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新能源
icon
搜索文档
海洋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30 16:07
机制为要,构建长效治理格局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长期均衡,离不开稳定、高效的长效治理机制,需要完善的法规体 系、协调的管理体制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广西积极探索构建陆海统筹、区域协同的治理机制:一是完善 法规政策体系,修订或出台相关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等,为依法治海提供依 据。二是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如推行"湾长制"与"河长制"联动,加强河流入海污染物 与海洋环境治理的协同,解决"陆海分治"难题,严厉打击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三是强化激励 与约束并重的政策导向,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积极 发展蓝色碳汇,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对海洋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绩 效进行动态跟踪与科学评估。此外,鼓励公众通过信息公开、环保教育、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踊跃参与, 提升全社会海洋保护意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共享的海洋治理新格局。长效机制的建立,确保 了保护与发展的政策措施绝非短期行为,而是能够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长效机制保障。 广西的种种实践表明,海洋的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以生 ...
“十五五”首次单列海洋为重点任务,“陆海统筹”内涵深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13:13
(资料图) 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部分,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被列为重要任务之一。《建议》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坚持 陆海统筹,提高经略海洋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发布《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海 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及预警监测工作取得成效,海洋 经济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金田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五五"规划建议首次把海洋单独列 为一条重点任务,标志着"海洋强国"进入可操作、可度量的政策模块。从海洋发展的阶段目标看,"十四五"时期解决海洋经济规模从小到大、 由少到多的问题,"十五五"时期则聚焦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在继续做大总量的同时,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 业贡献率明显抬升,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跃迁。 金田林认为,从海洋经济发展路径上,"十五五"规划建议细化提出了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巩固提升海 ...
2025海博会首推市场化办展“新机制”
中国新闻网· 2025-10-24 20:39
中新网深圳10月24日电 (索有为 张炜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2025中国海洋经 济博览会(简称"海博会")将于10月28日至30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海博会以"数智深蓝 共创 未来"为主题,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首推市场化办展"新机制",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从企业需求对 接、产业资源链接,到交易合作促成,让市场活力成为展会的核心驱动力。 据深圳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成嶂旻介绍,展会精准锁定海洋产业核心赛道,重点覆盖海洋智能装备、海 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海洋现代服务业等关键领域。 会现场。彭程 摄 本届海博会策划七大论坛,涵盖蓝色经济、海洋法治、全球治理等话题,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代 表将参会。在蓝色经济新增长论坛上,将首次发布蓝色创新企业榜单、卓越展商系列奖项、蓝色经济贡 献奖等三大"蓝色榜单"。 本届海博会期间将举办深海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助力培育深海科技新兴产业链,并首次举办蓝色 浪潮大会,为全球海洋青年搭建平台,支持青年赋能海洋科学与行动,推动青年主导的创新创业。 据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文蔚介绍,海博会期间还将举办系列精彩的海洋 周主题 ...
首次市场化办展,2025海博会10月28日在深圳举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9:42
(原标题:首次市场化办展,2025海博会10月28日在深圳举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10月24日,深圳市举行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2025海博会")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2025海博会将于10月28日至30日在深圳国际 会展中心举办,以"数智深蓝 共创未来"为主题,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海博会首次全面实行市场化办展,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从企业需求对接、产业资源链接,到交易合作促成,让市场活力 成为展会的核心驱动力。 作为国家级海洋经济展会,海博会已在深圳成功举办五届。当前,深圳海洋生产总值已突破5000亿元,集聚11万家涉海市场主体、6000多家"四 上"涉海企业,并涌现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首次市场化办展 10月28日至30日,2025海博会将如期而至。 深圳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成嶂旻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本届海博会的核心亮点可概括为"四个新":新机制、新前沿、新标杆、新 窗口。 一是首推市场化办展"新机制"。成嶂旻介绍道,本届海博会将按"市场主导、以会促展、突出深海、国际多元"原则,不只 ...
