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新能源
icon
搜索文档
发展海洋经济 鼓足“蓝色动能”(议政)
人民日报· 2025-07-24 06:11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中国特色向海图强之路 [6] -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 [6] - 需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6] 政策支持与资本引导 - 上海提出到2030年海洋生产总值稳步提升,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7] - 建议建立多层次投融资机制,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高端海洋装备制造、深海资源开发、生物医药等领域 [7] - 鼓励设立蓝色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政产学研联合攻关 [7][8] 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2024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海洋制造业增加值达3.2万亿元 [9] - 自主研发海洋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近30%,"梦想"号等高端深海装备取得突破 [9][10] - 推动"互联网+海洋"新业态,利用电子信息、物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10] 海洋生态保护与碳汇发展 - "十四五"期间修复海岸线400公里、滨海湿地3.1万公顷,红树林面积增至3.03万公顷 [12] - 需科学调控海洋资源利用方式,严守生态红线,针对不同海域制定碳汇提升方案 [12] - 建议开展海洋碳汇核算技术研究,探索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基础研究 [13] 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 - 南通象屿海洋装备公司展示船舶制造能力 [2] - 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区凸显集装箱运输枢纽地位 [6] - 建议沿海城市融合航海历史与生态景观,发展邮轮经济等新业态 [11]
宁波再造“蓝色增长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21:30
宁波舟山港现状与优势 - 宁波舟山港是全球最繁忙港口之一,拥有超300条航线,通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 [1] - 2024年货物吞吐量达13.77亿吨,连续16年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3930万标箱,全球第三 [6] - 港口硬实力突出,包括干散货吞吐量、吃水深度和集装箱泊位总长度,但航运服务业存在短板 [8][9] - 2024年航运金融贷款余额1223.7亿元,同比增长14.4%,国际海事服务产业园逐步推进 [9] 海洋经济规模与差距 - 2024年宁波海洋生产总值2754亿元,占GDP比重15.2%,低于青岛(33%)和天津(31.4%) [13][14] - 2002-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7倍,但总量仅为青岛/天津的约50% [13][14]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580亿元,增速超10%,占海洋经济比重21% [20] - 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近400家,包括16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规划 - 龙头产业为绿色石化,四大支柱产业包括港航物流、海洋工程装备、文化旅游和现代渔业 [18] - 五大特色产业涵盖海洋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临海航空航天和新能源 [18] - 东方电缆建成全国最大海缆生产基地,全球海缆竞争力10强,2025年将投产智能化工厂二期 [17] - 国电象山1号风电场利用年均风速7.6米/秒的资源,宁波形成全国最大风电铸件生产基地 [17] 航运服务业补短板措施 - 2021年起实施《港航服务业补短板攻坚行动方案》,2024年发布省级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9] - 计划建设高能级航运服务集聚区,招引船级社、船舶经纪等国际龙头机构分支机构 [10] - 推动宁波航运交易所扩大海上丝路指数国际影响力,打造航运金融与保险创新业态 [11] - 港产城融合问题突出,需解决物流不畅和产业升级乏力问题 [9][10] 海洋科技创新布局 - 海洋科技资源分散,缺乏国家级平台(青岛拥有40家涉海科研机构,宁波仅超20家) [22] - 建设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宁波片区一期 [22] -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拥有国内最综合海洋材料研发体系,正建设海洋材料大数据中心 [24][25]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孵化锐科海洋科技,但高端材料仍需进口,本地人才供给不足 [23][25] 未来发展目标与行动 - 目标2025年确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格局,推动港产城文深度融合 [15] - 实施海洋经济倍增发展九大行动,争创2个省级海洋经济倍增平台 [14] - 以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为动力,构建完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0] - 建议支持国家级海洋科创平台布点,加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建设 [22][24]
向海图强宁波补课,再造“蓝色增长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17:58
