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规级显示芯片
搜索文档
A股半导体行业并购近一年超40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0 22:15
公司重大资产重组 - 英唐智控于11月10日复牌后股价涨停,报收13.7元/股,涨幅达19.96% [1]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光隆集成100%股权及奥简微电子80%股权,并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募集配套资金 [1] - 此次收购旨在实现技术共享互补,公司在光电信号转换、MEMS振镜、车规芯片等领域有积累,标的公司在光器件、OCS系统及模拟芯片设计行业深耕多年 [3] 公司财务与研发投入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1.69亿元、49.58亿元、53.46亿元,归属净利润分别为5748.98万元、5487.62万元、6027.5万元 [6]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41.13亿元,同比增长2.4%,但归母净利润2607万元,同比下跌43.67% [6] - 2025年第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激增90.06%,达到6863.96万元,主要投向自研MEMS微振镜和车规级显示芯片,导致该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467万元 [6] 标的公司情况 - 光隆集成主营光开关等无源光器件,2023年营收7197万元,净利润1746万元;2024年前8个月营收4889万元,净利润1398万元,曾于2021年冲击科创板 [7] - 奥简微电子为模拟芯片设计公司,2024年前8个月营收1844万元,净亏损151万元,且此前两年持续亏损,其股东包括A股存储芯片龙头兆易创新,持股19% [7] 公司转型战略与并购历史 - 公司正从低毛利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向高壁垒的半导体IDM企业转型,确立"以电子元器件渠道分销为基础,半导体设计与制造为核心"方向 [5] - 公司近年持续并购半导体资产,包括2020年收购先锋微技术100%股权,2021年收购上海芯石40%股权 [7] - 2024年11月公司曾筹划收购爱协生控制权,但14天后因未能就交易方案等达成共识而终止 [8] - 尽管多次收购,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营收37.73亿元,占比仍高达90%以上 [11] 行业并购背景与趋势 - 半导体行业并购活跃,芯原股份、国科微等企业正通过资本运作进行技术补强和产业垂直整合,领域涉及模拟半导体、设备、材料、EDA软件及晶圆代工等 [10] - 政策层面持续释放鼓励信号,从"国九条"到"并购六条",提高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收购未盈利"硬科技"企业,深圳、上海等地设立百亿级并购基金 [10] - 自2024年9月政策发布至2025年10月底,A股市场披露的半导体资产并购案例达40余起,新质生产力行业占比超七成 [10] - 中国半导体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以模拟芯片为例,国内企业超400家,市场占比仅约10%,通过并购实现规模效应和技术互补成为生存之道 [11] - 跨界并购案例增多,如双成药业收购模拟芯片公司、友阿股份转向半导体功率器件,但真正整合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 [11] - 全球半导体巨头发展史表明并购是重要路径,如EDA行业国际三巨头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均通过持续并购实现技术整合和生态构建 [11]
A股半导体行业并购近一年超40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0 22:07
公司重大资产重组 - 英唐智控于11月10日复牌后涨停,股价报13.7元/股,涨幅19.96% [1]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光隆集成100%股权及奥简微电子80%股权,并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1] - 此次收购旨在实现技术共享互补,公司在光电信号转换、MEMS振镜等领域有积累,标的公司在光器件、OCS系统及模拟芯片设计行业深耕多年 [3] 公司战略转型与财务表现 - 公司正从低毛利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向高壁垒的半导体IDM企业转型,确立"以电子元器件渠道分销为基础,半导体设计与制造为核心"方向 [5][6]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1.69亿元、49.58亿元、53.46亿元,归属净利润分别为5748.98万元、5487.62万元、6027.5万元,净利率不足千分之六 [6]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41.13亿元,同比增长2.4%,但归母净利润2607万元,同比下跌43.67%,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467万元,主要因研发费用同比激增90.06%至6863.96万元 [6] 标的公司情况与并购历史 - 