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权益基金

搜索文档
2025年7月基金投顾投端跟踪报告:平衡型、进取型组合增持主动权益,量化策略产品受青睐
平安证券· 2025-08-13 11:29
基金投顾组合总体情况 - 截至2025年7月末,上线天天基金APP的基金投顾组合共450只,相比上月末增加4只组合,其中新增股债中枢型中进取型和平衡型组合各1只、稳健型组合2只 [8] - 股债中枢型、赛道型、区域型投顾组合分别为399只、32只和19只,股债中枢型组合数量明显占优 [8] - 股债中枢型组合中进取型组合数量最多,赛道型组合集中于成长性行业,区域型组合以布局港股、美股多个市场的全球海外组合为主 [8] - 华宝证券、国联证券、南方基金、中欧财富等机构上线平台的组合数量较多,上线组合数量前十大机构占比达64% [11] 投顾组合业绩表现跟踪 - 过去一年,股债中枢型中进取型组合的收益率中位数跑赢同类型FOF产品,平衡型和稳健型组合跑输同类型FOF产品 [17] - 月内,进取型、平衡型、稳健型组合的收益率中位数均跑输同类型FOF产品 [17] - 赛道型投顾组合中,过去一年所有赛道组合业绩中位数均为正收益,其中医药、新能源、消费、红利、央国企组合业绩中位数跑赢基准 [23] - 区域型投顾组合中,过去一年港股策略组合和海外策略组合业绩中位数均跑赢基准 [23] - 今年以来收益率居前的赛道型组合主要集中在医药、科技赛道,其中医药赛道的中欧带你投医疗健康(44.66%)收益率最高 [27] 投顾组合调仓跟踪 - 2025年7月投顾组合共发生134次调仓,较上月增加44次,以进取型和稳健型组合为主 [65] - 稳健型投顾组合增持被动权益基金,减持主动债券基金;平衡型投顾增持主动权益基金,减持主动债券基金;进取型投顾增持主动权益基金,减持固收+基金 [65] - 重点增持的主动权益基金包括量化策略(杨梦、马芳、易威)、成长风格(胡中原)、红利策略(蓝小康)、科技主题(农冰立)等基金经理 [67] - 重点增持的被动权益基金为红利低波策略主题产品 [67] - 重点增持的QDII基金为投向全球市场的跨境产品 [67]
基金2025年半年度报告:应“质”而谋,向“新”而行
平安证券· 2025-06-26 13:03
报告核心观点 2025年上半年国内权益资产分化,小盘股表现突出,港股上涨,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较好,被动权益基金中港股主题基金收益率较高,基金发行总量同比下降,被动权益型基金发行活跃,政策鼓励被动权益产品发展及基金公司考核激励方案改革,或推动主动权益配置结构优化;参考美国经验,我国主动基金在部分领域有发展空间,可借鉴美国主动资管机构发展策略;筛选出能稳定跑赢基准的基金并分析其特征 [2][3][4] 2025年上半年基金行业有何变化 大类资产表现 - A股涨跌分化,小盘股指数表现突出,美股涨跌分化,港股上涨,上证指数涨0.8%,沪深300跌1.8%,中证2000涨10.0%,恒生指数涨19.1% [9] - 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及预期引导推动国债收益率先上后下,美联储降息节奏等推动美债利率先下后上,1Y国债收益率上行32bp,10Y国债收益率下行3bp,1Y美债收益率下行7bp,10Y美债收益率下行17bp [9] - 国内外商品价格涨跌分化,地缘政治与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推动黄金大幅上行,CRB商品指数涨2.0%,南华商品指数跌2.1%,COMEX黄金涨30.7% [9] - 美国政府系列政策使美元贬值,人民币汇率上涨,美元指数跌9.5%,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升至7.18 [9] 各类型基金表现 - 主动权益:普通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分别上涨5.67%和5.63%,成长型、平衡型、价值型风格基金指数均跑赢沪深300指数,成长型风格指数涨幅3.94%,小盘风格基金指数涨幅19.60% [17] - 被动权益:港股主题基金收益率居前,收益中位数15.87%,金融地产类产品跌幅最大,收益中位数 - 6.34%,创新药主题基金表现亮眼 [18][20][21] - 固收 +:可转债业绩表现较好,收益率为4.47%,偏债混合产品收益率为1.41%,二级债基收益率为1.37% [22] - 主动债券:纯债资产震荡向上,短债型基金表现亮眼,投资回报比优于中长期纯债基金,今年以来短债型基金收益率0.69%,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收益率0.56%,10年期国债利率降至1.6% [31] - FOF产品:业绩震荡上涨,混合型FOF表现更好,股票型FOF基金收益率中位数0.26%,混合型FOF基金收益率中位数2.04%,债券型FOF基金收益率中位数1.15% [32] - QDII:整体业绩表现较好,QDII混合型基金收益突出,收益率15.09%,QDII基金收益率10.53% [35] - REITs:二级市场价格上涨,今年以来场内资金净流入合计20.08亿元,多数产品存在溢价,58只2024年及以前成立的产品中,49只存在场内溢价,溢价率最高83.3% [38] ETF基金 - 收益表现:今年以来主要宽基ETF中,恒生指数、中证2000、科创100ETF涨幅居前;行业与主题产品中,医药、周期、红利ETF涨幅居前 [41] - 资金流向:主要宽基ETF中,沪深300、中证1000ETF资金净流入居前;行业与主题产品中,科技行业ETF资金净流入最大 [39][41] 基金发行 - 2025年1 - 5月,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合计4082.23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5.2%,月度发行规模节奏平稳 [47] - 发行结构上以被动权益基金、主动债券基金为主,被动权益型基金发行活跃,2025年1 - 5月,权益类产品发行规模占总规模比重为37.4%,发行规模较去年同期上涨90.3%,其中被动权益基金发行规模占总规模比重为32.1%,发行规模较去年同期上升172.9% [47] 主被动基金产品 - 被动权益基金产品规模快速增长,2024年底至今已超过主动权益基金,截至3月31日被动权益产品的规模优势进一步扩大 [52] - 近3年主动权益基金产品跑输被动权益基金,但今年以来主动基金产品相对占优 [52] 行业政策 - 