宁波舟山港发展现状 - 宁波舟山港是全球最繁忙港口之一,拥有超300条航线,通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 [1] - 2024年货物吞吐量达13.77亿吨,连续16年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3930万标箱稳居全球第三 [5] - 港口空间格局调整为"一港、两核、二十区",定位为国际枢纽海港和长三角大宗商品中转基地 [5][6] 海洋经济规模与结构 - 2024年宁波海洋生产总值达2754亿元,占GDP比重15.2%,较2002年增长17倍 [10][11] - 横向对比青岛(5513.2亿元/33%)、天津(5659.5亿元/31.4%)仍有差距 [12] - 海洋新兴产业增速超10%,增加值580亿元占比21%,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近400家 [16][17] 港口配套与航运服务短板 - 存在"大港小航"问题,航运金融、海事仲裁等高端服务市场发育不足 [3][6] - 2024年航运金融贷款余额1223.7亿元(+14.4%),国际海事服务产业园建设中 [7] - 规划建设航运数智化服务平台,招引船级社、船舶经纪等龙头企业 [8]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 四大支柱产业:绿色石化、港航物流、工程装备、文化旅游 [14] - 五大特色产业: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临海航天、新能源 [14] - 东方电缆建成全国最大海缆基地,象山海上风电年风速达7.6米/秒 [13] 海洋科技创新布局 - 拥有超20家涉海科研机构,包括宁波材料所、北大海洋药物研究院等 [19][20] - 建设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 [18][21] - 材料所建立海洋材料大数据中心,覆盖材料全寿命周期研发 [21] 未来发展规划 - "十五五"规划将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设立海洋科技专项资金 [4][15] - 目标2025年初步确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地位,海洋经济倍增发展 [12][15] - 重点突破海洋新材料、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15][18]
浙江海洋大学贺义雄:浙江海洋经济差异化突围,需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中国经营报· 2025-07-11 15:26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2024年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重创新驱动和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1] - 广东省、山东省、海南省等沿海省份积极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形成标杆样本 [1] 浙江省海洋经济现状 - 2024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2012.4亿元,同比增长6.5% [1] - 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在全国沿海省份中位居中游,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海洋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2] - 与广东省、山东省相比,浙江省在海洋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差距 [1] 浙江省海洋经济优势 - 政策支持与战略规划完善,出台一系列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3] - 产业基础雄厚,涵盖油气全产业链、临港装备、港航物流、海洋渔业、滨海文旅、海洋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 [3] - 海洋交通运输和船舶制造具有显著优势 [3] - 开放合作水平高,与多国建立广泛合作关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4] - 注重区域协同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优化资源配置 [4]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建议 - 统筹资源、资本、技术、制度、数据等要素,实现高效配置 [4] - 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5] - 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海洋信息化水平 [5] - 依托宁波舟山港优势,发挥数字化条件,搭建专业平台,结合航运、金融、贸易、物流资源 [6] - 聚焦海洋电子信息、新能源、工程装备、新材料、绿色渔业等高科技产业 [7] -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环境建设,深化科研机构、高校与龙头企业合作 [7] - 推动海洋科技国际交流合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培育创新型涉海企业 [8]
东营|东营:绿蓝交响 向海图强
大众日报· 2025-07-10 09:14
海洋资源与经济发展 - 东营拥有460余公里海岸线和6000多平方公里海域,油气、岩盐、渔业等海洋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天然优势 [2] - 海洋经济已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依托《东营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 - 2024年海洋化工产业增加值达494.7亿元,烧碱产能195万吨,分别占全省的53%和16.6% [6] 生态保护与修复 - 累计修复滨海湿地4537公顷、退养还滩678.57公顷,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综合治理率超95% [3] - "十四五"期间累计投放水产苗种60亿单位,促进近海生物资源恢复 [3] - 计划2025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总量达1.5亿立方米 [3]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 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我国首台套国产化水下生产装备,整体式井口采油树节省50%安装时间 [5] - 水产养殖总面积163万亩,水产品年产量56.67万吨,"黄河口大闸蟹"品牌价值32亿元 [5][6] - 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签约项目37个,投产21个,建设速度和链条完整度全国领先 [6] 海洋新能源与装备制造 - 渤中海上风电A、B、B2、G场址项目并网发电,全国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项目国华HG14加快建设 [6] -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988万千瓦,占总装机的67% [6] - 规模以上海洋装备制造企业超120家,开展深水井口、采油树等海洋油气开采设备研制 [6][7] 港口建设与物流发展 - 东营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9115万吨,同比增长26.4%,建成生产性泊位61个 [9] - "三三制"辅助通航方案使船舶平均待泊时间由40.6小时缩短至19.5小时,10万吨级船舶直靠率由12%提升至40% [8] - 计划建设15万吨-20万吨级航道和10万吨级液体散货码头,打造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 [9]
