100万人次 直接拉动村民收入2500万元 间接拉动文旅消费约1亿元[23]
活力中国调研行|陆海生金!浙东沿海绘就“青蓝交织”生态画卷
新华社· 2025-08-09 09:03
海洋塑料垃圾回收利用 - 海洋废弃塑料垃圾经过加工处理可制成丝巾、背包、运动鞋等生活用品 [1] - 浙江台州涌现专门从事海洋塑料垃圾回收处理的企业,如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 [1] - 海洋塑料废弃物通过"蓝色循环"路径实现高价值转化,形成渔民赚钱、企业有动力的良性循环 [3] 海洋清洁能源开发 - 浙江是海洋潮流能资源大省,蕴藏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和盐差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 [4] - 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工程利用海水涨退潮动能发电,累计上网电量超783万千瓦时,等效减少3132吨标准煤,减排7811吨二氧化碳 [5][7] - 该工程攻克高效涡轮设计、海洋防腐等核心技术,持续稳定运行超过8年 [7] 港口绿色智慧转型 - 宁波舟山港实现岸电设施供电、桥吊远程操控、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等绿色智慧运营 [7] - 梅山港区形成"远控桥吊+自动化龙门吊+无人驾驶集卡"的自动化作业集群 [8] - 港区已实现5台风力发电机与屋顶光伏并网发电,累计绿电发电量超2600万千瓦时,绿电消纳超1550万千瓦时 [10] -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覆盖率100%,集卡电动化率达53%,大型装卸设备清洁能源比例达88% [10]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舟山潮流能 澎湃新动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5 22:19
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位于舟山秀山岛南部海域,是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也是持续稳定并网运行时间最长的潮流能发电项目。LHD此后三次 技术迭代,2022年,第四代1.6兆瓦"奋进号"并网运行,成为全球最大单机潮流能机组。如今,该电站连续并网超8年,单机规模与运行时间稳居全球第一, 被国际能源署列入 "全球海洋能20大亮点工程",成为我国唯一、世界公认的海洋潮流能标杆项目。 林东为调研团介绍潮流能发电原理。姜芳 摄 截止目前,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连续并网发电超95个月,累计发电总量超过810万千瓦时,连续运行时间全球第一,发电量全球第三。 12 199 t 1 1 1 1 7.50 e and t the production t a st t and ter since 8 STERNET the form the - 1 1 1 1 1 1 1 1 1 1 1 22 a 11500 CAST 567 er No arty t 2017 11:20 STERE the state th 19 f 8月5日,"活力中国调研行"活动走进舟山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涨潮退潮的海水流动,在这里已经存在了几亿年, ...
制度完善→设施升级→系统修复,结硕果!多维度绘就海洋生态保护美丽画卷
央视网· 2025-06-08 16:08
海洋生态保护与监测 - 2025年世界海洋日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 2024年自然资源部在14条近海断面、1621个监测站位开展生态趋势性监测,并对136个典型生态系统和350个海岛进行调查监测 [3] - 2024年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约400千米,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近30% [5] 红树林与珊瑚礁保护 -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种植红树林1950亩 [10] -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000亩,正在扩大种植 [12] - 海南计划2025年新增红树林2000公顷,73%红树林已纳入保护地范围 [13] - 福建东山海域首次实施珊瑚礁系统性修复工程,采用"人工繁育+移植"技术 [15]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 山东长岛斑海豹数量达50多只,当地建设4公顷海藻床和7公顷海藻场改善栖息地 [21][24] - 福建漳州中国鲎人工繁育基地实现鲎苗超30万尾,2025年将分批放流10万尾 [27][29] 海洋能开发利用 - 中国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包括潮汐能、波浪能等 [30] - 浙江温岭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推进"潮汐机组运行自决策系统",实现全计算机控制 [32][34] - LHD兆瓦级潮流能发电站连续并网运行超8年,采用"平台式+模块化"技术路径 [36][39] - 浙江推进百兆瓦发电机组项目,推动潮流能规模化、产业化 [41] 广西海洋经济发展 - 广西海洋生产总值从2017年1377亿元增长至2024年2580 9亿元,年均增长9 4% [42]
10万亿深蓝财富揭秘!帮主郑重解码海洋经济投资密码
搜狐财经· 2025-05-25 09:53
中国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 相当于人均7000元海洋财富 [1]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市场份额连续7年全球第一 [1] 深海科技产业投资机会 - 深海可燃冰储量可供使用100年 多金属结核中镍钴等新能源电池材料储量是陆地几十倍 [3] - 全国已有17.27万家深海科技企业 近60%为近三年成立 [3] - 深海装备技术门槛高于芯片 载人潜水器钛合金舱体抗压强度达55MPa(相当于每平方厘米承受5吨压力) [3] - 宝钛股份实现深海装备用钛合金100%国产替代 [3] - 中央汇金已开始布局掌握核心技术的深海装备公司 [3] 政策支持与产业方向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3] - 五部门专项支持广州南沙海洋经济发展 [3] - 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指导意见出台 海上风电、潮流能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将加速发展 [3] - 2025年深海科技企业数量较三年前增长三倍 但市场集中度仍低 [4] 重点投资领域 - 核心材料领域:钛合金、耐腐蚀合金等 [4] - 全产业链整合能力企业:覆盖勘探设备至资源开发的一体化公司 [4] - 政策重点区域:海南、山东等海洋大省本土企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