中国证监会于2025年5月7日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重点关注基金公司考核激励方案改革调整和政策鼓励被动权益产品大发展,强调对业绩比较基准的重视,强化公募基金资产配置工具属性 [59] - 配置类资金定价权提升以及低利率环境下投资需求,或共同推动主动权益配置结构优化 [59] - 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行业结构相对基准存在一定偏离,剔除行业主题基金后,第一基准为沪深300和中证800的主动权益基金整体低配银行、非银金融、食品饮料,超配电力设备、汽车、机械设备等行业,中证A500的行业分布与主动权益基金整体更为接近 [60]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主动基金未来路在何方 美国主被动公募基金发展情况 - 2024年美国被动管理产品规模占长期基金总资产的51%,首次超过主动管理产品,多资产配置、全球配置、非传统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等领域主动管理占据主导,美国市场股票投资策略中成长和价值风格策略以主动管理为主,多数行业以被动投资为主 [71] - 小盘成长、中盘成长风格的主动基金业绩整体强于被动,能源、全球房地产、贵金属、医疗健康等行业,主动基金可创造超额收益,全球中小盘、拉美/新兴市场等高复杂度市场,主动调研优势显著 [99] 中国公募基金格局 - 22年以来,A股市场定价主体发生变化,国家队、保险机构、被动公募市场参与度不断提升,主动管理自22年开始规模持续缩水,被动产品持股市值24年首次超过主动,外资持股市值22 - 24年降低,25年以来整体维持稳定 [84] - 我国公募权益基金中,全市场主动基金规模占比约39.6%,略高于美国,全市场小盘平衡风格基金以主动管理产品占主导,小盘成长风格以被动产品为主,行业主题中,大制造、消费、科技主题主动产品规模占比超60%,周期类主动产品规模占比不足50%,QDII股混基金中跨市场配置的主动管理产品规模占比不足50% [92] 美国主动资管机构发展策略 - 部分基金公司坚守主动投资领域,通过深耕投研、合作共管、立足长期、多元配置及创新特色产品,突破困局,迎来发展 [108] - 资本集团通过长期视角、协同研究、多元视角和独立性优势发展主动投资 [109] - T. Rowe Price通过重视人才培养、AI赋能提效、投研平台建设、多元协作共管、长周期考核与激励导向和投资策略与产品创新发展主动投资 [110] 什么样的基金能稳定跑赢基准 - 筛选出能稳定跑赢基准的基金27只,第一基准指数主要为沪深300和中证800,大部分产品基金经理任职年限在5 - 10年之间,分为主动和量化产品 [4] - 主动产品超额收益来源于行业配置与选股收益,选股收益相对较高,具有稳定较高的选股胜率,较少参与短期高赔率机会,换手率低于全市场基金平均水平,重仓股留存率较高,偏好优选个股长期持有 [4] - 基金风格因子暴露主要有低估值高盈利质量和低估值中等成长性两类特征,投资策略普遍追求长期稳定收益,大部分产品在价值投资框架下采用GARP、PB - ROE、全生命周期等投资策略,选股注重估值与基本面,整体风格相对稳健 [4] 海外浮动管理费 - 海外市场浮动管理费分为对称型 - "支点式"费率和非对称型 - "业绩报酬",前者管理费率双向浮动,后者在固定基础管理费之上单向浮动 [114]
银河证券胡立峰简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基准为锚利益绑定 推动主动权益基金改革发展
新浪基金· 2025-05-08 10:07
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 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优化基金运营模式,建立基金公司收入与投资者回报绑定机制,主动权益基金将实行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 [1] - 方案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形成"基准为锚"的新支柱,这是继1998年"组合投资、强制托管、信息披露"和2015年"逐日估值"后的第五个行业发展支柱 [5][6] 主动权益基金现状与问题 - 主动权益基金个人投资者占比高达85.27%,机构仅占14.73%,而被动权益基金机构占比61.13% [2] - 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从2021年末4万亿降至2025年一季度2.5万亿,行业占比从16.93%降至7.45% [2]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权益基金总规模6.38万亿(主动2.52万亿+被动3.86万亿),持股市值5.90万亿(主动2.21万亿+被动3.69万亿) [2] 费率改革与利益绑定机制 - 2023年7月启动的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已降低主动/被动权益基金综合费率,境内外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费率水平基本相当 [3] - 改革设置管理费率基准档、升档、低档差异化方案,强化管理人、高管、基金经理与投资者利益绑定,奖优限劣 [4] - 境外ETF因规模效应导致与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费率差异较大,为国内改革提供参考 [3] 考核评价体系优化 - 新增超额收益率(相对基准考核)和基民利润率考核,改变以往仅以净值增长率排名的评价方式 [7] - 要求基金评价机构提供费用利润率等关键指标,在展示业绩时突出相对基准的比较结果 [7] 行业协同发展路径 - 改革需平衡投资者与行业利益,中小基金公司可通过降低成本或差异化经营应对挑战 [8] - 要求基金公司与销售机构协同推进,保障行业服务能力的可持续性 [8] 市场环境变化驱动改革 - 公募基金规模从1998年100亿增长至2025年一季度32万亿,原有费率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需求 [3] - 主动权益基金在上市公司价值挖掘、买方力量壮大等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环节需发挥更大作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