深圳海洋生产总值已突破5000亿元,海博会将于下周举办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18:34
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概况 - 博览会将于10月28日至30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主题为“数智深蓝 共创未来” [1][6] - 展会包含展览、论坛、配套活动三大板块,核心亮点概括为“四个新”:新机制、新前沿、新标杆、新窗口 [6][7] - 将首次发布三大“蓝色榜单”:蓝色创新企业榜单、卓越展商系列奖项、蓝色经济贡献奖 [6] 深圳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深圳海洋生产总值已突破5000亿元,拥有11万家涉海市场主体和6000多家“四上”涉海企业 [3] - 船舶金融租赁资产规模达179亿元,稳居华南第一,LNG接卸量连续四年领跑 [3] - 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四,拥有275条国际班轮航线连接全球100多个国家、300多个港口 [4] 海洋科技与创新进展 - 深圳集聚了370多个涉海科研团队,2024年涉海企业发明专利增至8万多项 [3] - 海洋大学等创新载体加快建设,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市海洋智能装备公共服务平台等已揭牌运营 [3] - 展会将重点覆盖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海洋现代服务业等核心赛道 [6] 政策与金融支持 - 今年7月成立海洋金融联盟,国开行涉海融资余额300余亿元、建行提供300亿元专属授信同步落地 [4] - 市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聚焦技术研发,并计划设立产业引导基金进行精准扶持 [4] - 水下机器人、游艇产业等专项规划相继出台,致力于打造最优发展环境 [4] 国际合作与重点项目 - 大洋协会将携手多方签署五方共建深圳国际海洋创新研究院协议,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研发机构 [8] - 国际红树林中心已落户深圳并签约20个成员国,深圳承接了3项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 [4][5] - 将举办深海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蓝色浪潮大会等,助力培育深海科技新兴产业链 [8]
珠海科技产业集团“精准引才”:千亿国企开启“化学融合”破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21:22
珠海科技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由杨 南方财经记者彭敏静 珠海报道 智能家电、集成电路、低空经济、海洋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珠海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如今,珠海正通过国企换帅与平台整合,进一步展现重构城市产业版图的雄心。 珠海科技产业集团近期迎来了新任掌门人。官方信息显示,由杨已正式出任珠海科技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这位带着长三角成熟经验的新帅,正站 在珠海一个注册规模达500亿元国资平台的支点上,如何将长三角经验注入珠海产业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据媒体透露,就在上月初,珠海市国资委进一步将珠海海洋集团、珠海低空投、珠海市国资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国资数科)等3家 委管国企委托给珠海科技产业集团统一管理。 作为珠海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头戏,珠海科技产业集团自2025年5月成立以来,已整合华发、格力两大龙头国企的科技资源。此次将海洋、低空和数字产 业国资平台纳入统一管理体系。这又折射出哪些珠海产业发展的深层战略意图? "沪帅南渡"意在引入外部优质资源 据了解,由杨曾多次带队前往珠海开展走访调研,探索长三角与大湾区的联动发展新模式。他还担任中国科创家联盟主席,致力于推动长三角与大湾区在 技术、人才 ...
打造“海洋经济+生态保护”模式,变海洋优势为竞争优势
经济日报· 2025-09-27 10:14
建设全球海洋城市群,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只有强化各城市差异化优势,加强陆海统筹,才能更好地 提升海洋经济要素流动与配置的能力。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打造以深圳、香港、广州为核心的"海洋黄金 三角",构建"研发—制造—服务"全产业链体系,打造面向全球的海洋经济超级平台,挖掘珠海、江门 等城市潜力,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壮大。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 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海洋产业,能更好释放产业集群溢出效应。 今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我 国沿海不少城市仍未能充分释放海洋经济潜力,在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力、生态环境压力、区域发展 协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各地需结合自身优势,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构建起陆海统筹、区域协同、 创新驱动的发展新模式,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因地制宜打造海洋经济新引擎。 打造"海洋经济+生态保护"模式,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各地需以高水平保护支撑海洋经济高质 量发展,协同平衡生态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探索蓝色碳汇交易,创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百岛之城珠海:“海上新广东”的场景制胜之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1:11
海洋经济并非只是"靠海吃海",而是一场科技创新与场景应用的系统竞争,将"蓝色国 土"转化为"蓝色动能"。 在被誉为"百岛之城"的珠海,一场深刻的海洋变革正上演:以场景为牵引、以创新为动 力,以"海上新基建"为基石,塑造海洋经济系统性优势。 《中国城市观》第二期,我们以珠海为样本,管窥"海上新广东"的场景制胜之道。 9月24日,"风王"桦加沙逼近珠海,掀起狂风巨浪。 被忽视。 "伶仃牧场1号",这个广东省离岸最远、养殖水体最大的深远海养殖平台,经受了一次巨大考 验。面对着16级阵风和6.4米巨浪,这座用硬科技"武装"起来的"海上堡垒"始终岿然不动。 风雨中的海洋牧场,是广东耕海牧渔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广东正逐浪 海洋经济。今年6月26日,广东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 海洋经济,以新的更大成效助力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 "伶仃牧场1号"所在的珠海,被誉为"百岛之城"。珠海凭借着较强的制造业基础、较好的科技 产业创新能力和丰富的海洋资源相叠加,正成为"海上新广东"的最佳场景试验地。 "伶仃牧场1号",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供图 2024年珠海实现海洋生产总 ...