上海推动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
中国化工报· 2025-07-08 10:26
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核心方向 - 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大方向,聚焦十个发展领域,推动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等五大重点任务 [1] 船舶与海工装备领域 - 大力支持新能源船舶研发和应用,加快研制新一代双燃料环保船、液氢运输船和电动船舶 [1] - 加快LNG、甲醇、液氨、氢等燃料动力船型的研制与示范应用 [1] - 加强绿色动力系统领域发展,开展甲醇燃料低中速、氨燃料低中速发动机样机研制及试验验证 [1] - 推动大缸径低中速船用LNG双燃料发动机、低中速甲醇双燃料发动机自主研制 [1] 燃料供应与基础设施 - 提升燃料供应服务能力,扩大保税燃料油加注、LNG和绿色甲醇加注服务能力 [1] - 适时布局绿氨、绿氢、生物燃料等清洁燃料加注服务 [1] - 完善绿色燃料基础设施布局,在化工区等地布局绿色燃料制备基地 [1] - 加快推进化工区绿色甲醇项目,探索布局绿色燃料母港基地 [1] - 建立制输(运)用通道,打造环杭州湾氢能廊道 [1] - 支持设立保税LNG储罐和绿色燃料储罐,加快加注设施布局 [1] 海洋新能源产业 - 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绿色甲醇及海洋氢能等海洋新能源 [2] - 推进绿色甲醇"制、储、输、供"全产业链布局,加强绿色甲醇制备 [2] - 加快海上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和CCUS技术应用,探索二氧化碳耦合绿氢制备绿色甲醇 [2] - 强化绿色甲醇储存、运输、加注环节发展 [2] - 推动海水制氢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突破电解法制氢、光催化制氢、生物制氢等关键技术 [2] - 发展碱性水电解制氢装置、PEM水电解制氢装置等海上风电制氢装置 [2] 其他海上新能源开发 - 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氢基能源融合发展,探索"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 [2] - 推进深远海风电在绿醇、绿氨制备中的应用 [2] - 积极推动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海水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质能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2] - 推动试点项目建设及综合供应体系 [2]
每经热评︱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谱写海洋强国建设新篇章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6 16:30
海洋经济政策导向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系统部署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动能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显示国家高度重视 [1] - 会议指出发展路径需注重创新驱动 高效协同 产业更新 人海和谐 合作共赢 [1] 行业发展现状 - 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7% 传统产业稳中有进 海洋旅游等新兴业态增长迅猛 [1] - 海洋经济正逐步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1] - 全球海洋科技竞争激烈 涉及深海探测 新能源开发 生物医药 智能船舶等领域 [2] 科技创新方向 - 需加快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 - 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 - 海上风电领域需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标准 发电效率并降低成本 [2] 产业协同发展 - 需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政策引导 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活力 [2] - 推动陆海统筹发展 融合海洋渔业与陆地食品加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 [2] - 加快船舶工业向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 优化海洋交通运输网络 [2] 新兴业态培育 - 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 新能源 信息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 - 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2] - 海洋旅游等新兴业态已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1] 可持续发展路径 - 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改善环境质量 为海洋旅游等产业提供生态保障 [3] - 需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3] - "蓝色GDP"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
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海洋经济政策解读:为何要强调“向海图强”?