光隆集成主营光开关等无源光器件,2023年营收7197万元,净利润1746万元;2024年前8个月营收4889万元,净利润1398万元,曾于2021年冲击科创板 [6][7] - 奥简微电子为模拟芯片设计公司,2024年前8个月营收1844万元,净亏损151万元,且此前两年持续亏损,其股东包括A股存储芯片龙头兆易创新,通过关联方持有19%股权 [6][7] - 公司近年持续并购半导体公司,2020年收购先锋微技术100%股权,2021年收购上海芯石40%股权,但2024年11月筹划收购爱协生科技控制权的交易在14天后终止 [7][8] 行业并购背景与趋势 - 半导体行业并购活跃,芯原股份、国科微等企业正通过资本运作进行技术补强和产业垂直整合,涉及领域包括模拟半导体、设备、材料、EDA软件及晶圆代工等 [10][11] - 政策层面持续释放鼓励信号,从"国九条"到"并购六条",提高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收购未盈利"硬科技"企业,深圳、上海等地设立百亿级并购基金 [11] - 自2024年9月"并购六条"发布至2025年10月底,A股市场披露的半导体资产并购案例达40余起,新质生产力行业占比超七成 [11] - 中国半导体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以模拟芯片为例,国内企业超400家,市场占比仅约10%,下游去库存导致订单锐减、估值缩水,通过并购实现规模效应成为生存之道 [11] 跨界并购挑战与行业观察 - 跨界并购案例增多,如双成药业收购模拟芯片公司、友阿股份转向半导体功率器件,首次披露时引发二级市场狂热,但真正整合成功者寥寥无几 [12] - 尽管多次收购半导体资产,英唐智控2025年前三季度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营收37.73亿元,占比高达90%以上,半导体制造和研发能力尚未建立 [12] - 全球半导体巨头发展史表明并购是重要路径,如EDA行业国际三巨头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均通过持续并购实现技术整合和生态构建 [12] - 分析师指出,中国半导体产业已完成基础搭建,现阶段不适合实力较弱企业通过跨界并购入局,因半导体是高投入、长周期行业,需强大资金实力和长期决心 [12]
英唐智控涨停背后 半导体行业并购持续活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0 20:00
英唐智控重大资产重组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光隆集成100%股权和奥简微电子80%股权,并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2] - 公司复牌后股价涨停,报收13.7元/股,涨幅19.96% [2] - 公司认为此次收购可实现技术共享互补,光隆集成在光器件、基于MEMS技术的OCS系统方面的积累与公司光电信号转换、MEMS振镜等领域形成协同,奥简微电子的模拟芯片设计能力是汽车电子等系统的关键组件 [2][4] 英唐智控财务与业务状况 - 公司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约为51.69亿元、49.58亿元、53.46亿元,对应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5748.98万元、5487.62万元、6027.5万元 [3]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41.13亿元,同比增长2.4%,但归母净利润2607万元,同比下跌43.67% [3] - 2025年第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激增90.06%至6863.96万元,主要投向MEMS微振镜和车规级显示芯片,导致该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467万元 [3] - 公司正从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向半导体IDM企业转型,但2025年前三季度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收入37.73亿元,营收占比仍高达90%以上 [3][7] 标的公司情况 - 光隆集成2023年营收7197万元,净利润1746万元;2024年前8个月营收4889万元,净利润1398万元,主营光开关等无源光器件 [4] - 奥简微电子2024年前8个月营收仅1844万元,净亏损151万元,且此前两年持续亏损,股东包括A股存储芯片龙头兆易创新,其通过关联方持有奥简微电子19%股权 [4][5] 公司并购历史与行业背景 - 公司近年来持续进行半导体领域并购,2020年收购先锋微技术100%股权,2021年收购上海芯石40%股权,但2024年11月筹划收购爱协生控制权的交易在14天后终止 [5] - 半导体行业并购活跃,自2024年9月"并购六条"发布至2025年10月底,A股市场披露的半导体资产并购案例达40余起,新质生产力行业占比超七成 [6] - 政策层面持续释放鼓励信号,深圳、上海等地推出具体行动方案并设立百亿级并购基金 [6] - 国内半导体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以模拟芯片为例,国内企业超400家但市场占比仅约10%,并购成为实现规模效应和技术互补的途径 [7]
英唐智控涨停背后,半导体行业并购持续活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0 19:58