布局“九大航道”,加速驶向“深蓝”
齐鲁晚报· 2025-09-26 07:27
文章核心观点 - 即墨区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加速构建“4+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778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7%左右,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1] 海洋经济发展目标与现状 - 到2027年,全区涉海规上企业预计突破255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90家,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78亿元 [1] - 2024年,即墨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635亿元,同比增长7.4% [1] “4+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四大新兴产业 - **海洋新能源产业**:作为四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发展海上光伏和风电 即墨海上光伏项目规划建设115万千瓦桩基式光伏发电项目,一期全容量投产后每年可发绿电约10.7亿度,节约标准煤约32.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7.1万吨 [2] 全力支持央企、国企参与海上风电场开发,争取华能、华电等百亿级海上风电项目落地 [2] - **海洋装备产业**:招商工业青岛船厂成为全国领先的主力商船建造基地,已完成4艘82000DWT散货船交付 [3] 未来将布局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三大主力船型,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同时攻关智能水下机器人、无人潜航器等新兴装备 [3] -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培育孵化创新项目,推动海洋褐藻新产品开发项目开工,大医精诚仿制药获批上市,百洋制药三期竣工投用 [4] - **海洋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青岛蓝谷膜天科技产业园、千里新材高性能氮化硅制品总部基地、云路高端软磁材料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 [4] “4+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三大传统优势产业 - **海洋旅游产业**: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加快小管岛码头建设,打造“一程多站”式海上旅游线路 发展帆船、冲浪等休闲业态 国家级水下考古博物馆正推进建设,将有效集聚全国海洋考古资源 [6][7] - **海洋渔业**:提升水产种业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加快蓝色种业产业园建设 [7] - **海洋交通运输业**:强化港口枢纽功能,推动女岛港两个5000吨泊位通过省级预验收,整合海铁联运资源,融入沿黄陆海大通道 [7] “4+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两大未来产业 - **深海开发产业**:发挥国家深海基地等平台作用,争取布局深海重大战略技术项目,构建深海开发技术装备研发体系 “蛟龙”号已完成共享航次首潜 [7] - **海洋信息产业**:作为未来产业新赛道持续发力 [7] 政策与营商环境支持 - 创新打造“i企”海洋会客厅服务品牌,提供奖补政策营造“蓝色”营商环境 [8] - 即墨区有3家单位入选2025年第一批山东省海洋服务业重点项目拟支持名单,有望获得最高500万元项目补助 [8] - 在青岛市推荐的项目中,即墨区有10个项目入选,通过“政策找人”主动服务企业申报 [8] - 下一步将在人才引育、科技招商、品牌建设等方面强化保障,推动校地耦合发展,引进强链延链补链项目 [9]
变海洋优势为竞争优势
经济日报· 2025-09-25 06:49
扩大海洋领域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融入全球海洋治理。各地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全球化 深度耦合,才能实现共赢。比如,可以依托渔业合作示范区在实现本地化苗种供应的同时,积极拓展对 内对外向海开放,开展国际海洋合作。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建设全球海洋城市群,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只有强化各城市差异化优势,加强陆海统筹,才能更好提 升海洋经济要素流动与配置的能力。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打造以深圳、香港、广州为核心的"海洋黄金三 角",构建"研发—制造—服务"全产业链体系,打造面向全球的海洋经济超级平台,挖掘珠海、江门等 城市潜力,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 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壮大。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 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海洋产业,能更好释放产业集群溢出效应。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培育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离不开海洋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当前,深圳的海洋电子信息、香港的绿色航运金融、广州的智能船舶制造等 新质生产力正在快速崛起。加大海洋科技研发投入,加强海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实验室+科普 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企业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