银河证券· 2025-07-03 21:58
政策导向 - 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六次会议将海洋经济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关键位置,提出“五大原则”和“六大重点”[5][7] - 预计相关配套政策加快出台,带动海洋经济产业结构高端化、多元化发展[5] 发展背景 - 陆地空间开发趋于饱和,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破10万亿达105438亿元,同比增5.9%,海洋服务业成新增长点[13][14] - 各国海洋经济领域差异化竞争,我国需把握机遇提高竞争力[5] 我国优势 - 海洋产业门类全、制造基础厚、市场潜力大,海洋二产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35%,海工装备制造业国际市场份额连7年全球首位[5][23] - 深海技术成熟,2024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多项涉深海科技领域[5][24] - 海洋经济区域带动效应显著,山东、广东、海南等地形成标杆样本[5][25] 投资机遇 - 行业聚焦海洋科技、新能源、生物与医药、文旅与智慧物流等领域,海洋科技关注深海材料、装备、信息化[27] - 区域因地制宜发展,海南海洋经济发展具战略示范意义,关注深海油气等五方面[28][29] 风险提示 - 国内外政策理解不到位风险[4][30] - 国内政策落实不到位风险[4][30]
向海图强加速,10万亿“蓝色市场”如何再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2 21:38
海洋经济政策支持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强调政策支持、海洋科创、海洋产业、生态保护、全球治理等多个方面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1]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38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9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 [1] 海洋产业发展重点 - 会议强调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 [1][4] - 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 [1]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48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7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2849亿元,占比分别为4.6%、35.8%和59.6% [4]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占比达36.9%,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比达18.7%,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分别实现14.9%、14.7%的同比增速 [4] 沿海省份差异化布局 - 广东省强调坚持优旧育新、三产联动,重点发展海洋牧场、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新能源、现代航运等产业 [2][7] - 浙江省明确2025年力争实现海洋经济领域项目投资2200亿元以上,推进强港重大项目120个、投资600亿元以上 [2][8] - 山东省提出"十五五"时期要统筹陆海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培育壮大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运输、海洋化工等产业 [9] 细分领域发展动态 - 2025年1-4月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9.9%、67.6%和64.3% [5] - 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业2024年实现增加值781亿元,同比增速为1.9% [5] - 截至2023年底全球已有21种海洋药物获得国际认证,其中18种于2001年-2023年间上市 [6] - 广东省海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计划2025年建成投放不少于500个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投产后渔获年产值将突破10亿元 [8] 未来发展趋势 - "四个海上"(海上粮仓、海上油田、海上矿山、海上药库)和"三深一极"(深潜、深钻、深网、极地)等项目推进将激发海洋产业全面提升 [10] - 海洋资源、海洋空间、海洋装备等的需求侧倾斜以及由2G、2B到2C的拓展转向将促进中国海洋经济迎来大爆发 [10]
事关海洋经济最新定调来了,多个省份已先行
搜狐财经· 2025-07-02 10:58
海洋经济政策导向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经济发展 [2] - 会议提出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 - 会议明确要推动海上风电、远洋捕捞、海洋生物医药、海运业等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 [2]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7.8% [2] - 我国海洋经济正进入新一轮爆发期,多地出台支持政策 [4] - 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已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 [5] 地方海洋经济布局 - 广东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 [4] - 上海拟制定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探索组建海洋产业发展集团和市级海洋产业发展基金 [4] - 山东提出到2027年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海洋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GDP增幅 [4] 海洋产业重点领域 - 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被列为重点发展方向 [2] - 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获得政策支持 [2] - 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建设被重点提及 [2] 海洋科技创新 -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被列为重要任务 [2] -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成为发展重点 [2] - 海洋科研教育在北部海洋经济圈优势突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