公司最新交易 - 英唐智控于11月10日复牌后股价涨停,报收13.7元/股,涨幅19.96% [1] - 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光隆集成100%股权及奥简微电子80%股权,并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募集配套资金 [1] - 交易旨在实现技术共享互补,公司在光电信号转换、MEMS振镜、车规芯片等领域有积累,标的公司在光器件、OCS系统和模拟芯片设计行业深耕多年 [1] 公司财务与运营状况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1.69亿元、49.58亿元、53.46亿元,归属净利润分别为5748.98万元、5487.62万元、6027.5万元 [2]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41.13亿元,同比增长2.4%,归母净利润2607万元,同比下跌43.67% [2] - 2025年第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激增90.06%至6863.96万元,主要投向自研MEMS微振镜和车规级显示芯片,导致该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467万元 [2] - 2025年前三季度电子元器件分销业务收入37.73亿元,营收占比高达90%以上 [7] 标的公司详情 - 光隆集成主营光开关等无源光器件,2023年营收7197万元,净利润1746万元,2024年前8个月营收4889万元,净利润1398万元,曾于2021年冲击科创板 [3] - 奥简微电子为模拟芯片设计公司,2024年前8个月营收1844万元,净亏损151万元,且此前两年持续亏损,其股东包括A股存储芯片龙头兆易创新,通过关联方持有19%股权 [3] - 业务协同方面,光隆集成在激光雷达的应用可与公司MEMS微振镜业务协同,奥简微电子的电源管理芯片是汽车电子等系统的关键组件 [3] 公司并购历史与战略 - 公司通过持续并购向半导体上游转型,确立“以电子元器件渠道分销为基础,半导体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方向,试图从低毛利分销商向高壁垒IDM企业转型 [2] - 2020年收购先锋微技术100%股权,实现半导体芯片业务导入,2021年收购上海芯石40%股权,获取分立器件技术储备 [4] - 2024年11月公司曾筹划收购爱协生控制权,但在14天后因未能就交易方案及未来战略目标达成共识而终止 [4] 行业并购趋势 - 半导体行业并购活跃,芯原股份、国科微等企业正通过资本运作进行技术补强和产业垂直整合,领域涉及模拟半导体、设备、材料、EDA软件及晶圆代工等 [6] - 政策层面从“国九条”到“并购六条”持续释放鼓励信号,提高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收购未盈利“硬科技”企业,深圳、上海等地设立百亿级并购基金 [6] - 自2024年9月政策发布至2025年10月底,A股市场披露的半导体资产并购案例达40余起,新质生产力行业占比超七成 [6] 行业背景与挑战 - 中国半导体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例如模拟芯片企业超400家,市场占比仅约10%,下游去库存导致订单锐减、估值缩水,并购成为实现规模效应和技术互补的生存之道 [7] - 跨界并购案例增多,如双成药业、友阿股份、梦天家居等,首次披露时引发二级市场狂热,但真正整合成功的寥寥无几 [7] - 全球半导体巨头发展史表明并购是重要路径,例如EDA行业国际三巨头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均通过持续并购实现技术整合和生态构建 [7] - 分析师指出,当前阶段已不适合实力较弱企业通过跨界并购入局,半导体是高投入、长周期行业,成功需强资金实力和长期试错决心 [8]
显示芯片龙头集创北方开启辅导,拟闯科创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19:29
IPO计划与进展 - 公司已报送科创板上市辅导备案 辅导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1] - 拟申请科创板IPO 有望在年内完成辅导并提交注册申请[2] - 曾于2022年6月申报科创板IPO并于2023年3月主动撤回[6] 公司业务与产品 - 采用Fabless模式生产全品类显示芯片 产品覆盖显示驱动芯片 OLED显示驱动芯片 电源管理芯片 LED驱动芯片[1] - 推出触控与显示驱动集成芯片 车规级显示芯片 SoC芯片等集成化模组产品[1] - 自主设计生产的车载Mini LED直显驱动芯片及车载TDDI显示驱动芯片已实现量产上车[4] - 在LED控制芯片 车载显示芯片 OLED触控显示一体化芯片和AI画质处理SoC芯片领域广泛涉足[4] 市场地位与客户 - 客户覆盖京东方 TCL华星 惠科 天马等面板制造企业及洲明 利亚德 艾比森等LED显示龙头企业[3] - 产品进入三星 LG VIVO 小米等国际终端品牌供应链[3] - 全球智能手机LCD DDIC市占率18.8%位列第一 大尺寸显示器DDIC中国大陆市占率17.6%位列第一[3] - LED显示驱动芯片全球市占率超45% 2019-2024年连续五年全球第一[3] 技术认证与项目应用 - 荣获ISO 26262汽车功能安全管理体系最高等级ASIL-D证书[4] - 产品应用于北京冬奥会 卡塔尔世界杯 拉斯维加斯MSG Sphere球形巨幕等重大项目和赛事[4] - 大阪世博会多个国家馆及官方场所采用公司显示驱动方案[4] 行业环境与估值 - 2021年E轮融资后估值达320亿元[1] - 显示芯片市场回暖 DDIC价格自底部反弹10%-20%[6] - 面板厂稼动率回升 TV及车载显示需求回暖[6] - 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允许未盈利企业挂牌 芯片研发纳入优先支持范畴[7] - 本土半导体企业迎来上市潮 包括长鑫存储 上海超硅 摩尔线程等企业[7]